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幫我們組建流水線,生產口罩、防護服嗎?」這幾天,經常有這樣的電話從遠方打開。面對疫情,我和同事們,只能以錦薄之力,助企業快速生產,因為工廠每多生產出一副防護用品,就能守護多一個生命。中國製造,曾一直在幕後,但在關鍵時刻,臨危受命,挺身而出,極速生產,讓眾人放下了焦慮。
為中國紡織、服裝人點讚!
視頻:防護服裝車間解密。
醫用防護服,高端紡織製造,5000個針眼全封閉!
整個車間只聽見機器的轉動聲,員工們全力以赴。
在武漢市新洲區城北工業園內,武漢協卓衛生用品有限公司的大部分員工春節只放了不到一天假,從1月22日開始,他們就在全員加班加點趕製防護服等物資,為前方醫務人員提供護身「鎧甲」。
工人必須腳不沾地穿鞋套
員工正在進行消毒吸塵
防護服是公司的重點產品之一,並設有專門的「手術衣」車間,車間的防護措施非常嚴密。
在車間的大門上,張貼著醒目的安全規定,共有7條,提醒必須穿工作服、必須換車間專用鞋、外來人員需穿鞋套等要求。
工作人員蔻大瓊伸出右手食指,在大門旁邊的一臺指紋識別儀進行身份驗證,驗證通過後,她才能拉開車間的大門。
走進車間大門,是員工套鞋套和戴「蘑菇帽」的地方。公司人力資源經理餘建橋說,這兩件裝備看似不起眼,但公司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穿鞋套時雙腳不能沾地、戴「蘑菇帽」時不許露出一根頭髮。
穿戴區有一排長凳,蔻大瓊就坐在長凳上,雙腳懸空,將無紡布的鞋套穿好,再轉身踩到到另一側的地墊上,長發也是仔細盤起,收納在帽子裡。
第五關後,才能進入車間。
餘建橋說,之所以有這樣的要求,是在第一道關口儘量減少汙染源的帶入。公司有專人巡查,一旦發現穿戴不合格,就會要求立刻整理,直到達標為止。
鞋、發處理好後,蔻大瓊推開一扇密閉的門,換上防靜電工作服,進入消毒環節。
這個區域有一處水槽,員工用流水和消毒液仔細清洗雙手,用帶有殺菌功能的烘乾機烘乾雙手,然後塗上一層自動噴灑消毒液,確保雙手徹底殺菌。
在進入生產區域之前,工作人員還要接受最後一次消毒。工作人員逐一進入一間如同街頭電話亭的風淋室,接受7秒鐘的消毒處理,而且在消毒過程中,必須自覺張開雙臂,將身體旋轉一周。
風淋室是一種通用性較強的局部淨化設備,安裝於潔淨室與非潔淨室之間。當人與貨物要進入潔淨區時需經風淋室吹淋,其吹出的潔淨空氣可去除人與貨物所攜帶的塵埃,能有效的阻斷或減少塵源進入潔淨區。風淋室的前後兩道門為電子互鎖,又可起到氣閘的作用,阻止未淨化的空氣進入潔淨區域。
我算了下,一共要經過4次不同的消毒滅菌程序,才能進入核心生產區域。
生產區潔淨度堪比手術室
員工仔細檢查防護服有無縫隙
走進「神秘」的生產區,仿佛進入了一個偌大的無塵手術室。
數百平方米的廠房內,數十名工人全身穿著防靜電工作服,正在各自不同崗位上奮力工作。有的在處理剛送到的無紡布,有的在給防護服上加工各種配件,有的則在給一件件完成的防護服貼上寫有產品規格數據的標籤。
員工正在對縫隙進行粘貼
令人驚奇的是,這麼多的人、衣物在一起,空氣中和地面上卻看不到一點灰塵。「我們的生產車間的潔淨程度和醫院的無塵手術室差不多」,餘建橋說。
檢驗員對每一件成品再次檢驗
根據國家相關標準,衡量潔淨度的一個重要標準是「在每一立方米的空氣中直徑等於或者大於0.5um的灰塵粒的數量」,0.5um大小的灰塵粒數量越少,代表著淨化級別越高。現在無塵車間每一立方米的空氣裡面,0.5um直徑灰塵粒整體數量低於10萬個,「普通人在室外呼吸的一口新鮮空氣中含有的0.5um直徑灰塵粒就有近百萬個」,餘建橋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
而能達到這麼高的潔淨程度,除了進入車間前的嚴格除塵、消毒措施外,生產車間內的空調也是特製的,不僅可以除塵殺菌,而且一直保持正壓,阻止外面的灰塵顆粒「溜進來」,目的就是「用最好的環境生產最好的產品。」
5000多針眼全部被密封
檢驗員確保產品萬無一失
製作防護服的原材料是無紡布,公司本身自己在生產。加工好的無紡布被送到這個車間,工人們就像裁縫一樣,用這些特殊的材料製作出一件件防護服。
餘建橋說,防護服的製作工藝並不簡單,從生產無紡布開始,到成品防護服完成,中間至少有10多道工序,每個環節都不能出紕漏。公司採取的是流水線生產,都是熟手,確保每道工序耗時最少。
包裝檢查
生產現場的一道特殊工藝,工人將已經加工完成的防護服攤開,對衣袖、腰身等所有經過縫合的部分進行再加工,將藍色的貼條「壓」到縫合處。
