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傳承系列題材選題活動發現,隨著我國人均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以及人們對於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教育市場呈現旺盛增長態勢,根據國家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未來5到10年中國教育培訓市場潛在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尤其是中小學教育培訓。國家對教育培訓市場進一步開放,使各類教育培訓機構遍地開花,培訓市場主體也由最初的學校開始逐步擴大到社會力量、培訓公司或個人辦學等。
中國的教育培訓業尚處於起步階段,掘金市場的屬性必然帶來競爭的碾壓和發展的良莠不齊,想要實現品牌突圍就要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挖掘現如今學生和家長們真正困擾的問題。創新與傳承系列題材甄選在教育培訓行業具有創新精神與匠人品質的民營企業,他們在各自領域內深耕與崛起的過程中,將個人品牌化、專業化的教育思路推向全國,有效彌補了現階段應試教育偏重於知識傳授的局限,讓更多的學生受益於一種真正的、科學的教育培訓。
創新與傳承系列:換個角度去考試
如果說學習是伴隨一生的成長路徑,那麼考試就是檢驗成果的試金石,漫長的學生時代要經歷各種模考、升學考,拿下好學校;進入社會有時為了升職加薪也要不斷參加各種職能考,考試幾乎成為每個人無法繞過的人生環節。本文創新與傳承系列講述者為國內專攻教育培訓的創業嘉賓——管衛東,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或許一直以來學生們攻克考試的過程都走偏了。大家對考試的理解就是對題目做歸納、總結,形成套路化、題型化,再大量做題、刷題強化印象,考試時只需要通過回憶、模仿、套用就能解答出來。這種約定俗成的路徑被一種「反例」推向質疑陣地,就是有些平時成績很差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矯正就拿到高分,短時間達到「逆襲」。是因為他們屬於善於考試的那種類型嗎?管衛東在創新與傳承系列講述中給出了答案。他講到,學生成績差有時不是因為知識掌握的問題,而是學習的基本能力不過關,但凡能把題目讀懂,連「學渣」都能把高考數學的壓軸題做出來。我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而現在通過創新與傳承系列要延伸地去理解這句話了:應用知識的技能才是力量。這種技能包括一個人的閱讀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書寫能力和快速計算能力。
創新與傳承系列的主持人好奇地詢問,管衛東曾18次參加GMAT(經企管理研究生入學考試)12次參加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甚至被美國一家教育考試服務中心給封殺的事件,管衛東講述自己庖丁解牛的始末:在新東方創業的時候他發現了教學上存在的一個問題:我們目前的教學方法都屬於解釋性教學,就是把一道考題給人倒向解釋明白,然而學生考試的時候,所用並不是解釋性教學,而是解決性教學法。換句話來說,一個考生在考場狀態下的心理、情緒狀態、時間壓力等種種問題相加,都會對成績形成一個結果,這時原本的解釋性教學已經沒有任何幫助了。為了弄清這種原因和解決方案,他花了很多精力時間親自參加考試,用切身體會了解背後的門道。從1994年到2017年,管衛東潛心研究教學邏輯,用23年的時間完成了教育理念的沉澱和產品的研發,突破了解釋性教育法的束縛,達到解決化教學法的提升,不靠題海、不靠刷題,培訓方向專注於邏輯思維技能。
創新與傳承系列:當有一天培訓老師會失業,才是真正教育做到位的時候
在創新與傳承系列題材講述中,管衛東表示有一套自己的基本邏輯,他說知識只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真正的做培訓的教育公司和以賺錢為目的的商業公司最大的區別是什麼?一些打著提升成績的培訓機構如果想讓一個孩子報名,前提是孩子需要這個課外班,那麼就要先摧殘掉一個人的能力,當一個孩子不具備自己學習的能力時才會求助於外界。中國的學生都有一個從小到大學習興趣逐漸遞減的過程,源於他整個學習動力在「背誦性」「套路性」的充斥中被逆反了。很多培訓機構概念中的好與壞,並非真正教出了成績好或壞的學生,而是把整個市場最高分、成績好的學生選到自己的範圍裡,然後就稱自己教得好、效果好,這也是當前名目繁多的培訓行業中一種不可避免的亂象。
