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購物要留心,得物App屢被買家賣家投訴,蘋果耳機鑑定只針對盒子?

2020-12-22 騰訊網

潮流文化在國內的火爆已有數年,潮流電商平臺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毒App」。今年1月,「毒App」正式更名為「得物App」。

這個集潮流電商與潮流社區於一體的綜合性平臺,不僅是潮流圈裡的寵兒,還是資本圈裡的「香餑餑」。據「企查查」顯示,得物App為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產品,該公司還獲王思聰間接持股。去年4月,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新一輪來自DST的融資,融資後估值超十億美元,正式進入獨角獸行列。 以「潮」為本的得物App開啟了618潮物狂歡節。得物的「潮」不僅體現在商品和社區內容上,它還自創了"先鑑別,再發貨"的購物流程,即賣家發貨給得物App平臺——平臺的鑑別師對商品進行多重鑑別查驗,包括是否為正品,是否有瑕疵等,針對存在微小瑕疵的商品與買家溝通——溝通確認無誤後,平臺發貨給買家。然而在創新的交易模式及光彩奪目的潮流文化背後,不少用戶卻陸續發起了對得物的投訴。

據「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得物App的累積投訴量達三萬多件,未解決的投訴仍有近五千件。近期的投訴內容多涉及「鑑別不專業」「客服不處理」「收到的商品有問題」等。

4500多元買了「垃圾」?還退不了

今年5月底,廣東的孫先生花了4500多元,在得物App上購得一款卡西歐周年紀念限量手錶。購買前,他仔細叮囑客服,如果有缺少配件,一定要告知他並讓他確認。將近十天後,孫先生收到了他夢寐以求的限量手錶,然而打開外包裝的那一刻,他傻眼了。

孫先生告訴《消費者報導》,自己收到的貨品並非產品原裝的精美盒子,而是其它手錶的盒子。此外,內包裝吊牌、背蓋膜、遊環膜等均缺失。「整套商品除了手錶和說明書是對的,其它該有的配件一樣也沒有。」孫先生鬱悶地表示。

孫先生立馬找得物的客服詢問,但客服卻不認為商品有什麼問題。孫先生表示,之前他曾在得物上買過另一款手錶,表鏡裡有微小塵粒,得物都告知自己,溝通確認後才繼續交易。「這回得物卻完全沒有告知我缺少原裝盒子及配件,直接就把手錶發過來了。」孫先生不滿地表示,「鑑定環節存在巨大問題」。從這一舉動來看,得物鑑別人員或許完全不認為商品存在問題。

由於孫先生不懈地向平臺反饋情況,平臺的專員最終同意了他退貨退款的要求。

然而事情還沒有結束,孫先生把商品退回去時,專員卻告訴孫先生,錶帶有使用痕跡,不能退貨。

孫先生又一次傻眼了。他表示,手錶有使用痕跡的事,他完全不知情。他告訴《消費者報導》,手錶本身貼了得物專屬的「撕毀不退換」標籤,他收到貨後就不打算留下這件商品,所以沒撕下標籤,更別說使用這個手錶了。

錶帶有孫先生不知道的使用痕跡,再結合之前外盒不匹配、配件缺失等情況,孫先生不由得感慨道,「這樣的手錶都能通過鑑定而直接發貨,我不認為此次交易的鑑別是合格的。」

目前,得物已把手錶退還給了孫先生,並將標籤取走,這意味著孫先生不能再進行退貨。孫先生表示,目前網上賣的同款手錶都是有原包裝原配件的,像他這樣原包裝和配件都缺失的表,在收藏愛好者裡基本沒有市場。他無奈道,「現在就相當於4500買了個『垃圾』」。

因得物特殊的交易流程,同一款商品很大可能會來自不同的賣家,這就需要平臺充當好查驗鑑別的角色。而面對此類紀念型商品,平臺有沒有從收藏價值的角度進行考量呢?對此,《消費者報導》向得物(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發送了採訪函,在截稿前未收到對方任何形式的答覆。

值得一提的是,得物App上對這款手錶的介紹只有寥寥數語,既沒有對原外包裝及配件等進行描述,也沒有相應的圖示。

法律從業者、知名法律博主郭小明表示,法律上沒有關於紀念型商品的明確界定,買家只能在購買前留意商家是否有關於原裝包裝的承諾或者約定,如果沒有,那麼對於最終交付的商品,其包裝問題很難作為退貨換貨的理由。

最近,孫先生嘗試在其它二手市場給這款手錶估價,因原裝外盒缺失等原因,被意向買家壓價到3500元。

蘋果AirPods買來就壞,鑑別只看外盒?

