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交到好朋友的機率有多大?我們問了問大家,得到的答案不是固定的,但大都相似:
對一些人來說,是「大學之後就沒有了」;
一些人發現「工作後就很難交到朋友」;
有人是「每個階段一起玩的人,都與人生進程相當」;
有人覺得「過了某個年紀,就很難再向別人敞開心扉了」;
也有人雖然很少再結交新朋友,但好在「舊朋友」還在.
似乎當我們漸漸長大,學業或工作的繁忙、戀愛或家庭關係的牽絆,被各種生活瑣事填滿,真正與朋友相處的時間也越來越被壓縮。
而遇到一個真正懂得彼此的朋友,袒露內心也變成了成人世界的「奢侈」。微信列表裡可以裝下上千個人,真正能交心的不過那麼一兩個。
你有想過自己的一生會交多少個朋友嗎?
牛津大學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曾經提出過著名的鄧巴數字——150定律,人類智力允許人類擁有的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約150人。大概就是人們生命裡會遇到的與自己擁有穩定社會關係的人的數量。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鄧巴一直在研究友誼的複雜性,以及解讀這一數字的真實含義。在他最近的新書《朋友》裡,他發現了更多與人們友情有關的數字。
友情是需要「投資」的
在一組實驗調查中,鄧巴請大家列出自己友誼圈子裡的每個人、最後一次見到他們的時間,以及在感情上與他們有多親密等,據此統計人們的人際交往數據。
他發現鄧巴數字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數字閾值,而是由一組同心圓組成,「結果顯示,人際關係是高度結構化的,人們與社交網絡中的不同人見面、聯繫所花費的時間都是不相等的。」
人們的友誼圈層(外面的每一層都包括內層的所有人,每一層的人數都約是前面那層的三倍。)© Courtesy of Little, Brown第2層的5個:是最好的朋友,「那些在我們的世界崩潰時,會放下一切來支持我們的人」;第3層的15個:主要的社會夥伴。可以和他們一起玩樂,當你需要時,可以向他們傾訴大多數事情。他們也提供了交流、互相照看孩子的主要圈子;第4層的50個:你會邀請一起晚餐的人,你經常見到他們,但還沒有好到你認為他們是親密的朋友;第5層的150個:你的「普通朋友」,通常可以被邀請到自己婚禮和葬禮的人們,他們會參加你的一生一次活動;第6層的500個和最外層的1500個:泛泛之交和聽過名字的人。在「友情圈層」裡,每一層的規模在總體上保持穩定,但裡面成員的組成卻是不穩定的。「朋友們」會在不同層之間流動,有時甚至會完全脫離出去。
或許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些朋友會伴隨一生,有些朋友過了人生的某個階段就慢慢被留在身後。
每一段親密的關係都需要我們主動維持,但我們用於社會交往的時間總歸是有限的,也因此,友情的獲得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和容易的。
友情的程度與時間投入相關:
人際關係的強度與我們給予他們的時間和精力的多少直接相關。我們的友情投入大致是六四分——人們往往會把60%的時間花在15人之內的核心群體裡,剩餘的40%花在更大的範圍內朋友身上。內向與外向的人有不同的友情處理方式:
內向的人不太願意承擔交朋友的風險,更喜歡少交朋友,但他們也因此可以在每個人身上投入更多的時間,進而可能收穫更親密的友誼。而外向的人在社交方面更加自信,所以他們更喜歡有更多的朋友。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這兩種都是對待友誼問題的很好的處理方式。
從陌生人到好朋友,大約需要200小時:
根據測量和計算,維持親密朋友關係需要投入非常高昂的時間成本。與一個人,從陌生人發展為好朋友的關係,需要在幾個月內,投入約200個小時。
《海街日記》
評估與他人成為朋友的可能性的七要素:
語言(或方言)、出生地、教育軌跡、愛好和興趣、世界觀(宗教/道德/政治觀點)、音樂品味和幽默感。
根據同質相吸原則,共同點越多,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越牢固,對彼此也會越無私。其中有趣的一點是,喜歡相同的音樂會促進陌生人之間的關係。
戀愛可能會讓人失去兩個朋友:
當你墜入愛河時,你會在這段關係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當核心圈層裡出現新的人,可能就會有人離開。從數據來看,基本上等同於「犧牲」了兩個朋友。離開的兩個人會被推到下一個圈層,依次類推,會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正如鄧巴所說,「友誼需要『投資』,如果沒有好好維護,它很快就會消失」。
越長大,
交朋友越來越難?
