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遊石
黃河西岸,晉陝大峽谷出口,坐落著一座人口不到40萬的小城。
小城雖小,但作為秦晉要衝,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另一方面,傳說中「鯉魚化龍飛升」的龍門也在這裡。
地理上的山水交接、文化上的傳說與歷史交映,讓這座西北小城煥發了華夏少有的迷奇魅力。
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文物先進市」,還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最佳休閒旅遊城市」和聯合國授予的首批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如今「不安分」的它,又在尋求新的蝶變。
它的豪言壯志,放在中國任何一座小城,都可能被說是「痴人說夢」。
它就是韓城,一位近年來快速崛起的翹楚。
2014年到2017年,其從陝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考評中,從「陝西十強」躍居第一,地方財政收入超過地級市安康、商洛、銅川。
前不久,韓城名列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百強榜,位於第97位,這已是其連續三年上榜「全國百強」。說其是關中成長最快的「黑馬」並不為過。
司馬遷的故鄉,真的要書寫歷史?
關中煤都,風口換道
韓城是個好地方。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礦有礦,「七山一水二分田」就是其資源優勢的形象概括。
而在韓城諸多優勢中,最有名的就是煤,儲量佔據整個渭北煤田的35.5%。
自宋代起,就有專門的採煤業,以煤煉鐵。
明清之際,從野雞嶺到磑子山一帶,煤窯相連,多達百餘處。1915年,磑子山厚生煤礦公司提煤排水,是陝西最早使用機器的礦井。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韓城煤炭業,一度是陝西煤炭業的「先驅者」。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在改革開放的感召下,韓城煤炭生產進入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快車道」。1992年,韓城學習沿海,提出「無主管上級企業」概念,對全市國有企業實行產權制度改革,一大批企業煥發活力,至2000年,全市規上企業已達70多家。此後,2002至2011年的煤炭「黃金十年」,更是推動韓城扶搖而上,逐步形成以煤炭、電力、冶金、焦化、建材為五大支柱產業的工業經濟格局。
2012年,由於煤炭市場急轉直下,榆林、鄂爾多斯等煤炭重鎮都遭遇重創,韓城也不例外。兩年後,韓城原有的40多家洗煤企業,能正常運行的,只剩下3家。
而與此同步,煤炭行業的高汙染,也讓這座黃河明珠變得「灰頭土臉」。一如許多煤炭工業城市,天是昏的,空氣是濁的,白襯衣穿一天領口就是黑的,有的路道隨處可見黑渣。
某種程度上,韓城是幸運的。
2012年5月,其被列為陝西省計劃單列市,定位是打造為黃河沿岸中等規模區域中心城市和新型工業強市、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基地。
這一定位,頗有「跳出城牆看韓城」的意味。自此,韓城的格局突破了原來的小城,其轉型,也比同樣因煤炭遇挫的「難兄」銅川更加果斷和及時。
2015年起,韓城關停汙染企業28家、焦爐生產線37條,砍掉鋼鐵、煤炭和建材等高汙染、高能耗產業40%產能。
此時,韓城提出一個新思路:「讓品牌效應為產業提供更大效益。」
換句話說,品牌立市。
中國韓城,折翼「旅遊破局」
從2015年到2018年,韓城大刀闊斧的動作,讓這座昔日低調的小城,頻頻引來媒體的長槍短炮。
所謂品牌立市,首先是將「韓城」名聲打出去。
那一時期,「首屆中國黃河旅遊大會」、「中國園林旅遊大會」、「國際燈光節」等城市營銷活動接連不斷,韓城的動靜,甚至一點不亞於省會西安。
