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永遠的戀歌——羅大佑

2020-12-23 歌哥娛樂

子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

時間如流水,匆匆而過。儘管每一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的標誌和印記,然而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可以說是整個華語樂壇最巔峰的時代,如果說當時的音樂成就猶如群峰聳立,那麼其中有一座大山卻是萬峰景仰,這座群峰之巔就是羅大佑,甚至直到今天都是難以逾越的高峰。作為時代的創造者,羅大佑連續用自己的歌曲為每個年代做了深情的記錄。

1979年,羅大佑已經在華語樂壇初露鋒芒,此時的羅大佑,才不過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憧憬又有些懵懂的年代,心中總覺得對即將到來的一個新年代有些難以述說的情懷,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一首獻給新的時代的歌誕生了,那就是《戀曲1980》。「今天的歡樂,將是明天永恆的回憶」,但面對過去和未來,心情總是複雜與矛盾的交集,歌中表達了年輕人對經歷過的一些事物的心情,什麼都可以拋棄,但是卻不能忘記。也許經歷過,也許還不曾經歷,多少風雨中的承諾都隨風而逝,擁有是幸,失去是命,此時年輕的心對於愛情和過往還比較風輕雲淡,記錄自己的成長曆程,時代歌者羅大佑為我們留下了第一首以年代作為主題的歌曲。

如果說1980年代初期的羅大佑還只是樂壇初露鋒芒的年輕人,那麼進入80年代中期後,羅大佑在整個華語樂壇則是如日中天,光芒四射,此時的羅大佑激情全面迸發,音樂事業進入了全盛期,音樂作品一首接一首的不斷產出,且每一首都是引領歌壇,欣起一陣陣的狂潮。《戀曲1990》則是在這個時期誕生了,可以說《戀曲1990》這首歌是羅大佑最有影響的音樂作品之一,它的誕生代表了此時的羅大佑在歌曲的創作上更加成熟,音樂的表達方式更加的多元化。這首歌儘管表達的還是愛情這個人類永恆的主題,但是音樂的元素更加豐富,歌曲兼有搖滾的元素,使得在演唱中更能將人的那種對逝去的不舍宣洩得淋漓盡致,歌中就這麼不經意的一句「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觸動了多少人心靈深處那根敏感的弦,聽著聽著你的眼淚就禁不住掉下來。

連續了開創了兩個年代的戀曲之後,時光來到了21世紀,此時的羅大佑在華語樂壇已是坐穩一哥,地位無人能及,歌曲《戀曲2000》的誕生,可以說是延續了羅氏時代戀曲的脈絡,也是一個時代更替的詠嘆調。然而這首歌卻一改前兩首戀曲的愛情題材,也許是對於新世紀到來的感概,亦或也是對自己的音樂生涯的回顧與唏噓,羅大佑將視角投入了更為廣闊的千年時空題材。歌中融入了自己的身影,以自述的方式切入時光隧道:我從高遠峻冷的喜馬拉雅,遙望孤獨之源西伯利亞,俯瞰藍色洶湧的波濤,儘管時空在不停地更替,然而心靈深處一直在探尋的故鄉原風景在哪裡?

羅大佑用每一部的時代戀歌,為我們唱出了心中的憧憬與眷戀,三部時代的戀曲,橫跨三個十年,為曾經最輝煌的華語樂壇做了最深情難忘的記錄。在時間的長河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匆匆的過客,如駒過隙,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會不斷的漂流四方,逐浪天涯,然而遠方的故鄉才是我們心靈深處最終的嚮往與歸屬。