今年5月,梁先生從得物購買了一副蘋果AirPods耳機,他告訴《消費者報導》,剛收到貨時他就發現耳機連接有問題,無法使用,而且貨品沒有附帶發票,去授權店維修也十分困難。梁先生當即聯繫得物客服,要求解決問題。客服表示,出售商品的是個人賣家,沒有發票提供,平臺不是出售主體,也無法提供發票。客服還讓梁先生自行找店鋪維修。剛買的東西是壞的,平臺還如此推脫責任,回憶起與得物交涉的過程,梁先生在接受採訪時還難掩氣憤的情緒。

附帶著得物「鑑別證書」的耳機為什麼剛到手就出現問題?梁先生告訴《消費者報導》,在與得物客服的交涉中,他得知這副耳機的鑑別僅限於外包裝,換言之,得物並未對裡面的產品進行鑑別。梁先生直呼「完全沒想到竟然這樣鑑別!」

在梁先生的多次交涉下,得物補發了電子發票。然而又讓梁先生沒想到的是,發票價格也是有問題的。這幅耳機的購得價格為999元,加上運費為1017元,但發票金額卻只有799元。

梁先生表示,目前耳機已被自己無意中弄好了,將就用著,再也不想去追究這個事情了,「實在太麻煩太累了!」

得物是如何進行鑑別的?怎樣保證買家拿到的既是正品,又無質量問題,且單據齊全呢?對此,《消費者報導》向得物(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發送了採訪函,在截稿前未收到對方任何形式的答覆。

千元物品「被貶值」,得物如何對賣家負責

黎先生是得物的賣家,最近他有件潮牌短袖衣要出手,便把衣服寄給得物出售。但這一寄,卻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

黎先生稱,因為沒有通過得物的鑑別,所以他的衣服沒有寄賣成功,被退了回來。本來只是普通的交易不成,但拿到衣服後黎先生心下一涼,因為他看到衣服的吊牌幾乎斷成兩半。

據黎先生稱,買家一般很看重吊牌,他寄過去的吊牌是完好的,而吊牌斷裂會讓他的衣服價格大跌。他立即找到得物詢問,處理問題的專員聯繫了他,堅稱吊牌寄過去的時候就是斷的。但梁先生保留了先前得物客服發來的截圖,包括得物收到衣服後的開箱視頻,可以看見吊牌還是呈完好的狀態。

「我寄過去用了盒子包裝,但他們(得物)寄回來沒有加盒子,就用普通的包裝袋來裝。」黎先生不滿地表示。他認為得物要為吊牌的損壞負責。「證據就擺在眼前,可專員一口咬定當時就是斷的」,黎先生懊惱自己發貨前沒有錄好視頻,「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黎先生稱,這件衣服他本想以900多元的價格出售,同款衣服目前甚至可以賣到1400元,但是吊牌斷了,很多平臺都掛不上去,很難賣。「根本就沒人買,低價甩賣可能才有人要」,黎先生沮喪地說道。

記者就此事諮詢平臺客服時,對方表示,如果出現貨品損壞等問題,會有專員核實處理,坐席客服無法解答。

一般而言,吊牌不是衣服的構成部分,但在這個事件中,吊牌損壞卻可以對衣服的價格產生影響。法律從業者郭小明表示,雖然對於吊牌問題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但根據《合同法》,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目前,黎先生的事情仍沒有進展。《消費者報導》向得物發送的採訪函中也有關於如何保障賣家權益的問題,但在截稿前未收到對方任何形式的答覆。

