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不過,也有例外。明朝開國功臣,李文忠英勇蓋世,他的兒子李景隆卻實在不咋樣。比起徐達之子徐輝祖,無論氣節、還是英武,都差遠了。
李文忠(1339~1384),明朝開國元勳。明史有《李文忠傳》,不妨抄錄:「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貞攜之轉側亂軍中,瀕死者數矣。逾二年乃謁太祖於滁陽。太祖見保兒,喜甚,撫以為子,令從己姓。」這就是說,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孩子,外甥也。後被朱元璋收為養子。
據說,當年李文忠在戰亂之中浪跡兩年,終於在滁陽見到了舅舅,悲喜交加,曾痛哭一場。從此之後,李文忠隨朱元璋徵戰南北,屢立戰功。其地位,恐怕只在徐達、常遇春之下,最後被封為曹國公。
關於李文忠其人,史書口碑極好。稱其好學問、通韜略、交儒士、嚴治軍、臨陣奮勇,戰功卓著。明史說:「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還說其「臨陣踔厲歷風發,遇大敵益壯」。更為突出的是,李文忠還是朱元璋手下大將中唯一讀過書的人。「頗好學問,常師事金華範祖幹、胡翰,通曉經義,為詩歌雄駿可觀」。說他文武雙全,恐不為過。李文忠還是一位忠厚儒雅之人。他是朱元璋外甥兼養子,身份特殊,因此敢於向皇帝老爸直言。史書說,他曾勸過朱元璋幾件事。比如,朱元璋攻佔應天(南京)之後,曾以「軍興不給,增民田租」,李文忠曾「請之」,最後「得減額」。
但是,他沒有想到,即使是外甥,說到朱元璋的痛處,也是會有麻煩的。史書說,李文忠「勸帝少誅戮」。眾所周知,朱元璋殺功臣,天下無出其右者。李文忠既有學問,也是正直之人。他對朱元璋的作派,亦是十分不滿的。他在被釋兵權之後,在家閒賦待客,曾對人議及此事。朱元璋耳目眾多,豈能不知?心中不爽,是肯定的。後來,李文忠又進諫直言,朱元璋當然憤怒。明史說「以是積忤旨,不免譴責」。
李文忠萬萬想不到,朱元璋本來就是一個六親不認的人。他的生命,也就活到頭了。明史說:「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貶中爵,放其家屬於建昌衛,諸醫並妻子皆斬」。這段記載,頗為令人生疑。李文忠生病,朱元璋派淮安候華中「護醫藥」,病沒有看好,短短幾個月李文忠就去世了。這位淮安候(註:他老爸也是被朱元璋殺掉的功臣之一)也夠倒黴的,不僅全家被貶流放了,連替李文忠看病的醫生及其家人,也一併被朱元璋殺光了。因此,史界歷來有懷疑,李文忠就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畢竟,李文忠是外甥兼養子,朱元璋在處置方式上,不得不有所顧忌。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對這個外甥是相當警惕的。李文忠既有武功,也有文治之象。在他看來,一個功臣武夫,已夠麻煩了。李文忠還是一個知識分子了,他有聲望,特別是他還特別「寬仁愛民」,得到擁戴,這還了得嗎?李文忠曾兼管國子監,他自己有文化,身邊有一批文化人,一旦蓄勢得志,至少朱元璋的兒孫輩是玩不過他的。最可恨的是,李文忠在家閒居,居然還廣蓄門客,「家故多客」。一個退休在家之人,養門客幹什麼?待到天下人都感激愛戴李文忠了,朱明王朝豈不要改姓了?因此,朱元璋殺李文忠,肯定是遲早的事情了。
李文忠死後,被追封岐陽王,配享太廟。他的兒子李景隆繼承爵位。這個兒子,顯然是個不成器的傢伙。對李景隆其人,明史有一段話,甚有意思:「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太祖數目屬之」。顯然,這是一個白面書生,外表英俊瀟灑,連朱元璋見了,都不免要多看上幾眼。李景隆於洪武十九年(1386年)正式襲爵,官至左軍都督府事、太子太傅。
