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入圍名單於2月份已經公布。
在接近40億票房的《紅海行動》和突破10億票房的《無雙》面前,豆瓣只有不到2000人看過的《翠絲》顯得很冷門。
可就是這部《翠絲》已經在臺灣金馬獎,搶下了一個最佳男配。
這部新人導演李俊碩的處女作群星璀璨,已然不像通常意義上一個新人導演,會選擇駕馭的格局。
更令人吃驚的是,本片獲得了最佳編劇、最佳男主、最佳男女配等重量級提名,這還不包括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電影音樂、最佳美術指導等獎項的入圍。
九項提名,這讓這個紮實的劇本提前獲得了肯定。
面面俱到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實力。
這部掛著彩虹旗的跨性別題材故事片,是香港電影在同性電影之路上的一大進步。
電影裡展現了四種性別:男性,女性,男同性戀者,跨性別者。
人與人的關係看似簡單平靜,卻蘊含無窮波瀾。
翠 絲
Tracey
(2018)
導演: 李駿碩
編劇: 舒琪 / 李敏 / 李駿碩
主演: 姜皓文/惠英紅/餘香凝/周祉君/吳肇軒
豆 瓣:6.6 / 10
IMDb:6.5 / 10
單看陣容,除了捧得金馬最佳男配的袁富華以外,姜皓文、惠英紅、葛民輝、梁舜燕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實力派演員的加入,讓這部電影聽起來並不像是一個處女作。
去年拿下金像獎最佳男配的姜皓文今次飾演「裡面是一個女人」的跨性別者。
從前期的內斂隱忍到後來的爆發最終的學會「愛」自己,年過半百的他,在戲裡戲外都需要與自身磨合。
▲姜皓文飾演佟大熊/Tracey
2017年憑藉《血觀音》剛剛拿下影后的惠英紅,退出打了一輩子的江湖,在電影中飾演男主名義上的妻子——一個只想安安分分做個「師奶」的家庭主婦。
▲惠英紅飾演太太安宜
香港電影人一貫扶植新人,但無論是老炮導演提攜新人演員,還是實力演員力挺新銳導演,重要的,仍然是電影劇情與角色的成熟度。
能拉動如此實力的陣容,已經證明他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縱然作為一部處女作來講,他有很多生澀的地方。但從寬容的角度來講,未必不值得細細品讀。
「母親啊,我聽見,稻穀堆,風在吹。我長大,會不會,去遠方,成為誰……」
前幾日在《歌手》節目裡聽楊坤帶著一群孩子唱出這樣的句子。
這首歌名叫《長子》,但合唱團的孩子們卻並沒有唱這份責任。還沒經歷變聲期的男孩兒女孩兒聲音都是一樣的稚嫩、高亢、清澈。他們只是在尋找自己的孩子。
每個人都生在谷底,而認知是一座高山。
「去遠方,成為誰」,這幾乎是人一輩子的意義。
性特徵,內心認知,社會認知,當生命綻放成一個誤會,你選擇去成為誰呢?
在電影《翠絲》中,導演給了這個「誰」一個答案:Her name is tracey.
