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開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新華社記者對話天宮二號總設計師...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圖表:天宮二號發射:發射成功 新華社記者 高微 編制

  新華社酒泉9月15日電  題:叩開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新華社記者對話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

  新華社記者李國利、曾濤、陳曦

  中秋之夜,天宮二號奔赴太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53歲的朱樅鵬從事載人航天事業已有23年時間。「天宮二號發射成功,叩開了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見證並參與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跨越發展歷程的朱樅鵬說。

  為航天員提供更宜居的環境

  記者:天宮二號是在天宮一號備份目標飛行器的基礎上研製的,它有什麼改進嗎?

  朱樅鵬:天宮二號在外形上和天宮一號差不多,還是分為一個資源艙和一個實驗艙,但是內部的改動非常多,尤其是有很多為空間站驗證任務研發的新設備。天宮二號將為航天員提供更宜居的環境,特別是針對航天員要駐留30天這一實際,做了很多人性化改造。

  我們有意識地把地板和天花板用顏色進行了區別,牆壁也採用了非常柔和的米白色。為了防止碰撞,天宮一號的地板和牆壁非常柔軟,但航天員從太空回來後,提出還是硬質牆壁和地板好,所以在天宮二號中我們進行了改變,實驗艙內採用了硬材質。

  在內部設施方面,天宮二號配備了多功能工作檯,不用時可以摺疊,打開後則可以在上面進行電腦操作、閱讀、進餐等。對通風口也進行了改造,降低了噪音。在睡眠區,燈光可以進行調節,廣播也可以關閉,航天員可以攜帶一些個人的物品,如家人的照片等。床頭有一個藍牙音響,可以接收地面傳輸的緊急呼叫,而航天員的頭戴式耳機也改成了無線的。

  天宮二號內部還加入了很多特色元素,包括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標誌、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標誌,另外為紀念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艙內還會有專門設計的符號。

  記者: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後,生活是什麼樣子?

  朱樅鵬:考慮到航天員要在天宮二號進行中期駐留,我們為航天員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航天員不僅可以進行工作,還可以進行娛樂、閱讀;同時,航天員在太空可以收看電視節目,與家人進行簡訊交流。

  體能鍛鍊方面,為航天員配備了健身單車、跑步機。當然,跑步機是特製的,需要用兩根橡皮帶從機器上綁住肩膀才能進行跑步。在飲食方面,最大程度地考慮到了每名航天員的個人偏好,特製了一批太空食品。個人衛生方面,準備了特製的溼巾和刮鬍刀,對集便袋進行了改進,使其氣壓低於艙內,防止氣味擴散。

  忙碌的空間實驗室

  記者:天宮二號的主要任務是什麼?航天員在其中起什麼作用?

  朱樅鵬: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任務很多,包括接受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的訪問,考核驗證航天員中期駐留、推進劑補加等空間站工程相關關鍵技術,開展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驗和空間應用技術試驗,在軌維修試驗和空間站技術驗證試驗等。

  眾所周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會將兩名航天員送入太空,並與天宮二號對接,在太空駐留30天,很多航天員駐留所需的設備、資源都是由天宮二號先送上太空,如氧氣、水等能長期貯存的物資。

  在兩名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後,我們將全方位地對他們進行監測,對他們的各類行為進行數據採集。這些數據,將應用於今後航天員在太空中長期駐留相關項目的研製和改進。

  推進劑補加技術是天宮二號的重要試驗之一,這也是空間站長期飛行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術。如果這次試驗成功,我國將成為繼俄羅斯之後,第二個掌握在軌推進劑補加核心技術的國家。

  在天宮二號中,有一個裝有靈巧手的機械臂,它可以按照指令做旋轉螺絲、拆卸設備等動作,開展維修技術試驗。技術成熟後,它可代替航天員檢修艙外設備,從而大大降低維修的風險和成本。

  天宮二號要進行的各類空間科學技術實驗達14項,這些實驗涉及空間材料科學、空間醫學應用、空間環境監測、微重力基礎物理、微重力流體物理等學科。其中,空間冷原子鐘實驗、空地量子密鑰分配試驗、伽瑪暴偏振探測等項目,屬國際科學前沿,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即將邁入空間站時代

  記者:天宮二號的發射成功,有什麼意義?

