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的此岸,一邊是拼死抵達的彼岸,地中海悲歌再起,難民何以為家?

2020-12-21 閃電新聞

今年以來,地中海難民船頻頻傾覆,近一千名難民已葬身海底。一邊是必須逃離的此岸,一邊是拼死抵達的彼岸,地中海悲歌再起,難民何以為家?

事故頻發 今年近千名偷渡難民葬身地中海

剛剛看到的場景是最近發生在地中海的兩起難民偷渡悲劇。而事實上,類似的悲劇幾乎全年都在這片海域上不斷上演。難民們源源不斷從西亞和非洲的戰亂地區,穿越地中海,前往歐洲國家。眼下進入了冬季,地中海上風大浪高。這也讓難民偷渡的路途變得更加危險和致命。由於難民船普遍十分簡陋,還面臨著嚴重超載、駕駛員技術不過關等問題,很多難民船在偷渡過程中發生傾覆等事故。

目前難民穿越地中海的偷渡線路主要有三條,分別是地中海西線、中線、東線。西線: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國前往西班牙;中線:從突尼西亞、利比亞前往義大利;東線:從土耳其前往希臘等國。根據國際移民組織的統計,由於各種海難事故,截至11月26日,今年從三條線路偷渡的遇難人數分別為162人、723人和93人,總共978人。儘管總數與往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已經有接近一千人葬身地中海。

剛剛的路線圖大家可以看到,土耳其是東線的起點,而義大利是中線的終點。起點和終點,連接著必須逃離的此岸和拼命去抵達的彼岸。

起點:船隻簡陋超載嚴重 偷渡成功率不斷降低

總臺記者 陳慧慧:在土耳其的伊茲密爾,它離希臘非常近,也是從土耳其到歐洲的一個常規偷渡路線。在調查中發現,首先,這些偷渡的船隻幾乎沒有任何安全性可言,因為大部分的難民他們搭乘的都是橡皮艇,或者是非常小而破舊、有一些簡單引擎的船隻。而且蛇頭們不會去親自駕駛船,通常都是在船開之前,隨機挑選一名難民,進行一個10到20分鐘簡單的培訓,就讓他把船開出去了。另外,大部分偷渡的船隻超載的情況非常嚴重。比如,一艘船可能只能搭乘3到4個人,但是通常情況下,蛇頭會安排至少20多位難民坐上去。難以想像這麼小的船,怎麼可以裝下20多個人。原來在船的中間底部的位置,是一個裝設備機器的非常狹窄的空間,在這裡也會坐滿難民。如果這個船在海上有任何的風浪發生,在這個空間坐的難民他們逃生的機會非常得低。另外,現在偷渡的成功率非常低,一家敘利亞難民曾經三次嘗試要偷渡都失敗了。這三次他們都已經到希臘的海域,但被希臘的海警發現後,在驅離過程中,每一次都發生了翻船的事件,他們最後能被獲救也算是死裡逃生。所以,現在偷渡的成功率非常低,但是危險係數非常高。

這些經過千辛萬苦,幸運的難民會穿越地中海,最終抵達嚮往的彼岸——歐洲,然而,他們能在歐洲過上理想的生活嗎?

終點:港口封鎖收容所人滿為患 兒童難民處境艱難

總臺記者 李耀洋:今年以來,疫情已經是成為難民收容救助的一個不確定因素。在四月,意政府推出過一項法令,宣布義大利不再是安全的港口,在新冠疫情期間,不對救援船隻開放,而難民還是從海陸湧來。今年夏天在西西里的蘭佩杜薩島上就人滿為患,而當地的篩查能力不足,病毒傳播風險很高,地方官員多次告急,後來只能租用遊輪作為隔離船,並轉移了大批的難民。此外,兒童及未成年難民的處境也非常令人擔憂,時常能夠看到跟隨著父母遷移的兒童,或是四處遊蕩的未成年移民。他們在教育、融入社會等方面,十分欠缺。他們有可能甚至走上歧路,有些未成年人在義大利生活一段時間,就會年滿18歲,就意味著喪失不被驅逐,無條件獲得住宿和監護等專屬權利,增加他們社會孤立、暴力等風險。曾經有當地媒體報導,其中部分未成年人組成團夥,犯下搶劫、販毒,還有傷人等這些罪行。在義大利北部地區,孩子們成年以後,拿到了所謂的工作居留,搖身一變又變成了蛇頭,反過來從事偷渡移民的生意。

艾蘭之死震驚全球 逃難路漫漫悲劇不斷上演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此後數年,穿越地中海的難民人數達到了高峰。地中海邊,悲慘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上演。

