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長大,親密的朋友越少?

2022-01-08 WeLens

收錄於話題 #Lens夜話 143個

成年人交到好朋友的機率有多大?我們問了問大家,得到的答案不是固定的,但大都相似:

對一些人來說,是「大學之後就沒有了」

一些人發現「工作後就很難交到朋友」

有人是每個階段一起玩的人,都與人生進程相當」

有人覺得「過了某個年紀,就很難再向別人敞開心扉了」

也有人雖然很少再結交新朋友,但好在「舊朋友」還在.

似乎當我們漸漸長大,學業或工作的繁忙、戀愛或家庭關係的牽絆,被各種生活瑣事填滿,真正與朋友相處的時間也越來越被壓縮。

而遇到一個真正懂得彼此的朋友,袒露內心也變成了成人世界的「奢侈」。微信列表裡可以裝下上千個人,真正能交心的不過那麼一兩個。

你有想過自己的一生會交多少個朋友嗎?

牛津大學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曾經提出過著名的鄧巴數字——150定律,人類智力允許人類擁有的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約150人。大概就是人們生命裡會遇到的與自己擁有穩定社會關係的人的數量。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鄧巴一直在研究友誼的複雜性,以及解讀這一數字的真實含義。在他最近的新書《朋友》裡,他發現了更多與人們友情有關的數字。

友情是需要「投資」的


在一組實驗調查中,鄧巴請大家列出自己友誼圈子裡的每個人、最後一次見到他們的時間,以及在感情上與他們有多親密等,據此統計人們的人際交往數據。

他發現鄧巴數字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數字閾值,而是由一組同心圓組成,「結果顯示,人際關係是高度結構化的,人們與社交網絡中的不同人見面、聯繫所花費的時間都是不相等的。」

人們的友誼圈層(外面的每一層都包括內層的所有人,每一層的人數都約是前面那層的三倍。)© Courtesy of Little, Brown第2層的5個:是最好的朋友,「那些在我們的世界崩潰時,會放下一切來支持我們的人」;第3層的15個:主要的社會夥伴。可以和他們一起玩樂,當你需要時,可以向他們傾訴大多數事情。他們也提供了交流、互相照看孩子的主要圈子;第4層的50個:你會邀請一起晚餐的人,你經常見到他們,但還沒有好到你認為他們是親密的朋友;第5層的150個:你的「普通朋友」,通常可以被邀請到自己婚禮和葬禮的人們,他們會參加你的一生一次活動;第6層的500個和最外層的1500個:泛泛之交和聽過名字的人。

在「友情圈層」裡,每一層的規模在總體上保持穩定,但裡面成員的組成卻是不穩定的。「朋友們」會在不同層之間流動,有時甚至會完全脫離出去。

或許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些朋友會伴隨一生,有些朋友過了人生的某個階段就慢慢被留在身後。

每一段親密的關係都需要我們主動維持,但我們用於社會交往的時間總歸是有限的,也因此,友情的獲得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和容易的。

友情的程度與時間投入相關:

人際關係的強度與我們給予他們的時間和精力的多少直接相關。我們的友情投入大致是六四分——人們往往會把60%的時間花在15人之內的核心群體裡,剩餘的40%花在更大的範圍內朋友身上。

內向與外向的人有不同的友情處理方式:

 

內向的人不太願意承擔交朋友的風險,更喜歡少交朋友,但他們也因此可以在每個人身上投入更多的時間,進而可能收穫更親密的友誼。而外向的人在社交方面更加自信,所以他們更喜歡有更多的朋友。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這兩種都是對待友誼問題的很好的處理方式。

從陌生人到好朋友,大約需要200小時:

 

根據測量和計算,維持親密朋友關係需要投入非常高昂的時間成本。與一個人,從陌生人發展為好朋友的關係,需要在幾個月內,投入約200個小時。

《海街日記》

 

評估與他人成為朋友的可能性的七要素:

 

語言(或方言)、出生地、教育軌跡、愛好和興趣、世界觀(宗教/道德/政治觀點)、音樂品味和幽默感。

根據同質相吸原則,共同點越多,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越牢固,對彼此也會越無私。其中有趣的一點是,喜歡相同的音樂會促進陌生人之間的關係。

戀愛可能會讓人失去兩個朋友:

 

當你墜入愛河時,你會在這段關係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當核心圈層裡出現新的人,可能就會有人離開。從數據來看,基本上等同於「犧牲」了兩個朋友。離開的兩個人會被推到下一個圈層,依次類推,會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正如鄧巴所說,「友誼需要『投資』,如果沒有好好維護,它很快就會消失」。

越長大,

交朋友越來越難?

