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長大越孤單,我們是如何逐漸失去朋友的?

2021-12-28 掌閱讀書

我們添加的微信好友越來越多,我們瀏覽朋友圈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給好友點讚的次數越來越頻繁,然而,我們卻感覺越長大越孤單。

為什麼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朋友越來越少了?

不同於親情那種別無選擇的聯結,朋友是我們自願選擇的;也不同於其他自願選擇的關係,如愛情。

友情相對而言是缺乏承諾和約束力的。

友情帶給人們更多的自由和快樂,朋友關係能夠滿足人們更加多樣的需求。

 

長大後,我們突然發現曾經如膠似漆的朋友們,不再需要自己了。

 

在知乎上,一個關於「為什麼人越長大越孤單」的提問,吸引了3086人的關注,閱讀超過31萬次。


孤單,正在困擾著越來越多的成年人。


不斷更迭的朋友圈

某知名心理研究所最近調查發現,成年人的世界尤為孤獨,曾經那個「我有很多朋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調查發現,每10個人中,就有1個人沒有「摯友」,75%的人好友數量不足10個,兩個指頭都能數過來。

 

92%的人和摯友相識於上學期間,63%的人有1-3個摯友,13%的摯友數量為0。

 

不同性別、年齡的人的交往方式也不同。

男性交友通過專門的軟體,如豆瓣、知乎、微博。而女性交友方式更為保守,她們喜歡在上學期間交朋友;00後偏向於在網上交友,90後更喜歡在圈子裡交朋友。

學生時代,我們呼朋喚友。而如今,只能默默在朋友圈內「默默窺探」。

 

一天結束後,我躺在床上刷著朋友圈,開始給圈內好友「例行點讚」。突然一條微信消息蹦了出來「親愛的,十一我結婚,一定要來哦!」

高中時最好的朋友丹丹,在微信上通知我她要結婚了,我卻一無所知。

高中的時候,我們連上廁所都要一起,同學們戲稱我們是「連體嬰」,我們買同款的衣服、書包、文具,留著一樣的髮型,我們曾在晚自習互傳紙條,偷偷討論「理想型」男生,還許諾要做彼此的伴娘,一直都要做最好的朋友。

 

然而,我們去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大學,我們聯繫的頻率由一天一次變成了三天一次,五天一次,半個月一次……她談朋友了,我是在人人網看到的,她去K歌,身邊有一群我不認識的朋友。

 

這次她要結婚了,我可能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高中閨蜜結婚了,微信告訴我;大學室友生寶寶了,我刷朋友圈才知道;桌上有盒喜糖,原來同事結婚了……

 

曾經的摯友,慢慢變成了好朋友,普通朋友,熟人,逐漸退化,成為了通訊錄中的小小符號。

 

誠如,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所說: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交友的方式有四種:

超過半數的人在上學期間交友,

五分之一的人通過興趣活動交友,

十分之一的人在朋友的聚會上交友,

只有極少數的人通過軟體交友。

由此看來,青蔥歲月是最讓人懷念的。

 

然而,現實中,幾年前你覺得這人就是你這輩子最好的朋友了,掏心掏肺兩肋插刀恨不能變成一個人,立誓八十歲一定要在一起的人,轉眼間到了今天,竟然和陌生人沒什麼區別。

 

關於友誼的誓言,有時候竟比愛情還荒唐。


朋友的標準也在不停地變化

小時候,和一個人交朋友太簡單,互抄作業,下課一起上廁所,喜歡同一個明星,就能情比金堅。

當我們長大了,社會角色不斷變化,這些朋友都莫名地散了。我們不得不接受一些事實,長大後的感情,是做減法的過程。

第一波散在大學。去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國家,時間和空間的差異,讓我們的聯繫變少,自然從朋友變為熟人。