2015年9月2日,一張照片震驚了世界。在土耳其的沙灘上,當時年僅3歲的敘利亞難民艾蘭臉部朝下埋在沙中,靜靜地離開了人世。

當天凌晨,小艾蘭的爸爸阿卜杜拉在給蛇頭5860美元後,帶著一家四口和其它難民一起,乘坐橡皮艇從土耳其博德魯姆海灣出發,駛向希臘科斯島。然而,他們乘坐的小船,在出發後數分鐘,就遇到風浪。

小艾蘭的父親 阿卜杜拉·庫爾迪:我試圖駕駛船隻,但是又一個大浪打來船翻了。

最終共有14人喪生,其中包括小艾蘭和他的媽媽以及5歲的哥哥。艾蘭之死,深深刺痛了人們的心。

「全世界很容易被一張照片所吸引,卻對照片背後的災難視而不見。」這是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桑切茲的感慨。類似的悲劇仍然重複上演。

這兩張照片都是一對兄弟。左邊照片中,哥哥迪拉韋爾4歲,弟弟穆罕默德1歲。他們從敘利亞逃離之後,2016年2月抵達希臘。右邊照片中,哥哥優素福4歲,弟弟尤努斯1歲,他們從土耳其偷渡到希臘的海上溺亡。

在這組照片中,左邊的小女孩名叫努拉,6歲,她和家人從敘利亞阿勒頗逃出來,經土耳其抵達希臘。而右邊是同樣6歲的小女孩蘭德的墓碑,她逃難中在希臘被火車撞倒身亡。

難民船傾覆 難民回憶「死亡之旅」

2016年,來自敘利亞的賈卡裡一家為了躲避戰亂由利比亞偷渡到義大利。據賈卡裡回憶,經過6個小時的航行,難民船的引擎突然發生故障。開船的人說,再等40分鐘,義大利就會派人來營救。但就在這時,噩夢發生了。船上的人為了第一時間搶到救生衣,聚集在船的一側。船體發生劇烈晃動,瞬間傾覆。

在難民船傾覆前,賈卡裡夫婦和一對兒女提前登上了救援船。不幸的是,賈卡裡的大兒子沒能一起登船,幾天後,他們聽到了穆罕默德死亡的噩耗。

拉希德·賈卡裡:我剛上救援船,回頭看的時候,難民船突然翻了。我的天吶,一個人也看不見了,船就這樣翻了。一個義大利人把我推進救援船,我說,我的兒子,我的兒子。

拉希德·賈卡裡的妻子:大兒子當時在靠窗的一側,他邊擺手邊對我說,快走,有人會來救你。他想要我獲救,我的心很痛。

近一年敘利亞難民減少 非洲難民通過利比亞逃往歐洲

面對地中海的驚濤駭浪,逃難的人們穿過硝煙、避過炮火,義無反顧地跳上皮筏鋌而走險,身如浮萍。不僅失去了對自己生命的控制,同樣,也漂泊在時代洪流之外。難民的來源到底是什麼?近一年來地中海難民又有何變化?

專家表示,地中海的難民主要來自戰亂國家,近一年來,敘利亞局勢趨緩,來自敘利亞的難民數量減少。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 李紹先:難民問題主要是戰亂造成的。前幾年,東地中海難民主要是來自於敘利亞。2011年,敘利亞在阿拉伯之爭之後,在美國、歐洲國家的大力推動下,迅速進入內戰狀態。敘利亞的戰亂造成了六七百萬的難民,其中三百多萬人流離到了土耳其,還有一百多萬人到了黎巴嫩,一百多萬人到了約旦,這些人成為後來通向歐洲的難民的主力。最近一年多,東地中海的難民有所減少,這是由於敘利亞政府對局勢的掌控能力越來越大,所以,來自東地中海的難民有所減少。但是來自地中海南岸,特別是利比亞的難民還是非常嚴重。2011年,阿拉伯之爭的時候,卡扎菲被推翻後,利比亞陷入出現了內戰狀態,東西兩個政府,常年戰亂。來自非洲的大量難民,由於利比亞局勢的動蕩,出現了無政府狀態,所以利用利比亞的海岸往歐洲跑。這成為現在地中海難民非常重要的來源。

專家解讀:解決難民問題 西方國家須停止幹涉

專家表示,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西方國家粗暴幹預西亞北非國家內政,在攪亂局勢後,卻無力重建支離破碎的社會,更無意幫助這些國家找到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和民生問題的辦法。

只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停止對地區局勢肆意幹涉,消弭戰端、恢復發展,營造和平的發展環境,才有可能從根源上解決難民問題。