這道工序叫「壓條」(上圖),工人用熱合機將特製的壓條材料「焊接」到縫合處。記者用手試了一下,果然壓條材料已經跟衣物材料融合在一起,渾然天成。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病菌從針孔滲透進來」,餘建橋說。因為每件防護服都是由合格的無紡布裁剪成裁片拼接,然後根據生產技術、工藝要求縫合在一起的,針孔總數至少在5000個以上,如果不處理這些針孔極有可能成為病菌侵入的通道,危及穿戴人員的安全。
該公司的防護服此前都是出口到歐美,他們生產的防護服曾用於抗擊「非典」和伊波拉病毒。
工人每2小時量一次體溫
員工對每一件產品一絲不苟
員工每隔2小時就會測量一次體溫,不僅是保證員工健康,更是確保產品質量。
「我們春節只放了一天假就回來上班了」,蔻大瓊說。1月21日放假,第二天就接到通知返廠開工,一直到現在都在加班加點。
據悉,因為任務重,工人們每天基本要從清晨7點工作到晚上11點,餘建橋等管理人員每天睡眠時間只有近5個小時,大家都在想辦法提高產能。
據介紹,為了做好生產的員工的防疫保障,員工每次上崗前都會進行檢測,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及時控制好相關風險因素。工人生產時要穿戴好工作服、口罩等防護用品,確保最佳工作狀態,以工人的安全確保生產的產品高品質。據悉,目前該公司已有400多員工投入生產,產能在逐日提高。
化簡為繁,每件成品必檢
檢驗員對產品進行最後質量的篩查
「非常時期,我們大幅增加了對產品質量的監控,確保每一件出廠的防護服都沒有瑕疵」,餘建橋說。
蔻大瓊就是負責車間質檢的工作人員,在她看來,現在對質量要求標準遠高於平時。
針對醫用防護服(醫療防護服)的質量研究,目前比較靠前的為美國,有較為完善的一套測試認證標準,生產廠家均需要權威機構的認證,並定期對廠家評估、審核,不定期進行抽檢,協卓公司也取得了美國等歐盟國家的資質認可。我國在「非典」後,也完善了GB19082-2009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作為一直向歐美出口的產品,該公司的醫用防護服質量標準是很高的。
因此,在此前的生產中,公司只是對成品進行相應隨機抽檢,每個車間只需要1—2名質檢人員即可勝任。
接到任務後,公司提出了「保質增量」的目標,將質量放在首位,為此強化了質量抽檢,每道環節都會增加抽檢的頻次,沒有問題才允許進入下一個環節;每件成品都會一一檢查,確保「零瑕疵」。
為了保證有足夠的質檢人員,公司抽調了近50人專門從事質檢,每個車間的質檢人員數量近10人。據悉,為了儘早給前線提供防護服和各種物資,公司全員動員返廠,邊集結邊生產,逐日提高產能。
記住:
不是連體帶帽的就是防護服,請不要讓一線戰疫醫護人員「裸奔」
_
_
GB 19082-2009 《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
_
在本標準中對防護服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_
衛護防護服
_
產品介紹
點擊播放 GIF 0.0M
_
_
點擊播放 GIF 0.0M
產品特點
不斷絮、不產塵。長纖聚酯纖維材料不斷絮、不產塵,不因摩擦水洗造成起毛或纖維斷裂,可有效降低脫絮引起的感染風險。
具備防護功能。長纖聚酯纖維材料具備永久疏水性和有一定抗靜水壓的雙向阻隔屏障功能。醫用三層複合材料中間層採用微多孔透氣膜用以雙向阻隔細菌、病毒及化學溶劑的穿透,可對醫護人員進行有效的防護。
醫用三層複合材料
三層貼合材料,提供極高水平防水阻菌的防護效果。吸水層(長纖聚酯纖維): 超強吸水,耐磨,不產絮;阻液層(PU膜、PTFE膜): 防病毒穿透,防酒精等化學溶劑穿透,單向導溼,使皮膚產生的熱氣或水蒸氣從內排出,維持生理舒適性;基層(長纖聚酯纖維):防水,透氣、無絮、抗靜電。
防護服還應滿足一定的透氣舒適性,減少穿著過程中的悶熱感。長纖聚酯纖維織物經特殊工藝處理與編織方法結合,使其具備單向導溼功能,可大幅提升醫護人員的穿著舒適度。
材料應具備抗靜電功能,可有效消散醫療儀器的射頻漏電流,摩擦不起靜電,織物不易吸附粉塵,符合醫療機構對功能材料表面潔淨度的高規格要求。
材料應具備一定的機械性能,即織物的抗撕裂和脹破及耐磨損性能。材料破裂與磨損會降低對醫護人員的防護能力。
本文來源:長江日報,編輯:創嘉精益
▼
地區信息交流群
免費進入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及圖片系轉載,僅為交流學習,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有準確來源的轉載文章均註明出處,實在無法查找準確來源的未做標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小編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