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馬上就到啦,大家都磨刀霍霍了吧,哈哈哈~
好啦,言歸正傳~最近米粒媽一直在追《親愛的小課桌》(哈哈,沒錯,前段時間我還寫了一篇《葉一茜,承認吧,你真的一點都不佛!》),這個節目實在太太太好看了
有一期節目,課後班孩子們進行了一場遊戲對抗賽,男生一組,女生一組,最後輸掉比賽的三個一年級女生崩潰大哭。
看到幾個小豆包有如此強的勝負欲,葉一茜忍不住吐槽自己的女兒森碟:太佛了,沒什麼勝負欲
米粒媽在之前的文章裡也寫了,葉一茜其實一點都不佛,她給女兒規劃好了一條體育(網球)升學路徑。揚長避短,把自身的資源和孩子的天分整合在一起,達到優勢最大化,可以說是非常完美的因材施教了。
而爸爸給女兒找的網球教練也都是大神級別的,嘖嘖,就憑這,咱普通人真比不了
即便像森碟這樣天時地利人和佔盡,葉一茜依然很發愁:森碟沒什麼勝負欲。作為運動員來說,冠軍只有一個,你沒有勝負欲,怎麼拿第一!
米粒媽覺得,葉一茜其實還好,我估計家裡更發愁的那位是田亮,畢竟作為奧運冠軍,他的勝負欲是爆棚的
田亮VS森碟
為啥爸爸勝負欲爆棚,女兒這麼佛?
森碟可以說是完美地繼承了爸爸田亮的運動天賦。
第一次參加世界比賽,標槍和跑步就都拿到銅牌
玩滑板也是日常愛好
跟爸爸一樣喜歡水,一到水裡就手腳舒展,看著長胳膊細腿,身材太棒了
玩衝浪,曬黑也不怕,還是曾經的那個「風一樣的女子」
網球就更不用說了,從小就進行專業的學習、訓練。
奧運冠軍老爸在森碟這裡,也只能乖乖做個「餵球機器」
但是在葉一茜看來,森碟的那股衝勁兒,勝負欲,完全跟老爸田亮沒法比。
有一次,森碟去看網球比賽,納達爾很遺憾地拿到了第二名,森碟來了句:第二挺好的,那個盤子還可以拿來吃飯
她自己比賽也是,即使在局勢不樂觀的情況下,爹媽看得相當糾結難受,森碟自己想的卻是:快點結束,好回家吃飯(吃貨本性暴露無疑哈哈~)
很多人可能會說,森碟這心態多好啊,心態好才能發揮得好。
米粒媽想說,這不叫心態好,這叫不在意,不在意輸贏,不在意結果,用葉一茜的話說「輸了就輸了,無所謂」。
這是一種玩的心態,遊戲的心態。
為啥都是從小搞體育,老爸田亮勝負欲那麼強?女兒森碟怎麼就那麼佛呢?
米粒媽想說,因為森碟比田亮有太多的退路了呀!
不想當冠軍的運動員,就不是個運動員,練體育的人都是衝著衝擊金牌去的,第一名只有一個,最後在國際領獎臺上只放冠軍所在國家的國歌,沒有退路,你必須一往無前。
但米粒媽覺得,森碟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運動員,她可以走專業運動員這條路,也可以靠網球成績去國外申請個好大學,再不濟人家也算半個童星,混娛樂圈也不賴。
所以森碟其實沒有足夠支撐她必須去「贏」的理由,她喜歡玩網球,但輸贏對她來說沒那麼重要。
其實這個道理在哪都一樣。
比如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很多是貧苦出身,真正的一窮二白,靠自己賺第一桶金。
再看看二代們呢?
王思聰成年後,王健林可以給他10個億:「我願意給他10個億去創業,第一次給5億,失敗我可以再給一次。」
如果再給5億也失敗了怎麼辦?王健林說:「讓他回萬達上班。」
二代們的退路太多了,他們玩得起,所以他們有玩的心態,勝負欲是啥?「生而為王」的他們,不需要跟別人比輸贏。
把勝負欲轉化成內驅力
米粒媽覺得,不只孩子,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勝負欲。
有勝負欲是好事,關鍵是要把它轉化成內驅力。
米粒媽在《上了好學校才知道,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裡寫過,我當年交了狗屎運,陰差陽錯地進了海澱鼎鼎大名的X大附中。
我那時候方方面面都跟我的那些牛娃同學天差地別,真的是全方位被碾壓。
我那時的英文水平,基本限於認識26個字母,我同桌呢,她在小學六年,已經能把很多原版的兒童文學名著(《夏洛的網》《殺死一隻知更鳥》等等),以及七大本磚頭那麼厚的《美國循序漸進英語》(現在這書已經絕版了),全書背誦了
坐在我後面的男生,初中就學完了高中數學,又自學微積分和大學高數;
睡我對床上鋪的姑娘,熟讀四大名著原文,小時候還完整學過四書五經,武亦姝一樣的存在。
她能把所有學過的優美古詩文,都翻譯成英文,關鍵是翻譯後,意境、韻味一點不減,還能押上韻,簡直太牛了!
