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糧罐生活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美國內鬥許久,很多人開始思考是否會因此重新打開與中國合作貿易的大門,據悉我國明年大豆缺口將達到9000萬噸,如果能與美國合作,就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再同其他國家分批進口,將極大地節省資金和控制價格。
拋開外界因素不談,農村農業部一直在大豆本土化方面做出努力,在幾個月前還欽定黑龍江大豆試驗基地為重點對象,地方和上級雙雙扶持,期望能改善大豆的種子基因,讓它更適應我國本土。
既然缺口這麼大,能不能通過增加補貼、鼓勵農民種大豆來改善現狀?答案是否定的。
我國耕地資源緊張,至少從宏觀角度來看雖然目前種植面積能夠滿足自給自足,但如果從中抽出一些地來種植大豆就顯得得不償失。因為現在的豆農收益非常低下,而且產量不高一年種植次數也比較少,大豆沒辦法熬過惡劣的寒冬,這也導致整個北方少有能靠大豆謀生的農民,補貼再高也比不上付出的成本,讓農民依賴沒譜兒的事本身就是不靠譜。
我國有三大主產農作物,為什麼非要是三大?就是因為只有大米、小麥和玉米它們三個均能在四季種植,且產量豐盈到足夠支持我國自產自銷。從綜合利益來講,我們如果想堵住大豆缺口,增加耕地只能是得不償失,現在只能先從大豆基因上開始大刀闊斧地改良,什麼時候大豆能翻倍增產、適應寒冬,什麼時候我國才有可能將大豆「國有化」,現在說靠種地來彌補還為時過早。
國外大豆價格便宜,我國缺乏競爭力
國外擁有廣闊平原的地方很多,有些農作物主產區土壤肥沃且四季氣候溫和,相對我國來說成本低產量還高,這就意味著我國大豆種植戶缺乏競爭力,即使是在「主場」也絲毫不佔便宜。種植過程中付出的精力、金錢與最終收益不成正比,根本沒辦法維持一年生活所需,現在存在的大豆種植戶通常都是外出打工,家裡的點都是由老人打點不荒著,僅此而已。
尤其是最近中儲糧對大豆價格進行了調控,大豆收購價從原本的2.55元降低至了2.15元,更是激起了農民逆反心理,最終穩固在了2.35元,雖有不滿等價格仍然維持在了這裡,有專家預計明年會漲到2.6元,但現在前景尚未清晰,還是不建議農民大批量種植,看國外風口吧,能否有足夠的進口量才是決定價格的關鍵,專家可以急,我們不用急。
關於以上觀點,您怎麼看?
糧罐兒,一家略有調性的大米"收藏家"。每天與您分享科學種植技術、農業政策、農業資訊、農產品行情。日行一善,看文點讚,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