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書傳真情-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我的同事潘晟教授的專業領域是以地學史為基礎的知識史和知識社會史。專業之餘,他亦從事明清以來民間社會經濟文書等基層社會史料的搜集與整理。這後一項事業,他自言更為在意,投入心力頗多。我常去他辦公室請教和交流,那裡堆滿了歷史書籍和從北京潘家園、南京南藝后街、孔夫子網上收購、競拍的各種檔案、照片、日記、信札等材料,琳琅滿目,儼然一個小型檔案館。

  有一次,尚永琪來我院交流,潘兄向其展示收藏,李濟滄君、我亦在場。翻檢中,潘兄挑出幾張書信,對我說道:「張光直的信,你們考古的。」承蒙潘兄大度和美意,將信札交餘整理,考索往事,補存史料。

  這是張光直致何茲全的信札兩通。張光直,著名華裔考古學家,生於、長於北京,抗日戰爭勝利後,隨家人回到故鄉臺灣。20世紀50年代,張光直入讀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師從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從臺大畢業後,又赴美國深造,在哈佛大學讀人類學系的研究生。畢業後,先後執教於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自20世紀70年代起,張光直與國內同行交流愈發密切,通信頻繁。《傳薪有斯人——李濟、凌純生、高去尋、夏鼐與張光直通信集》(李卉、陳星燦編,以下簡稱《傳薪有斯人》)中,收錄的1974—1985年間夏鼐致張光直的信札就有46通,張光直致夏鼐的33通。

  張光直可謂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西考古學、先秦史學界學術交流的當之無愧的「橋梁」。他致何茲全的這兩通書信也屬於這一時代背景。信的主要內容是張光直託師友打聽高去尋留在大陸的兒子。雖與學術問題無涉,但信札所反映的時代背景與人際交往,很有史料價值。且與《傳薪有斯人》及近年出版的《夏鼐日記》發生關聯和對讀,尤其是後者,與信中所涉均有照應。鉤沉一番,頗有趣味。

  這兩通信札是張光直從劍橋大學寄往北京的。信紙用的是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和皮博迪博物館(Peabody Museum)專用信紙。張光直曾任皮博迪博物館館長。信封左上角有「KCC」標記,系張先生名字英文縮寫,他的同事和學生都習慣稱他為K.C.。

  第一封信札內容如下。

  茲全教授:

  上次給您去信後不久便收到夏所長託人打聽到關於高適際的消息(好像是張政烺先生打聽到的)。他以小名(乳名)為名;名字是什麼我現在忘了。七十年代中旬高在陝西省銅川市作衛生局付(副)局長。據說最近調到西安,在省的衛生單位服務。如果您能聯絡上,能寄張照片來便是最好的了。

  照張先生打聽的消息,最近失去聯絡,所以他還在打聽中,您如果跟他接洽一下,也許可以知道最近的消息。

  曉梅先生一向身體不錯,只是最近當了歷史語言所所長。煩心之事太多,有些顧不過來。師母則好像身體差些。想找兒子也是她最焦心。

  勞幹先生仍在洛杉磯,已退休,居家。老先生雖已逾古稀,仍是赤子之心,顧慮太多。不回信可能不過為此原因。

  我最近幾年裡回國有三次之多。但下次不知何日才能再去(明年順利的話,明年暑假也許可以成行)。我是學考古和古史的。在經濟史的早期一部分跟您作的有點關係。可是,在老前輩面前只有向您多討教。魏晉南北朝我全是外行,可是知道這裡搞六朝史的同事們有一份空期的Newsletter。想去跟他們要了給您寄上,上面應有此間搞這一行的學者的名單地址,您也許有用。

