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皮膚科主任醫師盧傳堅教授
痒痒癢.....太癢了,忍不住又撓了幾下,在與瘙癢的鬥爭中,又一次敗下陣來。
同樣是接觸了某一種物體,食用了某一種食物,有的人平安無事,而有的人則渾身不舒服。
輕則周身皮癢,皮膚潮紅,充血性風團接二連三出現;重者還可能引起呼吸困難、急性休克,性命攸關,仿佛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在表示不滿。
說到這,不少人都能猜到——又是過敏!
過敏性疾病被列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重點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大約有20%-40%的人口受此困擾。
中國過敏性疾病患者或超過2億,包括常見的蕁麻疹、溼疹、特應性皮炎、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等。
鑑於該病受累群眾廣,病情遷延反覆難治癒,為呼籲大家重視過敏性疾病的防與治,每年的7月8日被定為世界過敏性疾病日。
在今年的過敏日來臨之際,家庭醫生在線專訪了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皮膚科主任醫師盧傳堅教授。
盧傳堅
廣東省中醫院皮膚科
主任醫師
擅長發揮中西醫優勢治療常見、難治皮膚病,尤其是銀屑病、溼疹、蕁麻疹、痤瘡、脂溢性皮炎、脫髮、帶狀皰疹等。
常見的過敏性疾病:
蕁麻疹和溼疹如何區分?
在眾多的過敏性疾病中,以皮膚為主要表現的有蕁麻疹和溼疹,是兩種最常見的皮膚病。
有相關數據顯示,大約20%-25%的人一生中至少得過一次蕁麻疹。
它悄無聲息地來,留下一個個像被蚊子叮咬似的「疙瘩」風團,一般在24小時內又可自行消退,基本不留痕跡。
蕁麻疹就像是一位行走江湖的俠客,來無影,去無蹤,所以很多患者很難找到確切的病因。
在目前已經發現的病因中,比較常見有以下因素:
1、食物,如魚蝦、肉類等高蛋白食物,芒果等水果,某些食品添加劑等;
2、感染,包括各種細菌和病毒感染,比較常見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可能會誘發蕁麻疹;
3、物理因素的影響,例如冷熱的溫度變化或者是壓力和摩擦,有些人被衣物壓到的皮膚容易出現風團瘙癢;
4、接觸性因素,比如接觸某些花粉或是動物皮毛;
5、精神壓力或是環境變化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而溼疹的皮損特點和發病原因與蕁麻疹皆不同溼疹以丘疹水皰為主,伴有比較明顯的滲液,皮損一直固定存在且呈對稱性分布,瘙癢很多時候不分時段。溼疹好發的部位廣泛,顏面部、四肢,乳房、外陰、肛周都可能出現,甚至可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盧傳堅教授指出。
溼疹分為多種類型,總體而言,皆由風、溼、熱邪阻滯於肌膚所致。
急性溼疹多偏溼熱,慢性溼疹多合併虛證,例如血燥或是脾虛。
「溼疹常表現為水皰伴有滲液,這是人體水溼過盛的一種表現。」盧傳堅教授說,有的人脾胃虛不能運化而導致溼邪偏盛;有的人感受溼熱,因熱盛而生溼;有的人則是因為吃了太多肥甘厚膩之品導致體內的溼邪內生,具體發病原因要結合個人情況來判斷。
雖然都是「疹」,症狀特性卻不同
蕁麻疹、溼疹和麻疹,雖然都帶有「疹」字,但卻是三種不同的疾病,在傳染性方面也是各有各的「脾氣」。
麻疹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病毒傳染病之一,其傳染性很強,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易發生流行。
麻疹病毒通過呼吸道分泌物飛沫傳播,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眼結膜炎及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頰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後遺留色素沉著伴糠麩樣脫屑為特徵。
麻疹-圖片來源於《臨床皮膚病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而大多數的溼疹沒有傳染性,除了一種特殊的「自身敏感性溼疹」對於自身有傳染性。
