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王琴紅報導:1月8日,記者注意到,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培養一代又一代熱愛勞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近日提出《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下簡稱《實施意見》),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其中,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職業院校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於16學時;普通高校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
《實施意見》部分截圖
關鍵詞:總體目標
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勞動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實施意見》明確勞動教育總體目標: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察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體會勞動是幸福的源泉。
將勞動教育與紅色基因傳承相融合,培養學生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關鍵詞:基本內容
中小學校開設手工、非遺傳承等拓展課程
《實施意見》提出,勞動教育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具體學什麼內容呢?《實施意見》表示,根據勞動教育目標和勞動教育的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功能,針對不同學段、類型學生特點,分別設置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的勞動教育。
《實施意見》建議,中小學校要充分利用當地特色資源,開發開設家政、烹飪、手工、園藝、非遺傳承等勞動實踐類拓展課程,掌握勞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養成基本勞動習慣;要將勞動教育與研學實踐無縫對接,引導學生走進農村、走進勞動實踐基地,在研學實踐中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職業院校要以「雙高計劃」為引領,結合專業特點和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依託實習實訓、技能競賽、創新創業等實踐體驗,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增強職業認同感、榮譽感和勞動自豪感,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
普通高校要依據產業新業態、勞動新形態,與專業能力培養相結合,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相結合,設置新型服務性勞動、科學性勞動、創新性勞動的內容,提升創新創造和就業創業能力。
關鍵詞:評價體系
勞動素養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
《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立綜合素質評價平臺,實現平時表現評價和學段綜合評價相結合、勞動能力評價和勞動態度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重點加強學生參加學校勞動、家庭勞動和社會勞動的評價,建立公示、審核制度,確保記錄真實可靠,使學生在勞動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將「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作為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
關鍵詞:課程設置
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
《實施意見》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明確勞動教育實施機構和人員,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要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和職業院校、普通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學校要對學生每天課外校外的勞動時間、勞動內容、勞動方式作出規定。
職業院校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其中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於16學時。
普通高校要結合自身辦學實際,明確勞動教育主要依託課程,其中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
大中小學每學年設立勞動周,可在學年內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體勞動為主,組織學生走進農場、企業、社區等開展勞動教育實踐。
關鍵詞:教學資源
實施全省勞動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工程
此外,《實施意見》提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包括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實行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相結合。依託江西特有的紅色資源,創新紅色教育課程,豐富勞動教育內涵,將勞動教育納入研學實踐課程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創客空間,引導學生基於興趣,以項目學習等方式,在技術製作和藝術創作等過程中進行創意製造實踐。挖掘紅色資源中蘊含的勞動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課教育和課程思政、學科德育建設中,引導廣大青年學生通過志願服務、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實踐活動,傳承紅色基因。
實施全省勞動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工程。搭建省級綜合勞動教育教學資源平臺,打造勞動教育精品教材,遴選勞動教育優質視頻課程,建設線上線下教學相融合的勞動教育課程教學資源體系。組織勞動教育教學設計競賽,開展勞動教育送課送研活動。
《實施意見》還指出,家庭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樹立崇尚勞動的良好家風,鼓勵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加強對家庭勞動教育的指導,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途徑,建立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託的協同實施機制。《實施意見》要求,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強對勞動教育工作的統籌協調,積極引導企業公司、工廠農場等組織履行社會責任,開放實踐場所。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各類公益基金會、社會福利組織要組織動員相關力量,搭建活動平臺。支持學生深入城鄉社區、福利院和公共場所等參加志願服務,開展公益勞動,參與社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