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兩岸商匯 」去關注
可以看到很多的好文章
建議大家點擊右上角將【兩岸商匯】設為星標
(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
臺灣原住民最美服裝大串連
↓↓↓戳下面視頻觀看
★賽德克族Sdeiq
賽德克族在日治時期的文獻記錄中稱作「紗績族」,原本居住於現今南投地區。
賽德克族的社會體系與文化、制度以「Gaya」與「Waya」(譯作族律)為優先與最高標準。
部落意識為輔之生活系統,所建構的傳統農獵社會型態,賽德克族的社會制度雖如同平地漢人、屬父系社會,但並未如漢人社會之重男輕女之傳統體制,
賽德克族社會裡有很多現象顯示著賽德克族有著兩性平等的平權社會。
賽德克族的家庭乃至部落社會的互動模式中,除了紡織工作由女性為主力、以及較為粗重的工作及狩獵等庶務以男性為主之外,幾乎何為屬男性或屬女性的生計工作已無可分辨。
在歷史實證與《賽德克巴萊》劇情中部份顯示,賽德克族在臺灣1895年至1945年10月25日之間的日本時代確實受當時殖民政策所影響,
禁止賽德克人傳承自家文化,以致一些儀式(如Smratuc)文化漸被族世人淡忘。
2011年1月,賽德克族恢復「年祭」與「播種祭」。賽德克族有一種傳統樂器「鼻笛」,要用鼻子吹氣、演奏,其他如木琴等,均是早期賽德克族人使用生活中常見物品製作而成。
★太魯閣族Truku
原居住於南投縣仁愛鄉靜觀部落,十七世紀跨越中央山脈遷移至現在的花蓮縣北部一帶,目前人口約二萬餘人。
日治時期日本文化人類學者依據語言、風俗、文化特徵,而將其歸類於泰雅族的賽德克亞族之一群(另兩群為Toda、Tgdaya)。
正名太魯閣族的過程,由於族群內部以「德路固」(Truku)群為主的族人傾向於以「太魯閣族」作為族群名稱。
而以「德固達雅」(Tgdaya)及「都達」(Toda)群為主的族人傾向以「賽德克族」作為族群名稱。因而展開了族群內部間的衝突與對話。
★布農族Bunun
從許多文獻的記載中,在日治時代依然可以看到布農族使用的樂器約有十來種。
例如:弓琴、口簧琴、木杵、臼(木製)、竹琴、鼻笛、五弦琴等等。布農族對樂器的認知,清代文獻稱為武侖族,
人口約5萬多人。居住在中央山脈兩旁、海拔1000至2000米的花蓮、高雄至臺東的山區,是典型的高山族。
布農人相信,歌聲越和諧、優美,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豐收。宗教信仰是天神,手工藝品是藤編。知名藝人有王宏恩、高勝美等。
★卑南族Puyuma
卑南族的普悠瑪社(Puyuma),今又稱為南王部落,是卑南族竹生系統中的代表。
關於卑南族普悠瑪社的起源,有如下的傳說:.「南王社的祖先從聖山aPangan」,卑南族是天生的勇士,實施了嚴格的男子會所訓練制度。
人口約2萬多人。居住在臺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清朝康熙年間曾被冊封為"卑南大王",之所以有如此實力,是因為這一民族保持男子訓練制度。
民族內部設立祭師和頭目,信仰傳統宗教和天主教。手工藝品是藤編籃子。知名藝人有張惠妹、張惠春、林美清等。
★邵族Thao
根據邵族的口傳歷史,據說祖先是追逐白鹿翻越阿里山('arithan / 'ari a hundun)而來。
卲族曾經是水沙連地區最有勢力的族群。水社(kankwan)是日治時期的主要聚落之一。居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和水裡鄉頂村的大平林。
邵族的生活方式是漁獵、農耕和山林採集為生,農業作物主要是板粟、蕃薯和花生為主。杵音之舞是邵族豐年祭中重要組成部分,
「湖上杵聲」成為日月潭八景之一。族內流行的手工藝品為自己揉制的皮革和自己紡織的麻布。