第二波散在工作。入了不同的行業,能聊的話題太少了。除了將過去反覆訴說,勉強維持著點讚之交,似乎也無話可說。

第三波散在婚姻。成家立業後,柴米油鹽,人情往來,這些瑣碎佔據了全部的閒暇時間。你的一切我都是從朋友圈知道的。

歸結起來,種種原因有:懶、三觀不同、沒有時間、精力維持一段感情、成年人更看重利益、不想為了合群討好別人等等。

也有不少人說,比起交不到新朋友,更扎心的是,與好朋友的關係也變淡了。

 

我們對朋友的需求分為幾類:陪伴、幫助、親密、可靠、自我肯定。大家對於朋友,最看重的是「能否在對方面前做真實的自己」。

 

人變得成熟、自覺以後,逐漸會意識到自己是誰,餘生想獲得什麼,並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哪些朋友值得全力關注,哪些只是在消耗精力。

 

這種篩選過程,心理學上叫做「社會情緒選擇理論」。你被一個朋友刪除,也同時會將另一個人「通過好友申請」。生活的不同,環境的差異,三觀的差異,都會讓故友漸行漸遠。

 

看似殘酷,但避無可避,也無需避。真正的朋友,資源、地位、見識一定相當。即便看起來超越階級的友誼,但在觀念上,也一定是相近的。

 

為什麼被刪除,為什麼不想去交新朋友?簡言之就是,對他人失望,交友目的與自身需求不符。

 

還有一種原因是,大家的境遇不同了,社會將我們磨圓了,只有少數人還保留著稜角。

有一個朋友進入初中同學群不到三天後主動退出了,他說,裡面每天都在求投票,求轉載或者是吐槽生活、工作的不幸,負能量爆棚。

在學校時,所有人的身份都是同學,大家平起平坐、沒有等級差別。

 

步入社會之後,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和生活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差距也越來越大,物質生活上的差異、身份上的懸殊也愈加明顯。

 

一場同學會,把千姿百態的人生匯聚在一個狹窄的空間中,尷尬在所難免的。

 

人生沒有高低,價值觀也沒有對錯,只能說圈子不同,不用強融。年少時的回憶只適合懷念,最怕的是我把你當朋友,你卻把我當資源和人脈。


有了新朋友,也別忘老朋友

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對朋友的意義,也有著不同看法。未成年人,最看重對方人品,是否值得信賴;而對於成人,他們更看重是否能在對方面前,做真實的自己。

 

朋友因重大事件老死不相往來的很少,往往因為時間流逝漸漸變得陌生。

 

因為三觀不合,能談的事越來越少。之前對彼此太了解,而現在漸漸與對方的生活脫軌,這種落差又讓她們很失落。

 

對於有的朋友來說,「友盡」或許是件好事。

 

針對價值觀真的不符的朋友,不要用舊交情來進行道德綁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畢竟,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三觀不合,不必強求。

 

只看真人秀與宮鬥劇的人,與閱讀村上春樹、菲茨傑拉德的人,自然難繼續前行;沉迷於聲色犬馬的人,與一個用腳丈量土地的人,自然難以成為朋友;

 

不如讓牌友繼續尋找麻友,書迷與書蟲惺惺相惜,曾經真心相待過,快樂過,這就足夠了。

 

至於依舊留戀的朋友,主動了解朋友近況,深度互動,並尋找新的交集。

 

有孩子的可以交流一下育兒經,有車一族可以約著一起自駕遊,在有老交情的情況下,發展新的記憶。

 

有機會的話,可以常聯繫,一通電話,出差時的順路拜訪,節日裡寄送一些禮物,都是聯絡感情的好方式。

朋友,你慢慢來

至於還沒有遇上真朋友的人,也無需擔心。知己難求,子期不是人人都有,你能做的是先去找到更好的自己。

 

社會學裡面有個很著名的定律,叫150定律,也叫「鄧巴數字」理論。

 

說的是,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圈子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是人類社交人數的上限。

 

而精確交往或是深入跟蹤交往的人數僅為20人左右。為了擴展人脈而混進多個低層次的朋友圈,不如用心經營自己優質的小圈子。

 

和他沒有共同語言,只能尬聊,無非來自於四點——認知層次、身份階層、生活圈子、三觀。

 

你自己的層次,決定了你所處的層次。你不必「求大神、大咖帶帶我」,而是潛心修煉,等待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路同行。

 

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說過: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越是自我尊重的人,越慎重認領朋友。因為他知道,一來雙方都要有這份情感認知,二來智識與德行一定相當。



 

如《生活大爆炸》中的謝爾頓,他的朋友個數,用手指頭都能數過來,但個個都是摯友,問問自己,在遇上知己前,你是否有膽識,有智慧與之相配?