羅大佑,戀曲不是終點,而是延續的起點……

相關焦點

  • 福利 | 羅大佑:華語樂壇永遠不朽的時代標杆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焦慮,功名利祿的「賽場」,每個人都在較勁,與他人或自己。壓力迷茫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特屬,1954年出生的老大哥羅大佑也曾這樣過。年輕時代的羅大佑,還是一個醫學生,出於對音樂的熱愛,他混跡於各個音樂沙龍,與當時眾多的音樂人產生了聯繫。
  • 羅大佑的不變與變,「永遠」與「滄海桑田」
    有些作詞人會偏愛某些詞,比如羅大佑偏愛「永遠」與「滄海桑田」。永遠是不變。滄海桑田是變。變與不變,是一種矛盾,變也是人生的主題。羅大佑的「永遠」與不變:1.《戀曲1980》,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2.
  • 羅大佑:《戀曲一萬九千之我不是永遠失戀》
    羅大佑這位華語流行樂壇的「音樂教父」,用富有靈魂的歌曲撞開了無數人的心扉。要知道,連周杰倫都是以羅大佑為目標,可見他在歌壇的地位和影響力。在羅大佑豐富的創作中,很多人熟悉的「戀曲系列」(《戀曲1980》、《戀曲1990》、《戀曲2000》)更是成為戀愛必聽曲目。
  • 這個時代,已經不再需要羅大佑了?
    ,唯恐被時代淘汰的人,一類是放慢自己腳步,主動淘汰時代的人。在21世紀的今天,人人手上都拿著智慧型手機,在臉書、微博、知乎等社交軟體上活躍的時候,羅大佑卻大放厥詞:我不相信網絡。他認為網絡阻礙了人之間的感情,他甚至拒絕讓女兒用手機和平板等任何智能產品。人人都笑說,羅大佑跟不上時代了,甚至擔憂他的女兒將來也會跟不上時代。
  • 在羅大佑的歌裡,讀懂一個時代
    羅大佑是洪水猛獸,還是時代良心此時的羅大佑,早已不再僅僅是一位歌手,他更像是一位引導一代年輕人思維方式的流行文化人物,是年輕人內心崇拜的符號化偶像。羅大佑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羅大佑被安上「抗議歌手」的標籤,所有媒體都在討論,「羅大佑是洪水猛獸,還是時代良心」。因為作品題材的敏感,羅大佑引起了臺灣當局的關注。羅大佑開始明白,寫歌不像他想像得那麼簡單,他必須字字斟酌,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墜入無底深淵。
  • 時代的聲音:羅大佑、高曉松、許知遠的人生中局
    自成河流的「50後」羅大佑,順流而動的「60後」高曉松 ,逆流前行的「70後」許知遠,「知識分子」是他們承載的共同身份標籤——代表著每個時代保持最清醒思考的群體,他們專注於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將過去和未來緊緊相連。這三個背負著截然不同的歲月烙印的時代旗幟人物,面對失序的全新時代,如何進行清晰的自我定位,又經歷了什麼樣的人生困境,最終會做出怎樣的個體抉擇?
  • ✎ ♬ 《永遠的微笑》— 羅大佑【每周一歌】
    我不能夠給誰奪走, 我僅有的春光,我不能夠讓誰吹熄, 胸中的太陽,心上的人兒, 你不要悲傷,願你的笑容, 永遠那樣。陳歌辛,中國流行音樂之父,就是他創作了民國時期最多的「流行歌」《夜上海》《玫瑰玫瑰,我愛你》等等;他的兒子,就是後來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陳剛;而這首並不那麼知名的《永遠的微笑》,卻是在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聽到了羅大佑翻唱的版本。
  • 一個時代的「音符」,一個靈魂的歌者,「音樂教父」羅大佑!
    周杰倫評價羅大佑:我覺得羅大佑是個時代性的歌手。什麼歌能流行超過三年的?很少,但羅大佑的歌可以。做歌手就是要成為歷史,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言人物」,讓大家在想到這個時代的時候就想起他。我的目標就是像羅大佑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
  • 人人都在談論羅大佑
    ──《羅大佑自選輯》(馬世芳吳清聖)  羅大佑,已被釘成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高速公路的醒目路標,被築成臺灣海峽映亮一代人心靈的燈塔,一種久遠的象徵,一個時代的見證,難以逾越也不能漠視。他的音樂,讓我們混沌內心清澈如鏡。有人說,羅大佑的時代已經過去,他的音樂已經溶解在聽著他的歌長大的那一批批人的血液中,以不同的方式浮動在人們的生命裡。
  • 羅大佑《之乎者也》
