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的形式》家庭、婚姻,究竟是什麼呢?

2021-01-12 甜甜愛家鄉哇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集體主義的國家,但是或許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家庭意識其實相當淡薄。日本家長在孩子成年或工作結婚後幾乎完全不幹預他們的生活,家人間保持一定距離、一定的獨立。而本劇的男主人公大介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離開老家燒津來到東京打拼,終於在39歲的時候,買下了屬於自己的公寓。他的獨身主義自然有其背景和自身原因。

在童年時期,他的父親是個不苟言笑的捕魚者,在他眼中,感受不到父母之間的愛情,反而認為母親勤勤懇懇為呆板父親付出,最終也沒有獲得幸福;他長大之後,隻身來到了東京,在這個陌生忙碌的城市裡,他如同很多人一樣,適應並習慣了一個人,就算沒有一個等他回家的人,也無關緊要;同時,他有著豐富的興趣愛好,一周去6次健身房,有空就騎單車出去,收藏各種啤酒,任何東西都做到了精打細算。

日本人「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傳統觀念深入骨髓,與他人建立關係多麻煩啊,強健的體魄讓自己不易生病,也不會出現生病時意志薄弱地想依賴他人的情況,自己有在存養老錢,有在為將來打算,可以不麻煩國家也不需要後代贍養,加上豐富的興趣愛好,不與他人打交道又如何,自己也可以活得很好。

寂寞是什麼呢?他說:「去健身房啊,試著做100次深蹲,你連寂寞是什麼都不會知道了。」

面對同事「聯誼相親」的建議,他說:「我有我自己,我來照顧我,我的興趣和我自己享受,我的家有我一個人就夠了,不是一個人真的好嗎,而是一個人真好。」

是不是很酷?在如今越來越多的獨身者間,也許就需要這麼一個「偶像」,讓自己在影視劇中找到慰藉,找到堅持的理由,或者找到共鳴。

但是這一切在大介的父親永裡陽三介入後,變得急轉直下。父親帶著再婚妻子的兒子來到家中,用自己的方式布置房屋,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完全打亂了大介的腳步。

房屋在這部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介稱之為「我自己的城堡」。他布置自己的房屋,令自己感到愜意滿足。可以說,「家庭」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因為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住所,於是變得安心踏實起來,購置房屋成了故事展開的前提。在父親的加入後,儘管「我的城堡」不再,但是卻慢慢有了家的感覺。

暖色調的燈光,父親做的燻魚,有人鬥嘴,不得不為弟弟上學的事情煩惱,還得為父親妨礙到鄰居的行為而進行解釋,房屋有了喜怒哀樂,家庭有了實感。

但是大介對於這一切,是極度反抗的。當他和前女友聊天時,看到前女友為了家庭、丈夫、孩子忙忙碌碌,沒有了屬於自己的時間,他感到家庭簡直是「人間地獄」。他一遍遍地強調「要奪回自己的城堡」。

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講,他希望藉助這個「城堡」,用這種形式將現實中有可能帶來的痛苦和麻煩拒之門外,將自己嚴實保護起來,給自己建造一個安穩可靠的精神家園。而一個完整的人格,終究是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的。

也就是說,大介的獨身主義,也許沒有外表所說的那麼酷那麼光鮮亮麗。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寫道:「誰身上有什麼病,誰就忍不住偏要說。」他念念叨叨的獨身主義成了他的「病」,他不斷用這種方式提醒自己,自己到了這個歲數,當然知道獨身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劇情越是往後發展,我們越是會發現,編劇玩了一個大坑,從一開始就在批判大介身上的獨身主義。因為經歷了太久的獨身生活,大介變得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他最痛恨的父親的形象——孤獨而沉默的捕魚者,成了他自己的形象。

在他得知父親患病且不久於人世後,他一言不發,不是不在意父親,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向父親表達自己的感情。我一直認為,我們是出生即懂愛的。我們的愛不是後天獲得的,是後天漸漸失去的。當我們年幼時,我們善於向他人表達愛,愛就是愛,而討厭就是討厭。

當我們長大後,看懂了世事,反而愈發地不敢表達自己的情感,甚至喪失了這種能力,小心翼翼地把自己保護起來,就像大介一樣。他最後的表達,也只是在父親去世之後,在所有人離開的時候,才默默地在父親身邊哭泣。

獨身主義真的有那麼好嗎?從開頭編劇就給了我們答案,大介與父親吵架時說「一個人生活怎麼了,沒有給任何人添麻煩,也沒有傷害任何人。」父親卻說「人就應該敞開心扉,把心裡話大聲說出來」。而在下一集,大介就能用微笑表達自己對父親做的燻魚的喜愛了。