友情走到終點並非要有什麼過錯,只是因為,歲月在變遷,而彼此在成長罷了。



 小閱有話說 

有人說,「真的是越長大越孤單,一直單身,白天不願意與人相處,晚上坐著躺著刷著手機到凌晨一兩點,翻來翻去自己也不知道該幹什麼,應該有很多人一樣都是內心孤獨者的吧。」書友,你是一種什麼狀態呢?


每日一皮!


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就往後面放一放——放時間久了就忘了。


同齡人中不少人結婚生子了,對你有什麼影響嗎?____________,書友們,皮一下,來呀!


最近有書友反饋,微信改版後找不到小閱了,書友們可以將「掌閱讀書」設置為星標,就可以經常看到小閱啦~,操作如下:


今天,我們共讀的是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的第15-16章。小夥伴趕緊閱讀啦。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預約,每期共讀課程更新時,你將會收到通知提醒。

-END-


文 | 霽顏

主播 | 北川

圖 | 優美圖

結尾曲 | 焦邁奇 -《藏進夜裡躲在光下》

霽顏,文學碩士,多平臺籤約作者。我有一支筆,可以慰風塵,每一個不曾寫作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青音約(ID:sweetamily),原標題:《75%的人朋友數量不足10個:越長大越孤單,我們是如何逐漸失去朋友的?》,掌閱讀書經授權發布本文。

今日薦書

《乖,摸摸頭》

大冰 著

暢銷百萬冊作家大冰作品!本書會讓你看到那些你永遠無法去體會的生活,見識那些可能你永遠都無法結交的人。【乖,摸摸頭】「雜草敏」的故事。每年一條的簡訊和一個讓人心疼的南方姑娘。 【我有一碗酒,可以慰風塵】一個比酒還烈的故事。一個隱居滇西北的越戰老兵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充滿善意的、出人意料的結局……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閱讀《乖,摸摸頭》吧!

