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李宗盛,這都是非常難得一見的華語音樂人。他們寫過的歌,唱過的歌,都曾經對華語樂壇產生過實質性的影響。相對於他們的創作,其實他們的嗓音都並不十分突出,尤其相對於很多歌壇唱將來說,但他們的嗓音又非常適合他們自己的詞曲表達,因此也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說區別,羅大佑的歌詞著眼點更高更大,更加貼近社會現實,歌曲創作更加寫意,搖滾之風更足;李宗盛寫的更多是都市男女的小心思,尤其是情愛中的男女心事,著眼點更小,音樂風格更偏民謠和流行。
要說對華語歌壇的影響,羅大佑最早的衝擊力是空前的,應該超過李宗盛以及大部分華語音樂創作者,如果說「江郎才盡」那是後來的事情。不過如果從個人角度來說,李宗盛的歌對我個人的形象肯定是更大的。這與音樂大勢無關,只和個人的偏好有關。
羅大佑的批判精神
羅大佑和李宗盛都是臺灣音樂具有絕對地位的音樂人,羅大佑經常被稱作教父,而李宗盛又被稱為大哥,這都是響噹噹的樂壇人物。
羅大佑和李宗盛都不是專業學音樂出身,但對音樂有自己的理解和悟性以及天分。羅大佑比李宗盛大四歲,出首張專輯的時間也比後者早四年。
1982年,羅大佑發行個人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它打破了當時流行的民歌曲風,帶領臺灣流行音樂走向毫無前例的批判與省思風潮。羅大佑的那些歌曲超越了流行音樂的藩籬,承載了很多思想內涵和文化使命,對那個時代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多年之後的2009年,《之乎者也》專輯入選臺灣流行音樂新百大專輯(1975~1993)第一位,可見羅大佑和他的音樂對時代產生的影響。
隨後推出的《未來的主人翁》專輯,也針對時局、傳統和社會,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其後的多張專輯,也都沿襲了這種批判風格。
以音樂來介入社會,這是羅大佑做到的事情,從這一點上他超越絕大部分音樂人。這也是為什麼一提羅大佑的名字,就會與時代聯繫在一起。巔峰時期的羅大佑,在華語樂壇絕對是神一般的存在。
李宗盛講人生故事
反觀李宗盛的音樂,他1986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生命中的精靈》,專輯風格就奠定了他其後幾乎所有音樂的風格。如果說羅大佑的《之乎者也》中都是批判,李宗盛說的則是人生故事。與羅大佑那些寫意的語序倒裝的含義深刻的長句子相比,李宗盛的歌詞簡練淺白,寫出的是每個人五味雜陳的故事。
因此從一開始,兩人就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可以這麼想像,如果李宗盛當年也走羅大佑那樣的道路,恐怕我們大部分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了,正因為他獨闢蹊徑,才有了後來的他。
李宗盛如今比羅大佑更受歡迎
與羅大佑還有所不同的是,羅大佑寫歌也唱歌,但大部分歌曲都是自己唱的,而李宗盛很多時候是創作者和製作人,他更多是為其他歌手寫歌編歌,打造出陳淑樺、趙傳、周華健、林憶蓮、梁靜茹等一眾知名歌手。
當然,這些經典歌曲後來李宗盛也開始自己唱,尤其是在自己的演唱會上。別人唱是一種味道,他唱出來就是老男人的滄桑味道。
如果說曾經很多年羅大佑的風頭都蓋過李宗盛,而這些年隨著李宗盛各處開演唱會,以及《山丘》等歌曲的流行,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顯得更為重要,因為他能寫進和唱進人們的內心,儘管很多詞句有些雞湯。
個人更偏愛李宗盛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沒有趕上羅大佑和李宗盛八十年代最早發力的時代,趕上的是李宗盛當製作人時打造歌手林憶蓮、梁靜茹的時代,由此也愛上李宗盛的詞曲,進而也聽了他自己演唱這些歌。因此,李宗盛對我個人的影響是大過羅大佑的。
這種感受與現實也許不符,但這就是我的直接感受,與客觀上兩人的影響大小沒有直接關係。
你呢?是偏愛羅大佑,還是更偏愛李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