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冕服的形制

2020-12-22 小姐姐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中國古代的衣裝服飾雖然豐富多彩,但有關穿著的禮儀規定甚至服裝制度的條例,其名目在數量上也不亞於服裝款式。什麼人穿什麼衣裝,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穿,都有詳細規定和民俗,因而服裝又可依用途分出若干種類。祭服祭服即為 祭祀時所穿用的服飾。古人認為上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地是萬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而祖宗是族系的始祖,這三者最為初民和古代的中國人所崇拜。祭祀就是表達初民的這種崇拜心理的一種儀式,而祭祀時穿著的服裝即為祭服。上古祭祀用冕服,同時這種冕服也用在祭祀外的其他重要禮儀場合。由於周代以後古人對天地及各諸神的重視,其冕服形制一直沿襲周代的形制,只有少量的變化。具體冕服的形制我們在本章第六節中還要詳述。

周代服飾

朝服古代天子 (皇帝)與大臣們議論國事稱為朝會。朝會有大小、朝夕之分,其禮儀亦有輕重之別,再加上入朝官員職位有高、低之別,因而朝服等級十分明顯。歷代的<輿服制>中都有詳盡的規定,具體地說明了什麼朝、什麼官職的人穿什麼樣的朝服,由此可見對朝服的重視。正由於此,我們可以說朝服的款式、色彩、飾物、紋樣是我國服飾文化中最豐富的一類。公服公服又稱 「從省服",是低一級的朝服。在使用上禮重則著朝服,禮輕則著公服,這是朝服與公服的區別。章服本指有紋章的服飾。按《考工記》:「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在唐、宋是在品官的服飾上束以金、玉帶並加佩金、銀魚袋者謂之章服。

朝服

賜服凡因有特殊功績或在特殊大典上,由皇帝頒賜的較榮貴之服飾叫賜服。如宋代有皇帶賜給臣子的繡有各色鳥獸紋樣的錦袍;明代有皇帝賜給臣子的帶有蟒、飛魚、麒麟等紋飾的服裝。燕服指養老之服, 後世則將在家居時所穿的一般服飾稱為燕居之服。野服指不在朝會及公位時的服飾,它不受官定服飾所限,在野之士或退職後家居均可穿著。戎服戰爭時所著 的軍服,即盔鎧類。古代的甲大都是用皮革制的。甲有上旅、下旅、裳三部分組成。長度在腰以上稱上旅,在腰以下為下旅,在其下為裳。頭鎧叫作胄,後稱盜。秦漢始有鐵鎧;南北朝後鎧甲製作愈發精良,樣式繁多。

燕服

喪服指用於 喪事時所穿的服裝。喪服大體上可分為五等,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其下又分若干等,大抵以麻布縷數之多少加以區分。歌伎樂舞服飾這種服飾大多是 在生活中原有服飾基礎上加上裝飾,使之更為美化,如加以繡紋、長袖、飄帶等飾樣或飾物。上衣古代的上衣有單、夾之分。單衣稱為禪,袷衣稱袷或復;在家穿的稱為褻衣,又稱私或衷衣,猶如現在說的家居服;穿於外衣和內衣間的稱作中衣。帶伴隨上衣使用的是帶。系帶與否,對衣的外形有直接影響,因為古時的衣既不收腰,也無褶省,從腋下垂直而下。帶有大帶、革帶之分。大帶的作用在於束衣;革帶的作用在於佩飾物或攜帶物體。

喪服

革帶往往系在大帶之上,少數歷史時期有隻系革帶而不來大帶的。大帶通常以絲製成,有邊與無邊依貴賤區分。大帶在腹前打結,餘下的部分下垂稱為紳。紳又泛指大帶,因而「紳士」就成了官吏和貴族的代名詞。以上所逃的衣,多為貴族、官員和有錢人所服,至於勞動人民和一般平民,很少有著長衣和寬袍大袖的,俗稱的短衣邦就是指平民百姓,他們的衣裝不僅在長度上短,而且寬度也窄,在選材上略有不同,但一般多用褐或布較粗的面料。