相關焦點

  • 人生感悟:越長大越孤單,長大後的孤單
    有人說:越長大越孤單。我相信。小時候,總是天真地希望自己快快長大,並想像自己長大後的模樣,豆蔻年華的少女,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雖然稚嫩,卻孕育著新生的力量,我卻越發地懷念逝去的歲月。桌邊還放著曾經玩過的娃娃,和以前一樣美麗可愛,只是現在看著它時,已經沒有小時候想要對它講話的心情,也沒有了分一半好吃的給它的念頭,它是我幼年最好的朋友,我曾相信它能讀懂我的眼淚,我曾相信它會永遠陪著我,只是現在的我,早已不再相信童話,偶爾,我也會嘆息:難道長大意味著失去童心、童趣,就意味著孤單嗎?
  • 「越長大越孤單」歌詞的含義你體會到了嗎?
    「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也不得不看夢想的翅膀被折斷,也不得不收回曾經的話問自己,你純真的眼睛哪去了,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也不得不打開保護你的降落傘,也突然間明白未來的路不平坦,難道說這改變是 必然。」
  • 牛奶咖啡主唱仙羽kiki:越孤單,越長大,我們終要與自己和解.
    仿佛就在昨天,那個創作和演唱《越長大越孤單》的「牛奶咖啡」組合主唱仙羽kiki,正以更加從容的姿態全新出發。走過少年時代,邁向青年時代的我們,越來越懂得長大的孤單,知曉生活的委屈與不易。牛奶咖啡陪著我們一同感悟並記錄著,《明天,你好》、《沒時間》等歌曲也寫在了每個人的青春紀念冊上。
  • 越長大越孤單,越成熟越沉默
    越長大越孤單,其間的經歷,只有你自己最懂;越成熟越沉默,其中的苦楚,只有你自己最明。時光的最後:我們都從一個愛笑的人,變成一個不敢哭的人!「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也不得不看夢想的翅膀被折斷,也突然間明白未來的路不平坦,難道說這改變是必然。」牛奶咖啡的歌繼續盤旋在腦海。。
  • 越長大越孤單越想回到從前
    首先,從社會因素來說,人本身就是一個高級有感情的動物,俗話都說"越長大越孤單",我個人覺得這句話不無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踏入社會,慢慢褪去了身上的稚嫩,變得成熟,明白了生活的艱辛,體會到父母賺錢的不容易;可是一旦遇到什麼問題與困難,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便開始在感嘆"要是我能回到小時候就好了";然後,從家庭因素來說,孩子們從小形成了對父母的依賴,什麼事都要父母幫你做,管著你,更慣著你,但是隨著個體變得成熟,父母不再用以前哄我們那套,開始培養我們的生活興趣,提高我們各方面的生活技能,照顧形式逐漸由圈養變成放養
  • 《歡樂滿人間2》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
    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也不得不看夢想的翅膀被折斷,如果可以,希望一直保持童年的美好和純真,珍惜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名利物慾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和快樂,別讓賺錢和忙碌疏遠了親情! 該片根據英國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化身為保姆的仙女瑪麗來到人間幫助 兩位小朋友重新獲得生活的樂趣,並讓他們的父母重享天倫之樂的故事!
  • 越孤單,越想你,越想你,越孤單
    喜歡白天,最起碼有朋友做伴,不會覺得太過孤單,害怕夜晚,並不是怕夜晚的黑暗,還是讓怕那種發自內心的孤單。越孤單,越想你,越想你,越孤單,這種想念,就像是一個深淵,掉進去,自己再也爬不出來。害怕夜晚,夜晚還是會到來,只能用盡辦法,驅散心裡的孤單,愛上了心靈雞湯,喜歡那種暖暖的話語,總是能把人感動的落淚。喜歡那種溫暖的文字,總覺得像是在說自己,用別人的故事,暖著心裡的孤單,用別人話語,來說服自己。
  • 越長大,孤獨感就越強的幾個星座,摩羯座越活越明白
    世界上沒有一種關係是穩固不變的,曾經陪伴在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或愛人,都有離開我們的那一天,最後就只有自己孤獨地活著。而有些人隨著年齡增長和閱歷的增加,這種孤獨的感覺就越強烈,越長大就越覺得孤單。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樣的星座都有誰吧?
