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是種病,得治!

2022-01-01 私家庭院

老公是個IT(shou)達(ji)人(kong),有什麼好用的手機應用,他一定是第一個知道。他的手機裡裝了兩三百個APP,琳琅滿目。

但我一直有點嫌棄他手機,很長時間他手機都非常非常慢,開個微信的時間都可以去喝杯咖啡了,終於,前兩天他的手機不堪重負,徹底死機,死的妥妥的,連開機都不行。

他一整天都坐在電腦前面,在給他的手機治病,心煩意亂,嘴裡還叨叨著「這搞的,一整天啥也幹不了」。

我在旁邊看著他,默默地走過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跟他說「手機的病不難醫,你的病才得趕緊治啊。

他回頭看我「什麼病?」

我一字一頓的說「囤——積——症」。


囤積手機APP算是囤積症裡比較輕的類型了,但依然是囤積症的一種,那麼多APP其實真正常用的就那么二三十種,但卻保留那麼多在手機裡不刪掉,還不停的下載新的APP。

其實和所有的囤積症患者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關注焦點——「以後」。

人們囤積的東西太多了,買一大堆書但幾乎不看的,他們認為「以後會看」;

購物,覺得好就買一堆,堆在家裡的東西越來越多,舊的沒用完,還在不停買新的,他們認為「以後會用」;

各種會員卡,優惠卡,那種哪怕真的只會去一兩次的地方,也要辦張卡,他們認為「總會用得著的」。

還有囤積文憑的,各種證各種PASS,不管喜不喜歡這個領域,也要咬著牙去考一個,因為「以後可能會有用」。

有些小小的東西囤積起來看起來並沒有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巨大影響,但所有的囤積都會造成我們注意力的牽扯。


注意力就是生命力,你關注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分散你注意力的東西越多越瑣碎,你的力量感就喪失的越多

我們不僅會囤積看得見的東西,看不見的東西更容易囤積,比如囤積信息。

我導師班有個準導師敏,在家帶孩子很久,曾經兒子還沒上學時她總覺得自己很忙,每次在微信上看到一些不錯的文章,被標題吸引之後,每次都打開只看看前面一小部分就直接把這篇文章放進收藏夾。

而現在兒子已經上小學了,一整個白天她有很多時間,她發現她還是看文章看一半然後就點擊進收藏夾,沒幾篇她有認真安下心來從頭讀到尾。

她發現內在已經形成某種習慣了,在翻看那些文章的時候似乎並不是為了去看文章本身,而是以判斷這篇文章是否有收藏價值為動力在閱讀。

還有更隱蔽的囤積症,比如囤積關係

他們只是關注對方做什麼事,認識什麼人,開什麼車,然後判斷要不要把這人放進自己的收藏夾。

可眼前這個人有什麼天賦,有怎樣的夢想,正在如何突破自己的障礙,有怎樣的才情……這些關乎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身上真正重要的東西卻被忽視了。

你會發現喜歡囤積關係的人你很難單獨和他安心吃頓飯,你見他時,永遠都是一大桌子人,三教九流無所不識,微信通訊錄裡有幾千個好友,可是凌晨三點突然醒來無法入睡時,手機裡卻找不到一個號碼能無所顧忌地撥過去說說心裡話。


忘記生命本質的人就會得到這樣諷刺的人生,越囤積關係,越感覺孤獨

這就是囤積帶來的最大問題,當我們總在關注以後時,我們就不停地錯過現在,錯過這一刻的美景,一篇美文,可愛的食物……更可惜的是,錯過來到我們身邊的人或事。

很多父母常常很急,對孩子總是不停地催催催,總嫌孩子磨蹭。但並不是孩子真的有多慢,而是自己心裡好像有個人在拿著鞭子抽著自己往前趕,可似乎怎麼趕都到不了頭

無論你在囤積什麼,都要記得,越囤積,越匱乏

現在我會做的是,永遠都先挑好蘋果吃。

該扔的扔掉,該送的送走,把已經發生的對自己沒有幫助的東西清理出自己的生活,無論是某樣東西,還是某個人,某段關係,某種過去的自己,統統都送走。

當然更不用擔心自己的未來,擔心就是在關注「以後」,而我們真正要學會的是關注「現在」。我們真正能擁有的永遠只有此時此刻。

我非常喜歡電影《重返地球》中威爾·史密斯所飾演的父親對兒子說的話:「你必須意識到恐懼不是真實的,恐懼是對未來的一種自我暗示。雖然危險是真實存在的,但恐懼與否是你的選擇。

