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受2020年疫情影響,我國生鮮電商行業迎來了井噴式的增長,各巨頭紛紛入局。風口之上的生鮮電商,還存在著哪些問題?本文作者從資本、產品、供應鏈和三農四個視角出發,圍繞生鮮電商展開了討論,與大家分享。
最近社區團購,隨著滴滴、美團的入局,又被炒作了一把。不能說社區團購不好,至少帶動了社區就業,維護社會穩定,同時把大筆的熱錢留在流動的市場,而非股市,並帶動供應鏈上下遊就業,為疫情當下擴大內需。
圖1-社區團購玩家圖(來自知乎網友熊繹,原圖忘記是出自哪家公司了)
此圖還差滴滴和拼多多,至於錢大媽嚴格意義上不是團購哦,未來還有字節跳動和快手。
生鮮電商作為比社區團購更大範疇的業態,一直在為人民服務,不過對於三農的社會價值,還沒有發揮。現在還在大魚吃小魚的階段,而區域中還存在著那麼多的小電商、小團購、小食配企業。
一旦形成寡頭,我想他們誰也不會來管農業、管扶貧,具體可參考美團、滴滴、支付寶,他們的下遊服務個人,只不過是資本賺取利息的工具。
他們下遊用辛勤勞動拿小頭,他們用資本拿大頭,還讓店家把錢存在他們的資金池裡面。其實在帶動就業的同時,也形成壟斷。這也是最近國家反壟斷法方向對阿里河騰訊發力的原因。
回過頭來,再來看生鮮電商,除了為終端消費者帶來便捷購物(很少帶售後服務)。其實並沒有帶來三農大範圍的發展,或者說生鮮對三農的價值還在推進中(個人觀點)。
目前我看到的生鮮電商給三農的促進就是部分品類的品牌化,促進農產品加工標準化,促進行業工種細分,讓整個產業鏈更多地顯示在世人面前,並著實給部分區域的部分人群帶去利益(如特色產品集中採購)。
圖2-區域特色產品圖
其實我最希望看到的是生鮮電商作為觸發終端用戶的業態,能夠向消費者傳遞農產品高價格的必要性。農產品的農民端低價,並不是錢都落入農民的口袋,為中國農業證明一把、宣傳一把。這麼做對生鮮電商有利也有弊。
現在生鮮電商對外宣講、拿地、拉投資,幾乎都在談產業,談供應鏈,談農業服務、談商業模式(當然也包括我),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敗了,倒在了服務農業的路上。接下來就從這幾個視角給大家剖析下生鮮電商的萬惡之源。
一、資本視角的生鮮電商
從資本角度看,生鮮電商只不過是垂直電商的一個細分,那麼多的垂直電商,已經把資本的紅利吃透了,就差農業(農產品銷售電商、農資電商、農機電商、二手農機電商等更細分)。
之前號稱4千億,後來號稱6千億的生鮮電商,正好是燒錢、洗錢的最佳選擇,同時還能頂一個造福農業、造福三農的大高帽。建冷鏈、建產業鏈,這些都是可以徵收土地的,有了土地,就可以做工程(你懂的)。
圖3-生鮮市場規模圖(數據來自艾瑞諮詢,可免費下載報告)
然而生鮮電商在逐鹿的同時,終端消費者還是用一樣的價格買生鮮,還不能挑選,僅僅解決偷懶購物的問題(這也得感謝外賣行業前提的消費習慣培養)。這是因為大多數生鮮的非標品性質,既要生又鮮。對於大多數家中買菜主力老年人,以及三四線城市而言,生鮮電商的觸達還是欠缺的。還有資本是冷血的,不是來免費服務產業的。
二、產業視角的生鮮電商
相對於資本的冷血,以政府和協會,以及部分金融機構等國企為首的,對農業的產業孵化還是非常投入的。先不論他們是主動投入農業產業鏈建設,還是國家有預算被動進行產業孵化,但至少在做孵化支持了。
再來看生鮮電商對產業鏈的貢獻,一般通用的做法是針對某個產地,在當地一家公司,或者成立一家公司,拿著補貼,建設當地的產業,只需要給當地交一定量的稅即可。包括一些小鎮項目、IT項目都是一樣。實際上並未改變整個產業,僅僅不過改變了整個產業鏈的交付方式——少幾個交易環節,可以提供更多資金用於產業升級優化。
有志向的生鮮電商是改變產地的一產和二產,實際上只改變銷地的三產標準。想建立了一部分,但不會全部推廣,僅僅建立了生鮮電商自己內部管理所需的標準。
其他的,像種植標準、養殖標準,加工標準無他何幹,他才懶得管,只會嘴上說這些標準建立了可以為自己降低成本,而又由於過程漫長,只是對外宣傳有這些標準,實際上沒有標準,實際上標準執行一點都不到位。
