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是讓我和如今都上了歲數的離退休老同志難以忘懷的歲月。尤其是我所在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成功排演英語話劇《於無聲處》,當時在申城傳為佳話,贏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擴大了上外在上海的影響,也為上外增添了聲譽。
1978年10月,在粉碎「四人幫」兩年後,上海青年工人宗福先滿懷激情,發揚敢為人先的大無畏精神,僅用了短短3個星期的時間,寫出了一部經典之作——四幕話劇《於無聲處》。劇中通過展現在尖銳複雜環境裡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揭發、批判和清算「四人幫」的罪行,表達了「人民不會永遠沉默」這一主題,為黨中央撥亂反正、給1976年4月廣大人民群眾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的革命行動平反,喊出了人民的心聲。此劇於1978年10月一經演出後,立即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各地掀起了排演《於無聲處》的熱潮。
此情此景,引起時任上外英語系黨總支書記趙滿堂同志的關注。他意識到,話劇《於無聲處》是一出立意深刻,影響深遠,具有強烈的現實感染力的好戲。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老趙和時任系主任的李仲同志溝通商議,建議將《於無聲處》劇本翻譯成英語在校內外演出,一方面展現上外師生揭批「四人幫」、也為進一步推動「文革」結束後社會上出現的學習外語的熱潮出點力,擴大上外在滬上的影響和聲譽。兩人一拍即合,決定由趙滿堂負責,動員和組織全系各方面力量,緊鑼密鼓地展開緊張而又繁雜的前期工作。
要將一部名噪一時、廣受好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名劇排練成既忠實於原作、又具有鮮明外語特色的英語話劇《於無聲處》,絕非易事。但趙滿堂等同志迎難而上,勇挑重擔。老趙親任劇務主任,統抓各項籌劃事宜,他充分發動群眾,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群策群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他著手組建像正規劇團一樣完整的演職員班子,重中之重是首先抓了三件事:一是特邀上海青年話劇團演員任廣智任導演,任廣智曾擔任《於無聲處》導演,由他駕輕就熟來執導英語話劇最為合適。任廣智欣然接受了邀請。同時請系裡精通音樂、作曲的張承謨老師擔任顧問,配合任導工作。二是在系領導支持下,組織系裡幾位具有較高翻譯水平、工作嚴謹負責的資深教師執筆翻譯劇本,幾位教師個個幹勁十足,一絲不苟、逐字逐句地反覆推敲,在規定期限內順利完成了劇本的翻譯,通過校審定了稿。還請在英語語言方面造詣深厚的李觀儀教授和陳文達老師擔任語言顧問,嚴把好語言關。三是廣泛聽取意見,篩選出了古寶珠、方慕君、金繩曾、朱炳蓀、趙九齡、譚文蘭、顏一德等7位符合各方面要求與條件的老中青教師,分別飾演《於無聲處》劇中的梅林、歐陽平、劉秀英、何為、何芸和何是非等角色。堪稱精幹的演員陣營組成、角色分配好後,老師們們懷著極大的政治熱情很快投入到緊張的排練活動中,熟讀劇本,熟悉劇情,爭分奪秒地背誦臺詞,在任廣智導演耐心指導、不斷啟發幫助下,反覆揣摩角色的內心世界,並相互切磋、琢磨,刻苦提高演技,努力塑造並逐漸進入了劇中的角色。
與此同時,趙滿堂還抓緊做好劇組職員班子搭建工作。他抽調英語系王長榮、李基安、關可光、吳家祿、曹志娟等7位老師和周冬林、錢秋琴等3位職工;另外從校後勤處、附中、出版社借調了郭志祥、王志偉老師和陸大郎、陸巨發等5位職工,分別擔任各項劇務工作。其時,我負責道具,為了找齊劇中的各種道具苦思冥想,從有關部門借來一隻近似五鬥櫥、又大又笨重,搬上搬下極費力的大櫃供演出之用,後來,劇組外出公演時,我又自帶煤球爐、碗筷、切面、面佐料,待每次演出結束後,端上熱騰騰的陽春麵,給演職員們充當夜宵。
上外英語話劇《於無聲處》劇組30名演職人員在努力完成本職教學和其他工作任務的情況下,不辭辛勞,放棄了大量休息時光,不計報酬,執著排戲,集思廣益,精益求精,經過一段時間齊心合力、堅持不懈的緊張排練,英語話劇《於無聲處》終於在1978年12月初在校大禮堂舉行首場演出。到場師生觀劇後給予了高度認可和一致好評。之後沒幾天,英語話劇《於無聲處》劇組走出學校大門,假座位於重慶南路、建國南路口的電車三場大禮堂對外公演。事先我們在報上登了演出廣告。印製了中英文對照的說明書,本市熱愛英語的各界人士和大學、中學師生看了廣告後紛紛前來購票觀劇。一時盛況空前。一個很大的會場,觀眾坐得滿滿當當的,場內氣氛熱烈。
記得上外英語話劇《於無聲處》劇組演出的那三天,正逢冷空氣來襲,上海氣溫驟降,舞臺上演的卻是初夏時節的四場戲,演員不畏嚴寒、身著單衣堅持演出,實屬不易;觀眾們也不顧天寒地凍,熱情地前來觀劇,讓上外英語話劇《於無聲處》的劇組全體同志深受感動。
英語話劇《於無聲處》的編導和成功演出,不僅在上海獨此一家,在全國也未有所聞;演出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觀眾們給予了充分肯定和熱情讚揚。40年過去了,現在回過頭來看,可以說,上外老師們成功上演英語話劇《於無聲處》,值得上外人為此自豪的,也是上外人敢為天下先、不畏困難、勇於探索精神的體現。時任英語系黨總支書記的趙滿堂和全系的老師們為此作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功不可沒。英語《於無聲處》成功演出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達到了預期目的,擴大了上外在社會上的影響,為上外增添了聲譽,這是值得載入上外史冊的一件大事。
繼英語話劇《於無聲處》成功演出後,之後幾年裡,上外英語系老師們在校內用英語排演了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仲夏夜之夢》等名劇。至今,我還珍藏著上外演出英語話劇《於無聲處》的說明書和劇組演員的合影。
(口述人陳毛龍:上海外國語大學退休幹部,曾任上海外國語大學機關黨總支書記;採訪、整理人繆迅:上海外國語大學退休教師,曾任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史工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