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記者 胡巨成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宏冰
就在許多人熱議「信陽在全國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招聘工作推進視頻會上作為全國唯一地級市作典型發言」的新聞時,5月19日,該市又傳出重磅消息:2020年計劃招錄中小學教師7284人。
在這個總人口880餘萬,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071所,教職工達11.5萬人,在校生近172萬人的豫南三線城市,涉及教育的每一絲風吹草動,很快就會成為千家萬戶熱議的話題。
6月6日,拿著刊載「加快河南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工作會議」消息的河南日報,信陽市教體局局長蘇錫凌激動地說:「時代越向前發展,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加快老區振興發展,奮力實現『兩個更好』的奮鬥目標,歸根結底要靠人才、靠教育。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努力讓大別雛鷹飛得更高更遠,大別山革命老區才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靈活調配解急憂
夏日清晨,走進信陽大別山高中,寬敞明亮的教室裡,1600餘名朝氣蓬勃的高中學子朗朗的讀書聲,匯成魅力信陽最美的晨曲。
為解決教育資源短缺問題,信陽市投資近4億元新建了這所高中,籌建之初,就定下了要建設全省一流高中的目標。
去年9月9日上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信陽市委書記喬新江為大別山高中正式揭牌。
信陽大別山高中老師在集體備課(鄂俊 攝)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區教育擴容成為最牽動民心的大事和實事。2019年,信陽新建改擴建幼兒園50所、農村寄宿制學校58所、中心城區中小學12所,新增學位5萬餘個。包括新建大別山高中、百花幼兒園等重大教育民心工程先後建成投用。
學校建好了,教師從哪兒來?在全市編制總量不變的前提下,信陽堅持最大限度挖潛,嚴格按照「班師比」與「生師比」核定教職工編制,實行動態調配,在城鄉、縣域間,通過「控、調、收、轉」,盤活用好編制「內存」。根據生源變化,他們從部分縣區收取編制,優先為新建學校配備。
近兩年間,信陽共調劑縣區編制1100名,為主城區部分學校及新建學校補足、配備教師,有效緩解了主城區「大班額」問題,僅大別山高中就已選聘200多名優秀教師。
築巢引鳳招英才
2018年夏,在東北師範大學連山實驗高中工作了十多年的張志偉、郭婷君夫婦,突然辭去工作,應聘到華中師範大學附屬息縣高級中學任教,還帶著正在讀初二的女兒和年邁的父母,舉家從黑龍江省黑河市搬到了息縣。
張志偉此時已是省級語文學科帶頭人、省高考語文評委。郭婷君已是省級美術家協會會員,水彩畫作品先後被16種專業美術期刊選用,三次入選中韓水彩畫家交流展。二人可謂前任光明。
投巨資新建的息縣高中(劉宏冰 攝)
而信陽革命老區經濟欠發達,息縣更是曾被冠以「息老十」的名號,多年墊底信陽教育。究竟是什麼魔力吸引了這夫妻倆?