跨性別者是香港電影題材上的一個突破,用彩虹色填補了一個空白。
幾十年前就拍出《春光乍洩》、《美少年之戀》的香港,並不缺少性別題材電影的衝擊。因此才成為沃土,滋養新的生命。
▲《春光乍洩》,1997
與之前關於性別題材片子的浪漫愛情故事相比,除了跨性別者這一個突破之外,這部片子的社會意義更加的重。
導演李俊碩是新人,但他本人早已公開出櫃,曾經常採訪邊緣人群,在劍橋大學讀書時,更是深入了自己對性別的研究。全香港他算是最適合做這個題材的人了。
從社會現象的角度去分析性別、愛與家庭,這部電影與受到熱議的臺灣電影《誰先愛上他的》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誰先愛上他的》,2018
有人覺得這是香港版的《丹麥女孩》,但除了「跨性別」者之外,這兩部電影的相似之處並不多。
《丹麥女孩》更像是一部寫人的散文,而《翠絲》則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記敘文。
▲《丹麥女孩》,2015
相比於「艾納」那份靈動與不凡,「大雄」實在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甚至有些笨拙的「群像」的縮影。
他每日悄悄在黑暗裡與自己的身體對話,脫下社會責任做幾分鐘自己。
即使「莉莉」在「艾納」時期也曾結了婚,但她更像是一個沒有入圍城的少女。而「翠絲」在「大雄」時期,則是一個真正的「長子」,他面對更多的壓力。
比利時電影《女孩》也同樣是講掙扎在性別認知邊緣的人。
▲《女孩》,2018
從生命時間軸上排序,《女孩》在青春期,《丹麥女孩》在青年期,而《翠絲》則是徹頭徹尾的中年故事。
《女孩》有一直支持陪伴她的父親,《丹麥女孩》中的「莉莉」直到死亡都愛他的格達爾,《翠絲》卻只有一個去世的阿正,和多年未曾見面的「打鈴哥」。
直到「打鈴哥」將多年前求到的「菩薩」送給男主,他才知道,自己其實也被愛了很多年。
對性別的過分在意,其實像是一種過敏。
我們都需要更多的故事或者藝術作品,來使自己脫敏。
這部電影並不僅僅是講述跨性別的愛情。而是放在社會關係中,把它當作一種「現象」。
電影的前半段,導演在不斷的製造人物之間的矛盾,而後半段則致力於化解矛盾。
電影中有四種性別,矛盾卻不僅僅是性別。
如果分兩層來講,其中包含成年人與年輕人的矛盾,以及性別之間的矛盾。
主人公自我認知與天生性別的掙扎是主要矛盾,而這個矛盾體現在家庭中,是對妻子的冷漠。
主人公與阿邦的矛盾,則是無所畏懼的年輕人的被磨去稜角的中年人的矛盾。
這組矛盾還有一個支線,是主人公兒女和妻子之間的母子矛盾。
除此之外還有姐弟,主人公兒子與女友,主人公與女婿等紛亂複雜的種種矛盾。
所以在這部片子中,如果單看男主角的個人愛情史,就比較片面了。我們不防把所有的這一切都當成是一種性格,這樣看來,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更加鮮活了。
內斂隱忍,學不會與自己相處的主人公。
叛逆未過,想要對抗社會的主人公兒子。
外剛內柔,刀子嘴豆腐心的主人公妻子。
有點自以為是,從甜蜜生活跌入無盡痛苦的阿邦。
溫柔,通透,平靜,開朗,善良的長者,打鈴哥。
人物性格的不同使得打鈴哥和主人公又有不同的人生際遇,由此可見導演的細膩。
其實生活中每個人不也是如此嗎?
倘若我們將生物學的性別都劃歸到心理學上的性格,那麼就更容易理解:每個人都不同,也是也沒什麼稀奇古怪。
無論何種性別或性格,大千世界誰不孤獨呢?
角色的塑造其實與劇本邏輯和演員演技都密不可分。好片如此,爛片也是如此。
觀眾們經常批評流量小生和小花沒有演技,其實有些時候,人物邏輯不通導致人物根本不成立,那麼演員該如何去「塑造」呢?
