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白的《贈汪倫》,好友臨行以歌送別,詩人以詩相和

2021-01-08 港貨加盟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是盛唐時期最為著名的詩仙李白興之所至時信筆而作,當詩人從桃花潭離開之際,常用美酒款待詩人的汪倫一路到了岸邊,吟歌送別詩人。而詩人對於對方的熱忱與真誠也十分的感激,同樣報之以真誠,以詩相和,表達了對於汪倫深情厚誼的感激之情。全詩自然流暢,情感沛然,豪放又不失灑脫之意,渾然天成,詩人對於汪倫相送的感激溢於言表。

作為將浪漫主義風格推到了又一個高峰的詩仙,李白的詩作多極盡豪放與灑脫、想像奇偉,運用了誇張、想像等手法,氣勢磅礴,別具一格,更是被人稱為「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可見詩人在詩作上的造詣之深、天賦之高,所作之時信手拈來渾然天成,鬼斧神工一般。而在早期的時候,詩人的詩中也傾訴著對於未來的無限展望,渴望在政治上能夠大有作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後來的詩人來到京師,因為恃才傲物不事權貴,三年之後罷官而去,此後浪跡天涯,領略各地山水之樂,脫略行跡,灑脫不已。

雖然詩人時時也感嘆「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借酒消愁,以期排遣心中的壯志難酬之感,依舊滿腹才華卻不得重用的失意感。但詩人更是熱忱的,依舊用熱忱的心去對待生活,飲酒、浪跡四方、欣賞各地的山水之樂,感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極盡浪漫與灑脫。而在罷官而去之後,原本居住在桃花潭的汪倫對李白的為人十分的敬佩,畢生最大的願望是能夠與這位名揚天下的大詩人飲酒吟詩,因此修書邀他來桃花潭,號稱此地有十裡桃花、萬家酒家。

李白慕名而來,雖然此地的十裡桃花是名,萬家酒家也是店名,但能夠欣賞桃花、飲上美酒和交上朋友對於詩人來說,也是一件樂事。而在詩人乘舟離開之際,一直用美酒款待詩人、對詩人十分敬服的汪倫也趕到了岸邊深情相送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當中,李白乘著小舟在水面上,船漸漸遠離岸邊,「將」即馬上,「欲」即「要」,小舟慢慢遠行,而詩人也即將離開桃花潭,而這個時候岸上忽然傳來一陣歌聲,抬頭一看,原來是汪倫趕來為他唱歌送別。

在古時候,友人之間相互送別,也就是踐行,或者是以酒宴為好友踐行,或者是折柳相送,或者是以歌相送,這些都是在表達著對於即將離開的人的祝福,希望對方前途坦蕩,一帆風順。而在該詩當中,汪倫送別李白,其中也蘊含了汪倫對大詩人的深情厚誼,希望他前途坦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當中,上一句當中寫到汪倫以歌相送,是汪倫在表達自己對於詩人的祝福,而在這一句當中則是詩人的反映。這桃花潭的潭水深不見底,恐怕達到千尺深,但是再深也不及汪倫送別他的情誼。這一句當中,詩人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將汪倫相送的情誼比成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潭水,但下一句當中又立刻再次強調,就算潭水真的深千尺,其實也比不上對方相送的這一份情誼,更加凸顯出了對方的深情厚誼,也可看見詩人對於對方的真誠與感激。都說李白脫略行跡落拓不羈,曾經令高力士為其脫靴,這是詩人的恃才傲物與不事權貴,而當對待對他熱忱的人,大詩人也是非常真誠與平易近人的。全詩自然流暢,朗朗上口。