相關焦點

  • 消費者投訴得物APP 鑑定真偽「並不靠譜」
    潮文化也帶動nice、識貨、得物等一批潮流電商平臺的崛起。今年年初,「毒」App更名為得物。憑藉首創「先鑑定、再發貨」的購物流程,得物收穫了一眾忠實粉絲。平臺除了售賣球鞋,還增加了服裝、配飾、手錶、美妝、手辦等潮流消費品類。隨著得物App的走紅,不少明星也攜品牌入駐得物App。不過,得物受年輕人追捧的同時,平臺商品服務也在遭受質疑。
  • 【已解決】聚投訴網友投訴得物-毒App:得物(毒)app平臺取消賣家已...
    2020年01月06日 11:25,郭先生發起對得物-毒App的投訴。截止發稿前,得物-毒App有效投訴338次。
  • 得物APP投訴、違規迷霧,楊冰的潮流經怎麼念?
    案例2:2020年6月19日,網友@春遊要去動物園反映,618期間在得物買的鞋子,存質量瑕疵,平臺以優惠券的方式補償取消訂單,可優惠券並無實際「優惠」,且因瑕疵取消訂單重新下單時,鞋子已漲價100元,而平臺將責任推給第四方(生產商)。
  • 得物去「毒」難阻售假投訴,鑑定服務頻遭質疑
    得物售假投訴不斷,鑑定服務遭質疑得物App原名為「毒App」,出身於虎撲社區,其曾因「炒鞋」概念而被公眾熟知,一度得到王思聰、陳赫等知名人士的支持。2020年初,該平臺由「毒」更名為「得物」。對於改名原因,得物官方表示,在用戶意向調查中,很多新用戶對於「毒」沒有清晰的認知,更名後的品牌名稱簡潔且具有清晰的品牌指向性。
  • 尷尬了 在得物(毒)APP購買的商品無法線上鑑定
    有媒體統計,得物APP上的知名鑑定師「weeeellll「平均每天鑑定4851雙鞋,如果按照每天工作24小時推算,鑑定一雙鞋的時間平均僅為18秒。賣家拼圖可過驗?有網友質疑,鑑定師在如此飽和的工作下,是否會出現看走眼的時候?
  • 得物App「先鑑別,後發貨」,保障買家入手全新正品
    新一代潮流網購社區得物App在今年的5月1日啟動了「嗨購5月」系列主題活動,宣布會通過超百場線上活動向用戶發布5億元的潮流消費補貼,讓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真正實現「嗨購」,以此來全面支持上海市「五五購物節」,以最大力度提振消費力度。
  • 【已解決】聚投訴網友投訴得物-毒App:得物app非法收取包裹並且拒...
    2020年01月28日 12:59,葉先生發起對得物-毒App的投訴。截止發稿前,得物-毒App有效投訴415次。
  • 得物APP的「潮流野心」:產品真假屢遭質疑 鑑定流程飽受爭議
    摘要:借「618購物節」的東風,得物APP計劃打造屬於自己的「潮流月」,可在與日俱增的投訴之下,得物APP的「潮流故事」或許並不好講。以當下為時間節點,距離毒APP更名已經超過五個月,但從消費者角度而言,更名後的得物APP「裡子」似乎並沒有改變。
  • 潮人聚集地,正品集中營,就是得物App
    得物App作為備受潮人青睞的新一代潮流網購社區,也曾公開表示過其服務的用戶是以 95 後和 00 後為代表的年輕潮流消費群體,並點明這些年輕潮流消費群體代表了移動網際網路的未來。在小編看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潮流文化固然是一件好事,年輕人加入市場也讓市場潛力無窮。
  • 「315報告」二手潮鞋交易「紅與黑」:得物(毒)APP nice 有貨「上榜」
    但是,毒App只是一個球鞋鑑定平臺,對方是一個個人買家,您所購買的鞋子是2015年款,我們檢驗為真就已盡到平臺義務,個人賣家更是不具備三包能力,因此您的鞋子無法進行退換貨,只能贈送80元您自己去買管膠水進行粘合」。之後,肖先生多次就該鞋子售後問題進行溝通,但「毒App」都在反覆強調平臺和賣家都沒有三包責任,並在肖先生提出投訴申請時,同意我去消協投訴處理。
  • 聚投訴網友投訴得物-毒App:我在得物app上買到殘次品鞋子
    2020年02月09日 21:01,趙先生發起對得物-毒App的投訴。截止發稿前,得物-毒App有效投訴435次。
  • 得物(毒)APP給你滿意答案
