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奇書!全文5000餘字沒有一個空字,討論的卻是空性成佛的智慧

2021-01-08 梅山易學

在浩瀚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之中,有這麼一部奇書,雖然全文只有一卷,卻是佛家成就佛道的無上聖典,被認為是佛祖所說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精華與核心。

網圖

雖然全文有5000多字,但是在這5000多字中卻沒有一個空字,更讓人驚奇的是,雖然在5000多字中都沒有一個空字,但其通篇所討論的卻又都是有空有關的智慧,這部經典就是在佛教經典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無上聖典《金剛經》。

《金剛經》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家無論何宗都十分重視的一部經典,因為在這短短的一卷5000餘字之中,但是卻將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想囊括在了其中,所以如果能夠深刻理解到了《金剛經》中所說的要義,也就等於掌握了六百卷《大般若經》。

網圖

自從後秦鳩摩羅什法師譯成現在人們所熟知的通行本之後,雖然後世不乏譯本,但是卻都沒有鳩摩羅什法師的譯本這麼廣泛流傳和影響深遠,無論僧凡,這都是公認的文筆和義理都達到了一個高峰的經典之作。

《金剛經》自古至今就以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而著稱,其中所說的乃是佛祖以即立即破的問答方式,和「解空第一」的長者須菩提為大眾開示了般若性空的智慧。

《金剛經》中所說的性空幻有,掃相破執之道,被後世公認為是獲取佛法正見的基礎,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開展修行實踐的前提條件,只要信解受持,深信不疑,自然可以當下開悟,成就無上菩提大道。

網圖

奇就奇在,雖然全文通篇都是佛祖與須菩提長者在為眾生開示性空幻有的智慧,用非此非彼、有無雙遺的否定之否定,告訴我們修行之人,「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一切最終都是空的,但是在這5000餘字之中,卻連一個空字都沒有出現過。

在《金剛經》中,佛祖一再強調眾生要離一切相,離一切法,才能成就佛道的智慧,因為世間萬物在本質上來說都是性空幻有的存在,如果人們執假為真,將本來似夢幻泡影的有為之法認為實有,那麼眾生便不可能破除心中的成見而認識到諸法的實相,從而圓離四相,證入大道。

網圖

為了使眾生徹底地認識到萬法皆空的無上妙義,佛祖在《金剛經》中為眾生舉了許多的例子,比如說三十二相。

在佛祖的法報化三身之中,為了垂機設教,佛祖曾學眾生示現了三十二相,這本來是如渡河之筏般的過渡之具,是外在的虛妄之相。

眾生不能執著的以為這三十二相便是佛祖的法身,所以如果是智慧聰穎之人,立刻便會想到,這三十二相本來是無常的虛妄存在,不是實有,更不是佛祖的真如一體之道。

網圖

但是,到了最後,卻又不能執著於這虛妄無常的三十二相是假的,因為這樣的話,又會陷入另一個極端而無法自拔,在空有二邊來回而無法達於中道第一要義的勝諦。

所以,《金剛經》對於相、法的破斥是十分徹底的,徹底到什麼地步呢?

「佛法者,即非佛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告訴我們,即使是可以讓我們通達涅槃彼岸的佛法,也不必執著,萬法皆法,法皆須棄。

網圖

因為佛法只是破除煩惱,證悟真理的手段,而並不是真理本身,誰如果執著於佛法和諸相而不能放下,那便是刻舟求劍,決定無法成就佛祖所說的萬法皆空的無上境界。

在經中,佛祖以渡河之筏為喻,一再強調佛法只是渡河通達彼岸的竹筏工具,在到達彼岸之後便應該放下而不可拘泥死守,如果通達彼岸之後還固守佛法,那便像渡河之後還將竹筏背在身上不肯放下一樣,都是愚不可及的行為。

網圖

所以唯有具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通達智慧,掃相破執,離相無住,才能做到「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解脫境界。

為什麼呢?因為眾生之相皆為各種因緣和合而成,本就沒有實實在在的眾生可得,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既離四相,自然也就無相可破了。

網圖

綜上所述,一部說般若空性的智慧經典,卻在全文5000餘字中都找不到一個空字,這實在是一個奇蹟,而眾生卻又可以從這沒有空字的經典之中,去領悟到空性智慧的無上要義,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佛祖的智慧如海,真是值得我們好好地去認真學習研究呢!

