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何以為家

2021-02-09 湖南科技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

嗨嘍!今天小物給大家帶來的是電影推薦,電影名字叫《何以為家》,這部由娜丁·拉巴基導演的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1分,這部電影究竟有何特色呢?快來和小物一起看看吧!

該片原名《迦百農》,「迦百農」本來是《聖經》中耶穌開始傳道的地方,迦百農也被叫做「一座被上帝遺棄的城市」。男孩和他的家人以及敘利亞的其他難民,因為戰爭,被遺棄在了黎巴嫩。雖然男孩父母問題重重,卻沒有拋棄他們。導演通過「迦百農」這個片名,想要傳達的是一種「失序」、「混亂」,問題家庭帶來的更多的是情感層面的失衡、失能、失序,戰爭帶來的「失序」、「混亂」,卻是十分明顯的。

黎巴嫩一個小城鎮裡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不過在律師的支持下,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扎因的父母很窮,負擔不起撫養孩子們的費用,這意味著扎因不能獲得身份證,所以扎因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護照的黑戶,無法去學校上學,甚至在緊急情況下也無法在醫院獲得救助。

扎因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雜貨商老闆對扎因的妹妹有一種邪惡的興趣。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扎因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海濱小鎮,在那裡,扎因遇到了衣索比亞移民的拉希爾,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點點,拉希爾隱瞞了她有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為了逃避僱主和政府部門的監視,她在工作時一直把孩子放在購物車上,她住在一間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裡,正努力攢錢試圖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

影片開始播放,是黎巴嫩小區裡一群孩童拿著木槍竹刀模仿戰爭遊戲;劇情還未知如何發展,兒童們笑臉追逐的畫面,卻令人感到一股無名的悲傷。

隨著影片情節沉重的敘述,堆積在觀眾心中的感傷、擔憂、無力感……  導演最終仍給出平衡的紓解。因此結局的衣索匹亞母子溫馨團聚,以及小男主角獲得瑞典移民資格,在拍攝身分證照時終於輕鬆露出燦爛笑容,其畫面雖是有些突兀格格不入,卻也因此令人感到如釋重負,在電影院裡積壓了兩小時的傷感情緒也得以釋放。

臺灣片名是《我想有個家》,大陸題名《何以為家》似乎更貼近一些。海外公開英語片名 《 Capharnaum 》 的典故出處,導演在訪談中解釋得相當清楚。她引用法語Capharnaüm(Chaos)一詞來為影片中人物的生存處境訂出標題:活在混亂失序如同被神明詛咒的人間地獄。

如果試著用地圖搜尋「Capharnaum」還可看到標記在以色列遺蹟廢墟的歷史地名,地中海地區是世界最古老文明發源地之一,是甚麼原因使得敘利亞難民流離失所?而 Capharnaum 導演所隱喻的地理空間,應該不只存在於本片情境之中,例如2008年上映的《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印度的流浪兒也有一段類似的故事場景。

人類幾千年前即已發展為族群社會國家,個人依附於群體來獲得生存與幸福的保障。影片中寄生在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家庭,父母沒有工作許可難以養家活口,卻仍經意或不經意地生出許多小孩。孩子們出生後無法登記身分,男孩稍有力氣便勉強打零工做個小送貨員,女孩未及長大即成了交換房租食物的代幣。故事最後,編導讓小男主角站上法庭控訴「父母不該生下我」,比較像是影片龐大複雜政治社會議題呈現之後的文藝線索,而非現實可能發生的情節。

關於兒童生存與成長的議題,多半以成年人的觀察角度來思考,《我想有個家》讓我們試著跟隨小主人翁的視角,一起正視生存的壓迫與挑戰。兒童生存的基本問題並非只在戰亂國家及經濟落後地區發生,世界的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家或國家,而是能保護教養他們的家庭與國家。相對於目前能夠生活在較為健全政經制度中的人們,未必能為其他人艱困的境遇做些甚麼,但至少可以從理解開始。這就是觀賞這樣一部沉重而感人的電影,所告訴我們的道理。