    交易模式也是一大亮點,得物(毒)APP自成立之日起便率先開創了先鑑定後發貨的交易模式。買家用戶下單 - 賣家寄貨到得物App - 得物鑑定和質檢之後 – 發貨給買家(如有瑕疵告知買家用戶) - 買家確認收貨 - 得物扣取手續費,打錢給賣家。整套購物流程下來,得物App官方作為第三方充當鑑定鑑別的角色,最大程度保障了買家用戶的利益。為保障鑑別的準確性,得物(毒)APP秉承嚴謹的科研態度,籤約數百位業內頂尖、具有多年經驗的潮流商品鑑別師,打造了以潮流鑑別商品為核心的「鑑別實驗室」。
  • 得物(毒)APP:給用戶絕佳的潮流購物體驗
    得物(毒)APP成立五年以來,發展迅猛。2019年8月得物(毒)APP入選工信部「2019網際網路成長型20強企業」,36kr也報導得物(毒)APP為新獨角獸。
  • 得物APP盈利迷茫:炒鞋風口不再 接連被央視、中消協點名
    29日,微博空降「中消協點名得物APP」話題,閱讀量高達1.2億,其中,產品假冒偽劣問題最受網友關注。  事實上,得物被投訴假冒偽劣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  在黑貓投訴上,關於得物的投訴數量高達3.2萬次;公開資料顯示,改名之前的毒APP(得物曾用名)投訴數量也達到月2.2萬次,其中多數消費者直指得物售假。
  • 得物APP遭質疑:消費者反映退換貨難並被評為「謹慎下單」
    多家投訴平臺反映售假、退換難問題隨後,中新融媒在其他網絡投訴平臺看到不少與張女士有著同樣購物經歷的消費者投訴。隨後,王先生反映給客服,但得物客服服務態度極差,推脫責任,說他們鑑定是專業的,並表示鞋後跟內部髒汙是全新無暇,還說王先生要求的鞋後跟顏色正常是高於行業標準。
  • 中消協618消費維權報告:羅永浩、國美直播、得物App等被點名
    中國網財經6月29日訊 中消協29日發布「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今年「618」促銷活動期間消費維權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價格競爭、簡訊騷擾、紅包活動、假冒偽劣等方面。其中,羅永浩直播翻車、國美直播帶貨不發貨、得物App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等案例被中消協點名。
  • 得物回應中消協點名批評:感謝監督 涉及案例已處理完結
    來源:TechWeb.com.cn【TechWeb】7月1日消息,針對媒體報導的「中消協點名得物App」,得物App昨天發聲明回應稱,對於涉及的三個案例,平臺均已跟進,用戶接受處理結果。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報告中提到得物在618期間的被投訴情況,並引用了三個消費者投訴案例,涉及退貨被索「鑑別費」、質量瑕疵等。得物App表示,感謝中消協與媒體對得物App的監督,認真對待每一個用戶和每一商品是得物App始終堅守的初心。
  • 得物APP上買耐克跑鞋,穿兩小時開膠?鑑定師資質令消費者傻眼
    得物APP是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一個時尚電商平臺,也因為該平臺號稱可以鑑定商品真偽而吸引了不少用戶在該平臺消費,然而該平臺的特性也讓大眾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今天,中消協點名得物APP的事件,上了微博熱搜,其中提到中消協發布618消費維權輿情報導,基本情況中提到得物app被投訴包含假冒偽劣、鑑定費、優惠券等問題。
  • 得物App被中消協點名,消費者退貨被索「鑑定費」?
    作為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首個購物節,「618「肩負了對衝疫情影響、拉動國民消費等重要任務。來自天貓和京東的銷售數據顯示,大促期間兩家電商平臺累計下單金額分別達到6982億元和2692億元,雙雙創下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