煦明經濟筆記|經濟學的尺度

2021-01-18 澎湃新聞

經濟學是有尺度的。在不同的尺度上觀察經濟現象、思考經濟問題,會產生不盡相同的認識,得到不盡相同的結論,從而提出不盡相同的對策建議。

例如時間尺度,當分析一個經濟現象時,有經驗的經濟學家通常不會籠統地給出結論,而是會說「在短期,……;在長期,……」。除此之外,微觀與宏觀也是經濟學中常見的劃分尺度的一個標準。

經濟增長的尺度

時間尺度的差異在「增長經濟學」研究領域體現的最為突出。增長經濟學是經濟學學科大樹上的一個繁華茂盛的分支學科。有些學者甚至會認為,經濟增長是所有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領域,與增長相比,其他任何經濟問題的重要性都不值得一提。

的確如此,如果在遙遠的太空有外星人長期關注地球的話,他不會注意到美聯儲什麼時候加息,更不用提耶倫在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會議上演講的新動向;他也不太會關心布倫特油價或WTI油價的上漲或是下跌,以及上海的房地產調控新政引發了居民到民政局門口排長隊離婚……

但是,他一定不會忽視:在十八世紀之前長達百萬年的歷史上,這個星球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水平長期維持在低水平,幾乎沒有發生顯著變化;而從十八世紀後半頁工業革命開始,工廠、城市、路橋、各種不斷升級的製造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變化則可謂翻天覆地。他顯然還會注意到,在星球亞歐大陸的最東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後,城市化突然加速了,晚上越來越燈火通明了,鐵路和高速公路越來越密集了,東部沿海港口的大型貨輪越來越多了……

經濟增長的確很重要。特別是在長期來看,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如果A國保持2%的人均GDP增長率,那麼大約需要35年國民生活水平才能翻一番;而在另外一個人均GDP增速為9%的B國家,國民生活水平才能翻一番只需要不到8年。在A國是一代人的時間,而在B國,一個人在生命中可以目睹和親歷A國幾代人的經濟變遷。

上述對比並不是空穴來風。實際上,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多年間的人均實際GDP增速高於8%,而有很多國家的人均實際GDP增速不足2%。所以,不僅學者關心經濟增長,政府和企業家也很關心經濟增長。

正因為經濟增長如此重要,所以在增長經濟學這個分支學科上,又發散出許多更細的分支——不同的學者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分析研究經濟增長問題。就好比是,有的人拿著望遠鏡,有的人拿著放大鏡,有的人拿著顯微鏡;有的研究用的是衛星測量,有的用「步量法」,有的用捲尺,有的用米尺,有的用的則是遊標卡尺。

從遊標卡尺到衛星測距

國家統計局每個季度會發布以季為頻率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及其增速數據,資本市場和新聞媒體密切關注下一季度中國實際GDP增長速度是7.0%還是6.9%,花費很大力氣做分析、做預測。有研究者還會關注和使用以月為頻率發布的工業生產數據、財政收支數據、進出口數據,甚至以更細化的旬、周、日為頻率的電、鋼鐵、水泥產量消費量數據來研究短期經濟增長。這是比較小的尺度。

稍微大一點的尺度是以半年度和年度為頻率研究經濟增長。在中國,按照慣例,每年7月份中央政治局會召開經濟形勢分析會,分析總結上半年的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研究制定下半年的經濟走勢和政策制定。在每年12月份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通常會對下一年度的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定調。在三月份召開的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常常會包括對當年度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判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等機構也會對主要經濟體未來一年的經濟增速進行預測分析。

月度、季度、年度,這些都是相對較小的尺度。不過政府非常關注,因為直接涉及到稅收、貨幣政策制定、短期就業形勢、以及選票;金融市場上的參與者也非常關注,部分是因為短期經濟形勢的變動會影響資產價格,部分是因為政府會根據短期經濟形勢變動進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調整,而資產價格對這些政策變量非常敏感。

