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空性慧學的信解,是佛子禮佛敬佛的智慧供養

2020-12-23 歷史的敬意

▲諦見緣起,是為見佛

佛法是智慧的信仰,皈依佛法,信受奉行,是理智善良之人的正確選擇。佛法的智慧,是出世間的解脫智慧。修學佛法,信仰佛法就要常常聞思,以正覺的緣起思想,來諦觀諸法的生滅相續,在生起煩惱的時候,能夠用緣起思想來對治。佛法對於物相的色法和心識的心法,都是以緣起來作觀的。

因為無論色法還是心法,在其不斷生住異滅的過程中,都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可得。一切心色諸法,其生住異滅的過程,都可以稱為「行」,又因為諸法無自性的流轉相依,生滅相續的過程中,始終是無自性的,這就是諸行無常的道理,《雜阿含經》稱之為「常恆不變易法空」。

人,在眾生之中;眾生不斷輪迴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執。能夠破除我執無明的智慧法門,就是佛法的緣起思想,因此不聞思佛法是不能明了諸行無常的道理,諸行無常是一切有為法的生滅動態,佛法以度盡眾生為根本,佛度眾生最終是要眾生證悟空性,破除我執。

佛法的無我智慧,是破除我執的根本智慧力,因此能夠對佛法經藏的文字般若生起聞思信證之心,才是行善止惡的根本途徑。佛法中的善,不僅包含世間善法中的遵紀守法、禮義廉恥,同時更為精妙的是破除我執、法執的解脫智慧。

▲佛為眾生說法,是為眾生斷除我執,涅槃得證

佛法的智慧是非常精深的,不通過長久的聞思,很難從根本上生起信解。一切有為法都在生滅相續的運行之中,這種無常的遷流變幻,是無常無我的顯現。但未經過佛法薰習的人,其意識能力是非常粗淺的,不會思惟到無常的流變和無我的空性義理,古代的佛門大德,將這種現象叫做看山還是山,因為當一座大山矗立在普通人的面前時,人們會自然地以為這座山就是實實在在的。佛法的空性正見,不是否定這座山的存在,只是對這座山進行緣起的思惟時,會發現這座山所處的地理位置,最初並不像現在這個模樣。曾經的滄海桑田,到當下的高山聳立,這就是無常的遷變。這座肉眼望去並沒有什麼變化的大山,其實是在這滄海桑田的時間流動中,不斷匯聚而成,只要處在遷變之中的色法,就不存在恆常不動的實在。佛法所講的空性,不是說這座山不存在,而是說這座山的表象,符合緣起性空的義理,處在無常的遷行之中,其中並無恆常的實體性可得。緣起的空性知見,並不會礙著諸行無常的表象妙有。

▲聞思信解無我真諦,是開悟成覺的根本智慧

佛法是高度思辨的智慧之學,聞思佛法的緣起智慧,就不會落於認為一切有為法皆不存在的斷滅見,和固執認為梵我合一的常見。將佛法的因果業報錯誤理解成一種神秘的現象,是缺乏聞思的緣故。佛子一定要堅持聞思,尤其要過對般若經典下大功夫聞思,因為般若妙慧都是破除虛妄執著的根本法藥。