文章來源於好報周梵文/好報 家庭院整理推送,轉載請註明出處。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吼孩子是種病,得治
    吼孩子是種病,得治! 怎麼治呢?下面做個分享: 首先,發脾氣前先『暫時離開』,給自己和孩子一個緩衝情緒的時間。 當你因某件事想對孩子發火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暫時走開』。好比,你告訴孩子上學不能走A路,得走B路,可他就是不管你怎麼說教,非要堅持走A路。既然如此,那就不妨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走一次A路。讓他自己去發現原來走A路是會遲到的,因為A路不僅路程遙遠,還必須經過幾個很黑的隧道,既浪費時間還不安全,下一次不用你說,孩子也懂得要怎麼選擇了。
  • 家暴,是種病!早治,早安心;早死,早超生!
    在此,我們必須旗幟鮮明的抗議:家暴,是種病!早治,早安心;早死,早超生!
  • 你的「囤積症」,得治!
    我在旁邊看著他,默默地走過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跟他說「手機的病不難醫,你的病才得趕緊治啊。」他回頭看我「什麼病?」我一字一頓的說「囤——積——症」。」;各種會員卡,優惠卡,那種哪怕真的只會去一兩次的地方,也要辦張卡,他們認為「總會用得著的」;出去旅個行,見啥拍啥,拍上一大堆照片,認後是美好的記憶,可過後再也沒時間細看;還有囤積文憑的,各種證各種PASS,不管喜不喜歡這個領域,也要咬著牙去考一個,因為「以後可能會有用」。
  • 同仁眼科專家:看著很嚇人的3種病,其實不用治
    本文為「京醫通」原創,如有內容轉載,請標明來源審核專家:接英 北京同仁醫院 眼科 主任醫師插畫:醫口酥原標題:《同仁眼科專家:看著很嚇人的3種病,其實不用治...》閱讀原文
  • 貓咪在冬天最容易得這3種病
    貓咪在冬天最容易得這3種病。1.皮膚病,冬天一到零下,即使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也想馬上回到溫暖的家,更何況是貓,但是,長時間待在室內的壞處是,日照時間不足,皮膚的抵抗力容易下降,毛的質量變差,患皮膚病的概率變高。
  • 囉嗦是種病,得治
    你和他嘮家常沒問題,他會表現得非常友善和熱情。但是一旦到了職場,這種話多,找不到重點的溝通方式,就極其不利了。如果不予以刻意管理,有會成為職場中的發展障礙。 ▌效率低下 開會是最明顯的例子。你在電梯口碰見老闆,老闆對你說,小姑娘,聽說最近客戶會議安排得很好,你一個人是怎麼處理得這麼妥當的?如果老闆突然這麼問,你會怎麼回答? 你可能憋滿臉通紅說出一句話,這沒什麼,老闆過獎了。如果你換一種方式說,謝謝老闆誇獎,這不是我一個人功勞,我組織了一個項目小組,這是大家群策群力的力量。這兩種方式,你覺得哪種會更容易留給老闆深刻印象?當然是有總結能力的說法。
  • 「崇洋癖」與「軟骨病」是種病,必須得好好治治了
    此規定一出,很多國人交口稱讚,簡直是大快人心,「崇洋癖」與「軟骨病」是種病,必須得好好治治了。無論世界如何變換,身為中華兒女,就一定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堂堂正正做中國人。
  • 你縱身一躍,毀掉的不只是你,還有你的至親,抑鬱是種病,得治!
    那時候,如果你說心情不好,提不起興趣做任何事,別人總會說你這是矯情,閒著沒事,瞎鬧騰,沒有人會認為你這是種病。而近幾年,跳樓的,跳河的,割腕的,上吊的,因為抑鬱而死去的人,變得越來越多,令人細思極恐。
  • 大男人主義是種病,得治
    這樣的男人,他們的思想觀念就是:男人是家裡的主人,是女人的天,他說什麼,女人就得聽什麼,就算他是錯的你也得聽著。不僅如此,在這種男人的思想裡,不做家務是理所當然,家務什麼那是女人的該做的事,吃飯時,你需要把飯給他盛好放在他面前;他出去朋友家帶上你,你需要為他跑前跑後的跑腿;你們去逛街買的東西,再重也得你提著。
