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子的最終使命不是成為受精卵,它可以只是一個卵子。女性活在社會上的價值不是成為一個母親,是成為她自己。」
今天,馬伊琍一番「卵子使命」的言論,在網上引發爭議。
就在不久之前,同樣身為女演員的秦嵐也發表過一番「子宮自由」的言論,強調「我的子宮用不用關你什麼事」,獲得不少網友的力挺。
演員秦嵐
看起來差不多的話,為何兩位女演員給予網友的感受卻不盡相同?
在一些網友看來,秦嵐強調的是女性個體選擇,而馬伊琍上升到「使命」的高度。「卵子從生物學的角度『使命』就是為了繁殖,但女性的使命卻不是為了生育。」在他們看來,不應該製造男性與女性的對立、母親與自我的對立,而是要尊重每一個個體的選擇。
母親身份講「卵子使命」有說服力嗎?
不久前,馬伊琍在節目《女人30+》中談到女性話題時,談到自己想法的轉變。她說自己曾看過一個產科大夫寫的科普,說女性排卵時,這顆卵子如果沒有受孕被排出,那是「它(卵子)哭了」,她強調自己看到這一科普時覺得「卵子有這麼高的使命」「懷孕是一件挺重要的事」。然而隨後話鋒一轉,說出了今天的熱搜「金句」:「卵子的最終使命不是成為一顆受精卵,它就是一顆卵子而已。」
對此有網友認為馬伊琍「越活越通透」:「活出自己挺好的,馬伊琍越活越明白!」
不久之前,對於女性的自我價值,演員秦嵐也有過一番「熱搜金句」。然而不同於單身的秦嵐屢次被人問「生不生孩子」之類的問題後給出「我的子宮用不用關你什麼事」的答案,講出「卵子使命」論的馬伊琍,現實生活中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自己有了兩個孩子,然後對公眾說生育不重要,這是肺腑之言,還是消費女性話題?」在一些網友看來,這樣的言論更像是順應推崇「獨立女性」的網絡潮流:「這就跟馬雲說自己對錢不感興趣,王石勸年輕人不要把錢看太重一樣。」
不久之前,馬伊琍曾因發表「但凡心智健全懂得愛的女人,沒有人會後悔生下孩子」的言論上過熱搜。在公開場合,她不止一次表達過「沒有一個女性會後悔自己結婚生孩子,除非沒走這一步」的說法。
「一方面將後悔生育的女性置於『心智不健全』的境地,一方面又強調『卵子的使命不是受精卵』,女性究竟該怎麼樣呢?」有網友直言,公眾人物要建立人設沒問題,但也要注意自己言論的影響。
成為母親與追求自我絕對矛盾嗎
「公眾人物公開發表言論引起討論是好事,討論中大家才會越來越懂辨別什麼是人生經驗,什麼是『毒雞湯』。」市民羅薇認為,網上一些聲音將男性與女性、母親與自我對立起來,「這種對立對於解決女性困境沒有幫助。」
一些專業人士甚至也參與討論。有專業人士強調,卵細胞本身具備生殖能力,說明其「存在的使命恰恰就是為了成為受精卵繁衍下去」,但人作為有思想的獨立個體,可以對自己的未來進行選擇,「從生物學意義上,卵細胞的使命就是繁衍;從社會學意義上,要尊重個體的選擇。」
「一說到生不生孩子的問題,網上的聲音好像只有兩種答案,但現實生活千差萬別啊。」市民吳穎表示:「生或不生,看個人情況,別上升到『使命』的高度。」
「當了母親之後的確自己的時間少太多了,但要努力追求自我,總是有辦法的。」市民喬雁楠婚後和丈夫約定,家務親子,誰都不能當「甩手掌柜」。孩子4歲時,她想參加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丈夫承擔了孩子生活和教育的大部分事情。「等我考出來了,孩子也在我的『身教』和爸爸的『言教』下,成了個喜歡探索閱讀的小姑娘。」在她看來,成為母親和追求自我對當代女性並不是割裂的事,「根據自身情況,與另一半溝通協商,共同尋找解決方式。」
人與社會不可能割裂開
「明星的觀點,對於絕大多數女性沒有指導意義。」市民陳晨說,「生孩子」對普通人來說是件"家庭大事」,而生活本身就是不斷碰撞和妥協。在她看來,網上言論往往讚揚「堅持」而貶低「妥協」,但現實中往往相反:「生孩子前我們全家商量好,雙方父母各自幫忙帶一周,周末一定有一天我們夫妻獨處,每年我們單獨旅行一次。但是孩子越來越大、老人身體越來越差,我們只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個體跟家庭不可能割裂,個人跟社會不能割裂。」
市民萬優敏求職時,遇到過多次性別歧視:「有個策劃的崗位,標明只招男性,我忍不住去問為什麼,對方回答不出來,居然說『這個崗位加班多』。還有好些崗位,女性要求985、211,男性一般的一本就可以,而且筆試成績門檻差可以到幾十分。」入職後公司HR也明確告訴她,公司主要擔心女性懷孕生產影響工作、生產後生活重心都放在照顧家庭和孩子上。「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讓持有這種錯誤觀念的人改變,而不是女性拒絕生育。」在她看來,與其討論「子宮自由」「卵子使命」,不如好好審視社會的性別平等:「只有這樣,生或不生,才不會成為問題。」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簡工博 題圖來源:新華社(資料圖片)
來源:作者:竹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