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11區未來將新增這些公共文化設施!看看有你家附近的嗎?
金羊網 2020-12-25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近日,《廣州市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規劃》按照「一區一定位」的思路,對各區文化設施布點設置作出指引,並公布各區規劃新增公共文化設施。各區將有什麼公共文化設施?一起來看看吧!
越秀區:建設廣州市(越秀區)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
越秀區未來建設重點在提升傳統中軸線及濱江文化氛圍,結合舊城改造或微改造、微更新,增加文化設施或要素,融合創新發展,不斷提高服務效能。
以提供高端文化服務為重點,重點提升北京路國家級文化旅遊區、廣州火車站、二沙島、公園前、環市東、烈士陵園、濱江沿岸等地區文化品質,鼓勵有條件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及建設意向,建設專題博物館(陳列館、展覽館、美術館),不斷提升越秀區文化藝術氛圍。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和革命文物保護工程,加強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加強傳承紅色文化,以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為契機,推動紅色場館精品化,將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廣州起義紀念館打造成為紅色文化示範場館。高標準完成中共三大會址改擴建項目,將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整體搬遷至現廣州市藝術博物院院址所在地,將星火燎原館打造成為黨史教育基地,與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整體規劃、融為一體,結合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團一大舊址等革命遺址等眾多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紅色資源開發格局,打造紅色文化融合發展特色片區,著力把越秀區建設成廣州市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
鼓勵在服務範圍相對較大的礦泉街、光塔街、登峰街、黃花崗街等建設文化站分站,提高文化站短距離輻射效能。
海珠區:建設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集聚區
海珠區未來重點在提升西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補充完善東部文化設施,整體提振文化活力,結合廣州南中軸系列重大設施建設,建設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集聚區。
以南中軸及珠江沿岸建設為主,提升海珠文化城區形象。海珠西部老城區以傳統文化發揚與繼承為主,結合嶺南畫派發源地十香園紀念館、中山大學、廣州美術學院等教育資源,建設文化藝術場館;結合廣紙改造建設博物館,結合中大周邊更新發展文創產業,結合舊城更新等有條件補充完善基層文化設施,不斷提升海珠文化服務水平。海珠東部以海珠溼地文化、琶洲會展文化、網際網路創新文化、小洲村創意文化、官洲島休閒生態文化等為基礎,增加各等級各類文化設施,加強東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配套設施建設,提升文化魅力。
鼓勵在南洲街、南石頭街、華洲街、官洲街、琶洲街、江海街、新港街、鳳陽街等鎮(街)建設文化站分站,提高文化站短距離輻射效能。
荔灣:建設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
荔灣區未來重點在提升老城區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補充完善荔灣新城區文化設施,大力傳承弘揚嶺南文化,建設廣州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
珠江北岸荔灣老城區以傳統嶺南文化發揚與繼承為主,結合嶺南園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建設項目,不斷提升荔灣傳統嶺南文化氛圍,結合周邊大型設施提升服務水平,並結合城市更新改造增加文化設施。珠江南岸以白鵝潭、廣鋼新城、廣船新城等建設為抓手,不斷補充增加各等級各類文化設施。
在珠江南岸地區結合若干新城開發,建設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科技館、青少年文化宮等,結合廣鋼、廣船歷史工業遺產建設廣鋼、廣船博物館、劇院、文化長廊,文化公園等特色文化設施。鼓勵在大坦沙島、芳村區域建設嶺南文化演藝中心等具有展覽、演出等綜合型功能的大型公共文化設施。
保護開發好荔灣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歷史街區、建築,啟動西門甕城遺址城市歷史公園、廣州商貿博物館、荔灣區圖書館新館等項目,結合十三行博物館、粵海關博物館、郵政博物館、沙面歷史文化街區、西堤等設施提升,建設文化設施博物館群,充分展現廣州歷史與繁華的商貿文化、嶺南文化。支持引導社會力量結合當地特色建立花文化博物館、茶文化博物館、西村窯藝術館等具有嶺南特色的專題博物館、展覽館。
鼓勵在珠江南岸白鵝潭地區的海龍街、中南街、東沙街、東漖街、白鶴洞街、茶滘街、石圍塘街等鎮(街)及珠江北岸服務範圍相對較大的橋中街、南源街、西村街等建設文化站分站,提高文化站短距離輻射效能。
天河區:建設都市文化活力區
天河區未來建設重點在提高效能與補充設施並行,天河南部以提升效能為主,天河北部以天河智慧城建設為抓手增加設施為主。以珠江新城、花城廣場等公共文化設施集聚區為空間載體,不斷提升文化活力,建設都市文化活力區。