作業?我的這些同學課間早就做完了,晚自習的時候,人家都在複習、預習(除了那些備戰奧賽,和自學大學內容的)
說實話,剛開始我心態完全崩了。
但我沒有別的退路。我可是米粒姥姥「用肩膀把我扛進的好學校」。(想看這段傳奇經歷,戳《熬過小升初的中年人,比鐵還硬比鋼還強!》)
身邊都是這些學霸牛娃,我就必須得一路狂奔追追追
入學考試,數學我只得了38分,老師瞪大了眼睛,完全沒見過像我這樣白紙一張的「零基礎」學生,這樣的超低起點反而激起了我的勝負欲。
我努力惡補,終於在後面一次的月考中拿到了98分。
媽呀,拿到卷子的時候,真的眼淚都要流下來了。這種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的成績,那種幸福感、自信心、價值感是任何其它外在的獎勵沒辦法比的。
這樣的幸福感又推動我再制定新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更加努力。
好吧,說實話,到畢業為止,我依然跟很多牛娃同學有相當大的差距,但我自己的成長是肉眼可見的,高中我去了隔壁區,第一次英文考試我就是全區第一(詳見米粒媽寫的《和朋友互換人生後,我對選雞頭還是鳳尾有了新的感悟……》)
只有孩子自己真真實實去在意結果,想要「贏」,才能使出120%的努力。
當年我們周圍大概4所小學,跟我一起交了「狗屎運」來到X大附中讀書的還有十幾個孩子。
說實話,大家基礎差不多,誰也比誰強不到哪去,都跟不上,但後面的結局又完全不同。
有堅持下來的,考到了不錯的高中和大學;也有中途放棄的,家長給轉學回到了我們家附近的普通初中,最後考了專科;還有去體校的,高中都沒讀……
好學校不是終點,考大學也不是終點,人生沒有終點,只有一個又一個目標,有真正想去爭取的事,才有無限的動力、勇氣和決心。
勝負欲≠輸不起
永遠心存希望,永遠努力向前
米粒從小,我就有意識地帶他參加各種體育運動,尤其是對抗性的,比如擊劍,比如足球。(橄欖球、冰球之類的我們也都試過,不過米粒還是更愛足球,這也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大家感興趣的話我下次可以寫寫「少年足球的江湖」,哈哈,全是戲)
有比賽就有輸贏,你必須有贏的欲望,才能毫無保留地去努力。
在對抗中,承受過巨大的壓力,跟優秀的對手過招,是會讓人呈幾何倍數成長的。經歷過這些,才能在未來無論面對什麼,都可以處變不驚,收放自如。
米粒媽看過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紀錄片裡,有一段採訪意味深長。芬蘭一所小學的校長說,芬蘭在歷史上經歷過長期的戰爭,他們有一個詞叫「西蘇」,用來形容芬蘭民族努力奮鬥的特性。
當被問到現在的芬蘭孩子還有這種西蘇精神嗎?
老校長一臉惋惜地說:沒有,生活在現在太容易了。
他希望芬蘭能多一些競爭,「既然體育中有競賽,為什麼教育中不能有競賽呢?」
在北歐的小學裡,不考試不排名被很多中國家長追捧,覺得沒必要過早地把競爭意識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讓孩子快樂地學習不香嗎?
米粒媽不這麼認為。
每個孩子的出生都自帶著「王者榮耀」,它可是打敗了億萬顆精子,才來到這個世界的
競爭可以讓孩子認清自己,找到目標,看到別人的優秀,努力強大自己。良性的競爭不會擊垮孩子,勝負欲也絕不等同於輸不起。
往往輸不起的孩子是只看結果。但真正的勝負欲是我無比渴望那樣的結果,所以我必須更加倍的努力。
就算結果不盡如人意,也有面對失敗,重新再來的勇氣,無論如何都能燃起鬥志,看到希望。
上個月米粒媽去看《奪冠》(《《奪冠》上映,但這些真實的故事讓我爆哭!》),中國女排身上的那種韌勁和精氣神真的太打動我了。
就像郎平說的: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人生不是一定會贏,而是要努力去贏。」
是啊,人生不一定會贏,而是要努力去贏!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