但對許多經濟學家而言,他們會認為「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是6.9%還是7.0%」、「IMF對明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期從3.0%上調到3.1%」這樣的話題毫無意義。他們更關心的是放在五年、十年的維度上,一座城市、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以及全球,為什麼會實現經濟增長,以及經濟前景如何。

這類研究不關心短期的政策變動和金融市場波動。他們考慮的是更長尺度上的問題——中國在十三五時期平均經濟增速會是多少?要實現「雙百年目標」中的第一個百年目標,需要什麼樣的改革措施?為了實現這一中長期目標,在「穩增長」和「促改革」應該做出怎樣的權衡取捨?中國按照匯率折算的經濟規模是否會在2025年前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等等。在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某個季度或者某一年度的經濟增速是高0.1個百分點還是低0.1個百分點當然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再來看更大尺度上的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什麼日本和德國能快速從廢墟中實現經濟崛起?什麼因素促成了「亞洲四小龍」的成功?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維持了長期穩定的高速經濟增長,原因何在?這樣的增長趨勢未來還能否持續?是否存在經濟增長的「中國模式」,如果存在,其他發展中國家應當如何借鑑中國的經驗?要素積累重要,還是全要素生產率(TFP)重要,經濟政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應當更關注前者或者後者?這些顯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而且對於中長期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但這仍然不是最大的尺度,還有一類經濟學研究的是更長期經濟增長的問題:工業革命為什麼會首先發生在英國?相應的,為什麼當時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沒能爆發工業革命?是什麼因素導致了18世紀之後東西方經濟的「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

在眾多的從前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中,為什麼有的後來成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有的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如巴西、阿根廷;而有的則長期位居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列,例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

順治八年(1651年),清朝政府第一次進行丁冊編審時,全國人口數量大約為6500萬,而到鹹豐元年(1851),全國人口數量則達到了4.3億。是什麼因素引起了這樣的人口大飛躍?

關於工業革命和「大分流」的研究被稱為是經濟學的「聖杯級問題」之一。阿森莫格魯(Daron Acemoglu)、詹森(Simon Johnson)和羅賓遜(James A Robinson)的研究認為,歐洲國家在1500年到1850年間的崛起主要得益於大西洋貿易機會與中世紀後期各國制度條件的交互作用。李伯重的研究認為,中國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並不遜色於同時期的歐洲,在有些地區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存在走向近代工業化的可能性。但是,管漢暉和李稻葵通過整理和估算1402年到1626年中國明代的主要經濟變量,研究發現明代整體經濟增長不快,年均GDP增長率為0.29%。通過比較研究之後,他們指出,「在明代的經濟發展水平下,發生英國式的工業革命可能存在著一定困難」。

在阿森莫格魯(Daron Acemoglu)與羅賓遜(James A Robinson)的著名論文《比較發展的殖民地起源:一個實證研究》中,他們發現,如果一個地區早期歐洲殖民者的死亡率比較高,那麼殖民者就不會長期定居,從而不會設立鼓勵經濟發展的制度,而是設立掠奪型的制度;相反,在適宜歐洲殖民者生存的地區,殖民者就會設立鼓勵經濟發展的制度。制度的差異性具有慣性,導致了不同地區的後續經濟發展走上了不同軌道,影響至今。他們因而採用早期殖民者死亡率作為制度的工具變量(IV),研究制度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解決了內生性問題。

復旦大學的陳碩和香港科技大學的龔啟盛的研究認為,玉米作為一種新的糧食作物從新大陸引入到中國,這一因素可以解釋1776年到1910年中國人口增長的19%。同時,陳碩和龔啟盛的研究還發現,玉米引入對中國城市化和實際工資水平的影響不顯著。他們據此得出結論,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中國,玉米的引入導致了「馬爾薩斯式」的人口增長。這一研究結論與上述「大分流」問題也是直接相關的。