★阿美族Amis
阿美族(原自稱Pangcah,南部的阿美族接受了Amis這一卑南族、巴賽族對他們的稱呼)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也是目前臺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
阿美族的語言阿美語為臺灣南島語言的一種,是目前臺灣南島語言當中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
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家族事務是以女性為主體並由女性負責,家族產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與其他女性為優先。
家族/氏族多指母系一族。在部落中,有關部落的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總人口約18萬餘人,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阿美族的傳統節慶有豐年祭、播種祭(小米)、捕魚祭、海祭、祈晴祭和祈雨祭等等。
人口約14萬人,居住在花蓮北部的奇萊平原至臺東、屏東恆春半島等狹長海岸平原及丘陵地區。流行男子穿裙子,入贅女方和為女方家庭幹活。
阿美族能歌善舞,臺灣較受歡迎的職棒、籃球明星有許多是阿美人,比如張震嶽、黃麗玲(A-Lin)、徐若瑄、周瑜民等。
★泰雅族Atayal
是在臺灣的第二大族群分布於島上的山地高山,泰雅族的族名「Tayal」(Dayan),原意為「真人」或「勇敢的人」。
由於泰雅族的方言群眾多,一般從人類學的角度將泰雅族分為兩大語系亞族,分別是泰雅亞族與賽德克亞族,共有二十五個方言群體。
根據不同方言群泰雅族人的傳說,其祖先起源包括三個地方,首先是於雪山山脈大霸尖山,
人口約9萬人。居住在南投縣埔裡至花蓮連線以北地區。埔裡是臺灣全島地理位置中心,以盛產蝴蝶聞名於世。
泰雅文化,成為少數民族文化中保存較好、且有一定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知名藝人有張雨生、温嵐、羅美玲等。
★排灣族Paiwan
排灣族最引人注目的是華麗的服飾。身穿布滿圖案,一針一線繡上去的琉璃珠、貼布或繡線,
一件華麗的衣飾,要耗上一個排灣女子半年的心血與時光,而每一個人的圖案都不一樣,又表現了排灣人的創造力與凸顯自我美感的獨特性。
自然飾物有鮮花、羽毛、皮毛、獸牙、豹皮只限於貴族直系佩用,琉璃珠、貝、銅、日治時期硬幣等也都只限於貴族使用。
織繡:男女繡邊衣服、飾帶、織繡喪巾等都是每人一套,不轉讓。
其他還有銀飾、銅飾、貝飾、花綴頭飾、肩飾、胸飾、背飾、腕飾及脂飾等等。
除了服飾之外,就屬木雕最為世人稱道。最常見的雕像為人首與雙蛇,其次為裸身人像、動物及蛇紋、菱紋等。
另一種是一項身體藝術,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刺青。表現於女子的手背,男子的前胸、後背。凡是村落中的貴族或有特殊功績,由頭目賜予裝飾身體的權利。
人口約6萬多人。居住在屏東縣的8個山地鄉與臺東縣大武太麻裡鄉。排灣族是個熱愛藝術的民族,
尤其是服飾是臺灣地區少數民族中最為華麗典雅的,以刺繡宗教信仰神靈為主。知名藝人有施孝榮、尤秋興、戴愛玲等。
★達悟族Tau
達悟族社會沒有氏族或貴族制度,而是由各家族的長老為意見領袖的父系社會,這些家族也構成達悟族最重要的社會單位:漁團組織。
達悟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中唯一以漁業為主的民族,但也會種植小米、芋頭等作物。
一般來說,漁業是男性的任務,而農業則由女性負責,並劃有漁團組織、粟作組織、灌溉組織等經濟工作單位。