家庭是什麼呢?家庭就像用一根繩子牽扯起平衡的兩端,一端是痛苦,一端是幸福。而要獲得更多幸福,也將獲得同等的痛苦。因為親人之間更容易忽視一些美好,將其當做理所應當的存在,而將一小部分的矛盾和痛苦放大,所以我們也許更需要一點反思吧。

儘管本劇在提倡重視家庭,但是孤獨卻是人生的必需品。海德格爾說:人都是孤獨存在的。黑塞說,「是的,即使沒有室內音樂和那樣的朋友,何苦為了那種溫情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獨居生活就是要獨立,這本來就是出於自願而且經過好多年才終於獲得的。」人們必須要有一定量的孤獨,或者是個人空間,以便完成一些繁重又偉大的事情。無論是寫作、藝術還是其他什麼。

因為一個人的理性狀態是需要的,家庭也是群體,勒龐在《烏合之眾》裡明確指出了群體對於個體個性化的消磨——當一個人加入群體後,其才智就會變得平庸,完成不了任何高智商的工作。群體的智力總是低於獨立的個人,而且極易受到某種感情的支配。本劇的男主女主都是公司高層,與其說他們為什麼能做到這種程度,大概是他們習慣孤獨。

如果我們要擁有自己的家庭,傳統意義上可能首先需要結婚,或者擁有自己的伴侶。但是人為什麼要結婚呢?薩特說,他人即地獄啊。

在法國存在主義代表人物薩特的獨幕劇《密室》中,有一句經典臺詞:他人即地獄。在他看來,想要一個人受到世上最痛苦的折磨,不需要使用任何恐怖的刑具加以懲罰,只要有旁人在場,那就是一個人最大的、全部的痛苦。假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出現裂痕,或被汙化,那麼他人就只能是你的地獄。人必須且只能是獨自存在的個體,其他人都是異類,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排他的而已。

薩特和同為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創始人之一的波伏娃是一對情侶伉儷。他們一生都在尋找一種最合適的相處模式。儘管相伴一生,但他們始終沒有結婚。他們是彼此的精神依靠,也彼此尊重,留給對方適當的個人空間。

儘管在薩特和波伏娃彼此的生活中,特別是薩特,他的一生中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女人,也有過許許多多的戀情,但是一旦女方要求談婚論嫁,他就拒絕,他說,波伏娃是他命運中的恩賜。從一般意義上看,這種婚姻是超越了肉體和形式的。

在本劇中,編劇也試圖尋找一種理想的新型婚姻形式。在結尾處,大介和hanako雖然生活在一起,但是也不生活在一起。

他們往返於各自的家中,偶爾hanako會去大介家中,非常自在閒適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腦,大介正要出去騎單車,hanako一句簡單的「路上小心」;偶爾大介來到hanako的家中,幫她打理盆栽鮮花,等hanako下班回來。有時候也因為彼此的習慣不同而互相鬥嘴,儘管互相介入的獨居局面被打破,但是兩人的關係卻顯得非常舒服。

好的婚姻和愛情能讓人在彼此影響的時候依舊保持自我。

仿佛為了表達對婚姻的信心一般,編劇將劇中所有人物都進行了配對。急著結婚的佐佐木找到了喜愛他的姑娘,渴望愛情的莉奈最後瞄上了女主hanako的前夫,入江和他的老婆在婚禮後有了自己的孩子,小弟弟浩太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所有人都有了愉快圓滿的結局,他們圍繞在大介家中,溫馨美滿。

Hanako更適合大介的一個原因大概是,他們有著很多相似的理念。如果說大介的前女友是一個較為傳統的日本女性,為了家庭付出一切,那麼hanako是一個較為現代的日本女性,雖然結了婚,但是依然不會放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節奏。

女性不止是妻子或者母親,社會的第二性,在日本,女性的現代地位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突出。愛情應該是一種對等的關係,就像大介對苦苦追他的莉奈說的:「不需要委屈自己去愛他」。同時,hanako不能再生育也是一個契機,家庭不是為了生育後代而組建的,即使沒有後代,一個家庭也不是不能維持下去。

雖然是父親的去世促成了大介的覺醒,讓他下定決心向hanako求婚,那麼前面九集便一直處在鋪墊狀態。儘管鋪墊了那麼多,但是到了最後,還是在全員的助攻下,他們才明白了彼此的心意。這個有點意思,很多時候人的意識就跟海明威的冰山原則一樣,有2/3是埋藏在冰山之下的無意識,而我們意識到的只有那麼1/3。