    春節假期閒來無事,就水一水羅大佑的第一支專輯《之乎者也》吧。一、鹿港小鎮寫在臺灣省政府因出臺鼓勵移民、開發山區政策造成出現一系列城市糜爛、農村消亡問題的時代,羅大佑直截了當地批判政府,作為藝人是史無前例的。同時,羅大佑始終站在普通人的視角審視社會、政治,最後把對生活的迷茫與思考寫在歌裡。這種創作理念一直貫穿在他今後的作品中。哈哈,扯遠了。
  • 他是歌者,卻治癒了一個時代(2019羅大佑跨年演唱會VIP門票,等你來領!)
    by羅大佑1980年,羅大佑辭去醫院放射科的工作,投身音樂界,寫下《光陰的故事》;2009年,從安徽醫科大學畢業的許嵩,出了人生中第一張專輯《自定義》;2017年,毛不易在醫院實習的最後兩個月裡登臺《明日之子》,以一首《消愁》驚動世人。
  • 羅大佑:告別的年代
    羅大佑當時以一個醫藥學院學生的身份,進入自己的青春期和臺灣的民歌時代。這八年是他音樂生命中最純真最浪漫的時期,風格洗鍊清幽,旋律簡單親切,文詞精雅深遠。動蕩的局勢對青春的羅大佑影響不大,他只專注於對自己音樂創作能力的驚喜。像1974年寫的處女作《歌》(徐志摩譯詞)中洋溢的是死亡帶來的安逸與永恆。
  • 同樣是唱歌,羅大佑影響時代,李宗盛牽動人心,兩人你更中意誰
    羅大佑的批判精神羅大佑和李宗盛都是臺灣音樂具有絕對地位的音樂人,羅大佑經常被稱作教父,而李宗盛又被稱為大哥,這都是響噹噹的樂壇人物。羅大佑和李宗盛都不是專業學音樂出身,但對音樂有自己的理解和悟性以及天分。羅大佑比李宗盛大四歲,出首張專輯的時間也比後者早四年。
  • 所謂羅大佑,是否如此也?
    今天重聽羅大佑,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個華語樂壇堪稱偉大的音樂人。第一首 《愛人同志》 羅大佑的歌中,我獨愛《愛人同志》。其音樂技術成熟,愛情與政治主題互為表裡融為一體,與中島美雪《給我一個永遠的謊言》有異曲同工之妙,單獨作為詩歌也十分可觀。
  • 羅大佑
    再一次見到了羅大佑。上次是在2017年的初冬,他穿著一件黑色的風衣,和往來的記者們談論著跨年的演出,那時他剛發布了《家3》的專輯,言語中多了一點溫存的東西。那年,我寫羅大佑像一個時代的騎士,他騎累了,下了馬,我們應該迎上去。此後的兩年中,每當我想起羅大佑,就會想起他的歌詞:早已忘情的世界,風塵刻畫你的樣子。
  • 羅大佑重出江湖
    你自己永遠也不會知道。從幹了到重新累積的時期,都是所謂的瓶頸階段。」  你可以說羅大佑的歌曲性格鮮明、個人化,但少了創作背後的誠意,這些看似抽象、在創作中卻是最關鍵的元素,卻能夠跟著羅大佑的歌,不斷流傳下去,繼續與不同時代的人產生共鳴。能夠明白為什麼不同年代的人聽羅大佑的歌(無論寫情、寫實),都會留下相同的眼淚。
  • 從吸引全國歌迷,到演唱會巨虧百萬,這個時代已不配再擁有羅大佑
    為歌壇奠定基調、為時代書寫篇章——這是羅大佑之於歌壇和時代的意義,在這一點上,還沒人能與他比肩。簡單回顧一下羅大佑的手筆:《童年》編織國人最無憂無慮的時光;《鹿港小鎮》兼具批判與反思;《追夢人》哀思三毛、《滾滾紅塵》寄語張愛玲;《光陰的故事》開校園民謠之先河。
  • 羅大佑最初的《之乎者也》
    ,在我們的眼裡,他是教父,他的歌超越了娛樂,有時代意義,不管時代怎麼變都不會過氣。       來聽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那是1983年,這是最初的羅大佑,醫學院的青年羅大佑,接受過美國搖滾運動的羅大佑。在這張專輯裡,他寫出了與世面上的音樂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不像校園民歌那麼舒緩清新,不像鄧麗君那麼纏綿悱惻,不像臺灣本土民謠那麼悲情迷失,而是帶出了搖滾般的質問。
  • 韓劇《冬日戀歌》|| 初戀記憶深處的永恆,一個照面即是永遠
    這是剛剛看完韓劇《冬日戀歌》的內心真實感受。冬季戀歌多少年過去了,每看一次這部電視劇,不免讓人感懷,過去的種種,歷歷在目這就是《冬日戀歌》,一個發生在冬天裡的浪漫唯美的愛情故事大學路上飄起初雪的那一天,思念起很久前雪原上的約定,初雪的時候要相見的人會永遠在一起,曾經在寒江雪岸前無比心痛送走的戀人啊,梔子花開暗香來,他又回來。雖然不完整的他已經讀不出雪人、初雪和北極星這些符號的意義,但他會陪伴著惟珍躲在雪花裡哭泣,他會站在那個四季島上聽惟真述說逝去的過往。皚皚的白雪,長長的林蔭,是記憶深處的俊尚和惟真,一個照面,即是永遠。
  • 羅大佑的《追夢人》,是在追憶誰?
    1991年臺灣女作家三毛去世之後,香港著名歌手羅大佑為了紀念她的不幸離世而創作了歌曲《追夢人》。羅大佑的《追夢人》本是和歌曲《青春無悔》的作詞完全一樣,兩首歌都是他一手所創作,但是為了緬懷天才作家三毛,他破天荒的在前者已經成型的歌曲裡特地加進去四句歌詞,然後改換歌名,重編重唱,以另一首歌的新形象展現在所有人的眼前,可見三毛當時在他心裡有著很是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