天河南部提升現代中軸文化氛圍為重點,結合周邊大型設施提升服務水平,並結合舊城更新有條件增加灣區音樂博物館等文化設施。天河北部補充增加區級文化設施為主,鼓勵有條件建設圖書館、藝術館、文化館、科技館等設施,結合智慧城開發建設智慧城博物館,結合華南植物園優勢建設熱帶亞熱帶植物專類博物館,結合沙河片區現有劇院劇團等藝術表演設施進行沙河藝術文化區改造等。
鼓勵在天河北的鳳凰街、龍洞街、新塘街、元崗街、黃村街等鎮(街)及天河南服務範圍相對較大的珠吉街、棠下街、車陂街等建設文化站分站等,提高文化站短距離輻射效能。
白雲區:建設現代文化創意集聚區
白雲區未來建設重點為「南提、北補、中強」,即提質南部、完善北部、做強中部,提升整體水平。
按照「1358」整體發展思路,以現代化中心城區為目標,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配合航空、交通、科技創新「三大樞紐」,以「廣州設計之都」建設為抓手,打造現代文化創意集聚區。其中中心城區重點建設區級綜合性公共文化設施,提升中部服務水平;白雲新城總部集聚區一方面重點引導市級以上文化、科技等設施落地,並結合地區歷史文化和產業特色建設主題型展覽館、科學館等大型文化、科普地標性設施,提升地區知名度和標誌性,增強地區活力與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中部城市中心要承接廣州老城區功能疏導,向北輻射白雲北部四鎮,布置功能綜合、服務完善的大、中型區級公共設施,重點建設區級文化設施;而空港片區則承擔國際交通樞紐的展示與服務功能,建設空港展覽館、未來交通體驗館等設施。其他地區如鍾落潭建設片區級公共文化中心;外圍鎮(街)則結合鎮區建設及特色片區建設,補充增加設施。
在公共文化設施體系方面,構建由「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單元中心—社區(村)服務中心」四級公共服務中心,打造中部城市中心與白雲新城總部集聚中心2處城市文化主中心,空港文化次級中心和11處單元中心。結合廣州市規劃展覽館、白雲新文化中心、空港會展中心重點建設,提高文化服務能級與水平。按每50萬人配建一處的標準配建區級文化中心,主要包括現狀設施白雲區文化館,新建白雲區圖書館、白雲區文化館新館、白雲區工人文化宮、白雲區青少年宮、白海面民俗風情館等。同時結合當地文化及發展定位建設,如農民工博物館、健康文化博物館等專業博物館。
按每10萬人1處的配置標準建設社區(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鼓勵在金沙街、松洲街、石門街、石井街、京溪街、永平街、嘉禾街、均禾街建設文化站分站,在江高鎮、人和鎮、太和鎮、鍾落潭鎮等建設文化站分站、圖書館分館、文化館分館,提高文化站短距離輻射效能。
黃埔區:建設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區
黃埔區未來文化建設重點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區為目標定位,結合國家海絲門戶和文化交往中心建設,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結合廣州國際航運樞紐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港航服務中心和國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發揚海絲文化,建設濱水海絲文化區和海事博物館,承接大型國際會議及文化服務大事,打造國際化的海絲文化交往中心。
重點打造由新黃埔政治文化中心及廣州第二中央商務區(CBD)核心區構成的新黃埔公共中心,結合舊城改造,結合黃埔軍校、濱江文化等資源,引導國家、省市區級文化設施落地,不斷提高文化服務能級與水平,不斷提升黃埔文化服務水平。鼓勵在知識城中心區域建設區級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劇院、青少年宮等文化設施。同時在科學城、長嶺居、夏園、西區、永和、黃陂、官洲島等地區建設片區及公共中心,整體提升黃埔區文化設施覆蓋率及文化服務水平。
結合鎮(街)行政區劃調整,鼓勵有條件在新設立的新龍鎮、九佛街、龍湖街、長嶺街等建設文化站,提高全區公共文化服務覆蓋率及服務水平。
花都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花都片區)
花都區未來建設重點結合老城區升級,花都新城建設提高文化服務水平,以大型文化旅遊城及廣州北站鐵路樞紐建設為抓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花都片區)。
結合區圖書館新館、區博物館、區美術館、廣州民俗博物館、融創文化旅遊城、洪秀全紀念館等市區重點建設,提高區文化服務能級與水平。鼓勵建設區特色劇院、科技館等特色設施。周邊鎮區結合當地文化及發展定位建設提升如洪秀全紀念館、機場博物館等特色博物館(展示館)。
鼓勵在秀全街、新華街、新雅街、花城街建設文化站分站,在炭步鎮、赤坭鎮、獅嶺鎮、花東鎮、花山鎮、梯面鎮等建設文化站分站(含圖書館分館),提高文化站短距離輻射效能。
番禺區:建設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番禺區未來重點結合嶺南文化重要發源地的優勢,建設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番禺城區集中提質增效,「以新替舊」 ,重點通過舊城改造,結合區圖書館新館、區工人文化宮等市區重點建設項目,不斷提高文化服務能級與水平;在大學城區域不斷吸引如南漢二陵博物館等省市區項目落位,以市區重點項目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廣州南站及周邊地區建設城市次中心;長隆萬博片區結合文化旅遊產業形成綜合文化中心;亞運城片區結合人口分布強化文化服務;外圍鎮(街)「查漏補缺」,並結合地域特色建設專題博覽展覽設施。
各鎮(街)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及基礎條件建設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珠寶文化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動漫文化創意體驗中心、區美術館(嶺南畫派藝術館)、電子競技展覽館、區文化館(新館)等,以強化全區服務設施均等化水平。鼓勵各鎮(街)通過舉辦藝術節、文化節、美食節等文化活動、文化展覽等提升文化品位。
