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嘍!今天小物給大家帶來的是電影推薦,電影名字叫《何以為家》,這部由娜丁·拉巴基導演的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1分,這部電影究竟有何特色呢?快來和小物一起看看吧!
該片原名《迦百農》,「迦百農」本來是《聖經》中耶穌開始傳道的地方,迦百農也被叫做「一座被上帝遺棄的城市」。男孩和他的家人以及敘利亞的其他難民,因為戰爭,被遺棄在了黎巴嫩。雖然男孩父母問題重重,卻沒有拋棄他們。導演通過「迦百農」這個片名,想要傳達的是一種「失序」、「混亂」,問題家庭帶來的更多的是情感層面的失衡、失能、失序,戰爭帶來的「失序」、「混亂」,卻是十分明顯的。
黎巴嫩一個小城鎮裡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不過在律師的支持下,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扎因的父母很窮,負擔不起撫養孩子們的費用,這意味著扎因不能獲得身份證,所以扎因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護照的黑戶,無法去學校上學,甚至在緊急情況下也無法在醫院獲得救助。
扎因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雜貨商老闆對扎因的妹妹有一種邪惡的興趣。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扎因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海濱小鎮,在那裡,扎因遇到了衣索比亞移民的拉希爾,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點點,拉希爾隱瞞了她有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為了逃避僱主和政府部門的監視,她在工作時一直把孩子放在購物車上,她住在一間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裡,正努力攢錢試圖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
影片開始播放,是黎巴嫩小區裡一群孩童拿著木槍竹刀模仿戰爭遊戲;劇情還未知如何發展,兒童們笑臉追逐的畫面,卻令人感到一股無名的悲傷。
隨著影片情節沉重的敘述,堆積在觀眾心中的感傷、擔憂、無力感…… 導演最終仍給出平衡的紓解。因此結局的衣索匹亞母子溫馨團聚,以及小男主角獲得瑞典移民資格,在拍攝身分證照時終於輕鬆露出燦爛笑容,其畫面雖是有些突兀格格不入,卻也因此令人感到如釋重負,在電影院裡積壓了兩小時的傷感情緒也得以釋放。
臺灣片名是《我想有個家》,大陸題名《何以為家》似乎更貼近一些。海外公開英語片名 《 Capharnaum 》 的典故出處,導演在訪談中解釋得相當清楚。她引用法語Capharnaüm(Chaos)一詞來為影片中人物的生存處境訂出標題:活在混亂失序如同被神明詛咒的人間地獄。
如果試著用地圖搜尋「Capharnaum」還可看到標記在以色列遺蹟廢墟的歷史地名,地中海地區是世界最古老文明發源地之一,是甚麼原因使得敘利亞難民流離失所?而 Capharnaum 導演所隱喻的地理空間,應該不只存在於本片情境之中,例如2008年上映的《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印度的流浪兒也有一段類似的故事場景。
人類幾千年前即已發展為族群社會國家,個人依附於群體來獲得生存與幸福的保障。影片中寄生在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家庭,父母沒有工作許可難以養家活口,卻仍經意或不經意地生出許多小孩。孩子們出生後無法登記身分,男孩稍有力氣便勉強打零工做個小送貨員,女孩未及長大即成了交換房租食物的代幣。故事最後,編導讓小男主角站上法庭控訴「父母不該生下我」,比較像是影片龐大複雜政治社會議題呈現之後的文藝線索,而非現實可能發生的情節。
關於兒童生存與成長的議題,多半以成年人的觀察角度來思考,《我想有個家》讓我們試著跟隨小主人翁的視角,一起正視生存的壓迫與挑戰。兒童生存的基本問題並非只在戰亂國家及經濟落後地區發生,世界的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家或國家,而是能保護教養他們的家庭與國家。相對於目前能夠生活在較為健全政經制度中的人們,未必能為其他人艱困的境遇做些甚麼,但至少可以從理解開始。這就是觀賞這樣一部沉重而感人的電影,所告訴我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