  餘再談,即祝

  冬安

  晚 張光直 1979.12.22

  這封信說的是張光直請夏鼐、何茲全幫忙打聽高去尋的兒子高適際的消息。高去尋,字曉梅,曾參與殷墟發掘,隨史語所播遷赴臺。據《夏鼐日記》可知,高去尋與夏鼐初識於1941年,在史語所共事多年,過從甚密。1973年7月,高去尋的學生、美籍中國科學家喬健來訪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鼐在1979年8月15日的日記中提到過高去尋,便與打聽高子有關。當日,夏鼐接到張光直1979年8月3日的信,信中說高去尋的妻子想念大兒子高適際,叫張光直去北京時代為打聽,並提供線索說,何茲全好像以前跟高適際有聯絡。張光直請夏鼐轉告信息給何茲全。張請夏打聽的同時,也給何茲全寫了信。1979年12月22日的這封信反映的就是這一內容,且初步有了高適際的線索。

  信中涉及的何茲全、夏鼐、高去尋、張政烺、勞幹都是故舊。何茲全,畢業於北京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主攻魏晉南北朝史,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茲全曾師從傅斯年,傅斯年是史語所所長。

  第二封信札內容如下。

  茲全教授:

  十四日如期回來,一路無事。現已十日,不但氣管炎全(痊)愈,而且旅途疲勞也早已恢復。

  這次在北京得與您和夫人見面,是很大的榮幸。可惜沒得機會暢談一番。尤其抱歉的是您到賓館來看我還帶了小菜來時,我正是病得不可開交而逃往醫院之際,不但錯過機會,而且甚為失禮。希望這個缺憾可在下次補償。

  在西安時得與高木欣見面,談了三次。他對於您和張政烺先生幫助他使他得與父母恢復聯繫是非常感激的。

  餘容再磬 順頌

  暑安

  良玉夫人前乞代致候

  晚 張光直敬上 1980.8.25

  在夏鼐、何茲全、張政烺的打聽下,高適際得與父母恢復聯絡,與張光直也見了面。高適際即高木欣,木欣系其小名。1980年,張光直回大陸一個多月,在西安和北京分別與高適際及何茲全夫婦見了面。張回美國後,於8月25日致信何茲全表示感謝。同一天,張光直也致信給夏鼐,這在《傳薪有斯人》中有收錄。

  高去尋和張光直亦師亦友,感情很深。張代師尋子只是他自20世紀70年代積極學術交流、擔當「架橋人」的一個小插曲,也是我國改革開放後,臺灣同胞跨越「時空山海」到大陸尋親的千萬個故事之一。就連張光直本人,也在同一時期打聽著他的大哥張光正的下落,並且就在1980年7月10日,在首都友誼賓館與其大哥重逢(見《四海為家》)。

  同樣由於張光直的積極努力,夏鼐和高去尋這對老友在美國檀香山得以相見。那是在1982年檀香山召開的國際商文化討論會上。赴會前,夏鼐曾有憧憬。據《夏鼐日記》1982年8月30日:「下午偕胡厚宣同志至尹達同志處,拍了幾張照片。三十年代初期參加殷墟發掘留在大陸工作的僅有的四人之三(另有王湘同志,在國家科委專家局)。在臺灣亦三人(石璋如、高去尋、李光宇),此次可能遇到老高,擬以此為贈,作為紀念也。又與胡厚宣同志及張政烺同志偕往訪楊希枚同志,他託我捎信給老高。前天李光謨同志也捎來幾本書,託帶給老高與李方桂先生。」

  1982年9月6日,夏鼐見到35年未見面的高去尋,暢談敘舊。會議結束回國後,夏鼐至尹達處,談在檀香山遇及高曉梅的情形,並送其合影照片。1983年4月7日,夏鼐給張光直的信中託張帶去檀香山與高去尋合拍的照片。當年8月,夏鼐在西安又與張光直相見。高木欣亦前往,給夏鼐看其父自臺灣寄來的照片。

  吾輩觀此間之情誼,感慨萬千,腦中閃過一句話:「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

 