鼓勵在洛浦街、石壁街、鍾村街、大石街、大龍街、沙灣鎮、石碁鎮、石樓鎮、化龍鎮、新造鎮、南村鎮等鎮(街)建設文化站分站,提高文化站短距離輻射效能。
南沙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旅遊合作示範區
南沙區未來建設重點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緊緊抓住大灣區核心區建設,以南沙副中心建設為契機,結合文創產業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旅遊合作示範區,實現從「珠三角幾何中心」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服務核心」的轉變。
建設區域級、區級、組團、居住區、社區五級文化中心,推進區域重大文化設施的建設,結合區域交通樞紐, 在重點地區建設3 - 5個區域性大型文化中心。其中區級文化設施採用相對集中的方式在蕉門河、珠江街兩個城市中心區布局;組團級文化設施以中心集合的形式在各組團服務中心建設,居住區、社區文化設施可與其它設施合併建設。蕉門河中心區重點建設成為城市副中心的綜合服務區,對標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區的標準,結合市區級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大劇院等先導性、戰略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強化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加強城區人性化設計,提升城區建設人文品質。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中心,明珠灣區重點打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往來的重要節點,展現「一帶一路」的文化魅力。充分發揮蒲州炮臺等愛國教育基地和天后宮、郵輪母港等旅遊文化陣地作用,不斷挖掘紅色文化、嶺南文化和水鄉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
優先落實基礎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配套,為各區提供生產和生活必備的服務設施,完善各分區的功能布局,同時積極保護與活化歷史文化村落及文物保護單位,為南沙帶來更多的人氣與活力。周邊鎮區結合當地文化及發展定位建設如港口博物館、河湧水鄉文化展示館等特色博物館(展示館)。鼓勵在欖核鎮、東湧鎮、大崗鎮、橫瀝鎮、黃閣鎮、萬頃沙、龍穴街等鎮(街)建設文化站分站(圖書館分館),提高文化站短距離輻射效能。
從化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從化片區)
從化區未來重點提質城區、完善村鎮,全面提升城鄉文化服務水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從化片區)。
在特色塑造方面充分利用北回歸線地理優勢,拓寬北回歸線鄉村文化設施與文化產業資源整合路徑。以流溪河沿岸的特色村莊、生態景觀、溫泉旅遊、古村落、古建築、古遺址等為基礎,不斷深挖嶺南特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打造集生態休閒旅遊、鄉村民俗文化為一體的文化展示帶,塑造從化文化新名片。此外凸顯傳統特色和歷史文化底蘊,加大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文化傳承力度,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大力保護鐘樓村、錢崗村、鳳院村等歷史文化古村落,推進「擲彩門」「貓頭獅」「麒麟舞」「水族舞」等多種藝術、風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在公共文化設施體系方面,加大城鄉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支持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構建區、鎮(街)、社區(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實現從「全設置」走向「全覆蓋」,打造城區「10分鐘文化圈」和農村「10裡文化圈」。實施重大文化工程,規劃結合從化主城區建設、舊城區更新,重點提升區博物館、區文化館、區圖書館服務水平,有條件建設區科技館、區美術館等特色設施。周邊鎮區結合當地文化及發展定位建設推進健康養生、中藥文化、北回歸線地理文化項目建設,推進建設如溫泉博物館、農業博物館等特色博物館(展示館)、文化館、特色劇院、群眾文化培訓基地、文化產品展銷基地和文化產業創作基地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新地標。
鼓勵在街口街、江埔街、城郊街、鰲頭鎮、太平鎮、溫泉鎮、良口鎮建設文化站分站,查漏補缺建設圖書館分館,提高文化站短距離輻射效能。
增城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增城片區)
增城區未來建設在提質城區、完善鎮區,全面提升全區文化服務水平。通過挖掘提煉特色產業、鄉土風情、山水資源以及傳統歷史,建設「人文增城」,繁榮「荔鄉文化」,結合蓮花書院、百花寺、坑貝等古村落古建築綜合保護和利用等示範工程,推動傳統文化與特色城鄉建設有機融合,利用自然生態及歷史文化資源營造城市特色空間體驗場所,塑造高品質城市形象,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增城片區)。
結合城區更新建設,重點提升增城區博物館、區文化館、區圖書館服務水平,有條件建設區科技館、區美術館等特色設施提升文化服務能級與吸引力。周邊鎮區結合當地文化及發展定位建設如TOD博物館等特色博物館(展示館)、特色劇院等設施。
鼓勵在荔城街、增江街、永寧街、朱村街、新塘鎮、中新鎮、小樓鎮、正果鎮、派潭鎮、石灘鎮、仙村鎮等鎮(街)文化站,按照省特級文化站標準建設,新成立的荔湖街、寧西街建設新的文化站,結合區文化館總分館、圖書館總分館建設,在每個鎮(街)建設文化館分館、圖書館分館,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