在世紀之交的時候,著名經濟學家J. Bradford DeLong曾發表過一篇論文,指出全球人均GDP在20世紀增長了超過8倍,在19世紀增長了不到3倍,相比之下,之前千百的經濟增長几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在許多個世紀中人均GDP是下降的。事實上,在18世紀之前,人均產出的年均增長率不足0.1%。Delong總結到,生活在21世紀時點上的人們,即便是在那些比較落後的國家,也值得這個星球過往歷史上的絕大部分人羨慕。

如果放到最長的尺度上,增長經濟學的研究已經與人類學、考古學結合在一起,密不可分。例如,人類如何由採集狩獵時代轉型步入農耕時代?城市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最早的城市發揮什麼樣的功能?為什麼會出現國家,國家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等等。儘管這一類研究對象尺度之大已經超出了一般人所關心的範圍,而毫無疑問是重要的——這是科學研究中事關人類發展和人類文明演進的元問題。

同樣是在研究「經濟增長」問題,但不同尺度上的研究歸納出的理論、得出的結論則可能存在很大差異。在以季度、年的小尺度上,關注的重點是邊際消費傾向、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等問題;在稍大一點的尺度上的經濟增長理論則強調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的重要性;如果時間尺度更大,那麼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則會發揮更關鍵的作用。但在最長的尺度上,制度、文化這些因素的作用則必須得到強調;那麼是什麼因素在根源上決定製度和文化呢?「地理決定論」往往成為一個終極解釋。

政策討論的尺度:區分增長問題與波動問題

嚴格的說,討論某個季度、某個年度的「實際GDP增速」,表面上看是在討論「經濟增長問題」,但實際上還暗含了「經濟波動問題」。在季、年這樣的尺度上,經濟增長因素與經濟波動因素往往是疊加在一起的。中國的高層經濟決策者明白這一點,所以用「三期疊加」來定調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2008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遭受衝擊,前景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當時很多人在擔心,全球經濟有可能重蹈1930年代「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覆轍。大家知道,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就是從大蕭條發端的。基於對大蕭條的原因分析,凱恩斯提出了系統的經濟學理論和對策建議。根據凱恩斯的理論,應當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應對危機,刺激經濟。主要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在2008年危機之後普遍採用了凱恩斯式的危機應對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本人就是研究大蕭條的資深學者。

但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反對救助政策的理由中最常見的一條是:「經濟增長關鍵要靠創新,而不是貨幣放水」。反對者常常會搬出所謂的「經濟學的嘗試」,例如沒有免費的午餐、貨幣不能創造價值等等;認為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違反了基本的經濟學常識。

凱恩斯主義政策的支持者和反對者之間的分歧,主要是由於兩者在認識和分析問題時所把持的尺度是不一樣的。凱恩斯主義者關注的經濟波動問題,所把持的尺度是短期的,在短期內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確是有效的,這一點已經得到了眾多研究文獻的支持。而反對者表面上看雖然也在討論如何應對經濟波動的問題,但實則把持的是長期的尺度,針對的是經濟增長問題。在長期看來,貨幣政策當然不可能一直有效,要素積累、人力資本提升、制度改善、創新和專業化分工才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源泉。

在各自的尺度範圍內,兩者都是對的;但如果超出一定的尺度去討論尺度之外的話題,就可能犯錯誤。

就好比治水,百年之計的原則當然是疏導,但在有些緊急關頭,加固堤壩、抗洪搶險則是最佳選擇,甚至可能是唯一選擇。又好比是救火,長期的大的原則當然是加強宣傳教育、預防為主,但在火災發生的緊急時刻,對策就不再是宣傳教育和預防了,而是必須先滅火救災。

如果有人拿著「治水之道在疏不在堵」、「火災是對不注重消防安全的人的懲戒,救火會引起道德風險」等理由來反對抗洪搶險、反對滅火救災,這顯然是荒謬的。

同一個理論,放在不同的尺度上,可能是對的,有可能是錯的。小尺度上的常識,在大尺度上不一定成立。不論在經濟學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如此。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對於個人而言,勤勞普遍被認為是一種美德,而作為人類整體而言,恰恰是出於偷懶的心理、出於對閒暇和安逸的追求,才推動了科技進步和社會進步。