相關焦點

  • 鴻書傳真情
    專業之餘,他亦從事明清以來民間社會經濟文書等基層社會史料的搜集與整理。這後一項事業,他自言更為在意,投入心力頗多。我常去他辦公室請教和交流,那裡堆滿了歷史書籍和從北京潘家園、南京南藝后街、孔夫子網上收購、競拍的各種檔案、照片、日記、信札等材料,琳琅滿目,儼然一個小型檔案館。  有一次,尚永琪來我院交流,潘兄向其展示收藏,李濟滄君、我亦在場。
  • 中國考古學理論必須具有中國氣派-中國社會科學網
    考古文博事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貼近民眾、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幾乎成為當今的網紅。   1、中國考古的三個特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更加深入人心,「讓文物活起來」的時代強音,一系列的國家政策導向,為考古文博事業的充分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 假譎第二十七-中國社會科學網
    既見,便陽言 :「此定可,殊不如人所傳,那得至今未有婚處?我有一女,乃不惡,但吾寒士,不宜與卿計,欲令阿智娶之 。」文度欣然而啟藍田雲 :「興公向來,忽言欲與阿智婚 。」藍田驚喜。既成婚,女之頑囂,欲過阿智。方知興公之詐。   13.範玄平為人好用智數,而有時以多數失會。嘗失官居廷,且玄平在京,素亦有譽。桓謂遠來投己,喜躍非常。比入至庭,傾身引望,語笑歡甚。
  • 擬態界的高手-中國社會科學網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崔蕊滿)
  • 《醫館笑傳》老少皆宜 陳赫科學破案收穫真情
    老少皆宜 離奇案件步步驚心《醫館笑傳》播出時正值假期,別出心裁的劇情吸引了大批學生族的關注,成為假期「煲劇」首選。不僅年輕人喜歡「無釐頭」的喜劇,中老年人同樣喜歡輕鬆愉悅的劇情,甚至都有網友評論道:「如今大媽都停跳廣場舞,改看《醫館笑傳》了」,足以見得《醫館笑傳》受歡迎的程度已經跨越了年齡的界限。
  • 共在的文化解釋-中國社會科學網
    因此,在一種非二元論的意義上,社會學的社會事實就是社會歷史性的文化—行動過程,或者說共在的關係,它是組建起我們的社會世界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只有從這樣一種徹底的關係主義的立場出發,才可能真正地超越主客體二元論的桎梏。而這樣的思路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有其根源。
  • 【中國社會科學網】第15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上海論壇在華東理工...
    第15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上海論壇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9月20日,上海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指委、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華東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夏江雯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倫理、科學與社會發展委員會中國執行委員會心理...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19日消息(記者 黃婷)9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倫理、科學與社會發展委員會中國執行委員會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海口召開。會議由中心負責人郎麗君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倫理、科學與社會發展委員會中國執行委員會主席陳曉陽出席會議並致辭。
  • 民間長詩論綱-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各民族民間長詩豐富多彩,南北風格差異顯著。北方少數民族民間長詩多有英雄題材,風格豪放、粗獷。如蒙古族的《嘎達梅林》、維吾爾族的《艾裡甫與賽乃姆》、回族的《尕豆妹與馬五哥》等;南方少數民族民間長詩多取歷史現實生活故事,風格婉約、細膩。
  • 孔子「居宋」新說 - 中國社會科學網
    如此說來,青年孔子娶宋國並官氏之妻、生兒子孔鯉、舉行加冠禮而從此以成人姿態步入社會等人生大事,也都是在宋國慄邑即今之河南夏邑完成的。(作者:高培華,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來源:《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02日 07版)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 【中國社會科學網】華東理工大學發布中國城市社會發展百強榜(2020)
    11月16日,上海高校智庫「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院」教授何雪松和副教授吳開澤領銜的智庫重點研究項目「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在華東理工大學發布「新時代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暨百強榜(2020)」,這是華東理工大學第三次公開發布中國城市社會發展百強榜。課題組後續還將推出中國城市社會發展專題報告等系列報告。