相關焦點

  • 閏四月初八,禮拜供養藥師如來,消災去疾,功德無量
    世尊,是佛的十大尊號之一,在佛法義理中,有佛佛道同的說法,也就是說十方三世諸佛,在功德上都是至善圓滿的,至心禮奉一佛,就與禮奉十方諸佛無異,正信性空義理,即是從智慧上禮敬諸佛。藥師如來與釋迦牟尼佛,都可以被稱為世尊。
  • 普賢菩薩聖誕日,願廣大佛子信守戒律,以清淨善法供養普賢
    普賢菩薩,作為大乘佛法地位崇高的菩薩摩訶薩,歷來受到廣大佛子的信仰歸敬。契入大乘佛法,需要有質樸純真的信願、普濟眾生的慈悲,以及發大清淨願的發願、行願。普賢菩薩作為廣行大願的法身大士,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
  • 禮佛的七種方法,你用的哪一種?
    這種禮佛方法就要求我們在禮拜佛像的時候,也應該觀想自性本具法身佛,恭敬供養,亦即觀自心是佛。魏正始五年(508年),洛陽來了一位中天竺的高僧,他精通三藏,能誦一億之偈,因此不少人都向他請教:「大師,都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這麼大的功德,為啥俺依舊發不了財?」大師緩緩開口:「禮佛有七種方法,你用的還是最舊的那個,當然不怎麼靈光啦!」
  • 禮佛的規矩
    譬如說:《楞伽經》、《解深密經》、《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勝鬘經》、《楞嚴經》……這些經典都是大乘了義究竟的經典,就是在求生極樂世界之前,就應該要能夠薰習。所以說,有的善知識錯誤的教導說:「念佛都不用讀經!」其實錯了!
  • 用無我的智慧,斬斷我執的傲慢與偏見
    修學佛法,是要用智慧斬斷愚痴對學佛之人來說,最可怕的煩惱是什麼呢?答案就是愚痴。但如果從修學佛法的角度來看,容易鬧過頭的惡作劇,還是不做為好。佛子有佛子取得快樂的方法,佛子的快樂就是遠離愚痴,以輕安法喜作為真正快樂的來源。修佛,是要用智慧的利劍,斬斷愚痴的煩惱。作為一位凡位佛子來說,智慧是要一點點去薰習的,雖然說眾生都具有如來的解脫分,也可以說眾生都具有佛性,但這種佛性叫做「理佛性」,可就是成佛的可能性。
  • 持戒、得定、開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發信號,淨空法師說就是「發簡訊」!也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義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開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另外,上香既是供養佛菩薩,也同時供養了六道中其他眾生。其中鬼道眾生有一類是以香為食物的,上香也是供養他們,鬼道眾生的一天相當於人間的一個月,初一、十五上的香對他們來說等於是中午飯和晚飯.
  • 懺悔的功德和意義,佛子必須銘記勤修
    我們都知道,在家的佛子,只要皈依三寶,就應該受到戒律的規約,因為戒律是保護佛子的身心遠離煩惱的清涼義。在家的佛弟子,應該受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不殺生,主要是以不能殺人害命,不能對眾生起嗔恨之心。不偷盜、不邪淫,本身就是國法和民俗所不容許的男女不良行為。不妄語,主要是說佛子不應該妄言開悟,妄言某某是法身大士轉世這類神漢作假的假證。
  • 經典記載供養舍利的功德
    定慧寺結晶舍利《大悲經》云:佛告阿難,我滅度後,若有善男女供養我舍利,雖如芥子、恭敬尊重供養,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得佛果,果報不可思議。造塔也如是,信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敬於空中,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槃,何況親承如來而供養著,於我滅後供養舍利者,所得福德不可思議,未來世得釋天王、梵王、轉輪聖王善根不可思議 。《作佛形像經》云:若有人住慈悲心,叉手禮拜舍利塔者,命終往生極樂佛國 。
  • 佛子的日常課業,是在成作大悲慧行
    即便是在家修行的善信居士,如果能夠良好的堅持這些課業,那麼對於自身和家庭,都是有非常大的利益的。念誦佛經,是一項非常有功德的修行日課。有一段關於唐代佛教的記載,說當時的在家居士,有很多是地位崇高的文士,他們在寺院中聽到僧寶念誦佛經的聲音,感到這股聲音十分有力量,如同獅吼一樣雄雋豪邁,可以勘破無量的煩惱障礙。
  • 全文5000餘字沒有一個空字,討論的卻是空性成佛的智慧
    在浩瀚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之中,有這麼一部奇書,雖然全文只有一卷,卻是佛家成就佛道的無上聖典,被認為是佛祖所說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精華與核心。《金剛經》自古至今就以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而著稱,其中所說的乃是佛祖以即立即破的問答方式,和「解空第一」的長者須菩提為大眾開示了般若性空的智慧。《金剛經》中所說的性空幻有,掃相破執之道,被後世公認為是獲取佛法正見的基礎,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開展修行實踐的前提條件,只要信解受持,深信不疑,自然可以當下開悟,成就無上菩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