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南京市六合區一名小男孩天天(化名)給家人留下這樣的紙條後離家出走了,家人四處尋找無果後無奈報警。
這是我觀看安全教育平臺時,無意點開的一則新聞的內容,寫的是13歲男孩不滿爸爸誇「別人家的孩子」 ,憤而留書離家出走的事情。
這樣的事情,似乎很常見,我一直在想,孩子們知道離家出走的意義嗎?還有些以傷害自己想來傷害家人的孩子,他們又知道親人的真正含義嗎?
有一天,孩子跟我說:要是我受了傷,你會很心疼吧?
我詫異了,問:那是肯定的,不過,你為什麼這麼問呢?孩子說,她看了一本書,叫《天藍色的彼岸》,講一個小男孩去世後,以靈魂的身份又回到人間的故事,看得她哭了好幾回,而且,她已經看了好幾遍了。
小男孩騎自行車出去買筆,在路上被大卡車撞倒,離開了人世。而在出門之前,他跟姐姐大吵了一架,他說自己恨家裡所有人,永遠也不想回來了。而姐姐對他說:你出去了就別回來了。
這本書,是老早之前買回來的,為什麼買已經不記得了,只知道扔在桌上,很久沒有翻。
書中,最讓她感動的,是以下這一幕:
小男孩去世後,家人每天都會到墓地看他,對著他的墓碑說說話,家裡被悲傷籠罩。男孩去墓地時,剛好看到的就是他父親對著墓碑說話的場景。
我和爸爸在那裡站了一會兒,他一直盯著我的墓碑,我一直盯著他,我們都很悲傷。最後,他看了看手錶,說:「再見,哈裡。」我說:「好的,爸爸。」雖然我明知他聽不見我的話。接著他又說:「明天我會再來的,哈裡,就和平時一樣。」我說:「好的,爸爸。不要覺得每天都必須來這兒,一周一次就行了,或者一個月一次也行,或者乾脆只在我生日那天來看我就行。我不會介意的。如果你想要出去度假,會有一段時間不能來,我也會理解的。爸爸,我寧願你這麼做,也不想你時刻這麼悲傷。
看到這場景時,我也哭了。
我看完全書,似乎對生命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親人的愛、同學的愛、老師的愛,如果都要等到成為了飄忽的靈魂,才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體驗,那是多麼讓人悲痛的事情啊。
孩子跟我說:她最大的體會也就在於此,當小男孩哈裡想跟同學說話,想回答老師的問題,想觸摸親人,卻什麼都做不到時,她的內心最是悲痛。
我們有句古話,叫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這句古訓,現在有多少人能懂,又有多少人會往心裡去?
但,這本書,卻通過另一種途徑,通過一個我們都知道不是真的故事,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孩子上學去後,這本書,我又看了很多遍,書中,有很多細節,孩子看時,並沒有體會到深意。比如,人在到了另一個世界後,先是在一個叫做「他鄉」的地方,但是,很多人因為心願未了,就一直在這個地方徘徊。
有維多利亞時期的小男孩,因為出生就沒見過母親,母親難產而死,只留給他一枚紐扣作紀念。有作為幽靈在人間徘徊的老人,只想再遇到他的寵物狗。也有人因為年紀輕輕剛上大學就驟然離世,踟躕不知要走向前方。當他們心願了卻,就會走向一個純美的世界,那裡,叫做「天藍色的彼岸」。
閱讀讓人成長,共讀讓我們的溝通更順暢。我是喜歡閱讀兒童書籍的考拉,閱讀讓我們走得更近。歡迎關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