如果覺得不喜歡,也許是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喜歡,如果覺得喜歡,其實比想像中的更加喜歡,只是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而已。

相關焦點

  • 《家族的形式》:家庭、婚姻,究竟是什麼呢?
    日劇冬季番陸續結尾,印象最深的還是《家族的形式》。非常流暢自然的劇情,平淡中流露真情實感。
  • 《家族的形式》,形式不重要,有家就好
    全劇畢,覺得起名家族的形式似乎不大切題,但這個題目真心吸引人,所以這次也沒看任何劇透就點進去了。一日既往稀飯日劇女主的裝扮,無論是女主葉菜子還是水源希子,甚至是裡頭的媽媽們,都是那麼精神爽朗,簡約時尚。
  • 【日劇原聲】《家族的形式》
    編輯 | 飛飛 · 音頻來源 |日劇《家族的形式》
  • 日劇推薦:《家族的形式》
    然後找《家族的形式》劇照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在接近兩百張官方劇照裡,竟然沒有一張男主香取慎吾的劇照。想了想終於反應過來,這是傑尼斯事務所的規定,就是任何媒體都不能免費使用事務所藝人的肖像寫真。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報導,涉及傑尼斯藝人的都會用黑框代替。
  • 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真的可行嗎?合伙人婚姻呢?
    01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但這種形式卻走出了第3種道路,區別於前兩種傳統婚姻形式。當然,在法律上來講,只要雙方按法律規定領結婚證,結婚即為有效。從小孩的撫養方面來說,因為生育的小孩,一個隨父姓,另一個隨母姓,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因子女隨誰性而引發的糾紛,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利於家庭團結、婚姻幸福的。
  • 「兩頭婚」是什麼?對於這種形式的婚姻,大眾能否理解?
    而最近,關於「兩頭婚「的討論也再次讓人們對於婚姻有了更多的關注,那麼這」兩頭婚「到底是什麼呢?  之前有人認為這是在江浙一代興起的一種新的婚姻形式,這種婚姻既不是男娶女嫁,也不屬於招男入贅。  這樣的婚姻模式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不是很適合。按照中國傳統婚姻觀念來說,女方嫁入男方,便成為男方家庭之人,與自己的娘家便幾乎斷了關係。
  • 丨《家族的形式》
    家族的形式》(家族ノカタチ),也有字幕組譯作《家庭的模樣》,但不管怎麼譯,講的都是家庭的存在形態,而這也是劇裡試圖探討的主要問題。上野樹裡扮演的葉菜子呢,工作中的女強人,習慣給自己使用過的產品、用過餐的餐廳進行「愛的點(cha)評」……雖然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但現在也是過著獨來獨往的單身生活,對於他人,哪怕是老媽的闖入都會感到手足無措,應付不來。
  • 《總覺得鄰家更幸福》到底家族形式有那些?
    但是這戲讓我很驚訝的發現日本比起過去真心要開放寬容一點了對於家族的定義。因為這部戲給我展現了各式各樣(其實也就是四種啦)的家族形式。到底什麼才是家庭?相信最傳統的觀念就是一男一女再加上孩子。那同性戀人算不算一種家庭關係,沒有孩子算不算人生不完整?事實婚姻是不是一種家庭?
  • 《家族的形式》這部日劇演出了我心中最理想的生活
    被AuCPA繁重複習任務壓著的我,忙裡偷閒刷了一部日劇《家族的形式》。
  • 《小偷家族》:家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原創作品 侵權必究】家庭是經由婚姻、血緣或收養關系所組成的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每個人都從屬於一個家庭,並在家庭的文化和情感的薰陶中學習與成長。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家庭生命周期在縮短,家庭原有結構日趨衰解。日本電影《小偷家族》講述的便是6個毫無血緣關係的男女老少組建起的一個新型家庭的故事。
  • 從《二十不惑》到《三十而已》:婚姻究竟給女性帶來了什麼?