  • 越長大,越孤單...
    致老去的我們…唐羅鍋:再也不能窩在被窩裡吹牛,再也不能在陽光下嬉戲打鬧,再也不能醉酒後晚歸無禮地砸宿舍大門,再也不能網吧五連坐,夢醒了再也找不到一個人幫我帶飯……兄弟們,大四的最後幾天,我們即將開始孤單。
  • 一年期貨記錄:越長大越孤單,成長的路上是孤獨的
    越長大越孤單一個人坐在辦公室,安安靜靜,帶著耳機,開著降噪,聲音調大,播放著sold out,耳機傳來的搖滾樂,跟這份安靜呈現著反差,不知不覺我們都大了,一晃一年一年的又過去了,禁不住問自己,今年有成長嗎?
  • 為什麼我們會越愛越孤單
    文/黎庶有人說:「任何東西都是越分越少,唯有愛是越分越多。」但是為什麼有人會越愛越孤單?為什麼曾經甜蜜的戀人,彼此會越來越疏遠?為什麼苦心照顧子女,經營家庭,卻得不到愛的反饋?為什麼我會感到如此孤獨?後來和朋友吃了一次鴛鴦火鍋,她便明白了一個道理:閨蜜無辣不歡吃辣的,她喜歡吃清湯的,雖然底料不同,但彼此也吃得很開心很和和諧。這就像伴侶關係,雖然「不兼容」,但是在尊重和寬容下,也可以琴瑟和鳴。於是以後吃飯她都會給桌上備上大蔥,給丈夫在樂器店買了快板相贈。
  • 越長大越孤單的說說,寫給傷心難過的自己!
    一、越長大越是小心翼翼,越是瞻前顧後,越是脆弱。成長,帶走的不只是時光,還帶走了當初那些不害怕失去的勇氣。二、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原來長大以後,你可能只會做一份不怎麼樣的工作,談一場不怎麼樣的感情,將就著過一段不怎麼樣的生活。三、起初,我們揣著糊塗裝明白;後來,我們揣著明白裝糊塗。
  • 長大是逐漸妥協,逐漸失去自我的過程嗎?
    我們在回首往事的時候,總是在感慨長大,懷念小時候的無憂無慮,懷念那些可以任性撒嬌的日子,沒有肩膀上沉重的責任,沒有那麼多的煩惱,有的是大大的理想,是敢衝敢做的時光。在時光的流逝之中,在摸爬滾打之中,在逐漸肩負起的責任之中,有多少人逐漸被生活磨平了稜角?慢慢地學會了妥協、迷失了自我?
  • 越長大·越專一|時間的朋友簡一陪你一起跨年
    波瀾歲月,時光匆匆眨眼之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這一年始于波折卻又在時間裡逐漸回歸了我們期盼的模樣即將到來的跨年夜你有什麼計劃?是陪伴家人,還是派對狂歡?又或者要不要和簡一一起來一場年度知識盛宴?
  • 為什麼越長大,親密的朋友越少?
    人們的友誼圈層(外面的每一層都包括內層的所有人,每一層的人數都約是前面那層的三倍。)© Courtesy of Little, Brown第2層的5個:是最好的朋友,「那些在我們的世界崩潰時,會放下一切來支持我們的人」;第3層的15個:主要的社會夥伴。可以和他們一起玩樂,當你需要時,可以向他們傾訴大多數事情。
  • 長大了,也孤單了
    就像一首歌裡唱的那樣,越長大越孤單,越會覺得不安。是啊!人總是在歲月年輪裡跟著時光荒老。長大了,煩惱也多了,漸漸地成為大人們思想,大人們的脾氣,大人們的憂傷。曾經在陽光下奔跑,在風雪中玩耍,在小河裡嬉戲,狂奔在山野裡,追蝶在黃昏下……,操場上傳來歡快的笑語。
  • 越喜歡獨處的人,越孤單
    莊子告訴我們,經歷世事而不逃避,與人為善而不迷失自己。這正是獨來獨往的內心堅守。獨來獨往的人,不代表他們不友善,沒有教養。對於他們而言,打交道是一種消耗,而獨處是一種恢復的方式。胡適是個「社會人」。北京城裡曾流行著一句話,「我的朋友胡適之。」足見其交際之廣。
  • 一曲《沒有你陪伴真的好孤單》越聽越孤單
    一曲《沒有你陪伴真的好孤單》越聽越孤單一曲《沒有你陪伴真的好孤單》越聽越孤單一曲《沒有你陪伴真的好孤單》越聽越孤單一曲《沒有你陪伴真的好孤單》越聽越孤單一曲
  • 小時候話很多,性格開朗,越長大卻越沉默的星座
    隨著年齡的不斷成長,我們每一個人的性格也會隨之發生很大的改變,有些人在小的時候他們性格活潑,平時特別喜歡和身邊的人說話,活潑開朗的性格也總容易感染身邊的人。隨著年齡的不斷成長,本應該變得越來越活潑的人,卻突然開始變得少言寡語,和之前的他們相比,完全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甚至讓身邊的朋友都懷疑他們受了什麼刺激。
  • 抵你冇朋友!致孤單的江門人!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首歌曲叫做「越長大越孤單」,這首歌反映了很多人長大後的心聲,小時候,我們總是有好多的夢想,但當長大了,經歷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