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夥伴們,所謂開卷有益,良好的讀書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古人詩詞歌賦何其何多,小編今天精心準備了一份,適合小學生的書單給大家,廢話就不多跟大家囉嗦啦,那還不趕緊往下!
小編給大家介紹「古詩詞」小學生必讀《塞下曲》《望洞庭》《賦得古原草送別》
第一篇:《塞下曲》作者:「唐」盧綸
全文: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意思理解:沒有月光的漆黑夜晚,許多已安歇的鳥兒突然受驚而高飛。呀,一定是敵人的頭領率部趁夜色要偷偷溜走了,快!要帶領輕裝的騎兵們趕快追去!隨身攜帶的弓箭和天刀上,都立即沾滿了雪花!
精彩賞析:這是一首敘事詩。精彩的敘事,不一定非要有頭有尾以完整取勝,完全可以以最精彩的片段來扣人心弦。這首詩就是一例。作者描寫的,僅是瞬間的場面:哨兵報告,夜空中忽然出現了受驚的飛鳥,於是,將士們立即躍馬出發,去追趕企圖潛逃的敵人。就在這麼一瞬間, 他們已是全身連同武器都被大雪沾滿了。前面怎麼跟敵人拼死戰鬥,後面究競追上沒有,都不作具體交代,但你讀詩,完全可以通過領悟詩意,通過豐富想像,繪出一幅金戈鐵馬的戰爭畫圖來。
詩人認識:盧綸(約748——799),字允言,河中蒲(現在的山西永濟)人,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他雖幾次應考都落第了,也只做過幾任小官,但詩作極佳,特別是描寫邊塞生活的絕句,千年傳湧不衰。《全唐詩》收他的詩339首。
第二篇:《望洞庭》作者:「唐」劉禹錫
全文:湖光秋月丙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裡一青螺。
意思理解:平靜的洞庭湖水與皎潔的月光交融,景色多麼和諧。月光下的湖面,水波平靜得就好像未經打磨的鏡子,湖中的景物迷迷濛蒙。遠遠望去,青翠的君山佇立在明淨的湖中,仿佛是在白銀製成的盤子裡盛著枚小巧精緻的青螺。
精彩賞析:讀這首詩,你能感到詩人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描繪了洞庭湖的水光山色,營造了空濛、寧靜、和諧、壯闊的意境。
和諧的美。詩歌第一句描寫了皎潔的月光下,洞庭湖水清澈空靈。明月的清輝流瀉在波瀾不驚的湖面上,湖光與月色交融在一起,水天一色,渾然一體。
朦朧的美。第二句描寫月光下的洞庭湖平靜而迷濛,如同未經打磨的鏡面,使得映照的景物若隱若現,宛如仙境降臨人間。
想像的美。第三、第四句中,詩人將目光集中到洞庭湖中的君山,並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將月光下的洞庭湖比喻成晶瑩剔透的銀盤,將蒼翠的君山比喻成一顆玲瓏別致的青螺。銀盤託著青螺,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整首詩寫景抒情,描寫了秋月下洞庭湖的景色。表達了自己淡泊平和的心態。
詩人認識:劉禹錫(772——842), 字夢得,洛陽(現在的河南洛陽)人,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的詩精練含蓄,清新通俗,與白居易齊名,人稱「劉白」。他創作的《竹枝詞》、《浪淘沙》具有民歌風味,讀起來朗朗上口,對後世影響很大。
第三篇:《賦得古原草送別》作者:「唐」白居易
全文: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意思理解:古老的原野上長著茂盛的野草,每年都枯萎了以後又重新繁茂。野外的烈火燒不完它,春風吹來照樣又成活了。向遠處蔓延的草啊,把整條古道都覆蓋了;晴天顯得格外翠綠的草啊,一直連接著荒涼的城鎮。我在這兒送友人遠遊,離別之情就像這茂盛的野草覆蓋原野那樣充滿了我的心頭!
精彩賞析:詩題中規定了內容上的三個要點:古原、草、送別。顯然,詩意的看眼點應是抒離別之情,詩人將這三者結構得相當完美。先竭力寫草,寫草的旺盛生命力,不僅以「離離"形容它的繁茂模樣,更以「枯」後必「榮」、焚後又「生」來讚頌它的頑強。接下去轉向寫古原,寫古原被野草賦予了青春。古道,有「遠芳」點綴;荒城,有「晴翠」打扮。我們竟然聞到了草的芬芳,見到了草的秀色!
於是,最後兩句中那滿懷的離別之情,自然跟特定的環境融為一體:我對你的依戀,我對你的祝福,我對你的盼望,不正像這古原上的芳草,永不枯、永不滅嗎?
第三、四兩句極富哲理,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
詩人認識: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因為晚年定居香山,所以自號「香山居士」,因為曾任太子少傅,所以人稱「白太傅」。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下邽(現在的陝西渭南)。唐代大詩人,詩作豐富,生前自編《白氏長慶集》達75卷3000首,並且通俗易懂,明白曉暢,歷來傳誦不衰。
「古詩詞」小學生必讀《塞下曲》《望洞庭》《賦得古原草送別》。不知道小編今天這份書單,有沒有讓各位小夥伴們心動呢?如果你有更好的推薦,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可愛的腳印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