相關焦點

  • 佛教:成佛之道,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中國的佛教文化,特別是從禪宗開始,禪修就成了禪宗的重要法門。不過,在中國的禪宗史上,被人念念在道,較為廣泛的就是「心即是佛」這四個字。只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本文就來探討佛教文化,成佛之道,心即是佛,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 這5部佛教經典,你讀過幾部?
    佛經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智慧,它幫助眾生遠離愚痴,破迷開悟。「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佛法救度了我們的心,遠離了煩惱痛苦和執念,活出了自在灑脫人生。世人之所以煩惱,是因為習氣業障重,又沒有智慧。佛陀曾說過,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只是因為貪著妄想而不能證的,佛法就是幫我們開悟的,去濁顯清,明心見性。佛教中的經典非常多,本文就其中最著名的5部,與大家分享。
  • 佛教為什麼叫做佛教,這個「佛」字,有何玄機
    佛教為什麼叫做佛教,這個「佛」字,有何玄機? 首先,在文章的一開始,我們需要提到兩個詞語,這就是「佛」與「佛陀」。我們知道,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而古印度所使用的文字,叫梵文。在古代的梵文中,有一個字是這麼寫的,就是「Buddha」,翻譯成漢語,就是「佛陀」。
  • 佛教最核心、最珍貴的精華:緣起性空獅子吼聲
    在某種程度上,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想成佛,也是一種欲望,但這是我們發展的動力,這些執著是需要的。《入行論》中講得很清楚,先要放下不好的、有害的執著,最終才放棄所有的執著。就像過了河,船就不需要了,但在沒有到達彼岸之前,就不能放棄船隻一樣。  釋迦牟尼佛在世俗兩個字的後面,加了一個「諦」字,「世俗諦」。也即對普通人的感官來講,有因有果是對的,所以有一個「諦」字。
  • 沒有慈悲的觀念,而談空性,是不可能的事.
    或許是因空性非常的風尚,所以慈悲的聲望就越來越低;同時談到空性會令人很愉快,但談到慈悲就令人感覺有很大的責任感。 每一個人都談自己的權利是什麼,身為被自由寵壞的現代人,我們經常談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及各種自由;我們談了很多的權利,卻很少人談到自己的責任,這就是人道漸衰落的原因。尤其在佛教圈內不只是我們把慈悲給忘了,而事實上,一直沒把慈悲好好地修行過。
  • 金剛薩埵百字明咒:金剛薩埵百字明咒全文意思
    金剛薩埵百字明咒是力量非常強大的咒語,可以幫助我們消除業障,可以讓我們獲得福報。但是持誦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同時也要懷有一顆恭敬地心,這樣才能感受到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的作用。此外,我們也要了解金剛薩埵百字明咒全文意思,這樣對它會有進一步的了解。那下面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 佛教中「此咒」增長智慧當屬第一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每一年的臘月二十二同樣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這一天是是文殊菩薩的成道日,同樣在佛教裡是一個大日子。為1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為什麼文殊菩薩為法王子呢?法王是佛之德號,以無漏智,伏滅一切煩惱,廣修六度萬行,漸漸轉八識而成四智;至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才能稱為真正法王。《法華經》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 佛教:七十空性論、十住毗婆沙論、百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七十空性論》是從《中論》第七品《觀三相品》中的「如幻亦如夢,如乾達婆城,所說生住滅,其相亦如是」一頌中分列出來的,「七十」為定數,是全論偈頌的數目;「空性」是全文的內容。《七十空性論》在廣破生住滅等自性之後,說明諸法的真理勝義,就是緣起性空。
  • 您在做成佛的修行嗎?
    佛道,指的是成佛的修行。這裡的非道,指的是我們常說的貪、嗔、痴、嫉妒和傲慢,也即五毒或三毒。世人公認的佛教正道,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許多居士甚至出家人都認為,如果一個修行人能按照原始佛教聲聞乘的規矩和見解行持,則是一位很好的佛教徒、出色的修行人,是在行持真正的佛道,但如果打破了常規、超出了框架,破壞了人們心中對佛教的定位,他們就會認為:「哇,這是非法,是不如法的!」其實,我們眼中的「如法」或「不如法」,都是以我們有限的認知來衡量和判斷的。一次,一位出家人到街上化緣,因其相貌莊嚴,一位女性對他產生了極大的貪慾心。