那封著名的信

2010年11月15日,23位經濟學家和政策評論家聯合籤名,給時任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寫了一封公開信。他們在信中指出,量化寬鬆政策會造成「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風險」,呼籲美聯儲停止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這封信的籤名者中不乏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例如老布希時期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Michael J. Boskin、諾貝爾獎獲得者Ronald I. McKinnon、哈佛大學著名歷史學家Niall Ferguson、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前主任Douglas Holtz-Eakin等。

事後的進展大家已經知道,美聯儲並沒有遵從這一建議,繼續實施了新一輪量化寬鬆。美國經濟也沒有受到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困擾。

2013年11月15日,三年之後的同一天,投資人Barry Ritholtz發表博客文章指出,事實證明那封信的作者們完全錯了。他還特意把公開信原文貼在了博客上,作為「鐵證」。

但並非所有的人都像Barry Ritholtz這樣認為。有人會說,雖然還沒有出現貶值和通脹,但這只是因為時間還沒到,「等著瞧吧,會來的」。

公開信的籤名者之一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就是這麼做的。彭博社在2014年對這封信進行了一次追蹤報導,採訪了眾多籤名者中的8位。弗格森告訴彭博社:「請注意,我們在信中沒有寫明期限」,「美國事實上仍然存在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風險」。

另外,還有籤名者在捍衛之前的觀點時,對「通貨膨脹」一次做了引申解釋,指出,他們在信中所說的「通貨膨脹」不僅指消費品物價,還包括資產價格。這樣擴大概念內涵,當然是可以自圓其說的。但是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在通常的經濟學討論中,「通貨膨脹」並不包括資產價格上漲。這種抗辯擴大了概念的尺度。

高效的政策討論須要事先界定尺度

所操持的時間尺度不同,對經濟現象的判斷就可能是不同的。一些預測者常會利用這一點來「保護」自己,而這種做法恰恰也導致的預測的模糊性和政策討論的低效率。

預測錯誤的人總會以「等著瞧吧,會來的」作為擋箭牌——的確如此,就算一個壞了、停止運轉的時鐘,每天也總有兩個時間點指針所指向的時間是對的。但究竟是下個月會來?還是明年會來?還是三年五年之後?還是「長期」?凱恩斯早在一百年前就厭煩了這樣無意義的防守,他毫不客氣地反駁道,「在長期,人都是會死的」。正如心理學家菲利普·泰羅克(Philip E. Tetlock)在《超預測:預見未來的藝術和科學》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沒有時間表的預測是荒唐可笑的」。

顯然,不論是對通貨膨脹的定義,還是預測時間的界定,都需要有一個精確的尺度,然後謹慎地在該尺度之內進行探討和表達。在不同尺度上的爭論只能是關公戰秦瓊,對於釐清政策思路毫無意義。彭博社2014年的追蹤報導顯示,不論是當年的寫信者還是伯南克,四年時間過去之後,雙方都保持原有觀點不變,並且依然強烈反對對方的政策主張。考慮到尺度的不同,這不難理解。

