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對接,他攻克了最大技術難題,楊利偉點讚:讓...

2021-01-18 新民晚報

「2989」,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對接機構總裝組長王曙群的工號,意思是第2989個入廠的職工。王曙群的工作服胸前繡著一面五星紅旗,這是王曙群最驕傲的「國旗裝」。到今年王曙群已經在航天一線工作了31個年頭。11月24日,王曙群榮獲「最美職工」稱號。熟悉他的人都說,老王就是我們身邊的最美職工。

王曙群

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高光時刻的背後,是世人無法知曉的堅持和努力。王曙群最早走入公眾的視野是在「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完美對接之後。當時王曙群是總裝工人代表。

31年前,立志做個好工人

王曙群是老閔行人,1989年技校畢業後就被分配到廠裡做工人。剛來廠裡時效益平平,一撥人做型號任務,另一撥人造冰箱。當時廠裡靠著生產航天冰箱紅火了幾年,隨後又陷入沉寂。很多人選擇了離開,但王曙群選擇留下。擰好每一個螺釘,裝配好每一件產品,做一個好工人,這是王曙群的目標。

機會在1996年出現。當時,單位舉辦高級工培訓班,規定工齡在10年以上的職工才能參加,當時王曙群才工作7年,但他中級工考試獲得全廠第二名的好成績,單位破格讓他參加培訓班,在培訓過程中正好趕上對接機構產品研製。

王曙群說,「新的任務、新的技術,一下子激發了我的激情。」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1998年,對接機構進入初樣產品研製階段。很多問題出現得措手不及,有的甚至覺得無解。他說:「當時遇到的問題都是從未遇到過的,有時出了問題歸零都不知從何入手,甚至懷疑,到底能不能做出來?」在最困難的時刻,王曙群選擇了堅持。

為了提高裝配的可靠性,他牽頭研發了50多臺(套)專用裝備。對接機構中的每一套單機必須經過各項試驗,合格後才能進行總裝,其中有10大類31套單機還需經過熱循環試驗的考核,一次熱循環就需37個小時的連續試驗。

為了保證試驗的連續性和測試數據的準確性,王曙群帶領團隊每次都堅持連續工作37小時。31套單機他們連續做了31次37個小時的試驗。光做單機試驗的工作量尚且如此,整個對接機構試驗的工作量就更不用說了。

型號研製是國家秘密,不能說。面對家人的不理解,王曙群就給兒子講石匠敲石頭的故事:「石匠一連敲了100次,石頭紋絲不動。但當他敲第101次的時候,石頭裂為兩半。讓石頭裂開的不是那最後一擊,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擊的結果。」

16年的堅持,王曙群和班組終於敲開了石頭。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順利完成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

2013年12月,「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表面堅持工作了 972 天。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順利進入天宮二號實驗艙。

無數次捶打與叩問終於有了回音。

楊利偉評價他們:「讓航天員放心」

兩個重達8噸的飛行器要在太空實現對接,最主要的部件就是對接機構中的12把對接鎖,這12把鎖的鎖鉤必須實現同步鎖緊、同步分離,對接、分離時不但相關各艙室的氣體不能洩漏,艙與艙之間也要「天衣無縫」,而且對接時必須保持平穩、牢固,不能劇烈晃動。

對接鎖系的同步性裝調質量決定了航天員能否在太空生存和能否安全返回地面,是交會對接任務中的重中之重。可經過多次試驗王曙群仍然發現,分離姿態與設計要求產生嚴重偏差,而且這種偏差又無規律可尋。

通過近一年的反覆試驗、摸索,王曙群發現鎖鉤採用鋼索傳動在大載荷下鋼索會變長,張力會下降,這就導致了鎖鉤無法實現同步解鎖。

他提出了改變鋼索旋向以及對鋼索進行預拉伸處理的工藝方案,同時調整判斷鎖鉤同步性的測量方法,一舉解決了困擾對接機構團隊近兩年的難題。

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天宮」、「天舟」,對接機構經歷了7次飛行試驗考核,圓滿完成了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對於王曙群總裝的對接機構,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給出了「能夠讓航天員放心地去執行任務」的高度評價。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背後