圖4-農業產業圖
三、供應鏈視角的生鮮電商
農產品供應鏈,無論線下還是線上,團購還是直銷、到店、到家,各種模式,都離不開從農田,到產地批發商,到加工打包裝箱裝車,到全國/全球物流,到銷地批發商,到拆箱打包最小包裝,到消費者手裡。
這條供應鏈,環節怎麼精簡,還是逃不出這幾個核心的供應鏈環節,這都是需要傳統農業經驗和能力的,玩團購也需要面臨這些。
圖5-農產品供應鏈圖
且生鮮電商號稱減少環節,降低供應鏈成本的,都忘了減少一個環節後,自己就得把這個成本吃下去。還有很多小的社區團購,根本沒有源頭供貨,都是從當地批發市場拿貨!當然有些生鮮電商也是全部批發市場走量。大型的生鮮電商則是周邊農產品季節性供應+原產地直供+銷地批發市場調撥,損耗都是大頭。
圖6-生鮮電商攻克中的損耗全局圖
所以生鮮電商哪些崗位最吃香,和農產品供應鏈相關的採購、品控、買手、倉管、質檢員等,當然IT也必須吃香,部分生鮮電商還有銷售崗。整個供應鏈管理這門學科中的戰略尋源、供應商考核、在途物資管理、供應商寄售、EDI等,很多生鮮電商都還沒開展這些業務!!
四、三農視角的生鮮電商
(1)農民看生鮮電商是:又多一個買家,但是我還是沒有定價權。它還在做生產標準,到時候標準一出來,我不符合標準的農產品怎麼辦,就那麼點量只能零售。部分不符合標準的農產品會不會成為半成品食材,流入食堂、外賣店,我小孩還在外面打工呢!還有你的扶貧,只賣量,不賣價;你不是說有訂單農業指導我們生產;還有供應鏈金融補貼,具體在哪啊?
圖7-強加給農民的損耗及管理
(2)農村看生鮮電商:我的農產品自產自吃,生鮮電商也沒改變啥,我依舊在農村。即便它給我提供了直播、從事生鮮電商的工作,不過力度沒有休閒農文旅力度大,不知道生鮮電商能撐多久。美麗鄉村你也用不上。
(3)農業看生鮮電商:哼!幾千年的農業,一直沒啥人關注,也沒網際網路化,率先做農業網際網路的一畝田還差點倒閉,農業的網際網路習慣還是沒培養起來。但是有資本爸爸加持的生鮮電商卻備受關注,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地有地。我農業是要一二三產全面發展,好你個生鮮電商成立不同法人公司來做二產和三產,有些大的還做一產。
但是對於種植體系、養殖體系的幫助,對於種子種苗種仔的幫助,對於數字農業的幫助幾乎是0啊。且你成了寡頭之後,很多產業鏈都需要圍著你轉,雖然你倒逼產業鏈的發展、促進冷鏈運輸,但你沒正式投入一產,也沒有徹底解決中國分散、消費習慣偏差、區域供應等問題。
所以生鮮電商於三農,還有待更多商業模式發展,全面切入三農。
結尾
那些想看生鮮電商擠壓批發、農貿和夫妻店的,幾乎不可能,雙方結果最多五五開。而現在火熱的生鮮團購只不過是另一種面向零售的玩法,他們都要面臨生鮮零售店都需要面臨的損耗、品控、採購、配送,以及商品管理和價格管理,但是這些都和傳統的生鮮店面臨的是一樣的,很多團購後續也會因為這些而倒閉,正如生鮮電商的倒閉浪潮一樣。
團購只是在在銷售側,換一個裂變的下單方式,生鮮電商則是個在線下單方式,但是下單後的訂單交付,生鮮團購廠商和生鮮電商還是頭疼的。
圖8-生鮮電商的業務(含社區團購)
關於農貿市場,農貿市場是民生工程(有專項資金),站在一二線城市看這個問題,可能覺得團購很先進,但是你回到農村,團購生鮮,老百姓還是願景自行前往,甚至有些地方還有到家門口叫賣的。
拼多多用團購打下農村,也不是生鮮團購的力量。現在國家支持下的智慧農貿也遍地開花,也支持線上下單!
圖9-智慧農貿圖(來自微信朋友圈的中科深信)
最後,農業是一個傳統行業,受到我們國家體質、社會發展重心、國家戰略、地理區間劃分、種養殖地域之分、消費習慣與飲食習慣之分的影響。是不可能用老套的「網際網路+」思想全面吞下的,說能蛇吞象的人,一般還沒深入了解農業。
#專欄作家#
一名熟悉農業的IT架構師,現從事企業架構工作,創建農業微信公眾號、農業社群。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