 

如此看來,我們一生裡會認識上千人,但真正重要的,可能一雙手就能數得過來。


對習慣了孤獨的現代人來說,親密的友情同樣是「稀缺物品」。有些朋友會陪伴度過生命中每個重要的階段;有些雖然不常聯繫,但需要的時候總會出現。數量或許不多,卻可以帶來自己需要的情感支持。


從年少到逐漸老去,人們在一生中都可能遇到親密的朋友。但很多人都會感同身受的是,似乎越長大,越難結交新的朋友,遇見親密友情的機率也越來越小。有些人即便十分熟悉,仍然會保持適當的距離。


社交軟體Snapchat的公司Snap曾經進行過一項大型國際調查,人們平均會有有3/4個最好的朋友(被定義為「願意與你分享一切的人」),21歲是人們結識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平均年齡。



不同年代的人們遇見自己最好朋友的年齡也有所不同,其中:

 

Z世代:12.9(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X一代:23.8(1960年代中期到19070年代末的出生的人)嬰兒潮一代:29.8(二戰結束後1946-1964年出生的人)

 

為什麼重要的朋友往往出現在生命的早期階段呢?

 

在俄亥俄大學人際交流學教授威廉·羅林斯(William Rawlins)看來,「成年初期(18-24歲之間)是人們形成友誼的黃金時間。」

 

此時,人們正由青年期過渡到成年,朋友之間會有更多的自我表露,開始有意識地告訴別人自己真實且重要的信息和想法,也開始主動找尋在某些事情上與自己擁有相同價值觀的人。


《夏日之王》


而且這一階段,也是人們最有時間投入友情的階段。根據《人類關係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Human Relationships),20-24歲的人是所有年齡組裡,平均每天在社交上花費最多時間的(每周花費10-25個小時與朋友一起度過)。

 

但與之相對的,這也是朋友流失率最高的階段。

 

隨著年齡增長,升學和畢業、工作、搬家、更換居住的城市等等情況,都可能將原有穩定的社會關係被打破。與新的人相遇、分離,也不斷與老朋友們告別或重逢。

 

「在人的一生中,朋友最大幅度的流失發生在人們結婚的時候。這有點諷刺,因為在婚禮上,人們邀請了很多朋友,但朋友的數量卻在婚禮後下降了。」羅林斯這樣分析到。



然而當人們進入中年,當人們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每天輾轉在兩點一線之間,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比聯絡友誼顯得更加緊迫。時間被主要傾注在工作和家庭上,而休閒的時刻成了某種奢侈。

 

到30多歲,朋友圈子會穩定下來,因為孩子會開始主導人們的社交生活。直到步入老年,大把的退休時光開始讓大家有更多的時間再次分享生活中的友誼。



在漫無邊際的網際網路上,人們可以遇見更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人,各種網絡社群不斷湧現,陌生的網友可以隔著一條網線互動,數據和算法也總是能幫助計算和匹配到相似的人。這意味著人們會交到更多的朋友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研究人員發現,目前為止,鄧巴數字的基本值150,基本保持不變。印第安納大學的學者布魯諾 · 貢薩爾維斯(Bruno Gonçalves)在研究Twitter是否改變了用戶在6個月內維持的關係數量時發現,儘管與面對面的關係相比,通過這種線上的社交軟體進行聯繫更加容易,但他們跟蹤調查的個體往往也只能維持100到200個穩定的關係。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妮可·埃裡森(Nicole Ellison)對本科生的Facebook使用情況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時發現,雖然他們好友數量的中位數是300個,但裡面只有平均75個人可以稱為朋友。而鄧巴自己根據對大量Twitter用戶的分析發現,儘管通過社交媒體,我們可以更容易地對比150個多得多的人感興趣,但如果不投入面對面的時間,我們會缺乏與他人更深層次的聯繫,而這種在「表面關係」裡投入的時間是以犧牲「更深刻的關係」為代價的。

《橫道世之介》

「由於大腦的社交能力是有限的,在社交媒體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可能會導致面對面的交往關係的減少。」

「維持真實的友誼需要資源。你擁有的社會資本時間成本是相當固定的,與過多的人建立聯繫,最終會把自己的固定數量的社會資本分得更少,對每個人的平均投入會更低。」

而這種基於社交軟體的交流,雖然快捷,卻缺少一份「共同經歷的同步性」和豐富性。面對面的交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傳遞更多的信息,也更容易產生更深的聯繫和互動。

《花與愛麗絲》

當然,理論不能概括一切,尤其是友情這種感性的東西,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處理方式。我們有朋友不離不棄的陪伴,也會經歷被陌生人治癒的瞬間。真正的好友或許不需要那麼多,但只要有那幾個人在,就感到安心和溫暖。The Atlantic|You Can Only Maintain So Many Close Friendships
The Atlantic|How Friendships Change in AdulthoodThe Guardian|Friends by Robin Dunbar review – how important are your pals?