事實上,類似上述這樣模糊的分析判斷和低效率的政策討論並不鮮見。如果能夠明確尺度,那麼政策討論的模糊性就會降低,討論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如何用經濟學提振經濟
    原標題:如何用經濟學提振經濟   我寫《每個人的經濟學》這本書,目的是向讀者呈現思考經濟的方式,而不是灌輸經濟理念。
  • 2021-2022中國人民大學802經濟學考研指導經驗
    ④當時確定報考志願時候在金融專碩和經濟類學碩之間徘徊了一陣。考慮到專碩學費貴出來十萬多,並且金專考研的數學是396經濟類聯考,難度低於數學三,感覺難以發揮工科生數理基礎的優勢,因此選擇了學費便宜且考數學三的經濟學學碩。
  • 事業單位經濟知識:價格歧視經濟學常識的學習經驗
    經濟學常識在學習當中,一般分為市場經濟、宏觀經濟、微觀經濟、國際經濟四個部分,其中以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考試居多,市場經濟和國際經濟部分比重較小,因此,考生在複習的時候應該要有側重地去複習。在微觀經濟學的學習中,應該注重知識的廣度,多了解一些有關於消費者行為學的知識,多了解一些經濟學的名詞,比如:豐收悖論、中等收入陷阱、消費者剩餘、生產成本理論、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等知識,以及一些菲爾普斯曲線、勞倫斯曲線等等,學習的重點在於明白這些名詞的含義,以便於在做題的時候能看懂四個選項,找到正確答案。
  • 中國創造經濟奇蹟,為什麼沒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頒發給單個人,也可以最多由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獲獎者在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新的經濟分析方法等領域所作的貢獻。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獎金仍為約合140萬美元。先來了解一下2015年湯森路透發布的最可能獲得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學者的名單。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勾勒疫情後的經濟復甦
    作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曾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世界銀行資深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2011至2014年任國際經濟學協會主席。
  • 參考讀書| 前白宮經濟顧問講述「搖滾經濟學」
    經濟學家艾倫·克魯格在其遺作《搖滾經濟學》一書中解釋了音樂與技術變革和經濟的關係。《搖滾經濟學》一書封面(亞馬遜)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6月5日報導,在歐巴馬擔任美國總統期間,克魯格擔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他曾以音樂產業為例對美國經濟發表看法:「主要問題是美國勞動力市場的超級巨星
  • 菅義偉經濟學
    菅義偉推出的這一系列改革措施,可以稱為「菅義偉經濟學」。7年前,安倍晉三擔任首相,宣布了「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分別是:倡導寬鬆的貨幣政策、靈活的財政政策以及刺激經濟增長的結構性改革。當時,安倍在國內和國際多邊場合一再宣傳「安倍經濟學」,使「安倍經濟學」名聲大噪。
  • 「狂生」張五常:深圳將成為地球經濟中心 經濟學不是講故事
    張五常被譽為「華人世界裡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屢屢參與到中國經濟改革的討論中,為內地改革開放開出藥方。他出生於中國香港,幼年時期遇抗日戰爭,隨母親前往廣西避難,成年之後先後求學加拿大和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擔任名校教授。上世紀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學,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講座教授。他的博士論文《佃農理論》,曾轟動西方經濟學界,後來成了現代合約經濟學的開山之作。
  • 經濟學學科如何課程育人?滬上經濟學院院長齊聚上財分享經驗
    上財經濟學院也於2019年獲批上海市高校課程思政重點改革領航學院,一年多以來,通過加強案例庫建設,引導專業課教師積極探索育人元素,做到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無縫」對接。他表示,期待通過本次院長論壇,密切滬上經濟學學科課程育人的經驗交流,拓展上財經濟學科的課程思政建設思路,並發揮以點帶面的功效,帶動提升學校整體的課程思政能力建設。
  • 《星際迷航經濟學》:從《星際迷航》裡看未來社會可能的經濟體系
    對《星際迷航》系列裡的經濟學進行分析,形成了《星際迷航經濟學》一書。在書中,我們不僅得以一窺經典科幻作品所想像的未來世界,更能從經濟學的視角,看到在豐裕的經濟環境中,科技的進步將會如何引領社會體系的演變。
