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之中,有這麼一部奇書,雖然全文只有一卷,卻是佛家成就佛道的無上聖典,被認為是佛祖所說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精華與核心。
雖然全文有5000多字,但是在這5000多字中卻沒有一個空字,更讓人驚奇的是,雖然在5000多字中都沒有一個空字,但其通篇所討論的卻又都是有空有關的智慧,這部經典就是在佛教經典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無上聖典《金剛經》。
《金剛經》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家無論何宗都十分重視的一部經典,因為在這短短的一卷5000餘字之中,但是卻將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想囊括在了其中,所以如果能夠深刻理解到了《金剛經》中所說的要義,也就等於掌握了六百卷《大般若經》。
自從後秦鳩摩羅什法師譯成現在人們所熟知的通行本之後,雖然後世不乏譯本,但是卻都沒有鳩摩羅什法師的譯本這麼廣泛流傳和影響深遠,無論僧凡,這都是公認的文筆和義理都達到了一個高峰的經典之作。
《金剛經》自古至今就以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而著稱,其中所說的乃是佛祖以即立即破的問答方式,和「解空第一」的長者須菩提為大眾開示了般若性空的智慧。
《金剛經》中所說的性空幻有,掃相破執之道,被後世公認為是獲取佛法正見的基礎,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開展修行實踐的前提條件,只要信解受持,深信不疑,自然可以當下開悟,成就無上菩提大道。
奇就奇在,雖然全文通篇都是佛祖與須菩提長者在為眾生開示性空幻有的智慧,用非此非彼、有無雙遺的否定之否定,告訴我們修行之人,「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一切最終都是空的,但是在這5000餘字之中,卻連一個空字都沒有出現過。
在《金剛經》中,佛祖一再強調眾生要離一切相,離一切法,才能成就佛道的智慧,因為世間萬物在本質上來說都是性空幻有的存在,如果人們執假為真,將本來似夢幻泡影的有為之法認為實有,那麼眾生便不可能破除心中的成見而認識到諸法的實相,從而圓離四相,證入大道。
為了使眾生徹底地認識到萬法皆空的無上妙義,佛祖在《金剛經》中為眾生舉了許多的例子,比如說三十二相。
在佛祖的法報化三身之中,為了垂機設教,佛祖曾學眾生示現了三十二相,這本來是如渡河之筏般的過渡之具,是外在的虛妄之相。
眾生不能執著的以為這三十二相便是佛祖的法身,所以如果是智慧聰穎之人,立刻便會想到,這三十二相本來是無常的虛妄存在,不是實有,更不是佛祖的真如一體之道。
但是,到了最後,卻又不能執著於這虛妄無常的三十二相是假的,因為這樣的話,又會陷入另一個極端而無法自拔,在空有二邊來回而無法達於中道第一要義的勝諦。
所以,《金剛經》對於相、法的破斥是十分徹底的,徹底到什麼地步呢?
「佛法者,即非佛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告訴我們,即使是可以讓我們通達涅槃彼岸的佛法,也不必執著,萬法皆法,法皆須棄。
因為佛法只是破除煩惱,證悟真理的手段,而並不是真理本身,誰如果執著於佛法和諸相而不能放下,那便是刻舟求劍,決定無法成就佛祖所說的萬法皆空的無上境界。
在經中,佛祖以渡河之筏為喻,一再強調佛法只是渡河通達彼岸的竹筏工具,在到達彼岸之後便應該放下而不可拘泥死守,如果通達彼岸之後還固守佛法,那便像渡河之後還將竹筏背在身上不肯放下一樣,都是愚不可及的行為。
所以唯有具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通達智慧,掃相破執,離相無住,才能做到「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解脫境界。
為什麼呢?因為眾生之相皆為各種因緣和合而成,本就沒有實實在在的眾生可得,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既離四相,自然也就無相可破了。
綜上所述,一部說般若空性的智慧經典,卻在全文5000餘字中都找不到一個空字,這實在是一個奇蹟,而眾生卻又可以從這沒有空字的經典之中,去領悟到空性智慧的無上要義,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佛祖的智慧如海,真是值得我們好好地去認真學習研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