相關焦點

  • 小河 · 電影推薦|沒愛,何以為家
    而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何以為家《何以為家》的劇情。生而不養 養而不育 — 何以為家贊恩發現妹妹薩哈來了月經初潮後,害怕父母會儘快把她嫁給別人當童妻,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店偷衛生巾給她用,為了不讓妹妹當房東的童妻,想帶妹妹逃跑。
  • 生而不養 養而不育 何以為家
    家,不在於大小家,因愛而生承載著歡聚與孤獨陪伴你,保護你見證你的成長與成熟有些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而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何以為家(迦百農)《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
  • 何以為家,惟有真愛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何以為家》而去年在我國熱播的黎巴嫩、法國、美國聯合製作的社會題材劇情片《何以為家》,則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這個簡單而又不平凡的道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的劇情片,故事情節不算複雜。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文 |阿阮編輯 | 晏疏離圖片源自於網絡我們對於家的定義是什麼?家是一個溫暖而令人嚮往的地方,家本身就會給予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家的庇蔭下成長。《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是根據贊恩的真實經歷而拍出來的。我們無法想像,在這個世界,原來還有這樣一群人:活著就是一種奢望。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北部鄰敘利亞。年僅12歲的贊恩,在黎巴嫩的貧民窟裡一個搖搖欲墜混凝土高層建築中長大,他是家裡的長子。
  • 馬小鹽:《迦百農》之問,從何以為家到何以為人
    五一小長假之後,榮獲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黎巴嫩電影《迦百農》(中譯片名《何以為家》),一時引起人們的熱議。其實比起《何以為家》這個片名,我個人更喜歡原片名《迦百農》。導演娜丁·拉巴基就曾在訪談裡言,迦百農這個詞,在英文和法文裡都有亂和不規則之意。中譯片名卻將這「亂和不規則」縮減進小小的家之核殼。
  • 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影片很像講述底層生活的紀錄片,前兩天我們這邊一群大人在矯情地慶祝六一兒童節,而今天看完電影才發現,地球的那邊,有些孩子從來沒有過兒童節。影片名叫何以為家,我也想問,何以為家,何以為人,何以為父母?何以為家?有愛的地方才有家,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家是桌子上熱氣騰騰的飯菜,家是浴室裡放好的熱水,家是喝醉酒後躺著的那張柔軟的床,家是有人輕輕撫平你的傷口……家是有愛的地方,可能它需要我們每個成員愛自己少一點點,愛外面少一點點,才能有多一點點的愛給家,讓它溫暖、治癒、幸福。
  • 何以為家,一篇不算影評的影評
    我向來認為,真正打動人心的可能不會讓當事者有太多的情緒立刻就表達出來,比如我看到還珠格格中小燕子被圍棋社老闆痛打,看到這個場面就要痛哭流涕,而看何以為家並沒有讓我痛哭流涕。一部分原因是我覺得我不能感同身受,沒有遇到那樣的艱難的境地自然不能百分百體會人物的複雜感受。
  • 《異星災變》: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而在另一方面,「母親」總是不斷出現違反程序設定的人性,真可謂是「女本柔弱,為母則剛」(當然,從劇中的細節來看,「母親」可一點都不弱,她和「父親」不一樣,並不是家庭服務人造人,很有可能本身就是戰鬥型人造人)。
  • 《異星災變》: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而在另一方面,「母親」總是不斷出現違反程序設定的人性,真可謂是「女本柔弱,為母則剛」(當然,從劇中的細節來看,「母親」可一點都不弱,她和「父親」不一樣,並不是家庭服務人造人,很有可能本身就是戰鬥型人造人)。
  • 這部豆瓣8.6,才應該叫做「何以為家」
    在電影《焦土之城》的開頭10分鐘,珍妮和西蒙就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母親希望自己能面朝大地下葬,無需棺材,不穿壽衣,不要任何的禱告,甚至連墓碑也不許設立。除非,珍妮和西蒙能把兩封信件,分別送到他們失散多年的親爸和親哥手中。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電影是一道能照進腐爛角落的光
