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8日),中國足協發布「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同此前協會在公布限薪、中性名等若干政策時一樣,質疑聲不斷。
3年之期,難以信服
該措施指出,到2023年,男子國家隊力爭達到亞洲一流水平,全力備戰好2022年世界盃預選賽和2023亞洲杯,力求新突破。
女子國家隊力爭達到亞洲領先水平,以參加東京奧運會為目標,力爭好成績。
對於這一點,輿論反應較為激烈。
回想當年,時任中國足協主席的蔡振華曾表示:盼中國足球十年回亞洲一流。。
但看看目前各年齡段足球隊連續無緣世界級比賽的尷尬境地,3年的時間顯得讓人有些難以信服。
2018年,中國隊在亞青賽上連續輸給沙特和塔吉克斯坦,長達14年與世青賽無緣。2019年,中國國青隊25年來首次無緣亞青賽。
有網友指出,「保持現在位置,規範青訓系統,力爭在國際大賽中有所突破」這樣的目標,會更現實一些。
青訓大綱不久前在北京出爐,這份詳細的文件應當是中國足球未來的工作重點。中國足球從來不缺計劃和目標,缺的是執行力和理解能力。
唯成績論、應付交差是導致校園足球比賽中「一夜湊隊」、「球場暴力」、「比分懸殊「等現象的根本原因。要解決這些問題,將青訓從形式改成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比在三年內去追亞洲一流的名號,不如將更多重心放到青訓之上。
聯賽擴軍,並非易事
除此之外,對於職業聯賽,措施指出,在2023年將中超聯賽擴軍至18支隊伍,中甲聯賽擴大到20支,中乙聯賽 擴大到30支隊伍左右。
同時,實行中超俱樂部「男足帶女足」模式,把建立職業女足隊伍作為中超俱樂部的準入條件之一,帶動女足運動發展。
由於近年中國職業聯賽出現的「泡沫」狀況,大量中小球會的投資方已經力不從心,欠薪已是「家常便飯」,直接選擇退出的也不佔少數。
2019至2020年,中國足球4個級別聯賽一共有22家俱樂部相繼宣布解散,其中包括1支中超球隊、4支中甲球隊、9支中乙球隊、8支中丙球隊。
要從湊不齊隊伍到完成擴軍,並非易事。
雖說不久前剛剛公布的降薪、限制投資政策,都有助於中小球會的健康運營。但在大牌外援大概率「出逃」,職業聯賽觀賞性、吸引力下降的背景下,還要招入更多穩定的投資方,難度不小。
此外,各級職業俱樂部於2021賽季前完成名稱 「非企業化」變更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投資方的曝光度。
對於老牌球會來說,隊名中的企業元素其實已經隨著時間融入到球隊文化中,很少有人在談論申花、國安等球隊時,第一反應聯想到相關公司。
但對於新興投資方或是未來潛在的投資方,是否要為球隊「吃上一虧」,一定是優先考慮的因素。
中國足協秘書長曾表示,要利用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的「爆炸式增長」,以及數字平臺對體育賽事直播的興趣,讓中超聯賽有機會實現收入來源的多元化。同時藉助其他聯賽休賽期等優勢,吸引更多國外觀眾。
但缺少了大牌球員的中超,真的能達到此前10多年「金元時代」的吸引力嗎?
版權聲明
本文系用戶獨家授權發布風聞社區的稿件,轉載請聯繫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