好物推薦

📺

【重逢島】視頻分享

⚪️

相關焦點

  • 做人越大方,朋友越少
    做人越大方,朋友越少。第一是表面朋友很多,其實真心朋友沒幾個,好多人都是衝著你大方而來,嘴上一句好話,心裡卻想獲得些什麼。
  • 為什麼越厲害的人朋友越少,這3個原因,看完你就明白了
    你有沒有發現:你身邊越優秀的人,感覺朋友越少,感覺越不合群,很少去參加朋友的聚會。很多時候,你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相。為什麼越厲害的人朋友越少,這3個原因,看完你就明白了!02、你才是你自己的人脈,很多的社交都是無效社交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條朋友多一條路。但很多人誤解了人脈的含義。
  • 越長大越孤單,我們是如何逐漸失去朋友的?
    我們添加的微信好友越來越多,我們瀏覽朋友圈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給好友點讚的次數越來越頻繁,然而,我們卻感覺越長大越孤單。為什麼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朋友越來越少了?不同於親情那種別無選擇的聯結,朋友是我們自願選擇的;也不同於其他自願選擇的關係,如愛情。友情相對而言是缺乏承諾和約束力的。
  • 人越成熟穩重,為什麼話就越少
    人越成熟,越知道禍會從口出,也就知道閒言碎語易得罪人。而對於不理解自己的人,對他說了也是白說,浪費口水。成熟穩重的人特徵之一就是話少事多,也就是說話很少,埋頭苦幹做的事很多。尤其那些到哪裡都是泛泛而談,誇誇其口,好像自己天南海北無所不知,滿腹經綸,無所不能的樣子。這些人其實就像河水上漂浮的浮萍那樣沒有根,人云亦云。這些人也就是不成熟也不穩重,說話不經過大腦,隨口說說。
  • 什麼樣的人一生中沒有真正的朋友?
    ,但擁有真正朋友的人很少,什麼樣的人一生中沒有真正的朋友?事實上,我沒有所謂的真正的朋友。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我看到了很多,也看淡了很多。我不在乎我有沒有真誠的朋友。古人說:「得一萬兩黃金容易,得一知己難」,人多複雜,我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閒暇時間遛狗、餵魚、澆花,讓我感覺很舒服。什麼樣的人一生中沒有真正的朋友?其實,有的人連一個真心朋友都沒有,並不是因為他不夠真誠,或是他人品不好,而是真心的朋友太難求。
  • 越長大·越專一|時間的朋友簡一陪你一起跨年
    簡一再度牽手羅振宇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帶著全新主題「長大以後」,即將在12月31日晚上,與大家一起面對現階段環境下的機遇與挑戰,聆聽多個板塊的大咖導師帶來知識分享。世界那麼大,可能那麼多小時候總想嘗試各種選擇經歷多了才愈發懂得自己想要什麼三心二意地做很多事不如全力以赴地做好一件事長大以後,怎麼辦?
  • 為什麼我們會越愛越孤單
    文/黎庶有人說:「任何東西都是越分越少,唯有愛是越分越多。」但是為什麼有人會越愛越孤單?為什麼曾經甜蜜的戀人,彼此會越來越疏遠?為什麼苦心照顧子女,經營家庭,卻得不到愛的反饋?為什麼我會感到如此孤獨?所以,親密關係的真正敵人是恐懼本身,因為這種存在於未開化心靈中的黑暗狀態非常了解,能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是「首先」對他人吹毛求疵。如果我沒有對你抱有期望,我還會對你失望嗎?小A的吹毛求疵,無非是期待老公的關心、安慰。為什麼卻適得其反呢?愛情去了哪裡?
  • 為什麼越長大越難愛上一個人?因為你漸漸學會區分愛與欣賞
    年少的你會因為對方的一個回眸就怦然心動,但年紀越大,顧慮越多,你很難再像年少時那樣簡簡單單就付出真心。很多人覺得自己越長大,越難愛上一個人。身邊不是沒有足夠優秀的人,只是你覺得和對方無法產生愛情的火花。你心裡有著自己的堅持,既然都等到現在了,不願意跟一個自己不愛的人將就。即使對方十分優秀,你也只是欣賞對方的優秀,而不會因為對方優秀而愛上他們。
  • 為什麼你被摔打越少,就越脆弱
    但是,假如你僅僅是因為忍受不了各種各樣的變化而離職,那你就是一個脆弱的人,因為變化本來就是「家常便飯」,而當你因為變化而選擇離開,往往會失去更多的機會、浪費更多的時間。第三類人:企圖消滅波動。還有一類人,比不願接受變化更不靠譜,他就是企圖消滅波動的人。
  • 這花要勤修剪,不能養太老,越老開花越少,最後長成木疙瘩!