    該電影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以及十多項國際大獎。作為最受矚目以及評分最高的電影,《何以為家》再次將我們拉回到了赤裸裸的現實之中,讓我們意識到了在這個美好的世界裡,世界的另一邊仍然有人在戰爭中苦苦掙扎。
  • 何以為家?這支品牌片給出了最溫暖的答案
    一個人走得再遠,家永遠是心靈的港灣,是靈魂的寄託。但同時,我們也難免會和家人有爭執,有誤會。關於家的一道道難解的辯題,到底該如何解?從平安人壽的平安財富金瑞(2021)年金保險年度品牌片《家的辯題》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 《何以為家》|生而無愛,何以為人?
    前陣子看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豆瓣評分9.1,影片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在和平的國家的小孩實在是不能想像那些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同齡人的生活。影片中的贊恩這個十二歲難民家庭的孩子,他表現出的早熟和聰明,讓人感到的卻是心痛。贊恩的飾演者並不是職業演員,而是真正的敘利亞難民。
  • 何以為家真實故事事件演員親身經歷嗎 小男孩現狀怎樣
    何以為家真實故事事件演員親身經歷嗎 小男孩現狀怎樣  《何以為家》裡面的小男孩真是太可憐了,真的有這樣的人嗎?還有《何以為家》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嗎?小男孩現狀怎麼樣了?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沒有過多地煽情,過度地博取觀眾的淚點,但每一個片段都讓人哽咽,尤其是扎因狀告父母的時候,他狀告父母讓他們「別生了」,那一幕動人心弦,讓人引發無盡的思考。
  • 中東難民何以為家?這部紀錄片告訴你真相
    比起滿世界跑的你們,DOCO君可是又窮又懶,放假四天,要說咱爺們的唯一樂趣還數看電影兒,一部名為《何以為家》的黎巴嫩電影就差點把DOCO君感動地哭暈在電影院裡。電影《何以為家》劇照其實,《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在上映前夕還被不少人看空,很多業內人士甚至斷言其肯定會被《復聯4》碾壓至死,但出乎意料的是,就在短短四五天的時間內,這樣一部文藝小片居然取得了近1.7
  • 《無人知曉》|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後來,導演是枝裕和根據這個故事,改編創作了電影《無人知曉》。有天晚上,惠子醉燻燻地回了家,絮絮叨叨,說了好多從前的事。沒想到,第二天一早就留下一張字條和20萬日元,悄悄離開了家。因為生而不養,何以為家?就像惠子離開前,明告訴惠子媽媽很自私。惠子卻質問道,自己沒有開心的權利嗎?
  • 【讀書】戰火之下,何以為家?豆瓣9.0,一部想安利給全世界的電影
    影片《何以為家》一開頭就足夠衝擊和震撼。這部最近刷爆朋友圈的電影,以近乎紀錄片的形式,樸實冷靜地講述了一個敘利亞男孩的悲慘故事——不是賣慘,是真慘。她收留了兩天沒吃飯的贊恩,這個臨時組成的「三口之家」應該是電影中最溫情的一段,雖然拉希爾大冷天只能用涼水給孩子洗澡,只能把客人剩下的蛋糕偷偷帶回家給孩子過生日。
  • 影評:我們「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人間苦難,家難覓,獨行於世。本片將全球因戰爭而起的難民問題搬上大熒幕,卻沒有過多描述因戰爭而帶來的傷痛,這個故事更深層的悲哀是「循環」。贊恩為了生存,賣了孩子,正是父母賣子的「循環」,極端的壓力下,無奈的拋棄,悲情的離別一次次地「循環」著,這才是一個個個伴悲哀所影射出的社會的巨大悲哀。
  • 何以為家:父母是世上最容易的職業,因為成為父母不需要考試
    《何以為家》被提名為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嫩巴黎電影,該電影從一場法庭戲開場,通過主人公贊恩的口述,來梳理整個故事,插敘的講述了一個約12歲的嫩巴黎男孩贊恩的悲催故事,同時也揭露了當時嫩巴黎貧苦家庭父母的悲哀,而這又何嘗不是我們少數中國人的悲哀。
  • 電影《何以為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無國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電影《何以為家該電影由法庭的審判作為一個基本的時間線,在其中不斷穿插主人公的過去故事和回憶重新勾勒小男孩贊恩的苦難生活。無國何以為家|作為被告的父母:只要能養我的孩子讓我去犯多少罪都行贊恩的故事和經歷深深的刺痛了我們的心,這樣的父母確實是令人憤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