一時間,韓城給人的印象不止是陝西的韓城,也是中國的韓城。僅以綠地修建的韓城綠地中心為例,其高度369米,建成後將成為「西北第二高」,並被當時韓城媒體大力報導,一定程度就體現出韓城勇於出眾的氣魄。
此時的韓城,從城市到市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走在街頭,看著乾淨清新的市容和激越大膽的城市品牌活動,你會恍然覺得這不像是西北城市,倒有了很多南方城市的衝勁。
城市營銷的要義,就是要留給外界鮮明記憶,這樣機會才會來,資本才會來,產業也才會隨之而動。
於是,韓城圍繞城市營銷從兩方面開展工作,一是突破工業轉型瓶頸,即老品牌如「龍鋼」等拉伸延長產業鏈,革新升級產品,同時培育新興產業;二是突破旅遊發展困局。
城市營銷的最顯著受益者,就是旅遊業。
彼時,韓城提出構建「黃河風情、歷史文化、生態休閒」三大特色主題遊覽休閒體驗帶的全域旅遊發展藍圖,而自2011年啟動的採取「曲江模式」的韓城古城改造項目,於2016年下半年完成並開放,成為其吸引遊客的一大IP。
一個數據足以體現此間韓城旅遊的飛躍:2010年韓城接待遊客26.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999萬元,同比增長2.5%;到了2017年,接待遊客1202.4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5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3%和52.6%。
但好景不長。2019年1月,西禹高速韓城出入口處,韓城1.9億巨資修建的「鯉魚躍龍門」被住建部通報批評;3月14日,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再度通報五城市文物保護不力,其中點名韓城在古城內成片拆建、破壞山水環境;4月,《人民日報》繼續跟進,評論「名城豈能無歷史」。
重壓之下,韓城的後旅遊時代,進入了誠惶誠恐的整改階段,先前的豪邁激進不復存在。
這不是韓城第一次被批。超過1500年歷史的韓城古城,有古城活化石之稱,也曾是中國古城保護最完美的城市。2013年前後,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本欲發文表揚韓城,就在此時,得知韓城因推進改造項目,已有八分之一古城被拆,由此緊急叫停,並引發輿論痛批和惋嘆。2019年的韓城「鯉魚跳龍門」建築,一定程度上,被視為「舊疾」的延續,遭遇如此嚴厲的抨擊就不難想見了。
實際上,2017年起韓城舉辦的一系列城市營銷活動,也曾引發外界爭議。如景點党家村本欲搞燈光秀,被批破壞古樸風貌,有「身穿西服、腳踏旅遊鞋」嫌疑;採購高杆月季每株1800元,被質疑價格過高;有的活動舉辦一次,效果平平,被視為亂花錢……
党家村
梁啓超說過這樣一句話: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
韓城發力城市營銷、破局旅遊等舉措,其中疏誤之處,是否足以顛覆所做的全部努力,乃至於將先前思路推倒,發展與保護之間的平衡如何把握,這是當時引發巨大討論的焦點話題。
埋頭實業:打造「鋼城」
經歷2019年風波後的韓城,沉默了許多。
這兩年,韓城開始悄悄突擊兩個產業:一個是花椒,另一個是鋼鐵。
這兩者均是韓城優勢產業。2019年,韓城花椒年產量為2600多萬公斤,產值約37億元,已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輻射帶動力最大的花椒生產基地。
但一產帶動力畢竟有限,其增長空間也是看得見的。
因此,重頭戲還是在工業。韓城的殺手鐧就是鋼鐵。
韓城的鋼鐵產業一直很強,區內有陝西最大鋼鐵企業龍鋼,全市已形成年產粗鋼800萬噸、鋼管300萬噸等產能,鋼產量陝西第一。
有人可能說鋼鐵產業是夕陽產業了,韓城靠這種產業恐怕不行,其實不然。
成為夕陽產業的是原本低端的粗鋼生產,但我國高端鋼材每年仍需大量進口,相關缺口很大。特別是中央啟動「新基建」後,城際高速鐵路、城際軌道交通、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基站、大數據中心等七大領域,對鋼鐵材料需求增加,同時對鋼材需求更加多樣化。