在創新與傳承系列講述中,管衛東談到自己的情懷,就是希望未來所有培訓老師會「失業」,包括他自己在內,才是教育真正做到位的時候。屆時,每一個學生都已具備了「遇到任何問題知道如何分析、如何找到對應資源解決甚至自己把它研究出來」的能力。這是一個理想化的結果,即使不能完全達到,但至少可以把浪費的90%的時間精力收回來。管衛東認為,教育本身不是教會孩子去考試,是教會孩子用自己的能力把各種問題儘可能高概率地解決掉。
關於管衛東的論斷,創新與傳承系列主持人也提到,目前國際教育領域對於學生的培養目標也確實更趨向於創造力,這也是我們國家目前的方向,社會發展需要更多創新型人才。而如果所有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只重複著背誦和模仿,那創新能力又從何而來呢?一個優秀學生的品質是創造力,而創造力來源於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便是管衛東正在積極改變的事情,讓教育未來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提高創造力,增強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力,從而認識並不斷提高自己,這是教育賦予我們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也是指引我們前行的明燈。
創新與傳承系列:做中國的可汗學院,用正確的路徑為教育插上翅膀
在創新與傳承系列題材選題中,管衛東拿來事先準備的圖板向主持人演示了如何從邏輯角度解讀高考歷史題,完美詮釋了他所推崇的「考試提升能力」。通過演示了解到,一個題目本身會告訴我們一個方向點,而結合語言和基本背景就可以大致推導出答案,這種類型的考試正好也是現在中高考的一個改革方向,就是不再像以前單純考察那些通過死記硬背解答的知識點。國家寄希望於選拔創新型人才,便是要求一個人能夠具備對問題的判斷、理解、處理好問題的能力,無論是文科生還是理科都如此。為了更深地印證這個命題,管衛東在創新與傳承系列講述中又拿出自己從未接觸過的「消防工程師」考題來演繹邏輯解題過程,並由此得出:比起人們習慣於「對錯型」邏輯,實際上「出錯機會更小」邏輯才是語言邏輯真正強調的東西。這也是2004年國家教育考試院提出的,所有的語言性相關考題,不是正確性答案,是相對出錯機率更小之說。
管衛東最後在創新與傳承系列講述中總結,現在很多學生做題的主要問題一是題目理解,二是計算性問題,三是整個思維體系不夠健全。而自己充當的角色,就是幫學生把小學、中學、大學再到出國、職業教育的教育邏輯串聯起來的點撥式園丁,所以一開始創業就管衛東自己一個老師。隨著公司業務日益擴大,管衛東也有自己的規劃理想,他對創新與傳承系列主持人說,自己要做中國的「可汗學院」。在前人已有所成就的基礎上,做第一個在國內試行的人,在網際網路教育的年代,找到那些能力強的人才來合作,共同完成這個授人以漁的事業,為教育插上翅膀。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創新與傳承是一個需要智慧和勇氣去踐行的過程,這其中飽含了無數個像管衛東這樣畢其心力致力於教育的行業領袖的初心與匠心。
創新品牌強國,傳承時代使命。創新與傳承系列題材選題活動以大國匠心為訴求點,致力於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通過這個系列題材,我們深入了解到國家教育現狀和當今培訓市場的大環境。讓更多學生受益於一種真正的、科學的、誠實的教育和培訓,讓他們擁有很好的成績並且有很快樂的時光,這也許是中國教育培訓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新一輪的教育掘金時代正在逐漸到來,中國優秀的民營企業家作為市場主體,在創新與傳承系列講述中將「品牌強國」的偉大目標推向新裡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