  • 入行論·智慧品47 | 上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下聯:為度地獄,誓速成佛!
    有些人曾經修菩薩道而成佛圓寂後,如果說現在有人需要幫助的話,通過祈禱和他曾經的願力就能幫助實現願望。【如果對方說:菩薩的願力在成佛時已經泯滅,因此當時利益眾生不應理。】佛學院也經常討論這個問題。所有的發願、回向都是「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正法菩薩眾,如是亦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寶、善根功德回向圓滿正等覺的佛果都是乃至成佛為界。
  • 佛法:學佛之人如何來通達佛的三種智慧
    一切智就是能通達法的總相的智慧,萬法都是因緣生,因不同因緣,所以有種種差別相,可是這些差別相都是自體性空。修行人能通達法的自性空,就能得到一切智,這是對出世間來說。一切法是別相,因為法法有差別,但空性是法法別相共同特點。
  • 佛教:煩惱痛苦時,心中牢記這個良方,自然心開意解!
    佛教中講,我們所處的這個世間跟夢沒有什麼差別,比如《金剛經》中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華嚴經》中也說「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寶積經》說:「諸法自性不可得,如夢行欲悉皆虛,但隨想起非實有」。了知一切事物只是空性的如幻顯現,是我們減輕實執痛苦的良方。在世間,現在人們最缺乏的並不是只能帶來短暫滿足的物質,而是能令內心永久安樂的空性智慧。就像行走於沙漠中可以沒有時裝珠寶,但是不能沒有水,空性的智慧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就象沙漠中的水一樣重要。而了知空性,自然就會趨入到萬法如幻的正見中,緣於這種空性智慧,哪怕只是生起定解,實執煩惱也會很大程度地減輕。
  • 對空性慧學的信解,是佛子禮佛敬佛的智慧供養
    ▲諦見緣起,是為見佛佛法是智慧的信仰,皈依佛法,信受奉行,是理智善良之人的正確選擇。佛法的智慧,是出世間的解脫智慧。因為無論色法還是心法,在其不斷生住異滅的過程中,都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可得。一切心色諸法,其生住異滅的過程,都可以稱為「行」,又因為諸法無自性的流轉相依,生滅相續的過程中,始終是無自性的,這就是諸行無常的道理,《雜阿含經》稱之為「常恆不變易法空」。人,在眾生之中;眾生不斷輪迴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執。
  • 夢參長老:明心見性絕不等於成佛 !
    所以稱開悟的禪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功德。
  • 佛教所認識的世界,是這樣的!佛教所說的修行要先從破我執開始
    佛教以開悟,尋找自性,找到真我為修行目的,找到這個真我,其實就是找到了如如不動的本性,即心即佛。十字街頭好修行,現在好多修行人沒有條件脫離家庭,還要在工作之餘學佛。如何在幹擾中不受幹擾,並且找到那個不受幹擾的是誰,這就是功夫,這也是我們在生活中所要解決的問題。
  • 念經能成佛嗎?持咒能成佛嗎?念佛能成佛嗎?辯證看待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人沒有上過學,沒有接受古正規的教育,為何還被稱為老師呢?我知道一位古人就學一位古人,知道一位今人就學一位今人,知道一個字,就行一個字,才是『知行合一』。」我跟很多學大乘的佛友交流過,哎呀,智慧沒開,那逮誰訓誰的傲慢勁,可算是比釋迦佛在世還牛,尤其是我這樣晚婚的,讓她一頓訓,直說我不孝,不懂事。可是這幾年,這位大乘的佛友倒好,孩子離婚了,跟親家鬧得不可開交,這可真是懂事啊!
  • 金剛持、金剛手、金剛杵——有關「金剛」的佛教術語
    我們經常會看到和「金剛」有關的佛教術語。如「四大金剛」、「金剛手」以及「金剛持」等等,還有佛教典籍中知名度最高的《般若金剛經》。縱觀這些詞,都是以「金剛」所代表的寓意衍生而來。其中有些是佛、菩薩的名稱,有些是法器和佛經名。下面,我們簡單梳理一下和「金剛」有關的佛教術語。首先,是金剛這個詞的含義。金剛是梵文意譯。
  • 佛教預言:轉輪聖王在家成佛
    在家修道,即身成佛!注釋:任何形式的修行及佛法綱要,以心為根本心正即可成佛(成佛以心為根本,不注重形式)。肉身常住色慾世界,心性不被欲望汙染(在色慾世界能夠保持純潔的佛性)。三千年輪迴,世間黑白顛倒,世人善惡不分(末法時代一切都發生顛倒)。
  • 佛教:要想成佛,先從做人開始,人成即佛成
    一個人學佛,就是發心發願,立志成佛,然後按照佛的教誨,老老實實去修行,「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佛」,佛是修行人最高的果位。成佛是道德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一個人要想成佛,就要先從做人開始,如果連人也做不好,又怎麼會成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