  • 關於經濟增長,你需要知道的幾個古典經濟學流派和理論
    文 | 付一夫經濟增長理論的有關研究至少可以追溯至古典經濟學時期。古典經濟學批判了持「貨幣財富積累即為經濟增長」這一觀點的重商主義學說,並指明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國民財富的真正來源並不是人們積累的貴金屬,而是在本國進行生產活動過程中能夠生產出來的物質產品。於是,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工作開始聚焦於生產領域。
  • 三個經濟學小故事帶你打開妙趣橫生的經濟學世界!
    從我們出生開始,每天都和各種經濟數據打交道,每天都在經歷各種經濟消費行為:我們買東西是經濟行為、坐公交車是經濟行為、哪怕每天上學也包含了經濟行為,那麼什麼是經濟?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怎樣去了解它。
  • 經濟學家、經濟學與中國改革
    即使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在部分高等學校恢復了一些「西方經濟學」專題講座式的課程,現代經濟學也經常是被當做批判的靶子,談不上作為理論基準和分析工具來加以運用。  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的號召下,中國經濟學家逐漸恢復了與世界經濟學界的聯繫,並運用過去曾被視為洪水猛獸的現代經濟學原理分析中國的經濟問題。
  • 培養青年經濟學大師,2020年當代經濟學博士創新項目結果揭曉
    圖說:博士創新項目證書授予儀式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鈺芸)由當代經濟學基金會主辦、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承辦的「2020年當代經濟學博士創新項目證書授予儀式暨學術討論會」日前在上海財經大學召開。
  • 法律經濟學是什麼? 是一片藍海or紅海
    波斯納自己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他自己後來修正了他在《正義/司法的經濟學》的觀點,放棄了這個基礎主義的努力,以更加實用主義的態度使用法律的經濟分析的方法。使得實用主義和法律的經濟分析的方法相得益彰。(一)「法律經濟學」,[1]又稱「法律的經濟分析」、「法律的經濟學研究」、「經濟分析法學」、「法和經濟學」等,是一門起步晚、但發展迅速的經濟學與法學的交叉學科。
  • .|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和迎接世界級經濟學大師在中國輩出時代...
    隨著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世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也跟著轉移,所以到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美國的經濟佔當時全球經濟總量的50%,美國的經濟現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報紙上經常用的一個比喻是,美國經濟打個噴嚏,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濟就會重感冒。去研究美國經濟怎麼打噴嚏,會比去研究周邊的國家怎麼患重感冒的影響更大,所以世界經濟學研究中心就轉移到美國。
  • 一個故事讓孩子也能讀懂經濟學 書籍解讀:小島經濟學(一)
    感謝您遇到我,這裡是老六的讀書筆記。從今天開始,作者將會為您帶來各種書籍的文字解讀。為了方便您觀看,作者會儘量優化篇幅,以儘可能少的文字描述一本書的精髓內容。您還可以收藏關注,作者願常年伴您左右。有沒有一本書能把經濟學說明白?可能您會說是《國富論》。那有沒有一本書既能把經濟學說明白,又能讓小孩也看得懂?
  • 從傳統經濟學到複雜經濟學,如何改變商業和社會?
    《財富的起源》內容簡介《財富的起源》回溯了經濟學的發展脈絡,用動態、主體、互動、湧現和進化5大視角審視當下經濟,闡釋商業設計、物理技術、社會技術促進財富增長的進化力量,提出應用複雜經濟學的 4 大應用領域:戰略、組織、金融與公共政策。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個視角,幫助你了解關於財富的創造、財富的本質等議題。
  • 日本大學院文科綜合信息系列——經濟學研究科
    跟立思辰留學小編一起來看看大熱的經濟學研究科吧! 12月11日(金)最終合格發表 選考內容: 第一次試驗 語學能力證明書審查+筆記試驗(經濟學120分鐘,小論文60分鐘) 第二次試驗 口頭試問 03、慶應義塾大學(Ⅱ期修士課程)
  • 《紅樓夢》是一部「窮人的經濟學」
    西奧多·舒爾茨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致力於農業經濟學的研究,提出了窮人經濟學理論。舒爾茨說:「世界上大多數是貧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那麼你就會懂得經濟學當中許多重要的原理;世界上大多數貧窮人當中,又主要以農業為生計的,如果你懂得了農業,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這段話被後來者廣泛引用並不斷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