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灣寫真:泰雅族織女重返部落 演繹原住民染織傳奇
中新社苗慄11月5日電 題:泰雅族織女重返部落 演繹原住民染織傳奇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臺灣苗慄,一個承載她人生和事業的美麗溪谷,泰雅族女子尤瑪?達陸守護著「象鼻部落野桐工坊」,用原始的耕種、採收、抽絲、染色等染織元素,表達原住民想要訴說的族群故事。
「織布對泰雅族女人,就像是一輩子生命的連結。」尤瑪?達陸說,泰雅族傳統中,男人不能碰織布機,織布工藝傳女不傳媳,有外人到家中,正在工作的織女會將織布機蓋上,避免「獨家圖騰」外洩。
尤瑪?達陸的父親是大陸老兵,母親是泰雅族人。29歲時她放棄大城市的高薪,回到象鼻部落跟隨祖母學習傳統泰雅織布技術。她回憶道,許多細節祖母也忘了,因為已經50年沒在部落裡聽到「唧唧復唧唧」的織布聲,過去泰雅婦女引以為傲的織布象徵-黥面,也消失殆盡。尤瑪?達陸和族人踏遍青山進行調查,從世界各地找回流失在外的泰雅服飾元素,一件件帶回臺灣整理,「編織」出年輕一輩逐漸淡忘的泰雅族文化史。
談及泰雅族先人智慧,尤瑪?達陸的驕傲溢於言表,原住民編織布料取自於自種的「薴麻」,織女除供應家人日用常服及祭典禮服外,也製作禦寒披肩、祭典頭飾等,連同祖先的智慧、部落歷史、祖靈崇拜等,也利用織紋予以記載。織紋也是泰雅的象形文字,記錄其生活、社會、以及價值信念。
2013年5月,加拿大國家美術館舉辦國際原住民藝術展,尤瑪?達陸創作的薴麻裝置作品《夢想的翅膀》參展,畫作表現的是一位少女突破現實的困境,化作飛鳥飛向夢想的地方,象徵族人不畏困頓、懷抱夢想的樂觀理念及哲學。
對於32歲的謝美如而言,成為新銳設計師,用泰雅族手工染織技藝設計出現代時尚服飾是她的夙願。為此,她跟隨尤瑪?達陸學習了8年,一邊照顧家庭和孩子,一邊編織夢想。將傳統織布加以傳承與創新,除保存古老的織法之外,也將泰雅織布融入大小不同、素材各異的創作中。
她指著一條絲巾告訴中新社記者,泰雅族女子必須具備織布技巧,才能在臉上紋面,死後才能通過彩虹橋,回歸祖靈的懷抱。她們手工編織的許多絲巾,繪有象徵祖靈眼睛的菱型織紋,神秘而誇張。
在「野桐工坊」,泰雅族織女並不是唯一的故事。
埋首於古老織布機前,熟練地投梭、擋板、踏板……來自香港的張誠就是一幅穿越時空的畫。他坦言,他今年21歲,從小就對織布有興趣,痴迷於臺灣原住民染織藝術。藝術高中畢業後以「換工」的形式,在象鼻部落住下來,一住就是3年。
張誠說,他已經把泰雅族編織藝術的技巧、內容做了系統的整理。回到香港後,將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把臺灣原住民染織文化與生活、自然、環保的一體理念,傳遞給世人。
從2009年開始,尤瑪?達陸帶著她所設計的桌巾、裝置布料、提袋等在世界各地展出,向世人展現臺灣的文創產業結合現代手法與民族元素的成果。在大陸,透過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她的部落工作坊所生產的編織提袋,被遊客搶購一空。
記者了解到,象鼻部落工作坊所生產的原住民服裝,採用薴麻、牛角、野豬牙、牛皮等材料,乍看並不特別,但不論剪裁、圖案設計、編織等工法,均對原住民文化與現代時尚進行了巧妙融合。以提袋為例,每個提袋需要一個熟練工人,花費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製作完成,賣價達25000元新臺幣以上。
「我們是泰雅族人,是森林的守護者。」尤瑪?達陸說。所有他們整理出來的編織圖案、花樣,背後都有原住民的故事和傳說,文創就是要把這些文化連同商品帶到世界各地,然後回饋給族群驕傲與信心,「臺灣文創業者大都是微型產業,我從來沒想過要賺錢,只要能把同胞的生活照顧好,就很滿足了。」(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