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匠心之城
ID | jxzc681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類人,一類是緊跟時代,唯恐被時代淘汰的人,一類是放慢自己腳步,主動淘汰時代的人。
王菲是後者,羅大佑也是後者。
還記得嗎?25歲的王菲,在面對記者採訪的時候,撩了下自己的短髮說:我的煩惱就是太紅了。
羅大佑亦如是。
畢竟他是曾經紅極一時的華語音樂教父,整個樂壇,有一半都是他的學生。
他實在太紅了,紅到了退出樂壇,樂壇還時不時cue一下他。
後來為了那些喜歡他的人,他只好硬著頭皮在花甲之年,開了一場演唱會當作告別。
結果是虧損百萬,慘澹收場。製作人都急哭了,羅大佑卻終於放下了懸著的心。
他很開心,因為他終於不紅了。
你能想像嗎?
在21世紀的今天,人人手上都拿著智慧型手機,在臉書、微博、知乎等社交軟體上活躍的時候,羅大佑卻大放厥詞:我不相信網絡。
他認為網絡阻礙了人之間的感情,他甚至拒絕讓女兒用手機和平板等任何智能產品。
人人都笑說,羅大佑跟不上時代了,甚至擔憂他的女兒將來也會跟不上時代。
但只有羅大佑自己清楚,是他主動拋棄了時代。
如果不是後來選擇了音樂,羅大佑本該是一名醫生。
時間回到1954年。
那年,羅大佑出生於臺北的醫學世家,父親是醫生,母親是護士。羅大佑還在肚子裡的時候,父母就為他安排好了道路:從醫。
父親認為,醫生除了有醫術,還應該有修養,於是讓羅大佑學了鋼琴,但羅大佑不喜歡鋼琴。
彼時的羅大佑,對音樂毫無興趣,他甚至牴觸音樂,看到別的小孩在外邊玩,自己卻要在家練習鋼琴,覺得很委屈。
但是他父親很堅定,拿個硬幣放在他手上,逼他彈鋼琴,彈滿三個小時才允許出去玩。
在父親的逼迫下,他音樂才能突飛猛進。
真正喜歡上音樂,是在一次藝術節表演上,他演奏完之後,不論去哪別人都誇讚他很有音樂天賦,他收穫了很多人羨慕的目光。
天賦本來不存在,但是誇得人多了,便也存在了。
很快羅大佑就真香了——他愛上了音樂,尤其喜愛吉他。為了音樂,他甚至耽誤了醫學學習。
無心插柳柳成蔭,父親怒了,命令他放棄音樂考醫科大學。
羅大佑順從父親的命令,考上了一所醫科大學。
學醫的同時,順手寫了一些曲子,被當時做副導演的王振華聽到了,王振華請求他為電影《閃亮的日子》寫首歌,後來同名歌曲一經推出,立刻大受歡迎。
只是火的是演唱者劉文正,不是他,不過當時的女主角張艾嘉,卻發現了他的才情。
金童玉女,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立刻墜入情網。
1981年,羅大佑從醫學院畢業,熱戀狀態的他為張艾嘉製作了第二張專輯,包含了《童年》《光陰的故事》兩首歌,其中《童年》羅大佑創作了整整五年,但為了愛情,他甘願付出。
只可惜當時兩人太年輕,這段感情不到一年便匆匆結束。
更可惜的是,《童年》火了,羅大佑沒火。
他依然是一名默默無聞的醫生,每天抽血化驗、搜集X光片、為病人開刀,做著一個正常醫生應該做的一切。
羅大佑一生的轉折點不是愛情,而是憤怒。
1980年2月28日,臺灣運動「美麗島事件」發起人和女兒遭到暗殺,送到了羅大佑所在的醫院。
羅大佑親自為她縫了頭皮,手術是成功的,但面對一個花季女孩的遭遇,羅大佑憤怒了。
他後來寫的《夢魘》記錄了他當時的心情:
「整個氣氛在內內外外的奔騰下,生平僅見。吃緊的手術後留下了一枚胸腔穿刺針,長尺許。當所有人都離開後,當班的我將它拾起,保存了起來。很難忘記這件事。」
臺灣社會的一些問題,因此暴露在羅大佑眼底。
他無法忍受,整個樂壇都在談情說愛,粉飾繁華,而無視臺灣底層人民的悲苦生活,無視社會的病態。
於是,他推出了《之乎者也》專輯,用音樂鞭撻社會。
在《之乎者也》裡,他憤怒地問道:
「現在聽聽我們的青年他們在講什麼?要想想到底你要他們怎麼做?」
為《之乎者也》的專輯選封面的時候,有人建議他柔和一點,他強硬地回答:
這裡沒有不痛不癢的歌,這中間沒有妥協。
誰也沒有想到,《之乎者也》一經發行,羅大佑便一戰封神。
用臺灣樂評人馬世芳的話說:
這幾張作品掀起的社會效益,其規模之大、延續之久,整個臺灣流行音樂史上似乎還沒有任何人製造過。
但因為《之乎者也》,羅大佑也被貼上了「運動分子」的標籤,後續發布的幾張專輯,都因為審查等問題遭到了抵制。
當時風雲激蕩的臺灣,需要的不是音樂,而是維穩和正確。
羅大佑的第一首歌《閃亮的日子》,就被人為修改。
「我們曾經共同哭泣,也曾共同歡笑」,審查局說「哭泣對社會來講太負面了」,最終強迫改成了「我們曾經歡笑,邁向成功之路」。
而《明天會更好》也被強制修改,羅大佑回憶說:
「歌詞一改再改,好像開批鬥大會,因為一切要光明,不能有灰色的,還好最後保留了一句『胭脂沾染了灰 』 。」
