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微博)7月28日訊(福州日報(微博)記者 林洛羽 實習生 趙昕玥)在三坊七巷的黃巷內,有一家匯聚了臺灣少數民族特色的餐飲店,臺灣泰雅女孩石晏菱的夢想正在這裡悄然綻放。
走進這家名叫「原夢餐藝」的小店,不足20平方米的空間就像是一間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博物館。用餐時,你能嘗到阿美人喜食的薄皮辣椒、布農人的特產梅醋、泰雅人和賽夏人的傳統野生食材馬告;環顧四周,你還能看到魯凱人的陶壺及琉璃珠等手工藝品、印著16個少數民族部落圖騰的窗簾布,以及十餘幅反映各部落生產生活的攝影作品。
「原夢餐藝」創建於去年10月,之所以叫「原夢」,正因為它承載著這位泰雅姑娘對家鄉文化的熱愛,更有對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期許。
石晏菱成長於花蓮山區,小時候最喜歡同族人圍著篝火,聽長輩們講述那些古老的故事。「臺灣少數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的文化都融入了語言和舞蹈音樂及特有的文化手工製品中。」如今城市化進程加快,怎樣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成了石晏菱苦苦思索的問題。幾年來,她跋山涉水,走遍了臺灣16個少數民族部落的聚居地,認識和了解他們的文化。熱愛設計的她,還將他們的圖騰設計成各種藝術作品,其中一幅設計圖獲得了2016年臺灣彩繪火車一等獎。
「臺灣少數民族都分布在山裡,生產生活環境都相對落後,但也因此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技藝。比如鄒人的揉皮技術、泰雅人的土窯燒、太魯閣人的多金屬簧口簧琴等。」 提到這些,石晏菱顯得興奮不已。「就像餐廳的燈罩,原型是泰雅人捕魚的工具『漁笙』,它進孔大,出孔小,目的是為了放生小魚,體現了泰雅人『生生不息』的理念,也能給現代發展提供一些啟示。」 石晏菱一直希望將這些文化介紹給更多的人,尤其是大陸的同胞。
2013年,石晏菱第一次踏足榕城。「這裡的山水、古建築,像極了我的家鄉,我毫不猶豫地決定在這裡創業。」3年後,石晏菱帶著她的夢想落戶福州市臺創基地之一的 「唯美客文創聚落」。
追夢的過程沒有坦途。由於地域差異,「原夢餐藝」的運營面臨著諸多困難,店員的培養與原材料的購買等瑣事時刻困擾著石晏菱。「臺創基地就像避風港,這裡的創業者與工作人員如家人一般對我提供幫助,福州市民也非常地熱情,讓我更加堅定在此發展的決心。」
如今,「原夢餐藝」逐步進入正軌。不但餐廳的美食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石晏菱還不定期招募少數民族團隊參與臺創基地舉辦的各種少數民族舞蹈表演、文創商品展覽等活動。接下來,石晏菱還將組織美食沙龍和手作美展等活動,進一步打開大陸市場。
「縱使辛苦,創業也不能脫離初衷。我希望『原夢餐藝』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舞臺,讓各民族的人更加了解彼此,增進感情。」石晏菱道。
(福州新聞網(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