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龍,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奇生物,中華文化也有著和龍相關的「龍文化」。許慎曾在《說文解字》中是這麼說龍的:「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提起《西遊記》,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中孫悟空大鬧天空,踢翻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最後如來佛祖出面,將孫悟空壓在了五行山下,這一段寫的是十分精彩,充分體現了孫悟空的個性,也讓我們從中看到了很多傳說中的神仙。
如來佛祖制服完孫悟空後準備回到靈山,這個時候玉帝卻為了表示感謝,請佛祖吃飯。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玉帝請佛祖吃的東西可不是一般的食物,書中記載是「龍肝鳳髓」。
那麼玉帝所吃的「龍肝」到底是哪條龍身上的,況且四海龍王也是龍,難道他們就不生氣嗎?我們還要從剮龍臺說起。
剮龍臺
眾所周知,我們吃魚的時候需要剔除魚鱗,主要就是為了口感鮮美,剔除魚鱗其實也叫剮魚鱗。而剮龍臺其實也是說白了,也就是給龍剝除龍鱗,目的就是為了吃。如果不是為了吃龍,那麼就會叫斷龍臺了。
剮龍臺其實是十分殘忍的,比如古代有一種極刑叫凌遲,俗稱「千刀萬剮」。這個刑罰名最早見於遼代,後來在明朝達到了巔峰,比如大太監劉瑾,就被割了3000多刀,成為了《大明律》的經典案例。
人遭受凌遲非常痛苦,那麼龍想必也有相同的痛苦。
業龍
那麼什麼樣的龍能上剮龍臺呢?在《西遊記》中有這樣一個橋段:涇河龍王和袁守城定下誓約,後來涇河龍王違背了玉帝旨意,最終的結果是兇多吉少。袁守城也曾說涇河龍王要在剮龍臺上挨刀,涇河龍王聽到袁守城這麼說,急忙下跪苦苦哀求。
涇河龍王隨後按照袁守城的方法,拜見了李世民,而且對李世民說您是真龍,而臣是業龍,真龍可以救業龍。
那麼到底什麼是業龍呢?業,在佛教裡指的是業力,其中根據自己的行為,能夠產生善業和惡業,然後再根據業力進行報應,所以才有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
比如在《正法念處經》中記載:「非異人作惡,異人受苦報;自業自得果,眾生皆如是」。其中業還有罪孽深重的意思,而業龍,也就是指犯了過錯,而且過錯還很大的龍。
龍肝的來歷
不論是人還是龍,都會犯錯誤。有的錯誤可以寬恕,但是有的錯誤卻罪不容誅。那些上了剮龍臺的業龍,最後難逃一死,而玉帝桌子上的「龍肝」,其實就是業龍的心肝,這些業龍被剮後,神仙將它們的心肝拿出來享用。
後來「龍肝」也不再單純說是龍的肝,而是指非常稀有的美味佳餚,比如《三國演義》第36回劉備曾說「雖龍肝鳳髓,亦不甘味」,一個人才離去的苦悶心情,雖然用龍肝鳳髓這樣的美味來下酒,還是食之無味。
龍王的地位很低
我們一直認為龍的地位是尊貴的,但是翻看《西遊記》這本書,卻發現龍王的地位非常低下。比如孫悟空在龍宮裡隨便鬧,也沒有多大的事,還搶走了定海神針,龍的家族之人犯了錯誤,也要被千刀萬剮,要知道龍也算是神仙,說殺就殺,也讓人寒心。
還有就是小妖怪也能隨便召喚龍王,比如車遲國的「大仙」,就能呼喚龍王前來下雨,在這樣的尷尬地位之中,龍王即便生氣,也要忍耐著。因為自己的實力和地位,根本無法和天庭的玉帝叫板,而玉帝想要吃點「龍肝」,那也是分分鐘的事情。
結束語
後來出現一個成語「龍肝鳳髓」,意思是說非常難得的珍貴食品,比如蘇軾曾說「方其為席上之珍,風味藹然。雖龍肝鳳髓,有不及者」,還有與龍肝鳳髓相連的成語「豹胎麟脯」,出自明代的《五雜俎·物部》,都是用來形容它們的稀有度。
你覺得「龍肝」真的存在嗎?請在下方寫出自己的看法,我們互相交流。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