相關焦點

  • 中東難民何以為家?這部紀錄片告訴你真相
    《出埃及記:難民的歐洲之路》豆瓣評分8.8同樣是「何以為家」的詰問,這部紀錄片選擇將現實中的難民危機以及他們顛沛流離、奔向歐洲的真實經歷毫無保留地呈現給觀眾。為湊夠路費而擺攤賣煙的小女孩就像電影《何以為家》裡拍得一樣,絕大多數難民家庭的特點之一就是人口超生,一個家庭有四五個小孩是很常見的事情,拖家帶口的逃亡早已成了慣例。
  • 《八佰》中的此岸與彼岸
    此岸與彼岸的對望蘇州河血肉模糊之後,有一片純淨「八佰」,明明只有四百多位拼死鎮守的將士,指揮官謝晉元團長卻對外宣稱「八佰」。
  • 《角頭2:王者再起》無力收線的悲歌
    「悲歌,悲歌就是兄弟的歌。」貴董。新崛起的健合會老大劉健,率眾解決憨春老大控管的北城,同時覬覦北館地盤,劉健希望北館好兄弟仁哥可以一起合作,仁哥拒絕劉健邀約,劉健刻意挑起紛爭,藉此剷除各方勢力;北館阿慶和潘帥、宗保、胖達、阿超情同手足,合稱五虎將,眼見好兄弟阿超和胖達接連慘死健合會手下,慶哥決心復仇. ....。
  • 【法苑杯作品選】彼岸有威儀 此岸有風姿——獻給和縣法院的法官們
    【法苑杯作品選】彼岸有威儀 此岸有風姿——獻給和縣法院的法官們 2020-11-11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小鹽:《迦百農》之問,從何以為家到何以為人
    五一小長假之後,榮獲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黎巴嫩電影《迦百農》(中譯片名《何以為家》),一時引起人們的熱議。其實比起《何以為家》這個片名,我個人更喜歡原片名《迦百農》。導演娜丁·拉巴基就曾在訪談裡言,迦百農這個詞,在英文和法文裡都有亂和不規則之意。中譯片名卻將這「亂和不規則」縮減進小小的家之核殼。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文 |阿阮編輯 | 晏疏離圖片源自於網絡我們對於家的定義是什麼?家是一個溫暖而令人嚮往的地方,家本身就會給予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家的庇蔭下成長。《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是根據贊恩的真實經歷而拍出來的。我們無法想像,在這個世界,原來還有這樣一群人:活著就是一種奢望。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北部鄰敘利亞。年僅12歲的贊恩,在黎巴嫩的貧民窟裡一個搖搖欲墜混凝土高層建築中長大,他是家裡的長子。
  • 【血汗勞工】英國高街時裝竟出自難民兒童之手!
    「剛剛逃離戰火密集之地,又陷入血汗工廠般的工作條件」中。為了拯救難民兒童,BHRRC已經在上個月向28家主要服裝零售品牌發出質詢,要求他們對旗下土耳其代工廠剝削敘利亞難民的情況作出說明。不過即便難民兒童成功通過土耳其抵達歐洲,他們的日子可能也並不好過。
  • 世界難民日:我想有個家(高清)
    聯合國難民署6月18日在日內瓦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4年每天都有約4.2萬人被迫逃離家鄉,而在這一年中,能夠有機會重返故園的難民只有12.6萬人。    難民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嚴重困擾著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社會十分棘手的問題。    2000年12月,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將每年的6月20日定為「世界難民日」,以提醒國際社會關注全球各地難民的困難處境。 2014年6月20日,幾名撤離巴基斯坦北瓦濟裡斯坦地區的兒童乘坐載著家當的卡車抵達本努地區。 新華社/法新
  • 2020年8月自考真題: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
    掃碼入群>>獲取自考公共課全套真題及答案解析「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
  • 電影|何以為家
    今天小物給大家帶來的是電影推薦,電影名字叫《何以為家》,這部由娜丁·拉巴基導演的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1分,這部電影究竟有何特色呢?快來和小物一起看看吧!該片原名《迦百農》,「迦百農」本來是《聖經》中耶穌開始傳道的地方,迦百農也被叫做「一座被上帝遺棄的城市」。男孩和他的家人以及敘利亞的其他難民,因為戰爭,被遺棄在了黎巴嫩。雖然男孩父母問題重重,卻沒有拋棄他們。
  • 生而不養 養而不育 何以為家
