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文章《小米毀了中國製造》,點睛之筆是:「當大洋彼岸的美國大踏步通過知識經濟推動經濟復甦的時候,我們卻在網際網路思維的泡沫裡歇斯底裡的狂歡。」作者深惡痛疾的正是被妖魔化的「網際網路思維」所產生的貽害整個製造業的「盲目跟風、華而不實」的浮躁大環境,而小米公司正是藉助網際網路思維模式走在最前列的成功典型,成為被炮轟的對象也在情理之中。
網際網路時代,是先驅還是先烈,很難分辨清楚。小米公司取得的成功是舉目共睹的,短短四年半時間就登上了全球手機供應商第三的寶座,估值更是躍至400億美元,成為迄今為止成長最快的手機品牌,有著走向全球,向蘋果發起挑戰的勇氣和決心。然而,盛衰榮辱,成長中的小米其實是毀譽參半的,線下黃牛渠道是非難辨,各路山寨小米渾水摸魚,產能問題的魔咒總無法消除,飢餓營銷的惡名更是一路黑到底,好不容易在市場佔有率上耀武揚威了,又會因專利匱乏的問題而被猛戳七寸。
很多人為小米打抱不平,覺得小米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國產手機品牌,能在短短時間內取得這樣的驕人成績已經難能可貴了,應該加以褒揚才對。言下之意是,時間欠小米的總有一天會悉數攥到手裡,拿小米4年的專利、技術、工藝積累和蘋果40年的沉澱做對比,未免太苛刻了吧?呵呵,從情理上看,確實如此,但是有果必有因,為什麼僅僅出道一年的華為榮耀品牌系列,成長速度同樣飛快,卻寵辱不驚?為什麼沉睡多年失意的魅族,面對惡劣殘酷的競爭環境,卻能贏得工藝和科技感上的尊重?難道是因為小米成功的光環太顯耀,才有了被黑出翔的道理?
顯然不是, 二郎認為,小米之所以飽受爭議,跟其在手機硬體上的銷售成績關聯並不大,因為銷售業績和品牌形象根本上取決於產品,小米能取得現在的成績當之無愧是國產手機的驕傲,應該給手工點讚才是。
真正讓小米公司陷入萬劫不復被捧殺境地的罪魁禍首反倒是「網際網路思維」這個大泡沫。雷軍曾經也說過,大家為小米的發展總結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看不起;第二個階段叫看不懂;第三個階段是想學學不會。對於,很多新入局的參與者而言,小米這些章法有序,打破常規的運作手段,會讓人有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二郎本著拒絕洗腦,不被行業浮躁之風衝昏頭腦的態度,是時候談談小米式成功效應的利與弊了。
一、案例勢能有點虛
這兩年傳統經濟不慍不火,大多數傳統企業把打翻身仗的期望寄托在了網際網路化的轉型升級上。很多傳統企業老闆狗急跳牆,為了找到突破口,他們紛紛組建新媒體部門,玩微博微信自媒體,搞粉絲、社群經濟等,血本下了不少,收效呢?少部分能通過新媒體的拓展嘗到甜頭,大部分企業礙於根深蒂固的傳統基因,在嘗試做新媒體一段時間後,最後還是在入不敷出KPI考核面前英勇陣亡了。
原因很簡單,網際網路思維是個「道」上的命題,很多企業當成「術」來用。小米公司作為一個初長成的企業,率先利用新經濟模式取得了成功,具備了榜樣勢能,更是用新潮前衛的「商業模式」和遊刃有餘的「營銷玩法」塑造了諸如:預購電商、飢餓營銷、渠道失控、粉絲經濟等新鮮玩法,成為一家被跨界模範公司,被諸多企業所模仿學習。一時間,全國範圍內掀起一股小米熱潮,各行各業都在學小米,各路商學院教授和培訓教授都在拿小米做範例。小米在這種榜樣勢能下,穿金戴銀,不需半點投入就躺在了自媒體作者的筆下,科技媒體的頭條以及網友茶餘飯後的談資裡。這些都是其他跟風模仿者不具備的資源,拿什麼跟小米比?