  • 從單維度平安建設到全方位社會治理_國內_中國西藏網
    珠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強介紹,「平安+」指數自發布以來,通過科學賦分和科技賦權、賦能,全方位、多角度科學評價全市各區各鎮街的整體平安狀況,對社會治理給出了更客觀的評價、更全面的評測、更精準的診斷,為社會治理提供了有效智能化支撐,有力推動形成多方主體合作共治的社會治理新體系,實現從原來單維度的平安建設到全方位社會治理的升級。
  • 「繡真情 傳薪火 行為民」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友總會慶祝建黨100周年...
    10月26日,由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哈工大校友總會、哈工大上海校友會與恆源祥集團共同舉辦的「繡真情 傳薪火 行為民」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友總會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之「同心向黨 共繡黨旗」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舉行。2020年,也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校100周年。
  • 人民日報海外網:天大再辦「新式」地理科學專業
    天津大學地理科學專業將創新傳統範式,融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學與研究,突出知識創造與可持續發展決策的貫通,通過與國內外知名教研機構和資源、環境、規劃等企事業單位廣泛而深入的合作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撐與保障,提供國際聯合培養及國際野外綜合實習等多種國際化發展機會,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和實踐能力並掌握地球系統科學知識的高素質專業複合型人才,與各級政策制定者和社會相關者一道在更深層次探索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 四川南充影視演員何倩,用真情演繹真情(圖文)
    四川南充影視演員何倩,用真情演繹真情為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發展鄉村群眾文化,繁榮和推動群眾文化文藝產業,構建和諧社會擔當託起偉大「中國夢」。 據了解,南充翱翔網絡技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從成立至今著力打造影視文化文藝產業,助推南充對外宣傳正能量,創新思路謀發展,把南充,人文地理、風土人情、自然風景、及農村農戶產品,無公害大米,蔬菜、水果等用影視形式宣傳出去,讓外界人了解南充,用影視展現改革開放以來南充的巨大變遷,品味南充文化,共譜中國夢
  • 畫筆傳真情!寶山小「畫家」為「逆行者們」作畫致敬
    畫筆傳真情!素描社團學員施鈺創作抗疫作品版畫社團學員陳鴻羽創作抗疫作品版畫社團學員陳鴻羽捐款證書● 一、眾志成城篇 ●《童心抗疫》版畫社團 倪睿盈《中國加油》版畫社團 嚴佳雯
  • 社會調查科學方法體系的創立
    在這本著作中,恩格斯初步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並將其與社會科學調查方法相結合,構建起了一套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田野調查和文獻採集為主要研究方法的科學方法體系。馬克思主義社會調查方法不僅實現了對經典實證主義模型的超越,而且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範式。
  • 患難見真情!義大利掛起中國和俄羅斯國旗
    義大利人降下歐盟旗幟,升起五星紅旗【海外網3月24日|戰疫全時區】疫情之下,患難見真情。新冠肺炎在義大利流行之際,中國、俄羅斯伸出援手,派遣專家提供醫療物資。他還向網友展示了這樣一行字:「我們相信患難見真情。感謝普京總統,感謝俄羅斯。」
  • 慈母之心被中國善網授予「最具愛心企業」榮譽稱號
    近日,中國善網授予慈母之心「最具愛心企業」榮譽稱號,以表彰其在過往公益活動中所做的突出貢獻。中國善網源於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成功運作經驗引發的慈善行業思考與啟示,為彌補社會資源公益服務缺口,於2016年9月在第五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上隆重啟動。
  • 讓科學跑贏謠言——"科學闢謠平臺"正式啟動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8月30日,由中國科協、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等部委主辦,中央網信辦指導,全國學會、權威媒體、社會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的「科學闢謠平臺」在京正式啟動。該平臺旨在切實提高闢謠信息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讓謠言止於智者,讓科學跑贏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