較粗的面料

下裳由於古時的上衣較長,所以下裳從款式上相對簡單,它們的區別更多地反映在面料、色彩、紋飾及長短上。其主要類別有裳、絝、 輝。裳裳就是裙。古代男女都穿裙,裙長至腳踝或拖地。隨時代時尚的變化,裙有高腰、低腰、肥瘦、有褶無褶及長短的變化。在我國的歷史上,人們幾乎一直在穿著裙,但其一直變化不很大,其形制本身就較簡單,劉熙中說,「裙,群也,連接群幅也」。所謂連接群幅,就是將古時二尺二寸幅寬的織物聯接起來成筒狀。古時裙幅的多寡不一,但一般是由七幅組成,即前三幅、後四幅。古時的石榴裙、籠裙、紅裙、鬱金裙、百鳥裙、青裙、月華裙、鳳尾裙等都是依裙的顏色和材料命名的,而單裙、復裙、中裙、襯裙則是依穿法和裙的季節性穿著為區別的。

古代衣裙

絝絝也可寫作挎,就是今日褲的意思,但其形制卻與今日的褲大有不同。《說文》稱之為脛衣。《釋名》說:「兩股各絝別也。」說明古時的絝為護大腿之衣,且無襠。古時之絝皆無襠,漢後開始有合襠的絝。但在歷史的各階段無襠的褲一直有穿著,主要是上流社會穿著。其原因在於它屬內衣,往往是和裙子一起配穿的。由於是內衣,所以其治療往往不是很講究,甚至經常乾脆不穿,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女屍就沒有穿褲。看來古人也經常不穿褲,估計大多是為保暖時才穿,所以是一種次要的服裝。

禪揮為有襠的短褲,也稱為混,是穿在裡面的內衣。宋代高承事物紀原:「……以三尺布為之,前後各一幅,中裁兩尖襠交湊之,周文王制輝長於膝。"唐代顏師古註:「臺襠謂之輝,最親身者也。」還有一種短褲,形似牛鼻,稱為犢鼻揮,即後代的短褲或褲衩。這種短褲多為百姓所著。鞋類一、鞋古代鞋的種類有履、 屐、屐、鞮。屨、履為一物,只是穿著時代不同,漢前稱屨,漢後稱履,並且都是腳上外穿之物的總稱,如同今日鞋的含義。單講履的話,它是指以麻、絲製成的鞋,而漢前的屨多指草鞋。在履的底部如加一層木底稱為舄, 後來人們把以木製成的鞋稱為展。顏師古《急就篇》註:「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濺泥。」木屐現在還保留在日本的一些地區和我國西南的部分山區之中。我國漢前的鞋多為草麻之鞋,後來履專指草鞋,後漢又有木鞋。至於絲鞋,一直是少數貴族所穿,一般百姓多穿草、木之鞋。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史教程》