然而,此人實際是一個大草包。建文帝即位之後,李景隆甚受信任。在朱允炆看來,名將之後,自然會有遺傳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長興侯耿炳文與燕兵作戰失利,建文帝便封其為大將軍,率幾十萬大軍與燕兵交戰。對此,朱棣很高興。他曾對手下人說:「李九江,紈綺少年耳,易與也」。意思是說,此人太好對付了。果然,不懂兵法,又妄自尊大的李景隆,指揮無方,且在關鍵時刻棄營逃跑,致使明軍大敗。黃子澄、方孝孺等人「請誅之以謝天下」,建文帝竟然不允。
更糟糕的是,待到朱棣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仍然沒有醒悟,居然還讓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同守城門。其結果可想而知。李景隆不僅沒有守住,反而乾脆打開城門,迎其四表叔朱棣進城了。可惜的是,遙想當年,朱元璋將外姓功臣幾乎統統殺完了,連個像樣的可用之人都沒有給孫兒建文帝留下。「蜀中無大將」,李景隆之輩,只好拿來用了。朱元璋地下有知,不知該作何感想?!
朱棣奪位之初,對李景隆還算關照。比如,「授景隆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增歲祿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猶以班首主議,諸功臣鹹不平」。可謂風光一時。畢竟,朱棣還算念親情,以及他的「開門揖客」之功。不過,朱棣畢竟比建文帝眼光要準一些。他知道,李景隆這個人,顯然是用不得的。更何況,建文一朝為官之人,他朱棣殺了多少啊。這些人,統統該殺,一個也留不得的。
明永樂二年,周王朱橚首先跳出來告發李景隆受賂。這個周王,顯然有點報私恨的味道。當年建文帝削蕃,就是派李景隆查辦的周王,並將其流放至「煙瘴之地」。同時,也有刑部尚書鄭賜等人劾其包藏禍心、蓄養亡命、謀為不軌。朱棣明白,若就此處理,恐天下人有說辭,自有不便。不過,一旦機會來了,朱棣也像他老爸朱元璋一樣,是決不手軟的。
明史說:「已(事過不久),成國公硃能、吏部尚書蹇義與文武群臣,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謀有狀,六科給事中張信等復劾之」。朱棣立即「詔削勳號,絕朝請」。不過,還給他留了點面子,「以公歸第」。可是,又沒過多久,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復言:「景隆在家,坐受閽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李景隆弟)多立莊田,蓄僮僕無慮千百,意叵測。」這些投訴,都不算什麼大事,比如,讓僕人對他行以君臣之禮等等,他的弟弟也不過多了點田地,多養了點人。但是,朱棣借題發揮了。「奪景隆爵,並增枝及妻子數十人錮私第,沒其財產」,將他們的財產沒收了,一家老小統統關了禁閉。
有意思的是,這個李景隆直到此時,才有了一點所謂的氣節。他居然在家裡絕食了。或許,他是氣壞了。在他看來,他對明成祖朱棣是有貢獻的,當年若不是我打開了城門,你四表叔可以登上皇位嗎?時至今日,你怎麼可以如此待我??他當然想不通。不過,這個所謂的絕食,絕了「旬日」都沒有死。「旬日」,至少也有十幾天吧。那個時候可不興打針吊水的玩藝兒,想必他也不想真死吧。上吊抹脖子,很方便,何以絕食呢?唯一的原因,就是李景隆還是念想,泣念四表叔動一動惻隱之心。他真有點幼稚。
這個李景隆,一直活到了永樂末年,才在幽禁中去世。李氏父子,不管是虎是犬,似乎都不明白一件事:當親情一旦遭遇政治,便毫無價值,而以親情自恃,統統都是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