  朱樅鵬:中國載人航天的「三步走」戰略現正處於第二步第二階段。天宮二號發射成功,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才能相繼進入太空。可以說,天宮二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意義十分重大。天宮一號發射成功,中國載人航天進入了空間實驗室階段;天宮二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即將邁入空間站時代。

  天宮一號在太空中飛了4年多,我相信天宮二號飛的時間會更長,尤其是在推進劑補加之後。

  記者:回顧20多年的載人航天工作經歷,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朱樅鵬:我剛參加工作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才剛剛立項,甚至連飛船開幾個艙門都還在論證。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時,我負責飛行程序設計,當時我生成注入程序後籤字時,緊張得手直發抖,生怕出現紕漏。一次次經歷,我們的信心也一次次增強。載人航天工程取得迅猛發展的背後,是無數航天人的艱辛付出和無私奉獻。

  進入太空、探索宇宙,是人類永恆的嚮往和追求。中國人在人類共同夢想的追逐道路上,不停追趕、不停超越,正朝著引領世界、引領人類的目標和方向邁出堅實步伐。


點擊查看專題

相關焦點

  • 新民周刊:更宜居的「天宮二號」
    中國空間站一旦成功,將打破目前人類只有一個國際空間站的局面,甚至在現有國際空間站不再使用後的相當長時間內,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唯一的選擇。為中國「太空之家」奠基當「聖瑪利亞」號、「平塔」號、「尼雅」號組成的哥倫布船隊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出發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未來的北美將誕生地球上最繁華的都市,紐約的房價將遠超馬德裡。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我國空間站核心艙明年春季將發射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三步走戰略,目前工程的「第三步」——空間站建造任務已全面開啟,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工程全線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空間站核心艙將於明年春季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周建平: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完成了空間站試驗核心艙和發射它的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的研製工作,測試工作正在最後階段,我們將在明年春天開始中國空間站的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的工作,明年春天首先發射我們空間站的核心艙。
  • 載人航天未來兩年11次發射,中國進入「空間站時間」
    人從未比在太空行走時顯得更為渺小,或更為偉大語宙+建設空間站的中國速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12月2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我國將在明年上半年用長五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之後相繼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乘組將在太空駐留幾個月。
  • 「天宮一號」答小記者問
    「天宮一號」:對呀,就是類似於「神舟七號」的飛船。 小記者:你還能和飛船對接呢!那是不是可以把你看作是空間站? 「天宮一號」:這可不行哦,我只是一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而不是空間站。
  • 中國空間站即將發射,27個國家申請乘坐,美國被拒之門外
    中國天宮空間站10月26日,一個名為"彩雲香江"的博主其在微博發布了一條關於中國空間站的動態,裡面大致內容為目前中國天宮空間站已經收到了來自27個國家的申請,其中中國方面通過了18個國家的請求,卻將美國的申請給駁回了。
  • 「中國拒絕了您的好友申請」:天宮空間站不帶美國,因為技術跟不上?
    中國空間站10月26日傳來消息,建成在即的中國天宮空間站目前已經收到了來自27個國家的加入申請,而經過中方多方面的綜合評述之後,有18個國家獲得了進駐資格。但更加令國人感興趣的一則細節是,在暫時未被通過的9個國家中,美國赫然在列。
  • 我國空間站發射時間正式確定,太空人數量超以往總人數
    現在,在剛步入2021年不久,中國航天再度傳來新的喜訊!中國空間站發射安排進入最後階段,發射時間已定,太空人也已選定!天宮空間站目標星辰大海,即將起航!據環球網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信息,中國將於今年春季在海南文昌用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屆時,這將標誌著中國籌劃多年的太空低地軌道常駐空間站建造的開始!
  • 天宮空間站12次發射計劃公開!澄清兩個誤解,新國際空間站誕生
    天宮空間站經常被形容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天宮確實不小,它由天和號核心艙、問天號實驗艙、夢天號實驗艙、天舟貨運飛船、神舟載人飛船、巡天光學艙組成,一期建成規模即可達百噸級,未來還將視需求再拓展。
  • 天舟天宮對接成功 中國永久在軌空間站拼圖又加了一塊
    在去年年底為期一個多月的載人任務成功創下了中國航天史上的新紀錄,我朝在空間站建設的進度上更加快馬加鞭。上周四中國在海南文昌航天中心發射了一枚搭載著自動化補給艙天舟1號的長徵7號火箭,在數個小時之前,這個補給艙剛剛和天宮2號空間站成功對接,往我朝的永久在軌空間站夢想藍圖上再添一筆。
  • 中國空間站建成後,未來將成為國際空間站,美國也要「討好」我們
    隨後在2001年至2006年進行最後的調試工作,完成搭建後的空間站總長度達到110米,重量大約在400噸左右。可以說是全球範圍內最大的一個空間站,並且也是最為先進的國際空間站。然而當時美國為了打壓我們,拒絕了我們加入國際空間站搭建計劃中。為此我國只能自己開展空間站搭建計劃,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天宮」號空間站。根據記載於2014年我國發布消息,在2016年中國將拉開空間站搭建計劃,預計在2022年完成所有工程。經過了解「天宮」號可以搭載3名太空人,每半年可以進行一次輪換,而且這款空間站大約能使用10年左右。