    女性把最美好的十年青春奉獻給了家庭,那麼最終婚姻究竟給女性帶來了什麼?女人為家付出一切最終一無所有真的值得嗎?首先,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據2020年1月19日民政部2020年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的數據,2019年全國婚姻登記機關共辦理結婚登記947.1萬對,離婚登記415.4萬對,補髮結婚證和離婚證書403.4萬對。
  • 籌備婚禮究竟是愛情的試金石,還是兩個家庭的地位之爭呢?
    能進入婚禮籌備的情侶大都已經是領了結婚證的,也就是說好不容易走進了婚姻,卻在婚姻生活的門口給絆倒了,不禁讓人感嘆:籌備婚禮真是愛情的試金石嗎? 房產屬於婚姻的前期準備,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領證前,房子就已經是準備好了的,我覺得主要矛盾還是在彩禮和婚禮費用上,也就是錢的矛盾。 從古至今,人們都把婚禮作為新人昭告天下的一個重要形式,重要到什麼程度呢?藝人張嘉倪雖然結婚多年也育有2個兒子了,但因為沒有舉辦婚禮,都不能改口而依舊稱呼丈夫的媽媽為阿姨。
  • 這才是「催婚劇」該有的樣子,滿分日劇《家族的形式》
    部屋君不禁想起了2016年的《家族的形式》,從沒一部劇的婚戀觀和自己如此相同(沒有遇到合適的人,寧缺毋濫,一個人生活也很好,但是也不要刻意封閉自己,當遇到合適的人,就一定不要錯過《家族的形式》前面幾集有非常多讓人印象深刻的堅決不婚、不想和人多打交道的臺詞,當時就在國內網絡上引發了很大的共鳴。
  • 婚姻不拘形式,只要終點是愛情就好
    讓人羨慕的「兩頭婚」江浙一帶的最先步入「兩頭婚」家庭的小夫妻,基本都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對於中國人來說,姓氏得以傳承,無疑是好事情,同時,夫妻雙方均不想減弱與原生家庭的粘性,由此便催生了「兩頭婚」這種形式。「兩頭婚」家庭,一般會生兩個小孩,一個跟男方姓,一個跟女方姓。不婚不嫁,因此男女方都減少了彩禮嫁妝的麻煩。
  • 推薦一部最喜歡的日劇《家族的形式》
    但是如果只能推一部,如果就一部,那我要鄭重地告訴你去看這一部《家族ノカタチ》(家族的形式如果要有個定義的話,家族的形式是搞笑家庭倫理劇,講述兩代人經歷了一段共同生活以後放棄隔閡,最終達到和諧共處的故事。但它帶給我的意義遠遠不止於此。
  • 「婚姻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才會願意離婚?」
    婚姻也許會讓我們覺得有安全感,會得到珍惜,但也許得到的卻是負擔和壓抑。很多結婚的婦女都感言自己,有了孩子以後,24小時待命,自己的生活被瑣碎的不像自己,常常在想孩子什麼時候可以長大,我什麼時候才是我自己呢?渴望自由的同時,又覺得能看到孩子很幸福,總是這樣矛盾著,這樣甘之如飴,又似乎無可避免。
  • 從《小偷家族》和《身毒丸》看日本家庭的解構
    現代家庭表面上具備家庭的諸要素(父親、母親、孩子),但是這種家庭關係的基礎是金錢關係(母親是父親買來的),人性本能被壓抑,後母只是這個家庭必要的擺設,當她把自己當作物品時,才能保持家庭表面的和諧,當她尋求作為女人的基本需求時,表面的和諧就被打破。也就是說,日本以現代家庭制度為基礎的倫理道德只是一種徒有其表的形式,它壓抑了人的自由天性。劇中對現代家庭制度的反抗還有其他表現。
  • 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呢
    每一集都有非常古澤良太(就是日劇Legal High的編劇)式的高能奇葩臺詞飛來飛去,男主人公更是每次發動嘴炮攻擊時都要引經據典地以「By 太宰治」或是「By 伏波娃」結尾,總之這個By一出來,即便深根半夜寂靜無聲我也會大笑到滿地打滾,等下請給我一段讓我抒發對男主演長谷川博已的仰慕之情。
  • 婚姻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雖然一直以來在節目的表現都是「恨嫁」,但金莎還是清楚,婚姻是兩個人深思熟慮的結合,假如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不如選擇單身好。金莎的婚戀觀引發了一眾討論。是的,目前我們的社會氛圍依舊默認適齡男女應該結婚,但我們真正考慮過,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而結婚嗎?
  • 小戶型神器,地臺究竟是什麼呢?
    地臺究竟是什麼呢?在一般的家庭裝修我們其實非常少見這個名詞,還有很多人誤認為就是榻榻米,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小戶型神器吧。地臺就是釘在地面做起來的一塊臺體。榻、幾、案、床、炕甚至蒲團也可以看作是地臺。室內設計的地臺一般都在20釐米之內,實木、實材、布藝、藤、竹子、葦席、玻璃等都可以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