如此看來,我們一生裡會認識上千人,但真正重要的,可能一雙手就能數得過來。
對習慣了孤獨的現代人來說,親密的友情同樣是「稀缺物品」。有些朋友會陪伴度過生命中每個重要的階段;有些雖然不常聯繫,但需要的時候總會出現。數量或許不多,卻可以帶來自己需要的情感支持。
從年少到逐漸老去,人們在一生中都可能遇到親密的朋友。但很多人都會感同身受的是,似乎越長大,越難結交新的朋友,遇見親密友情的機率也越來越小。有些人即便十分熟悉,仍然會保持適當的距離。
社交軟體Snapchat的公司Snap曾經進行過一項大型國際調查,人們平均會有有3/4個最好的朋友(被定義為「願意與你分享一切的人」),21歲是人們結識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平均年齡。
不同年代的人們遇見自己最好朋友的年齡也有所不同,其中:
Z世代:12.9(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X一代:23.8(1960年代中期到19070年代末的出生的人)嬰兒潮一代:29.8(二戰結束後1946-1964年出生的人)
為什麼重要的朋友往往出現在生命的早期階段呢?
在俄亥俄大學人際交流學教授威廉·羅林斯(William Rawlins)看來,「成年初期(18-24歲之間)是人們形成友誼的黃金時間。」
此時,人們正由青年期過渡到成年,朋友之間會有更多的自我表露,開始有意識地告訴別人自己真實且重要的信息和想法,也開始主動找尋在某些事情上與自己擁有相同價值觀的人。
《夏日之王》
而且這一階段,也是人們最有時間投入友情的階段。根據《人類關係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Human Relationships),20-24歲的人是所有年齡組裡,平均每天在社交上花費最多時間的(每周花費10-25個小時與朋友一起度過)。
但與之相對的,這也是朋友流失率最高的階段。
隨著年齡增長,升學和畢業、工作、搬家、更換居住的城市等等情況,都可能將原有穩定的社會關係被打破。與新的人相遇、分離,也不斷與老朋友們告別或重逢。
「在人的一生中,朋友最大幅度的流失發生在人們結婚的時候。這有點諷刺,因為在婚禮上,人們邀請了很多朋友,但朋友的數量卻在婚禮後下降了。」羅林斯這樣分析到。
然而當人們進入中年,當人們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每天輾轉在兩點一線之間,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比聯絡友誼顯得更加緊迫。時間被主要傾注在工作和家庭上,而休閒的時刻成了某種奢侈。
到30多歲,朋友圈子會穩定下來,因為孩子會開始主導人們的社交生活。直到步入老年,大把的退休時光開始讓大家有更多的時間再次分享生活中的友誼。
《橫道世之介》
「由於大腦的社交能力是有限的,在社交媒體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可能會導致面對面的交往關係的減少。」
「維持真實的友誼需要資源。你擁有的社會資本時間成本是相當固定的,與過多的人建立聯繫,最終會把自己的固定數量的社會資本分得更少,對每個人的平均投入會更低。」
而這種基於社交軟體的交流,雖然快捷,卻缺少一份「共同經歷的同步性」和豐富性。面對面的交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傳遞更多的信息,也更容易產生更深的聯繫和互動。《花與愛麗絲》
當然,理論不能概括一切,尤其是友情這種感性的東西,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處理方式。我們有朋友不離不棄的陪伴,也會經歷被陌生人治癒的瞬間。真正的好友或許不需要那麼多,但只要有那幾個人在,就感到安心和溫暖。The Atlantic|You Can Only Maintain So Many Close Friendships好物推薦
📺
【重逢島】視頻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