僅以廣東一省為例,2020年的新基建項目就達到1萬億元,其中,城際軌道交通、城市軌道交通總投資超9000億元,而每億元鐵路投資需消耗鋼材0.333萬噸,1萬億元就需要3333萬噸。
而從產業轉移來看,工信部2018年發布過一則「關於《產業轉移指導目錄(2018年本)》的公示」,劃定全國各省市鋼鐵產業「轉移紅線」,規定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個別省市(如山西、河南、甘肅武威等)不再承接煉鐵、煉鋼等產業。
從這個角度看,本身有資源優勢的韓城,接手「東鋼西遷」,正是歷史機遇。值得注意的是,韓城新引進的杭蕭鋼構、天津友發、上若泰基、馬來西亞精品角鋼等,均屬「鋼後產業」,也即鋼鐵的深加工產業。
鋼鐵產業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很明顯。比如,光一個龍鋼,和它產生經濟關聯的規上企業就有78家,延伸出了煉焦業、洗煤業,又派生出煤化工和煤氣發電等,這些產業,又回過頭進一步反哺了韓城鋼鐵產業的壯大。
從韓城的動作來看,相關籤約與合作也進入了加速度。
比如,今年8月,在天津舉行「韓城鋼鐵產業鏈專場推介會」,與榮程祥泰、中翔鋼鐵等6家企業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前不久的12月6日,韓城市委書記帶隊,在上海的韓城鋼鐵產業發展懇談會上,又與天津新天鋼鋼鐵集團等籤訂戰略合作。
「鋼城」的快速打造,也能為韓城在其他產業拓局打開局面。比如,2019年韓城推介會和今年5月省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雲籤約會上,風力發電、新型綠色環保包裝材料、分散式風力發電、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站等項目都落地韓城。去年8月和今年5月,韓城市委書記、市長還先後趕赴珠海,考察格力電器車間、工業機器人等,並與董明珠洽談,為雙方進一步就「先進位造業」方面深化合作探路。
值得注意的是,曾經的韓城,提出要加速構建千億新能源汽車、千億高端裝備、千億環保陶瓷、千億精細化工、千億健康產業「五大千億產業集群」,如今官方已不再提及。與之形成對照的是,今年10月西安印發《西安市現代產業布局規劃》,也只提及到2022年,基本形成5個千億級支柱產業。對於一座小城而言,難的是先做強一個拳頭產業,四面出擊結果只能是「雷聲大雨點小」。
王首富說過一句話:先定它一個小目標。
對韓城來說,將目光收縮,聚焦於打造「千億級鋼鐵產業基地」,實為一個明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戰略調整。
讓我們將話題重新回到韓城打造「黃河沿岸區域中心城市」上。如果說韓城自身的發展道路上,有一道龍門,那這道龍門就是建成區域中心城市。
根據官方表述,其依託點在於推進韓城—合陽—黃龍一體化發展和韓城—河津—萬榮跨區域協同發展。在這片「黃河沿岸區域」中,合陽人口51萬,河津人口41萬,萬榮人口45.66萬,韓城人口僅39.7萬,人口優勢不足;再看GDP,與韓城同列為黃河岸邊「雙子明星城」、文化相近、也是山西省轄縣級市的河津,其GDP達237.1億,實力並不弱韓城太多。韓城要打造區域中心城市,必然要大力加強人口和產業的匯聚。
做強實業,才能有更多就業機會,促進人口流入,這正是韓城以優勢產業作為中心突破口的緊迫性所在。而從韓城人均GDP關中第一,市民卻體會不深來看,延長實業的產業鏈,從「實」著手豐富產業多元化,也是破解收入不均的關鍵。
《史記》載齊威王曾如此自況: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眼下的韓城,似乎進入「不鳴」的沉默期。但令人欣慰的是,其並非遇挫後沉淪,而是走上「悶聲發大財」的傳統路線。
這樣的韓城,或許更加「可怕」!
作者/來源:城端City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