在運載火箭、載人航天、探月等深空探測重大工程的研製中,航天超細直徑導管類產品的製造一直是關鍵技術和工藝難點之一。在對接機構研製初期,採用熔焊技術製造的產品合格率僅為20%。通過各項試驗,反覆對比數據,王曙群和團隊終於找到了最佳的焊接工藝參數,新材料的潤溼性能大大提高,焊接後的焊縫氣孔少、均勻性好,不僅各項指標達到了航天標準,還形成了企業標準《焊接質量控制辦法》。

在管路清洗方面,王曙群成立專項項目組,通過數百次的清洗方案和工藝流程的改進,他們提出了一種採用高壓、高純度氮氣驅動高分子聚氨酯材料在超細導管內多次高速往復摩擦的工藝方法,優化確定了「三步走」的清洗技術路徑。同時,結合新發明的一種分解油汙能力強、自身易揮發的專用清洗劑,提高幹燥時間和溫度從而確保了清洗劑的完全揮發。

運用這項技術後,導管內殘留顆粒度檢測合格率達到100%,這個項目榮獲了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王曙群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最年輕特級技師,「921」工程總裝線上的首席技師領軍人物。他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技術能手、十大工人發明家、上海工匠、全國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但是您問王曙群,「您覺得哪個頭銜最合適?」他肯定回答,「對接機構總裝組長。」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魯哲