每年的3-6月是達悟族的重要祭典:飛魚祭。達悟人視飛魚為神賜予的禮物,在飛魚季期間,各漁船船員需住在共宿屋內,
在這期間只捕飛魚,不捕其它魚種,而所有的漁獲皆與部落共享,因為達悟族人相信若在飛魚祭結束前將漁獲分食完畢,來年就會有源源不絕的收穫。
★撒奇萊雅族Sakizaya
早年撒奇萊雅族與太魯閣族都有馘首(Mangayaw)習俗,但主要意義在於復仇。
因為太魯閣族領域就在撒奇萊雅族居住地北邊,撒奇萊雅人時常被太魯閣人殺害並取下頭顱。
所以,為了報復,撒奇萊雅族會組成獵首隊北上太魯閣族勢力範圍內獵人,並取回人頭獻給頭目。頭目會舉行獵首祭典,向瑪拉濤神(Malataw)祭祀。在祭祀完後,將獵得的人頭拿到部落外埋藏。
巴拉瑪火神祭與傳統豐年祭不同,為撒奇來雅族後人對祖先的追思祭典。
祭典中共有七道法禮,並以紅、綠、藍、白、黑五色使者祈福。
紅色使者以紅花在額頭開啟靈魂之眼,迎接火神,傳承智慧;
綠色使者以刺竹除穢,藉由刺竹拍打,去除厄運及晦氣;
藍色使者以酒解除族人心靈與智慧的鳩渴;
白色使者代表火神光照,透過點燃火把,表示祖先交付的薪傳,並為族人點燃光明的未來;
黑色使者則以炭塗黑表示隱身,讓惡靈、厄運無法靠近。
人口約4000人左右。全年的歲時祭儀也是由獵人活動為主。在少數民族中,是唯一具有冶金工業的民族。
★鄒族Tsou
鄒族又稱曹族,鳥居龍藏之分類稱其為新高族。
鄒族並沒有階級制度,卻有幾個特殊地位的人物:
鄒族的集會場所稱為「Kuba(庫巴)」,但僅該部落之男性可以進入,非該部落者及女性皆不得進入。沙阿魯阿族的男子聚會所稱為「Tapulailia」。
鄒族部落中最重要的祭儀為「播種祭」、「homeyaya(小米收穫祭)」與「mayasvi(瑪雅士比)」三大祭儀。
鄒族一年一度的mayasvi(瑪雅士比),目前分由達邦及特富野分別舉行祭典儀式,mayasvi又譯為戰祭。沙阿魯阿族最重要的祭儀是「miatungusu(貝神祭)」,沒有鄒族的「mayasvi(戰祭)」。
人口約7000多人。居住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和南投縣信義鄉,稱為北鄒;南鄒則居住在高雄縣三民鄉和桃源鄉。
歷史上鄒族曾經盛行男子集會所,少年必須進入夜宿會所,接受歷史、文化、傳統技藝和狩獵的訓練。
以狩獵為生的鄒族人,皮衣和皮帽是族人節日時的主要打扮。
★魯凱族Rukai
木雕是魯凱族男子擅長的工藝藝術在部落民族中,會所是分布頗廣的一個文化特質。
魯凱族祭典有小米收穫祭、買沙呼魯祭、搭巴嘎饒望祭等。
魯凱族將社會群體區分成貴族、世家和平民各級。在貴族制度中,私有財產制非常發達:
除了少數的公有財產,如道路、休憩所、集會場所、敵首棚架、泉水、公墓等屬於全體公有外,一切在部落以內的自然財產,
例如:山林、河流、獵場、土地、家屋基地等,原則上都是歸頭目家系所有,皆可算是頭目的私有財;
頭目也可藉此向平民徵收貢賦,或是指派勞役,而屬於貴族的旁系親屬,僅能和宗主頭目共享其階級地位象徵權利,像服飾、紋身、階級名號等,
而實際的權威和財產繼承權利則是由頭目本家保有,對平民階級來說,多是以勞力換取生活所需。
人口約1萬多人。居住在臺東縣卑南鄉、屏東縣霧谷鄉、高雄縣茂林鄉等地。魯凱族是個內部制度嚴謹的部落社會,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世襲等級,
等級可以隨著婚姻而改變,社會內部重男輕女。知名藝人有梁文音、賴聖恩等。
★噶瑪蘭族Kevaren
臺灣的宜蘭地區,舊稱「蛤仔難」或「甲子難」,正是「噶瑪蘭」(Kebalan)一語的音譯。
「Kebalan」在噶瑪蘭語裡面,是「平原之人類」的意思,主要是該族族人用來區別當時居住於山區之泰雅族「Pusulan」的稱謂。
噶瑪蘭族以前稱為「蛤仔難三十六社」,但事實上其聚落的數量是超過六、七十個社以上。