  • 「天宮」裡能幹啥?中國空間站「天宮」首批國際合作項目公布了→
    (央視財經《國際財經報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12日在維也納共同召開發布會,宣布了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的第一批項目入選結果,共有來自17個國家的九個項目成功入選——這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進入新階段。
  • 神舟「十一哥」和「天宮妹」牽手成功 航天員「進宮」開啟16項實驗
    捕獲,緩衝,拉近,鎖緊,中國太空羅曼史暫停3年之後,再次上演「太空之吻」。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後,航天員打開天宮二號艙門,順利進入空間實驗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對接機構研究室主任靳宗向告訴媒體記者,對接技術是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所必須的核心關鍵技術;中國「紅娘鎖」,經過16年的自主研發,2011年已首次應用於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而此番「紅娘鎖」所面臨的新挑戰是: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太空駐留期間,怎麼驗證其可靠性。
  • 中國空間站建設項目即將收尾!27國申請加入,美國吃了「閉門羹」
    作為一個航天大國,中國載人航天始終堅持獨立自主,並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致力於建設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這個三步走戰略已經實現了前兩步,第一步包括航天員天地往返,神舟一號至六號已完成;第二步全面突破發展空間站的核心技術,如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空間實驗室、貨運補給、多人中長期生存,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都圓滿完成;第三步空間站的研製建設工作已進入尾聲,計劃於2022年前後建成投入使用。
  • 天宮空間站和17個國家合作,為何會沒有美國?原因出在美國身上
    這些舉動都讓中國堅定了一個想法,那就是要發展出自己的航天技術,也要自己製造出屬於自己的空間站,所以天宮空間站的建設走上了步伐。事實上,中國天宮空間站,是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三步,從1999發射神舟飛船後,中國實際上就已經進入了天宮號路程當中,這其中,神舟1號到如今的神舟12號發射,其實發展的就是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近年來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發展的其實是中國動力火箭技術,而後的天宮1號和天宮2號等都是天宮空間站的運行模塊,也同樣在發展中國的空間模塊對接技術,這些技術的發展目標
  • 嫦娥五號歸來,「胖五」又將迎來新任務,吹響中國空間站集結號
    這次發射任務,也將全面吹響我國打造全新國際空間站「天宮」的集結號。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所謂「天宮」國際空間站,並不是一個單一個體,而是由一系列單元組成的。其中,「天和」號核心艙是空間站的核心部分。在它完成發射並投入使用後,「問天」與「夢天」兩大實驗艙才能與其完成連接。
  • 美國進駐天宮空間站慘遭中國拒絕,理由回擊「漂亮」
    當初中國想要進入美俄歐日等國家建造的天宮空間站,被美國一口回絕,中國也因此遺憾沒有參加天宮空間站的建設,不過中國自主研發了天宮空間站,美國又想要進駐,不過慘遭中國拒絕,中國給的理由真「漂亮」。以美國為首建立的國際天宮空間站將在2024年宣布退役,而中國已經著手建設我們自主研發的天宮空間站,到那時太空中有且只有一個天宮空間站,還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想想就十分自豪。這個天宮空間站預計總重量高達60噸,飛行高度也和國際空間站相似,將在400—450千米的軌道上運行。考慮到運行成本問題,中國在各方面都比較務實,和國際空間站相比也有很大的區別。
  • 這位29歲的美女,是天宮二號的「飛控女神」
    「飛天」,不僅僅屬於景海鵬與陳冬兩位航天員,也屬於陳冬的父親陳樹林,也屬於成都妹子申聰聰——1987年出生的她是天宮二號上行控制副主管設計師
  • 中國空間站航天員已選定,明年春將發射核心艙,美想參與但被拒絕
    據媒體12月26日報導稱,湖南韶山在當天舉行了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出席該儀式時透露,我國將於明年春季使用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將空間站核心艙送上太空,之後,還將相繼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進行後續的建設工作。現階段,核心艙的測設工作已基本完成,航天員乘組也已選定,正積極開展訓練,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中國空間站又傳捷報,明年春將發射核心艙,美希望參與被我們拒絕
    據媒體12月26日報導稱,湖南韶山在當天舉行了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出席該儀式時透露,我國將於明年春季使用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將空間站核心艙送上太空,之後,還將相繼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進行後續的建設工作。現階段,核心艙的測設工作已基本完成,航天員乘組也已選定,正積極開展訓練,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25年前被16國拒之門外,如今中國將建成自己的「太空豪宅」
    >正樣研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以後,在未來的兩到三年時間內,將進行11次發射,覆蓋的時間段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和空間站建造階段,發射密度高,是充滿了新技術、新任務和新挑戰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