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之神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字子敬。
二人皆為中華書壇神一般的存在,世人稱為「二王」,王獻之為「小王」。
這位「小王」還在童年之時,便天賦異稟,端著板凳在大牆之上書寫豪邁大字,引得眾人圍觀,水洩不通。
王羲之也對其非常驕傲,逢人便贊:「子敬飛白大有意。」
王獻之聽到之後,開始驕傲自滿起來,漸漸地有些飄飄然。有一次竟然將牆壁上父親的字跡抹去,然後自己上書行文。王羲之見到之後,以為是自己酒後的字跡,深為不滿意,說道:「吾去時真大醉也。」
王獻之聽到之後,慚愧不已,從此以後,更加奮發圖強,刻苦習字,終於修的自己特有的挺拔揮逸、章法有致的獨特風格,與父親站在了同一地位。
唐李嗣真在《書後品》中評道:「子敬草書逸過其父,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倏然變化,莫知所自,或蹴海移山,翻濤簸嶽。」
之前有聊過王獻之的《中秋帖》,其連綿不斷的「一筆書」,遒勁運筆,似山澗流水,一線無垠,削風相隨。
王獻之傳世的墨寶珍品有很多,其中名字最「萌」的,當屬《鴨頭丸帖》,也是王獻之的行草代表作。
「鴨頭丸」這個萌萌的名字,其實是鴨頭丸是一味中藥,由甜葶藶、豬苓、漢防己等製成。
此帖轉折明朗,韻動非凡,氣脈驚人,仿佛武林高手化身翰墨與紙上。
「於神馳之際寄興於萬象、潛心於筆端。」
此乃《鴨頭丸帖》,行草二行十五字,是王獻之為親朋所寫的短札,全文為:「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行筆流暢飄逸,字體妍逸騰躍。
鴨頭丸帖,確顯鸞鳳飛翥,流麗卻端莊。
「正體乃不相似。至於絕筆章草,殊相擬類,筆勢妍媚,乃欲過之。」
真乃「二王」之確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