相關焦點

  • 汪倫是李白忠實粉絲,靠「打賞」換來青史留名,現在已成營銷範例
    小學時我們都學過他「贈杜甫」、「贈汪倫」的詩,我們知道杜甫是詩人,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汪倫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人物為了得到「見李白」的機會,可是煞費苦心。公元755年左右,安史之亂爆發,此時大唐風雨飄搖,雖然很多官吏都戰戰慄慄的面臨著暴風驟雨,可是李白卻難得的清閒自在。原來李白一直沒能得到唐玄宗的提拔,也沒有得到朝廷對他才華的認可,既然瞭然一身,就開始遊山玩水起來。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遊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後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為汪華五世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係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
  • 十首送別詩,幫你扶穩友誼的小船!
    話說,汪倫你的良心不會痛嗎?還好李白不在意,他哈哈大笑,逗留數日。汪倫親送李白離開,李白寫下這首《贈汪倫》以答盛情。 《送友人》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起句點出送友遠行時的景物環境,繼寫友人別後將如孤蓬萬裡,不知要飄泊到何處,隱含不忍分離之情。後四句寓情於景,把惜別的情思寫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 十首送別詩,見證李白驚世才華
    讓你寫出十首不同的詩。你肯定會說:太難了吧!可是,有一個人做到了,那就是李白。今天總結了十首李白的贈別詩首首有新意,句句是珠璣。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李白,你咋那麼有才?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 最是動情傷離別——送別詩鑑賞
    王維的七絕《送元二使安西》原來是一首普通的送別詩,被譜成「陽關三疊」(或謂《渭城曲》、《陽關曲》),遂廣泛傳唱,這首歌后來幾乎成為唐人的送別時的必唱之曲。詩憑樂傳誦人口。 送別詩詩題特點
  • 李白最美的一首送別詩,簡簡單單28個字,卻美到令人心醉
    導語:李白最美的一首送別詩,看似簡簡單單的28個字,卻美了千年時光,美到令人心醉。 都說詩人是最感性的一群人,他們總是通過詩句來抒發自己最真實的情感,他們總是有那麼多的感慨和感嘆。無論是金榜題名還是名落孫山,不管是郊遊踏青還是友人小聚。
  • 汪倫到底送了李白多重的情?
    這首《贈汪倫》絕對可以列入送別詩top10,我記得應該是小學的課本裡就學過這首詩。李白和王倫的深厚友誼感動了多少人啊!汪倫是誰?學者們議論紛紛,很多人說他是李白的瘋狂粉絲,我覺得未必沒道理。不過這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李白在哪裡坐船要去哪裡?汪倫和李白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交往歷程?李白是在安徽涇縣坐船,去哪裡呢?不知道,應該是在逃難的路上。
  • 十首送別詩: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
    雖然孟浩然長李白十二歲,可這不並妨礙他們結為忘年之交。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李白親來送行。當孟浩然的小舟遠去,李白望著浩渺的長江,久久沒有回過神來,詩詞君覺得,所有的深情的語句,都抵不過李白此時的默然悵望。詩人與友人在揚州(淮上)分手,於是寫下了這首詩。兩人即將各奔西東,友人渡江南往瀟湘(今湖南一帶),自己則北向長安。
  • 李定廣:畢業季,在最著名的離別詩中品味真摯友情
    這是一首著名的送別詩,董大是唐玄宗時著名琴師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高適與董大在外地相逢又相別,屬於互別。此詩有別於傳統送別詩的蕭瑟悲愁,全詩境界闊大,語調豪邁,充滿盛唐人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開朗的胸襟。上聯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送別時的悽慘景象:北風呼嘯,黃沙千裡遮蔽了天日,雲似乎變成了黃色,灰濛濛的一片,陽光也昏暗失色。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向南飛去。
  • 汪倫:本是一小小縣令,卻靠打賞李白留名千古,你猜有多大手筆?
    李白的才華橫溢是沒有人能夠反駁的,他不管是在現代還是古代的時候,都有著眾多粉絲,甚至有不少著名詩人也是他的粉絲。但是他的眾多粉絲中,有一位靠打賞留名千古的人,知道是誰嗎?那就是汪倫,沒錯,就是李白那首名詩《贈汪倫》中的汪倫,他本身不過只是個小小的縣令,屬於在正史中連傳記都不配有的小角色。但是他卻讓偶像李白為他專門寫了一首詩,那汪倫究竟做了些什麼呢?
  • 在車站送別朋友時,能記起這兩首詩的,都是有情之人