那時的羅大佑必須小心翼翼,歌頌社會,才能有發布歌曲的權力。
他對此很憤怒。
但他的憤怒,孤掌難鳴。
羅大佑固然可以憤怒,但是他有為他牽腸掛肚的家人,為了兒子的安全,他的父親把他押上了飛機,讓他去美國學醫。
他不甘心,又輾轉去了香港,當時的香港正處於回歸前夕,新舊交替的時代給了他很多的包容。
羅大佑決心放棄從醫。
他給父親寫了長達11頁的信:「那麼多醫生裡,不缺一個羅大佑。拿手術刀可以醫治病人,但是做音樂可以治癒時代。」
後來,羅大佑機緣巧合認識了林夕。
羅大佑早已經成名,此時的林夕還是個教師,但是羅大佑卻對他說:「以你的才華,別教書了,跟我出來做事吧!」
林夕立馬辭了工作,和羅大佑搞起了「音樂工廠」。
羅大佑和林夕
兩人合作,出了《似是故人來》《海上花》《你的樣子》《滾滾紅塵》等經典歌曲。
羅大佑在文學上的天賦,似乎是天生的。
樂評人李皖曾說:「羅大佑罕有文字上無可挑剔的詞,作為一個詞作家,他缺少洗鍊文字的能力,往往語義糾纏重複,思維比較混沌。但恰恰是在混沌的思維裡,羅大佑創造出了惟他獨有的文字、偉大的詞作。」
在《曉說》裡,高曉松(點擊可查看)就拿《光陰的故事》舉過一個例子: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兩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淚的青春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
他說:「你看,羅大佑只改了幾個字,從一個人到兩個,從等待到流淚再到回憶,就把歲月流逝人事變遷勾勒得如此細密,這種獨創的三段式表述,別人學都學不來。」
有人形容鮑勃迪倫,說他是三流歌手,二流吉他演奏家,一流作曲人,頂級詩人。
羅大佑,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都覺得高曉松是個才子,但是高曉松在羅大佑面前也只是個迷弟。
後來談起《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時,高曉松說:「我寫了一句歌詞『你刻在牆上的字依然清晰,從那時候起,就沒人能擦去』,那些字,就是羅大佑的歌詞。」
張震嶽,周華健,羅大佑,李宗盛
輝煌之後,羅大佑迎來的是低谷。
2017年,時隔13年後,羅大佑出版自己的新專輯《家III》,無數人聽完之後,表示失望:羅大佑不憤怒了。
他變了,變得「俗氣」了,眼底一片平靜,再也沒有年輕時候的叛逆和張揚。
其實,羅大佑從來沒變,是時代變了。
每個人一出門就拿個手機,在地鐵上看手機,吃飯看手機,聚會看手機。
羅大佑的憤怒,在這個時代沒多少人關心了。
但他也不想憤怒了,因為他有了一個女兒。
羅大佑的感情之路很坎坷,他曾和張艾嘉相戀,後來又和李烈分分合合11年。
雖然曾經他對愛情完全絕望,甚至在《魯豫有約》裡發誓說,自己這輩子都不會結婚。但他還是幸運地遇到了對的人,並迅速結婚生子。
他憤怒了大半輩子,眼睛始終看著這個社會,但是有了女兒之後,他的眼裡只有女兒。
現在的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臺灣。
他很開心自己終於不紅了。
很多人看到羅大佑現在的狀態,覺得羅大佑就是一個女兒奴,看起來「似乎也不厲害」,偶爾上臺唱歌,還被人批評走音。
臺下的年輕人議論紛紛:
「唱得這麼難聽,為什麼還有人喜歡?」
「聽說是個很厲害的人物,但感覺嗓音很差勁……」
部分00後不理解為什麼會有人喜歡羅大佑,就像當初他們不理解為什麼有人喜歡周杰倫一樣。
新時代的人有了新的偶像,這個時代,好像已經不再需要羅大佑了。
曾經,我們的偶像,是羅大佑的粉絲。
周杰倫說:我的目標就是像羅大佑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
李宗盛說:和羅大佑相比我會感到惶恐,他對我來說只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才是真正的臺灣音樂界重量級人物。
伍佰說:羅大佑太猛了,我聽了他的音樂,才發現這輩子,我不可能當羅大佑。
金庸說,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現在,羅大佑,周杰倫、李宗盛、伍佰等人都逐漸沉寂了。
當下時代的集體偶像,又是誰呢?
還是說,這不僅是一個沒有憤怒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沒有偶像的時代呢?
來源:匠心之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