編輯 | 黃佳琪 施雨

相關焦點

  • 「神十入湘」|「神舟十號」有啥特別的?
    飛船意義 飛船承擔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任務,圓滿完成進駐天宮一號、飛船與天宮一號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中國首次太空授課、中國首次太空飛行器繞飛交會試驗以及航天醫學實驗、技術試驗等一系列太空活動。任務的成功完成,對發展我國外太空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
  • 神舟「十一哥」和「天宮妹」牽手成功 航天員「進宮」開啟16項實驗
    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通過前期變軌及姿態調整,都達到了最理想的對接軌道,從相距5公裡開始,以特定速度開始對接,2名航天員對神舟十一號發出了對接指令,通過電子設備指揮工作,精準保持著對接航道。為了更好地完成交會對接,科研人員專門設置了4個停泊點——5公裡、400米、120米和30米。4次停泊後,「神十一」離「天宮」越來越近。
  • 浙江硬核女航天工程師: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曦易欣在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的飛控現場。晚上6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易欣匆忙扒了兩口飯,趕回機房繼續加班。這樣的工作狀態已經持續一段時間,易欣和她的同事們,正在準備近期的一次航天任務。作為一名從業25年的航天人,神舟、天宮、空間站……是易欣航天生涯裡最深刻的幾個名字。
  • 華人盛典 太空旅行33天挑戰極限,神舟十一號為啥這麼厲害?
    神舟十一號發射按照計劃,神舟十一號在距地面393公裡的軌道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在軌期間,景海鵬和陳冬模擬未來空間站的交會對接方式,即載人飛船將利用自身機動能力追蹤空間站,實現了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自動交會對接。這是時隔三年後,中國航天員又一次太空之旅。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成功發射11艘神舟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累計有11名航天員14次圓夢太空。
  • 參考日曆|「神舟號」發射成功後,境外媒體這些預言都成為現實
    1999年至2003年的短短幾年間,中國還陸續發射了神舟二號、神舟三號和神舟四號,而2003年發射的神舟五號格外受境外媒體關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搭載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新華社)眾所周知,神舟五號是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中國終於實現首位航天員進入太空的「飛天夢」。
  • 新民周刊:更宜居的「天宮二號」
    如今「天宮二號」的發射,預示著中國載人航天第三步,已經邁出——作為中國空間站計劃的重要一步,「天宮二號」將完成再生式循環系統、有效載荷和應用系統的實驗等科研項目,隨後迎來「神舟十一號」飛船,為在茫茫太空搭建屬於我們中國的「太空之家」奠定堅實基礎。在太空運行的「天宮二號」,能否像哥倫布船隊那樣,為人類最終開拓新的空間做出貢獻?甚至可以說——它會影響我們地球上的房價走勢嗎?
  • 「神舟」「天舟」「天宮」的「最強大腦」由他們打造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乘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如期奔向太空,翌日準確著陸在預定區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飛任務圓滿成功。作為載人飛船系統乃至整個載人航天工程中最複雜、最關鍵、研製難度最高的分系統之一,飛船GNC系統通過了飛行實踐的檢驗,班組獲得國家級集體一等功。
  • 護航11名航天員進太空 神舟團隊二十載書寫驕人成績
    1999年,發生了三件大事:新中國成立50周年、澳門歸回、神舟飛天。一時間,人們探索宇宙的熱情被再次點燃。「『神一』的意義,我認為比『神五』更大。」回首過往,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頗有感觸,他說,在神舟五號飛船載著航天員楊利偉安全返航的時候,他卻想去看看「神一」回收的地方。「那是在多麼艱難的條件下幹出來的事業!」戚院士說。
  • 神舟十一號成功發射後,這部史上最燃國產劇好戲剛剛開始
    作為中國版「燃燒的遠徵」的重要節點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成功發射!神舟十一號是中國迄今持續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景海鵬和陳冬將在軌飛行30天,並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為中國空間站建設打下基礎。套用一句話來說,這是人類的一小步,卻是中國航天的一大步。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太空靴揭秘:一粒灰塵都不能沾
    今年10月17日,中國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承擔了歷次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603698,股吧)航天員系列鞋靴製作任務的新興際華集團(601718,股吧),此次繼續承擔為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製作過艙防護靴和出徵靴,為中國人在太空踏出堅實一步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 科技「金手指」叩響「天宮」之門
    原標題:科技「金手指」叩響「天宮」之門 □本報記者韓雪 天宮一號是我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它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同年11月3日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12年6月18日與神舟九號飛船對接成功,2013年6月13日與神舟十號飛船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五天菜譜不重樣有魚香肉絲_澎湃...
    神舟十一號飛船計劃10月17日7時30分發射,升空後將在兩三天內與中秋之夜成功發射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393公裡高的近圓軌道交會對接。隨後,兩名屬馬的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將進入天宮二號,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的太空駐留。 航天員是怎麼選拔出來的?上天幹什麼?穿什麼?吃什麼?
  • 今天,神舟十號返回艙落戶韶山
    來源 | 瀟湘晨報記者 | 李瓊皓 張沁 攝影記者吳琳紅本報湘潭訊 20 號上午 10 點 16 分,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運抵韶山,返回艙長約 2.6 米、直徑約 2.4 米,重量 2 噸多。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曾於 2013 年 6 月承載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往返於天地之間,現珍貴航天實物返回艙亮相韶山。2013 年 6 月 11 日,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搭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由長徵二號 F 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入軌後,於 6 月 13 日與天宮一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
  • 神舟12號飛船座駕:長徵二號F火箭總裝現場曝光
    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圓滿完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順利踏上徵程,嫦娥七號月球探測任務和小行星探測任務官宣,中國航天事業正在邁上全新的臺階。那麼,仿佛很久沒有進展的載人航天項目怎麼樣了呢?今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公布了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的總裝現場照片,它將會執行神舟12號飛船的發射任務。據介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211廠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任務目標,下半年將繼續承擔重大發射任務,並為明年的宇航發射做準備。
  • 叩開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新華社記者對話天宮二號總設計師...
    在飲食方面,最大程度地考慮到了每名航天員的個人偏好,特製了一批太空食品。個人衛生方面,準備了特製的溼巾和刮鬍刀,對集便袋進行了改進,使其氣壓低於艙內,防止氣味擴散。  忙碌的空間實驗室  記者:天宮二號的主要任務是什麼?航天員在其中起什麼作用?
  • 揭秘丨是他們,為神舟飛船撐起「保護傘」!
    昨天,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施分離,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完成了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中期駐留的預定任務,創造了新的紀錄。
  • 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至今,我國載人航天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使楊利偉成為了中國飛天的第一人,同時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取得關鍵性的成功,這意味著中國的載人航天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也是世界載人航天的一個新時代。2005年10月,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搭載著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使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開始走向成熟。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運抵湖南韶山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運抵湖南韶山。韶山市委宣傳部供圖中新網韶山12月20日電 (付敬懿)12月20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經過兩天的運輸,順利從北京運抵湖南韶山,今後將長期借用給湖南,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進行展覽。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從北京運抵韶山
    12月20日上午10時16分,經過兩天的運輸,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從北京運抵韶山,今後將長期借用給湖南,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進行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