即本身有一定的皮膚病基礎,如真菌感染、潰瘍甚至是伴有滲液的溼疹皮損,這些皮損的分泌物沾染到正常皮膚後,繼而誘發自身敏感性溼疹;另一種情況是溼疹合併真菌感染,真菌會因接觸而傳染。
手部乾燥性溼疹與面部溼疹-(圖片出自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皮膚性病學》第七版)
蕁麻疹俗稱為風疹塊,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屬於變態反應性疾病,不具備傳染性。
雖然蕁麻疹一般可自行消退,但容易反覆發生,病程可遷延數日至數月。
盧傳堅教授提醒,蕁麻疹發作時,除了皮膚症狀以外,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心悸、胸悶、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進一步發展會有過敏性休克或是因喉頭水腫而窒息的可能,因此出現胸悶不適等相關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就醫。
蕁麻疹
辨證論治,中醫治「疹」有妙招
眾所周知,中醫治療疾病時講究辨證論治,即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治療蕁麻疹和溼疹亦是如此。
盧傳堅指出,「辨證是分辨患者的陰陽、寒熱、表裡、虛實,還要分辨病及哪些臟腑:如脾腎陽虛則溫陽益氣祛風,肝氣鬱結則疏肝解鬱止癢,脾虛又兼有溼熱則健脾化溼清熱。」
雖然每個患者的情況都可能不同,但盧傳堅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觀察總結,發現慢性患者人群中有不少是以脾腎陽虛為發病的「本源」。
因此,治療強調扶正固本,以恢復患者自身的正氣,從根本上減少慢性蕁麻疹的反覆發作。
對於這部分患者,她喜從健脾補腎益氣,祛風化溼止癢的角度來治療,使用黃芪、巴戟天、白朮、山藥等益氣溫陽的藥物。
巴戟天
在溼疹的治療上,急性溼疹多以疏風清熱利溼為主,慢性溼疹從調節中土脾胃功能入手,尤其注重調理脾胃的升降。
盧傳堅教授常從健運脾胃的角度對溼疹展開治療,喜用白朮、山藥、茯苓等健脾、運脾化溼的中藥;有時還配合藿香、佩蘭、厚樸等行氣化溼藥促進水溼的運化。
內服中藥是治標治本的關鍵,而在快速止癢方面,外用藥物的效果往往來得更快。
除了外搽一些清涼的藥膏或是藥水止癢,使用涼血潤燥止癢的中藥藥液外洗或是外泡也可以發揮止癢作用。
此外,盧傳堅教授也分享了一個止癢妙招——穴位按壓或是耳穴貼壓。
「在瘙癢發作時揉按手上的合谷穴或是曲池穴,睡前按足底的湧泉穴,有助於止癢安眠。而耳穴貼壓則是用膠布將王不留行籽粘在耳朵的穴位上,定期揉按有助於止癢。」盧傳堅教授如是說。
皮膚過敏起疹需要忌口嗎?
不同時期要求各不同
在接受專業的藥物治療之餘,日常的皮膚護理和飲食調節也是防治蕁麻疹和溼疹的重要手段,飲食忌口便是其中之一。
盧傳堅教授介紹,蕁麻疹一般可分為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
急性蕁麻疹往往有明確誘因,發病急,病情重,但得到有效控制後病情可快速緩解。
所以,這時對患者的忌口要求較為嚴格,牛肉、羊肉、雞鴨鵝、海鮮等高蛋白食物,竹筍、榴槤、芒果、菠蘿等特別的蔬果,辣椒、酒精等燥熱之物都要嚴格忌口,最好是清淡飲食。
慢性蕁麻疹一般很難找到明確誘因,起病較緩,發作起來也相對緩和,這時飲食作用因素佔比小。
但是慢性蕁麻疹病程較長,一般可遷延六周以上,如果長期執行「忌口」要求,反而會導致營養不均衡。
這種情況下,盧傳堅教授建議患者在排除過敏性食物之餘,可少量嘗試其他食物,如果不影響病情發作,則可以納入菜譜,正常飲食。
溼疹患者在飲食方面遵照急性蕁麻疹飲食原則,此外在急性期時的局部水皰滲液,到了慢性期往往會表現為皮膚的乾燥脫屑,這時要做好皮膚保溼工作。
建議患者在秋冬季沐浴後及時塗抹潤膚露或滋潤的藥膏,保持皮膚溼度;貼身衣物儘量選擇柔軟的純棉衣物,少穿化纖衣物或扎手刺激的衣服,避免加重瘙癢。
無論是蕁麻疹還是溼疹,在中醫看來,許多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疾病,往往和患者本身的體質有關。
盧傳堅教授道出其根本原因是先天稟賦不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過敏性體質」。
有了內在的原因,在外邪的觸發下才會發病,這種外邪也就是「過敏原」。
所以,日常在避開過敏原的同時,還要堅持適度的體育鍛鍊,增強體質。
【來源:家庭醫生在線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