《翠絲》這部片子,幾大主演甚至是客串的演技都很出彩。
姜皓文無疑是最難的那一個,幾乎所有矛盾的中心都是他,最痛苦最掙扎的也是他。
由於電影時常的限制,導演在片子中沒有把他的痛苦刻畫的足夠細緻,以至於他收的略緊,沒辦法充分打開。
但前後兩部分人物心情的扭轉,他卻刻畫的十分清晰。
終於成為徹頭徹尾的女性的「她」,將自己收著的少女心撐開,「她」的嬌俏、明媚實實在在,並不牽強。
惠英紅始終有一份侵略性極強的美,端莊、英氣,叫人怎麼都無法忽視她。
強勢的她可以厲聲講出「這個屋子裡的人不可以有性慾」這樣蠻不講理的話。
脆弱的她又可以縮在飄窗裡獨自飲酒,被兒子逗得又哭又笑。
而當她拒絕在所謂維護社會和諧的名單上簽字之後,你又發現,她其實也很開明。
在放下了對於「丈夫」的執著之後,夜色中的她,亭亭玉立。
少年「大雄」的小男生顧定軒,不亞於任何同性題材的主角。
他甚至不用化妝,只要對著鏡子滿懷幻想的觸摸自己的身體,輕輕勾起嘴角,你就可以認同他內心的性別。清純,害羞,溫柔。
梁舜燕客串的主人公母親,在最後一刻輕輕摸著「女兒」頭髮說,「媽媽知道你辛苦了」的時候,我竟然也像個被媽媽安慰的孩子一樣哭了。
整部片子人物可信度最高,演技也最出彩的還是袁富華老師的「打鈴哥」。
他捻起手指輕輕唱「我本是女嬌娥」的時候,多少人夢回《霸王別姬》。
而當他畫好了妝,對著鏡子顫動雙眼的時候,這個角色真的活起來了。那一抬眼,止不住的驚喜,讓人動容。
袁富華老師通過「打鈴哥」這個角色拿下最佳男配,不可謂不實至名歸。可細細想來,難道他不能拿最佳女配嗎?
前段時間,「大喜哥」的故事傳遍整個網際網路。這個終於找到自己的老人,不正是真人版的「打鈴哥」嗎。
到頭來還是電影裡那句話「做人,過得自己,過得人」。
這部電影的美術幾乎是教科書級別的。
從「打鈴哥」化妝之後的風情萬種就可見功力與審美。一閃而過的戲曲妝容也十分到位。但這部電影最出色的,是對於色彩的運用。
尤其是紫色、綠色、和藍色。
電影片頭的「翠絲」二字運用軸對稱的紅色和綠色,結尾處卻換成了紅色和紫色。
在彩虹旗當中,綠色寓意「自然」。因為LGBT人群沒有什麼不一樣,是天然而合理的客觀存在。
而紫色,寓意「精神」。在這部片子裡,紫色更意味著自我認知與一點反抗。
主人公和打鈴哥一直與紫色相伴。紫色毛衣,紫色女士內衣,紫色外套,還有打鈴哥一直帶著的紫色圍巾。這些不同質感,不同飽和度的紫色傳遞著角色內心深處的渴望。
阿邦的出場就是一身灰綠色的風衣。那綠色就像他本人一樣,自然生長,倔強,生機勃勃。
阿正也是綠色的。他把青山綠水最終變成浪漫的藝術幻想。
藍色無論在哪裡都是一種情緒化的顏色。
1993年的《紅白藍三部曲之藍》更是將這種顏色延展到極致。
那是一種攝人心魄的藍,一種歇斯底裡的吶喊。
所以當主人公徹底激化矛盾,把自己沉浸在藍色的浴室當中,不需要過多的詞語與聲音,只需要無邊的深藍。
這部片子的劇情推動,需要依賴於激化矛盾和解決矛盾。
而這種手法更常見也更適合於電視劇。
故事劇本塞的太滿,人物較多,而受制於電影的時長,沒辦法更加充分的挖掘「轉變」這個期間的人物內心。
電影中的人物都有豐富的故事,但作為一部電影來說,實在是太過豐富了。
作為新人導演,去拿捏這樣一個複雜的敘事電影,難免有些生硬,也有點主題先行的意思。
但人物又實在有趣,哪怕是阿俊醫生、主人公女婿和女文身師這樣小小的角色,也讓人有想要更加進一步了解的衝動。
而家庭感永遠是香港電視劇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部分。
倘若這部片子拍成一個更加細膩、幽默、有趣的電視劇來,也許傳播度會更加廣也更加容易深入人心。
但電影導演的用心以及溫柔浪漫的情懷,已經在電影的每個小細節當中凸顯無疑了。
這部現實題材的電影最終有一個浪漫的結局。這是導演的溫存,也是一種善良。
他沒有去試探人性的底線,沒有過分的去激化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電影結局比較理想化,讓人覺得舒服。
與為了深刻而悲劇的人性電影相比,我更願意去欣賞這種新人的理想主義。
因為人性是什麼,其實每個成年人都知道。
作者 ✎ Ola
編輯 ✎ 斯特辣不耐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