過去對噶瑪蘭族的稱呼都以蘭陽溪為界,以北的稱為「西勢番」、以南的稱為「東勢番」。
當時重要聚落包括打馬煙社、抵美簡社、奇立丹社、抵美福社、流流社、武暖社、歪仔歪社、新仔羅罕社、利澤簡社、加禮宛社、奇武荖社等。
★賽夏族Saisiyat
傳說賽夏族的祖先發源於大霸尖山,洪水時期南下到達南阿里山附近,沿著海邊到達後來的居住地。
賽夏族的語言分南北二方言群,據語言學家推測是較古老的南島語言,可能出現在臺灣的時間較早。
為了調節當地社會環境,賽夏人大部份會講普通話、甚至以此種語言為日常用語,自我族群的語言反而日漸淡忘,
但因政府意識到各族群語言之重要性,開始推動「族語認證」。
才逐漸恢復原本賽夏語的使用人數。
人口約有7000人,在新竹和苗慄縣交界的山區。。族內盛行以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定為姓氏。他們在建築和生活中,大量使用竹製品,形成了鮮明的竹文化。
臺灣原住民導遊的幽默自嘲
↓↓↓戳下面視頻觀看
原住民音樂是臺灣民謠的一種。一批年輕的原住民歌手如:
動力火車,張惠妹,梁文音,温嵐,範逸臣,黃麗玲等已經被人熟知。這些年輕的歌將已經成為華語樂團一到鮮亮的風景。
但其實張惠妹所唱的歌曲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臺灣原住民音樂。
◎紀錄片《很久沒有敬我了你》,豆瓣評分 9.2
早期的原住民音樂就是一種「原生態民歌」,充滿了山水情懷,淳樸而自然。歌唱在這個時期只是為了傳遞最簡單的用意,
它可能是一個故事,可能是為了讚頌一個豐收年。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文化,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藝術。原住民音樂在早期沒有引起社會的重視,一直默默的存在。
現代這些「原住民歌手」已經和流行歌手沒有區別了,如果沒有人說,我們就分辨不出來。有人會覺得可惜:哎呀,他們不唱老祖宗傳下來的古調多可惜。
◎林廣財,2011年榮獲最佳原住民歌手獎
而林廣財(排灣族的一名頭目)素人歌手,有很高的音樂天賦。
他從小耳濡目染各種老一輩人的古調,這些過去的歌謠已經很少有人會唱,這些從山裡下來的古老聲音沒有別的方式,只是口口相傳。
林廣財就用自己得天獨厚的才能還原了這些原始的聲音,再把它們展示給這個時代。
《來蘇》,林廣財成名曲。也是一首表達思念的歌,歌詞有力、深情。好像大自然的生息都被他融化在吟唱裡。
這首歌被收錄在《百年排灣 風華再現》裡,同它一起的還有《採花生》、《頌讚歌》、《伊呀伊》等古調歌曲。這些古老的曲調應該也有上千的歷史了,最初面貌已不可考。
音樂裡可以看見歷史,你可以從某些曲子的裝飾音中看到日本演歌的影子:就像林廣財的《奈何》。是典型的原住民歌曲風。
◎胡德夫,代表作《匆匆》
胡德夫(卑南族、排灣族血統)臺灣音樂家,代表作《匆匆》,《太平洋的風》。《匆匆》是一張不可多得的好唱片。
這個白髮蒼蒼的老人有孩子樣淘氣的笑容。他很晚才出名,頭髮都白了,才出第一張專輯。他的歌裡有很多對命運的感概。你認真去聽,還會聽見高山,聽見大海。
其實,古調古調,從哪裡開始算作古?
唱出來的東西都是給現在人聽,有人聽就有人唱,沒有人聽自然也不會有人唱,那既然沒人聽,就必須保存下來,
否則等到消失掉的時候,下一代想追溯,這些傳承作古,誰又去幫你可惜呢?
《臺商總匯》一個大家值得推薦的平臺.
你關注了嗎?
我們己經等你很久了!
趕快按下面二維碼去加入我們吧!
特供大陸地區的平臺
讓你在大陸
也能享用臺灣美食
體驗臺商優質商品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
進入特供大陸地區的商城
去品味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