很多老闆很納悶,為什麼小米、雕爺牛腩、黃太吉、三隻松鼠等企業,可以成功,而我們不行?因為大部分老闆只是被成功的案例刺激了神經,根本沒轉化成實際可操作的辦法。嘗到好處就進,栽了跟頭就退,拿一種浮躁投機的心理玩商業能行得通麼?
二、預購電商會上癮
小米公司剛剛成立的時候,面對一個比較重的硬體行業,先天底氣不足,缺乏資金投入,供應鏈議價能力又差,投資失誤破產的風險太大,怎麼辦呢?小米的做法是先通過媒體預熱,線上用社群論壇培養粉絲,根據粉絲的預定量,然後定量向供應商訂貨,再分批次銷售。這樣做的好處,是輕資產,投入風險少,壞處是會上癮。按理說,小米現在資本強壯了,根本不差錢了,但小米還是習慣用「預購電商」的玩法,尤其在新品發布時還會採取這種模式,像小米4這些新入市的搶手產品也會這樣。為啥呢,這不合邏輯啊,小米4銷路這麼好,不趕緊全面開放購買,半遮半掩是啥意思?
因為預購電商可以把消費者的購買時間圈定在同一時間點上,從而製造出1秒,1分鐘50萬臺售罄的「爆款效應」。這種爆款效應很容易被引爆,通過社會化媒體傳播,製造出一種強大的案例勢能,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讓每個人都成為小米品牌和口碑的傳播者。小米預購電商的模式,表面上是產能不足,實際上則是為驅動營銷而為,所以,現在有實力實現開放購買了,卻遲遲不開放。
但問題是「爆款效應」是先入局者致勝的,跟贏家通吃是一個道理,第一個吃螃蟹的小米在媒體圈、用戶群當中擴散它的數字奇蹟,更容易得到信任,跟風者卻很難或者只有少數能跟風嘗到甜頭。動輒會看到一些新鮮出爐的小品牌,一上線就昭告天下,宣布售罄,看起來很火的樣子,這背後商業誠信的流失讓人失望到無以復加。
三、飢餓營銷難治癒
小米自始至終都不承認飢餓營銷的存在,最近借著開放廊坊富士康工廠的機會,借富士康朋友的嘴為小米喊了句「冤枉」,但可悲的是,無論是誰站出來替小米說話都無濟於事了,包括小米自己通過各種平臺開放來表決心,過去被貼上的飢餓營銷標籤也撕不下了。飢餓營銷正是預購電商走火入魔之後的產物,就像擴散的癌細胞一樣,是很難被治癒的。
如果把商業社會比作成一個戰場,飢餓營銷算是一種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兵法,兵法是沒有對錯的,畢竟消費者都有貪嗔痴的心理,商家能抓住這個痛點,達成自己的商業目的是無可厚非的。但小米式的飢餓營銷卻格外遭人反感,原因是小米以「用戶為中心」,「每個用戶都是明星」的高大上理念,用戶想不通,既然以我們為中心了,幹嘛還總是拿產能不足的藉口來辜負我們呢?這不等同於耍猴麼?一路上走來,小米的市場需求是呈爆發式增長的,去年才1800萬臺,今年就飆升到6000萬了,明年還要挑戰1億臺,5年後要問鼎世界第一。而小米的步調一向謹慎有序,會按照自己既定的供貨量去應對市場,有太多用戶想購買小米手機卻搶不到,唯一的發洩渠道就是去微博上吐槽,不被罵飢餓營銷才怪。
所以,小米飢餓營銷的根在於供需不平衡,除非小米宣告全面開放購買,不然飢餓營銷的惡名就甭想除去。荒唐的是,很多行業跟風者也學小米一樣玩飢餓營銷,一個產品在沒有市場的情況下就玩飢餓,小米的飢餓好歹是良性的,是粉絲買不到產品的情緒發洩,而這些故弄玄虛,包裝飢餓感的企業呢?