近年來,息縣教育投入「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地給地」,6年來累計投入20億餘元,建成息縣高中、龍湖中學等20所城區中小學校,新增學位3.8萬餘個,累計招聘教師近4000人。
2018年7月10日,息縣與華中師範大學籤定合作辦學協議,依託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優質的教育資源、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成熟的合作辦學模式,實現教育「彎道超車」。
2019年12月17日,信陽大別山高中也掛上了「河南大學附屬信陽大別山高級中學」的牌子。河南大學與信陽市政府決定,共同將其打造成全市著名、全省有名、全國知名的普通高中。河南大學的學科和人才優勢,源源不斷向老區「流淌」。
藉助全省「招才引智」的東風,信陽教育掀起一場「廣納英才」活動,張志偉和郭婷君就是搭乘這趟「快車」來到息縣。與他們一起來的,還有從全國各地選聘的130名優秀教師。
息縣高中教師拿到公寓樓鑰匙(胡山 攝)
今年5月19日,息縣高中新建的首批374套教師公寓,優先分給從外地招聘來的教師。拎包住進新家,張志偉和郭婷君激動不已:「剛報到那天,他們連女同志用的扎頭繩都備好了,多達66項的物品清單,讓人感動得想哭。一年多來,我們一直被這種感動包裹著。今年春節,縣長袁鋼挨家上門給教師拜年,說得最多的就是『你們安心教書,其他的一切都交給我們』!」
為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信陽在教師服務管理上「苦練內功」,認真落實省「一補兩貼」「兩房」等惠師政策,制定出臺一系列「招才引智」優惠措施,設立了教師成長基金、激勵基金。僅2019年,全市就落實發放教師各種津貼補助2.8億元。息縣去年還一次性拿出1200多萬元設立「教師激勵基金」,出臺獎勵大產權住房、提供安家費等優厚待遇,吸引越來越多的名優教師和著名高校畢業生前來從教。
關愛有加穩特崗
5月20日清晨,商城縣達權店鎮汪埠完全小學特崗教師洪清明、吳曉娟和胡靜等人,一進校門,就收到了迎候在此的校長吳麗麗精心準備的「520」禮物:一束鮮花,一個深情擁抱,一句「我愛你」的真情問候。
不管是婦女節、教師節,還是特崗教師新上崗,甚至是老師生日,吳麗麗都會送上意想不到的驚喜。
面對「窮市辦大教育」的現狀和農村學校師資不足、學科結構不合理的困境,信陽搶抓中央實施「特崗計劃」的政策機遇,率先在全省出臺《特崗教師管理辦法》和《特崗教師返鄉調劑辦法》,大力實施「縣來縣去」「鄉來鄉去」本土調劑辦法和分配到崗政策,培養造就了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特崗教師隊伍,促進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汪埠小學17名教師,14個特崗,絕大多數都是本鄉本村人,他們工作生活得很安心,各級組織和領導的關愛溫暖,也通過他們源源不斷地流淌到山裡孩子的心裡。
採訪中,同來的市教體局幹部裴祖軍多次詢問洪清明等人有什麼要求和建議,可他們談得最多的是農村孩子和學校特色教育的短板,沒有一句為個人利益提要求。
商城縣長竹園二中新建的教學樓(劉宏冰 攝)
商城縣長竹園二中,位於深山腹地。作為全縣鄉村試點設立的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2名教師、800多名學生的規模,已是少見。近年來,更是每年都有一二十名城鎮學生從縣城轉學到這裡。
「這得益於我們有一批紮根深山的鄉村教師隊伍,他們用青春和汗水換來山裡孩子更美好的明天。」商城縣教體局黨組副書記周乃成感慨地說,「商城教育久負盛名的『教師苦教、學生苦讀、家長苦供』的『三苦』精神,在這裡體現得最為徹底。」
校長肖風林,從信陽師範學院畢業後,原本在鄉政府邊上的中學任教。聽說大山裡的二中缺教師後,九年前主動申請到這裡,與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硬是把一所默默無聞的鄉村中學,辦成了全市的教學先進典型,將一隻只大山雛鷹,放飛到更高遠的天空。
去年秋天,在他的影響感召下,他的學生張穎又回到母校任教。與她上學時相比,這裡低矮的教室變成了寬闊明亮的教學樓;塵土飛揚的操場,鋪上了草坪和塑膠跑道;新修的教師周轉房,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
2009年以來,信陽爭取上級財政資金十多億元,招聘特崗教師15382餘名,已佔農村教師總數的50.1%,日漸萎縮的信陽農村教育,又展現出勃勃生機。
「加快河南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工作會議的召開,更堅定了信陽奮力實現『兩個更好』信心和決心。老區要振興,信陽要發展,就更加需要人才,更加需要高質量的教育。」信陽市副市長楊淑萍堅定地說,「全市上下惟有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凝心鑄師魂,立德育新人,才能為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編輯:劉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