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父母們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為慢意味著落後,慢意味著被剝奪。可是,成長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我們會對45天速成雞感到震驚畏懼,卻沒有想過一個在沒玩沒了的催促中長大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呢?
孩子慢吞吞讓你頭疼?你總是叫喊著孩子:趕緊吃飯啦、快做作業、快吃飯……你總希望孩子快點把事情做完,數數你跟孩子說的「快」字,或者次數真會嚇到你自己,其實,你是否知道孩子在催促中成長會變成什麼樣?
「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刷牙」、「快吃飯」、「快點走」、「快快快」……想一想,這些話你平時對孩子說過幾句?再數一數,平日裡對孩子說的話,有幾句不帶著「快」字,也許結果會讓你嚇一跳。
被打斷的節奏
中國科技館,4歲的瀟瀟在運動傳送裝置邊,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轉動把手,看小球前進,落下,升起,再落下……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老玩一個有什麼意思,再玩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則不停地掙扎回頭……
「每次看到2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我就在一邊按耐不住了,儘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奏,於是乾脆拿勺舀起飯往女兒嘴裡塞,而且成了常態。」王豔說自己也知道這種做法不對,「但只有看到飯菜被女兒吃進肚子裡我才會安心。」
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對大多數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吧?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力的就是順應自身的生理節奏。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徵,或截然相反,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第一類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並優先滿足他人的願望,第二種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從而失去自信。「這兩種情況都毫無例外地讓孩子喪失了自我的基礎。」法國的兒童精神專家、心理學家克裡斯汀·弗拉薇尼惋嘆。
家長催歸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來。兒童精神學家尼可·卡特琳娜認為,家長們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奏放在眼裡,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我們是一個家庭,一個整體,有著共同的生活節奏。這種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家長去顧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讓父母焦慮恐慌,他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度及活躍性中看到了他的將來。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欠缺,從而埋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最終,家長們變得緊張敏感,對自己生活中的空洞與空虛充滿恐懼,於是自然而然地充當起孩子的教練。
在遊戲中把節奏還給孩子
對於這種生活中的催促,心理專家姬雪松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催促在生活中是一種正常現象,它具有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的功能。「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係中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升華這些焦慮,將它們過多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麼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麼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演繹生活,並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展示對父母的憤怒。
當然,一味地指責家長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家長們也承受著無窮的壓力。社會現狀已經不再存在有利於人體自身發展的節奏,找到一個合適照顧孩子和指導的方式更是越來越困難和複雜。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忽略改變的可能性。
作為家長,當務之急是意識到並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去生活。克裡斯汀·弗拉薇尼肯定地說:「我們雖然教會了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體與頭腦,卻沒有讓他們學會如何產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而這些技能,往往只能在遊戲中才能獲得。」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更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像,去思考。
「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從而讓他了解到自己是誰,會做些什麼。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與概念化,從而區分想像與現實,言語與行動。這一切能使他獲取身體、情感、才智等各方面的經驗,幫助他發現自己並了解他人,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
也就是說,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方向,其實並不需要各種繁雜的指導與指南,父母們便可輕鬆減慢日常生活的速度。沒有挑戰也沒有家長的幫助,孩子們簡單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與食物消磨時間,在房間裡和自己或小夥伴自說自話,對著天空的雲朵發發呆,無拘無束地抓小昆蟲,看蜘蛛結網……
一些在家長看來也許無趣無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節奏所在。而對家長們來說,讓禪宗哲學在忙亂的早晨給自己帶來一絲恬靜的氣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課。
「歡迎關注中華家庭教育網微信號zhjtjyw (長按可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