四、渠道失控真無奈
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小米黃牛事件,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小米公司出面再三為自己辯護,搬數據,帖證據,但卻無濟於事。原因在於,小米的銷售渠道失控了,單一的官網在線渠道不足以滿足市場對於小米手機的需求,總會有一部分貨源是通過黃牛、線下等渠道得來的。這背後的貓膩,小米有沒有暗箱操作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出現這樣的局面,小米公司也很無奈。
一旦渠道失控,小米做線上獨立電商平臺的願景就會受到壓力。因為統一的管理渠道,便於小米做出貨量、價格、售後服務等集中管理,如果失控的話,一切就亂套了。黃牛黨、分銷商等為了攫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就會蓄意囤貨,抬價銷售,會給小米整體的品牌形象帶來極大壓力。記的,不久前,雷軍在微博上抱怨,一些國內廠商山寨小米的產品進行銷售,甚至還有一些山寨的小米線下門店出現,這些山寨產品在質量和產品售後上達不到小米的標準,但出賣的卻是小米的品牌,小米吃著啞巴虧卻說不出口。
事實上,渠道失控是很多廠商夢寐以求的「繁榮」景象,是市場作為槓桿自主調節的結果。小米麵臨的渠道失控局面根本上是由於小米在線銷售的獨立電商模式導致的。小米希望自己的用戶都是受過網際網路影響的,忽略了小米的潛在市場用戶網際網路認知度並不高,總會有一批人會就近找線下門店買手機,還有一些用戶在官網預訂不到,就用加價的方式走其他渠道購買。小米公司應該認識到消費者屬性差異存在的渠道斷層可能,如果不考慮到這點,還是一味的走線上渠道,還不全面開放購買,那麼,被黃牛,山寨廠商攪渾了市場,也只能算是自作自受。更不幸的是,小米「渠道失控」的高逼格,被一些微商抄過去搞分銷代理模式的直銷去了,會產生多大的危害,大家對著朋友圈默默祈禱吧。
五、粉絲經濟存瓶頸
小米算是個優秀的電子消費品供應商,倘若要硬生生貼上粉絲經濟標籤的話,是存在的很大的問題的。回想,小米從一開始只為發燒而生,到現在血拼價格戰的過程,就會發現小米的重心不在粉絲上。一開始小米是全心經營粉絲的,因為粉絲是整個公司的命脈,靠經營粉絲,MIUI積攢了數千萬忠實用戶,小米社區塑造了活躍生態,再不濟,網絡叢林裡還駐紮了捍衛小米品牌保衛軍,但這只是原始積累,到一定量級就足夠了。
畢竟小米的核心是賣電子產品,把產品以低價或者好用,覆蓋至最廣的人群才是小米的終極目標,至於米粉能陪小米走多遠,能更新幾代產品,能給產品貢獻多少參與感,這些都是無法掌控的。小米只需要維持一定量級的粉絲生態就可以,多了反倒不易控制。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小米重心會在平板、電視、手環等硬體產品的入口布局和量級拓展上,至於粉絲生態,網際網路服務模式,暫時還很難落到實處。為了硬體上的霸主地位,內容、粉絲、生態等都只是小米跑馬圈地的大後方。
不過,小米粉絲經濟的玩法,一度讓很多傳統企業都看到了生機,也爭相模仿玩粉絲經濟,搞眾籌,招募鐵桿粉絲等等。可是做著做著,發現一個問題,粉絲是要品牌來養的,如果前期不做一定的投入,哪有粉絲會陪你愉快的玩耍。畢竟像小米那樣有風口,有勢能,有參與感的企業並不多,小米為此也是付出了血本。請了原新浪網總編輯陳彤坐鎮,帶領近百人的新媒體團隊去維持品牌的逼格和溫度。無奈的是,很多企業老闆只看到了小米運營粉絲經濟的好處,卻不曾想小米為此投入了多少。想投資粉絲經濟,卻一毛不拔,搞個粉絲試用體驗,還在數字上弄虛作假,如此這般能換來粉絲的忠誠麼?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也有可能是惹一身騷。巴菲特有句名言,當大潮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而今,「網際網路思維」的大潮退了,傳統企業網際網路化正朝著務實精神回歸,如果小米不正視其成功效應可能存在的社會性貽害作用,而是繼續放大喇叭,張揚那些不明覺厲的效應的話,小米將會在又被捧又被罵的泥沼中沉淪多久,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