  • 現代的社會是一個綜合複雜的協作型社會,依靠自己囤積糧食很愚蠢
    於是乎,網絡有很多聲音,大師級磚家級人物出現囤積糧食的言論。其實,這是很愚蠢的,而且很危險。網絡的信息大可以對稱開明,不需要禁言。思想也要解放,現代的社會是一個綜合複雜的協作型社會,依靠自己囤積糧食可行嗎?
  • 《盜賊之海》黃金囤積者是什麼 黃金囤積者背景介紹
    盜賊之海黃金囤積者是什麼?黃金囤積者是遊戲內的大型公司之一,會發布很多任務讓玩家去完成。
  • 別人都在「斷舍離」,但我還是繼承了父母的囤積癖
    原創 閆如意 鳳凰WEEKLY「大夫,您看我這個囤積癖還有治嗎?"別看斷舍離和極簡風的收納流行書一本本地出,當代人最終都逃離不了囤積的宿命——不論你是屬什麼的,最終都是屬倉鼠的。
  • 治未病到底治的是什麼病?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治未病」是什麼意思,「未病」不是「胃病」,更不是某一種病的名稱。最早源自於《黃帝內經》所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治」,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
  • 總丟東西是種病,得治!
    無論大丟小丟,總是讓人感到十分的懊惱。英國有項調查報告曾指出:3000個被訪者中就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每天花費15分鐘找手機、鑰匙、文件之類的。
  • 囤積癖的痛苦人生:因為無法丟掉任何東西,他們住在「垃圾堆」裡
    作者丨 閆如意  編輯 | 花木藍  「大夫,您看我這個囤積癖還有治嗎?"  別看斷舍離和極簡風的收納流行書一本本地出,當代人最終都逃離不了囤積的宿命——不論你是屬什麼的,最終都是屬倉鼠的。  然而,和囤積相伴相隨的,是一種揮之不去的自責和愧疚感——無法做到極簡生活的我,真的是個毫無自制力的垃圾嗎?  極簡生活當道的今天,囤積似乎成了一種原罪。人人都在告訴你,囤積是一種壞習慣。愛囤積的人,甚至被打上了「層次低」的標籤。
  • 用「斷舍離」治「囤積症」?大錯特錯
    在這些戰利品中,是否大多數都囤積在身邊卻毫無用處。基數越來越大,東西越來越多,即便是收納達人,對與日俱增的囤積品,也只能攤手~美國有兩位心理學家在著作《物品:強迫性囤積和物品的意義》中表示,囤積是一種生理和神經系統的疾病,而不只是一種能糾正的壞習慣。
  • 彩虹合唱團推出扎心神曲《孤獨是種病》!單身狗們請互相抱緊
    深夜回到家,也想要有溫暖燈光和羹湯,不是做作不是矯情,「表面鎮定並不是保護色,反而是要你懂得」,孤獨是種病
  • 如果直男是種病,對不起,我願意一直病下去
    直男但我想說的是,如果直男是種病,對不起,我願意一直病下去。首先,說直男找不到女朋友,我想說的是,幹嘛找不到,怎麼就找不到呢?直男之所以被稱為直男,就是因為說話直,但肯定不是亂說話吧,直男說話,往往是經常不在線上,可一張口,就直指問題核心,其實,直男之前的不開口,不是因為不想參與,而是因為他們不做沒把握的事,所以,直男提出的意見,必定是深思熟慮的,當然,大腦發熱一抽經也是有可能,但問題的核心在於,直男說話,從沒有想過得沒有得罪人,只是表達個人意見,而且直指問題核心。
  • 當談到「不治之人」時,中醫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有六種病不能治癒:「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病人很驕傲,很任性,不管是天生的還是地位高的。
  • 文藝是病,咖啡是藥,你治不治?
    文藝是種病,你治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