    家,不在於大小家,因愛而生承載著歡聚與孤獨陪伴你,保護你見證你的成長與成熟有些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而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何以為家(迦百農)《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觀影《何以為家》
    生活就是個潑婦,我原以為我們會成為好人,受人愛戴,但上帝並不希望我們被愛,他希望我們是別人家的髒抹布。」說完這段話的贊恩,平靜地扭頭對法庭上的媽媽說:「你現在懷著的孩子也會成為我這樣。」贊恩這樣說,是因為數天前,他11歲的妹妹薩哈因為被父母強行嫁人後懷孕流產而死亡。這是一個孩子對大人世界的控訴,可是這個世界上哪一個孩子的世界沒有被大人玷汙?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家是牢籠,薩哈的哀求與眼淚深深刺痛了他,父母的決絕斬斷了他對家的一線留戀。流浪之路,贊恩幸得女工拉赫相助,暫有容身之所。可惜好景不長,善良的拉赫被查出無證件,以非法居留之罪關進監獄。贊恩面臨的難題十分棘手:他與拉赫一歲的孩子約納斯將如何生存。
  • |「何以為家」
    片中包括贊恩在內的大部分演員皆為真實的敘利亞難民。他們從未睡過床,靠街頭叫賣維持生計,與片中唯一不同的是他有著愛自己的父母。贊恩年少時隨父母逃離戰火紛飛的敘利亞,戰亂,逃亡造就了他生而無畏的性格。我記得當時看到庫爾迪(Aylan Kurdi)(一位三歲的敘利亞難民,2015年隨父母經地中海偷渡歐洲時溺亡)的時候我心想:如果這個小孩沒死,他能告訴我們他經歷的事情嗎?由於我們成年人做了決定,這些孩子就像牽線木偶一樣任我們擺布,無論我們提出要打什麼仗,無論我們創造了什麼樣的系統性混亂,孩子們只能承受。」
  • 影評:我們「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人間苦難,家難覓,獨行於世。本片將全球因戰爭而起的難民問題搬上大熒幕,卻沒有過多描述因戰爭而帶來的傷痛,這個故事更深層的悲哀是「循環」。贊恩為了生存,賣了孩子,正是父母賣子的「循環」,極端的壓力下,無奈的拋棄,悲情的離別一次次地「循環」著,這才是一個個個伴悲哀所影射出的社會的巨大悲哀。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電影《迦百農》又名《何以為家》,迦百農在聖經中是一個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傳說,耶穌傳道時,發生過很多神跡和重大事件的地方。但也是被神遺棄的地方,因為這裡沒有信仰,就是在這樣一個地方,講述了這個悲傷而沉重的故事。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父母。有父有母,如無父無母,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豆瓣評分9.1分,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父母。有父有母,如無父無母,何以為家。他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自責,為未來感到迷茫。影片中贊恩一家是難民,逃離之後成為沒有身份的人,過著顛沛流離毫無保障的生活。黎巴嫩可以說是一個被難民毀掉的國家,貧富差距極大,像讚恩一家不被政府承認,沒有身份,不能擁有房產,無法擁有正式工作,也受不到良好的教育的難民很多。他們根本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一代代的一貧如洗,無翻身希望。
  • 義大利海岸防衛隊解救一橡皮艇 108名難民獲救
    國際移民組織15日表示,上周有近6000名移民和難民從利比亞航行至義大利,這顯然是目前開始的新一波移民潮。  報導稱,義大利海岸防衛隊在當地時間4月18日指出,他們從地中海上一艘半浮半沉的橡皮艇中救出108名移民,但也發現了6具屍體。  義大利海岸防衛隊表示,民間人道組織「地中海救援」(SOSMediterranee)的救援船隻「水瓶座」17日在地中海發現了這艘橡皮艇。
  • 英媒稱難民問題正在分裂歐盟:若未妥善處理 恐致歐盟瓦解
    報導稱,難民問題正是分化歐盟各國的主因。義大利和希臘等位於歐洲南部的歐盟成員國都在抱怨,其他歐盟國家沒有幫忙,令他們要獨力處理難民問題。其他歐盟國家卻反指這些南部成員國沒有好好巡邏地中海阻截難民,在過去甚至讓這些難民成功抵達德國、奧地利和瑞典等比較富裕的歐洲國家。
  • 歐盟將罰拒收被遣返難民國家 西媒盤點改變世界的難民
    參考消息網6月25日報導 據路透社6月23日報導稱,歐盟各國23日決定,針對那些拒絕接收被遣返的、不符合歐洲難民條件的本國公民的國家,歐盟將採取限制籤證措施。自2014年以來,跨越地中海來到歐盟的移民人數大幅攀升,目前歐盟正在對此予以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