    這花要勤修剪,不能養太老,越老開花越少,最後長成醜老樁! 現在喜歡養花的朋友越來越多,很多花友都喜歡在家裡養一些好養又好看的花卉,很多花友都喜歡把花卉養的越久越好,但很多花卉都是新枝開花,可不能養太老,養太老會影響開花。比如這幾種花卉,就需要勤修剪。
  • 會跳舞的海參,越撈越少了
    當吃貨越來越多,海參越撈越少,他深入南海,幫海參繁育,為海參搬家。 海參運動緩慢,身體柔軟,它沒有螃蟹那一身鎧甲,卻可以在危機四伏的海洋裡活得好好的,這是為什麼?
  • 神奇新發現:吃得越少 活得越久!
    本文專家:張弛,北京工商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講師研究發現,吃得越少,活得越久。俗話也說,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可見,吃那麼多也不見得是件好事。最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節食對壽命的影響。「輕斷食」、「健康飲食」一時間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 為什么女人年紀越大越需要「親密關係」?因為那是最美妙的體驗
    那麼親密關係是什麼呢?其實,親密關係是指心理學流派當中的一個分支,也被稱作親密關係心理學,本意是指不限性別年齡的兩人之間和諧融洽的關係,現在大多數指夫妻。比如:我不會介意我的朋友有其他朋友,但我會介意我的妻子不只有一個丈夫!但現在大多數人理解的親密關係指的就是特殊的朋友,更加的要好,有依賴、信任,對於心裡話會更願意去為你而溝通。
  • 指甲月牙越少,身體越差?沒有月牙,代表什麼?是時候知道真相了
    關於指甲上的月牙,有種觀點是月牙反映健康,月牙越多越明顯,身體越好,月牙越少,身體越差,沒有月牙,說明身體很不健康。那麼月牙究竟是什麼?能不能反映出健康?月牙越少,身體真的越差嗎?不妨來一探究竟。指甲上的月牙是什麼?月牙越少,身體越差?
  • 為什麼越長大越恨父母?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恨父母? 尤其是90後特別突出這個問題。 他們把自己的經歷發布到網上,眾人一起聲討父母。還提出了一個理論:父母皆禍害。
  • 為什么女孩越長大越和爸爸親近?這幾個原因,說出了女兒的心聲
    前幾天懶媽和小區的一位寶媽在一起聊天的時候,這位寶媽說,發現女兒越長大越和她爸爸親近,有什麼事都會事先找她爸爸商量,我這個老母親真的很吃醋啊,要知道女兒小時候是最黏我的,難道我做了什麼傷她心的事了,可是想想也沒有啊。哎,現在在我女兒心裡,明顯是父女關係大於母女關係。
  • 《九成宮》偏旁,筆畫越少的字越難寫
    所以別光看,你們自己寫寫,說不定越看越有趣。這說明啥,說明筆畫越少的字真的是越難寫。
  • 【生活】為什麼我們需要親密的朋友,以及一份交友指南
    和許多人一樣,我是看著電視劇《老友記》長大的,夢想著有一天我也能和一群親密朋友一起過著迷人光鮮的城市生活。這些年來,我交了很多朋友:兒時朋友、工作朋友、大學朋友、作家朋友。我有喜歡遠足的朋友,有喜歡邊喝咖啡邊聊天的朋友,還有距離很遠但每年都要聊幾次的朋友。But close friends? 「Friends」 level friends?
  • 人生感悟:越長大越孤單,長大後的孤單
    有人說:越長大越孤單。我相信。小時候,總是天真地希望自己快快長大,並想像自己長大後的模樣,豆蔻年華的少女,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雖然稚嫩,卻孕育著新生的力量,我卻越發地懷念逝去的歲月。桌邊還放著曾經玩過的娃娃,和以前一樣美麗可愛,只是現在看著它時,已經沒有小時候想要對它講話的心情,也沒有了分一半好吃的給它的念頭,它是我幼年最好的朋友,我曾相信它能讀懂我的眼淚,我曾相信它會永遠陪著我,只是現在的我,早已不再相信童話,偶爾,我也會嘆息:難道長大意味著失去童心、童趣,就意味著孤單嗎?
  • 為何使用微信,手機內存越用越少?試試打開這個「批量刪除」按鈕
    為何使用微信,手機內存越用越少?試試打開這個「批量刪除」按鈕!而毫無疑問,除了一些手機遊戲軟體之外,佔用非運行內存最多的,就是微信,很多手機用戶,微信佔用內存都超過了2GB以上,但實際上,一開始安裝微信的時候,它佔用的內存,可能還不到200MB,而1GB就相當於是1024MB,那既然如此,為何使用微信,手機內存越用越少?試試打開這個「批量刪除」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