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8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繆迅 上海老底子
那些年,我看過的「內部電影」
文/繆迅
前些日子,在為老同學慶生的聚會上,有一位老同學談起她當年畢業後,為了圓上「出國夢」,經常會去看一些原版外語片和「內部電影」,以此來強化外語聽力與理解力。她的這番話,也勾起我在過往的歲月裡觀看所謂「內部電影」的一些模糊記憶。
在上海第一百貨商店後面,狹小而擁擠的寧波路、廣西北路口,有一家很老牌的新光電影院。這是一個外牆華麗、帶著巴洛克迴旋柱和裝飾藝術的渦旋紋飾的電影院。
新光電影院
作家陳丹燕曾對新光電影院有這樣一番描述:「像20世紀初的歐洲工業建築一樣用紅磚。它是那樣華麗和張揚,在擠滿了歪歪倒倒的1929年小房子的窄小街道上,好像一塊落進灰堆裡的豆腐一樣突兀而困惑,但卻非常符合它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的使命。那時,它幾乎成為上海專門放映不公開放映的西方世界電影的電影院,所謂內部資料電影。」
大約從1985年開始吧,我經常有機會去新光電影院觀看內部電影。那時,我家住在浙江北路橋北堍附近的石庫門弄堂裡,出門走十幾分鐘就到新光電影院了。我本人並無「路道」弄到那極為搶手的票子,全靠在外語學院教西班牙語的大姐,那幾年她經常會去電影譯製廠幫忙做一些為原版片翻譯和同期配音的工作。其酬勞嘛,就是能得到「內部電影」票子。
想當年,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光是以放映內部觀摩電影聞名上海灘的。上海人都以能拿到一張新光的內部觀摩票為榮為樂。正在談戀愛的小夥子如果能搞到兩張新光的票子,那他一定會討得女友的歡心,不僅是「扎了臺型」,其戀愛的「工程進度」也會因此加快一大步。
所謂內部觀摩片其實大多是外國電影。那時,除了《廬山戀》有點突破地有張瑜和郭凱敏的接吻鏡頭,大多國產片裡表現男女戀愛啥的,最多也就是一起逛逛馬路或手牽手而已。也只能在外國的電影裡,常能看到接吻、擁抱和暴露尺度較大的鏡頭,或許,這也因此成為這些片子只能「內部放映」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我在新光看過的內部片大概有幾十部了吧,大多是美國好萊塢的片子,如今大多也如煙消雲散,連片名也不甚記得了,還能記得的有《轉折點》《金色池塘》《蝴蝶夢》《卡薩布蘭卡》《年輕的媽媽》《翠堤春曉》《現代啟示錄》等。不過有兩部美國片我至今還記得蠻清晰的。一部是《青春之戀》,一部是《芳華虛度》。這兩部老片都是好萊塢拍攝於40年代的經典。《青春之戀》情節大致是:一個蘇聯老資格外交家的女兒愛上了一個美國外交官,當然在那個年代這兩位年輕人的戀愛是其各自國家都萬萬不會允許的。但真摯熾烈的愛情戰勝了「政治」,這對情侶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和險阻,最終為了愛情逃離了各自的國家。影片最後的鏡頭很讓人震撼:在浩瀚無際、浪濤洶湧的大海上,這對逃離各自國家的情侶在一個橡皮艇上緊緊地偎依著,眺望著前方……
電影《青春之戀》海報
看了《芳華虛度》,則讓人很是為女主角的悲催命運扼腕痛惜。影片中,性格開朗而單純的姑娘本來是一點也不愁嫁的。人生路上也從不缺追求者。但有一個已經結婚有家室的男人一直對這位姑娘死纏爛打,而姑娘也是一直下不了決心和這個已婚男一刀兩斷。每當姑娘快要和某一位追求者結成正果時,這個已婚男就會「及時出現」,一番「愛的表白」,硬生生地把那位即將步入婚姻的姑娘拉了回來,繼續和他的那段「永遠不會有結果的戀情」。影片中有個鏡頭:姑娘已經坐上火車去參加屬於她自己的婚禮,就在火車拉響汽笛,就要啟動的一剎那,那傢伙又出現並跳上了火車,一番甜言蜜語把那姑娘拉了下來。於是,姑娘又稀裡糊塗地和這個很不道德的已婚男繼續那段永遠不會有結果的戀情。姑娘的終身大事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那個「已婚男」攪黃。最終,一個人孤孤單單地終老一生。影片最後,那個已經七老八十的已婚男死了,其兒子來到這位可憐的、已是滿臉皺紋的「老姑娘」那裡告訴其父的死訊,面對著這位因他的父親而被耽誤一生幸福的女人,那位兒子也不免潸然淚下。
電影《芳華虛度》海報
除了新光電影院放映內部片,安福路上的上海電影資料館也是看內部片的好去處。我只去過一次,在那裡看了根據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改編的《布拉格之戀》,是一部由菲利普·考夫曼執導,丹尼爾·戴·劉易斯、朱麗葉·比諾什等主演的「政治愛情片,於1988年2月5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風流成性的腦外科醫生託馬斯和女招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情糾葛。1989年獲第4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影片提名。《布拉格之戀》的暴露尺度,何止是「少兒不宜」。不過,既然是內部放映,似乎就沒啥要緊的。
電影《布拉格之戀》海報
記得在華師大讀中文專業期間,尤其是最後的兩年裡,為了提高《外國文學史》《外國文學作品選》和《比較文學》這幾門課程的教學效果,讓我們這些學文科的同學更好地理解外國文學作品,我們在任課老師安排下,在師大禮堂看了解禁不久的電影《紅與黑》《葉甫蓋尼·奧涅金》《復活》《牛虻》《脖子上的安娜》和《白夜》等影片,當然,這就不能說是在看「內部片」了。
我還在師大禮堂看了《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啊,海軍》,時間是1984年的2月吧。這兩部日本電影和另外一部《日本海大海戰》,70年代初在上海也是放映過的,不過是作為「內部批判片」放映的,是為了揭露和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那時還是個中學生的我當然是沒有資格看的。記得那時候報紙上刊登出了好幾篇「痛扁」這三部日本影片的批判文章,有的文章的篇幅幾乎就是一個版面。
時光如梭,往事如煙。這些年來,有時候會很忽然、很沒有來由地想起曾經看過的某一部電影,腦海裡瞬間閃現出了影片中的某一個鏡頭或男女角色的形象。說不清其中的緣由,或許就是普希金詩裡說的:那過去了的,都會變成親切的懷戀。
配圖來源:網絡
鳴謝:繆迅先生賜稿分享!
繆迅先生熱文
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⒅⒆⒇(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繆迅:那些年,我看過的「內部電影」》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