    在古時候,友人之間離別往往一般會作詩相贈,以訴不舍與之離別之意。編者想為大家分享兩首送別詩,在車站送別朋友時,能記起這兩首詩的,都是有情之人。第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 皖南這個古鎮,詩仙李白來過兩次,一住就是半年
    雖然現在還不是桃花盛開的季節,但是看著沿江的美景,還是讓人忍不住想像,當年詩人李白倚舟回望,看著瀲灩的水光倒映著灼灼桃花,岸上的友人踏歌相送,他的內心一定充滿了感動,才會留下那樣動情的詩篇吧。位於黃山餘脈和九華山餘脈之間的桃花潭,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皖南古鎮。唐朝時,這裡稱為南陽鎮,明清時期,徽商崛起,因為水運交通便利,來往舟船大都在此停靠,所以古鎮興盛一時。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此詩是陸凱率兵南徵梅嶺時所作,他在戎馬倥傯中登上梅嶺,正值紅梅怒放,滿山皆紅,他想起好友範曄,隴頭的山花也都爛漫了吧?恰逢此時有驛使北上,於是他那「雖統軍眾,手不釋書」的儒將形象躍然紙上。《贈範曄》寥寥二十字,簡樸而不簡單,平淡而不平凡,情真意切,暖意深流。還有元稹的:「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 一劑忘憂的良藥,是與知己把酒言歡 | 張杰「為你讀詩」
    似是不舍山間美景,詩人不時回望來時路,卻見那幽靜小路已隱入一片綠意蒼茫裡。原本以為是一幅詩人獨自歸家清幽寂寥的景象,卻忽然宕開,恰好路遇好友斛斯山人,與其一路相攜去了他家……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門後,一條幽徑,深入繁茂竹林,枝丫蘿蔓,輕拂過詩人的衣衫。一屋子的歡聲笑語,詩人與斛斯山人美酒共揮,把盞共話。
  • 劉宇霞 | 汪倫和紅拂
    豆子剛學會說話時,我的父親就教會他背誦《贈汪倫》。過了好長時間,在讀書的時候,我才知道,汪倫的老家在安徽的涇縣。那裡的桃花潭不是潭,是河,叫黑水河。書上記載,當汪倫聽說李白已到安徽地界時,他就寫信給李白,告知李白他們這裡有「十裡桃花,萬家酒店」。李白好酒,讀罷信,便欣然前去。到了之後,李白卻沒見到那「十裡桃花,萬家酒店」。汪倫這才說出實話,那裡的上遊十裡處有個渡口叫桃花渡,酒店只一家,店主姓萬。而汪倫就是用一封信,邀請來了他想見的李白,並且成就了那首千古好詩。
  • 李白很霸氣的一首詩,儘管只有短短的28個字,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寫過了無數的詩作,而且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寫得非常的唯美,無論是描寫愛情,還是友情,以及是詠物,那都是寫得非常棒,這也正是李白,能夠成為「詩仙」的原因。相信大部分的中國人對於李白的詩,那都是不會陌生,例如他的《靜夜思》、《俠客行》、《將進酒》、《贈汪倫》等等,那都是一流的佳作。
  • 李白這首詩人人會背,少年用來勵志,中年人自勉,老年人回憶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在我國文學史上,再沒有人能像李白和杜甫一樣擁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特別是李白的詩,被稱「江山千古詩魂在, 再領風騷上千年」,中國人對詩仙太白的推崇可見一斑。無論是《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望天門山》 中的「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贈汪倫》中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都讓世人驚喜不已。余光中先生的一句話說得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 李白的生平經歷和代表作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於724年秋天。當時李白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遊的舟行途中,寫下此詩。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這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寫詩人在舟中所見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懸著半輪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動著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寫靜態之景;次句是俯視,寫動態之景。第三句寫出發和前往的地點,第四句寫思念友人之情。
  • 詩仙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象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悽涼。
  • 離別詩,李白這兩首最入心
    這一日,春光正好,他要離開金陵,東北上揚州,煙花三月下揚州,四年後的這句千古名句,在這一刻已經在李白的心中開始生根發芽。 有離別,難免就有送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