相關焦點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服裝裝飾效果
    在整個古代時期,我國的鞋有兩大特點:一是長期以來一直不分左右腳,也就是左右腳的形制一樣,直至民國才吸收了西方的鞋型,有了左右之分。二是古時的鞋,鞋頭多高高隆起,其隆起的高低、隆起部位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同時也依此使許多鞋而得名。
  • 中國古代服飾之美:漢族中最高等級的禮服——冕服
    中國講究傳統禮儀之大,所以被稱為夏;而同時有著服飾之美,故稱華。而衣服最初的意義就是在於遮羞,是文明之始,也是「禮儀」的最初的產生。在中國古代的服飾中漢服應該是現在大街小巷上經常能見到的一種,而在漢服中有一種最高等級的禮服——冕服。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漢服指漢民族傳統服飾,那你知道各個時期的服飾都是什麼樣的嗎?原始時期原始人將獸皮拼接成衣服禦寒。新石器時代,農業和紡織出現,人們開始用麻布縫製衣服。此時的衣服形制是上衣下裳,顏色是上玄下黃。此種服色觀念來源於「天地崇拜」,影響深遠。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  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一些高校、社區成立了漢服社團;電商平臺上,漢服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暢銷品;各類漢服秀更是屢見報端。
  • 在眾多漢服形制中,哪種形制最能代表漢服文化?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比如在漢服的眾多形制裡面,還有深衣這樣的一類形制。但是呢,關於深衣的知識,許多人都是不太清楚的。那麼,什麼是深衣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大家不是特別了解的漢服形制吧!深衣屬於漢服,是起源於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所謂的深衣,就是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
  • 中國的古代文化之服飾禮儀
    傳統中國是所謂的「禮儀之國」,凡事都講究是否合乎禮儀,就連穿衣戴帽也不例外。我們知道,服飾本來是用來禦寒保暖和蔽體遮羞,但在禮樂制度下,服飾卻成了「禮」的載體,是個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標誌。各階層的成員,在服裝的質地、款式、顏色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不可隨便逾越。這就是獨具特色的中國服飾禮儀。我們首先從質地談起。
  • 一衣帶水:韓國傳統服飾與織物
    撰文/徐文躍供圖/中國絲綢博物館 韓國傳統文化大學■ 朝鮮王朝時期畫家金弘道的風俗畫。他以幽默與諷刺手法表現庶民生活,畫中平民身著韓國傳統服飾成群結伴地趕路。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藏。提到中國服飾史,必然要提到《周禮》。在《周禮》成書以前,就已經有了冕服(六冕)和翟衣(三翟),可以說冕服和翟衣是中國傳統服飾中歷史最為久遠的兩類。
  • 古代服飾科普,有需要的同學看這裡~
    這是《紅樓夢》裡賈寶玉剛出場時服飾的描寫,還未開口說話,一個錦衣玉食的公子哥形象便躍然紙上,很是形象。有些寫古風的同學對於古代服飾如何描寫很是困擾,所以今天小編編就來科普一下漢服,了解了基本的東西,寫起來才能遊刃有餘。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漢服。何謂漢服?漢服者也,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於黃帝制冕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完整的服飾制度在漢朝得以確立,不過,也不是一蹴而成的。因此,漢人就想了個折中的辦法,將上身的褶衣加大袖管,下身褲子加大褲管,似乎象今天流行的「裙褲」形制,這樣一來,有點類似上衣下裳的傳統式樣,既照顧了漢族的衣冠體制,又吸取了北族服裝便於行動的優點。至於左衽,自然是改為右衽了。褲褶服不但為當時漢族男子穿著,漢族女子也有穿著的。
  •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與日本和服相比,漢服歷史悠久。與和服的寬敞典雅相比,穿著漢服的女性更加優雅、典雅,展現了中國禮儀之鄉的魅力。那麼,漢服在不同朝代之間有什麼區別? 漢服的歷史發展 《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 中國歷代服飾的變遷(一)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歷史。從服飾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嬗變。無論是商的「威嚴莊重」,周的「秩序井然」,戰國的「清新」,漢的「凝重」,還是六朝的「清瘦」,唐的「豐滿華麗」,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壯豪放」,明的「敦厚繁麗」,清的「纖巧」,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審美設計傾向和思想內涵。
  • 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
    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目錄:1、商周時期--華夏服飾2、秦漢--傳統冠服制的確立 3、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服的流行  4、隋唐時期--服裝的轉變——《左傳·定公十年·孔穎達疏 》 中國傳統服飾的兩種基本形制   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 服飾 | 獨特之美的宋朝服飾
    宋朝服飾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飾,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飾,是服飾史發展的一顆明珠。宋代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后、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兇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ONE 男服 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頸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朝服飾美學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就清代的服飾情況而言,社會上風行的務實精神,就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服飾審美追求,使得男女服飾表現出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基本特徵。
  •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的結構特點包纏式結構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包纏式著裝形制相對貫頭式服飾出現得較晚,在人們開始學會紡紗織布後,棉、麻、絲質織物開始普及,這時包纏式服飾才開始流行,服裝在穿著的過程中更講究技巧
  • 通過古代服飾文化:如何看出古人的社會禮儀、審美以及地位?
    在之後的社會發展中,人類的服飾也由最原始的保暖與遮羞功能,引申出了更多的功能,在服裝的演變歷史中,也融合了許多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伴隨著服飾的發展,深入人心。從古人的服飾,看當時人們的社會禮儀、審美以及地位服裝不但是人類文明的現狀,更是一個民族文明延綿的縮影。
  • 晟道禮典——婚典丨各朝代婚禮服飾演變
    新郎服飾:爵弁、玄端禮服,新娘服飾:正婚禮時,穿玄色純衣纁袡,拜見公婆時則穿宵衣。婚禮古稱「昏禮」,由舉行於黃昏而來,「婚」字乃後所造。昏禮當日,新婦帶著與真發混同梳編的裝飾假髮。婚服形制與男子同,唯服色有別,上衣下裳均為黑色,取專一之意。另外,從陰陽五行思想考慮,由於黑色屬陰,故而在裳下緣紅色邊,以注入洋氣而致平衡。
  • 漢服的形制有哪些?分別有什麼特點,漢服命名方式是怎樣的
    漢服的形制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 2、「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 3、「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