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影全面撤出,2020臺灣金馬獎該怎麼配合港產片走下去?

2020-12-20 波老師看片

內地人看金雞獎,臺灣人看金馬獎,香港人看金像獎?

2019年香港正是「多事之秋」,港產片亦只有《金都》、《叔·叔》、短片《老人與狗》及《紅棗薏米花生》獲提名。沒有大製作,沒有合拍片市場,更沒有紅褲子(傳統科班)出身的名導身影。

那一年見證港產片代表只有《紅棗薏米花生》獲最佳劇情短片獎。

沒有大陸電影也沒有合拍片,去年金馬獎除了由臺灣電影奪得多個主要獎項,提名上也多了不少馬來西亞、新加坡作品的身影,如《幻土》、《夕霧花園》、《熱帶雨》分別在票房或評論上,獲市場和觀眾的青睞。

這無疑為金馬獎可能出現的窘境,打下強心針。

相比之下,沒有參與金馬獎的合拍片《少年的你》、《葉問4:完結篇》,都是2020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大贏家。

兩者合共奪11項金像獎,在金馬影展獲不少好評的《金都》及《叔·叔》則緊隨其後,但是合共只奪3獎。兩相比較,很能說明一個現象——合拍片仍會是香港電影工業(而不一定要獲觀眾或評論認可)的梁柱。

業界也將繼續寄予厚望,尤其是《少年的你》導演曾國祥有《七月與安生》奪金馬雙影后的佳績,合拍片在2019年之前,可說是兩岸三地也吃得開,亦延續著香港電影人靈活、長袖善舞的生存技能。

然而在沒有合拍片、大製作的情況下,入圍2019年金馬獎的港產片大概能梳理出以下印象:個人的生活與想望、家庭倫理處境、目下的都市景觀。

過去港產片「盡皆過火,儘是癲狂」的生猛印象,似乎與當下港產片的題材選擇、氛圍漸行漸遠。

假設我們把「合拍片」、「港產片」分別對待,那就呈現出兩個「香港」電影市場。

一個是電影工業娛樂傳統裡的香港,曾國祥作為後起之秀,精準計算青年觀眾群需求,《七月與安生》、《少年的你》,要娛樂性,要話題都可以,添加一些審查限制下的社會觸覺,更贏得評論掌聲。

葉偉信則繼承港產動作片傳統,如《殺破狼》、《葉問》系列票房大收便是明證。

電影工業需要資源,需要市場,從後九七香港電影到合拍片潮流,香港電影人北上主要是為了資源,多年生聚,試圖回饋到香港電影本身。

當然,我可以這樣說。

然而相當割裂的是,香港當下的新一代電影人,大多都沒有合拍片經驗,而是否參與合拍片本身,已是他們生存的一大命題。

支持香港電影,不可任由合拍片專美等意識形態,無疑影響每一個新導演的判斷。

「本土意識」在創作上、觀眾閱讀上,縈繞著每一部港產片;有導演會抗拒合拍片潮流,有觀眾會解讀電影隱含何種政治信息。

評論層面上,幾年來影評人苦於觀眾高舉「支持本土製作」的旗幟,一旦從技藝出發評論作品便動輒得咎,已是日常。

有導演選擇懷香港的舊,複製娛樂傳統,莊文強《無雙》扮演八十年代的港產「周潤發神話」無可奈何,一再複製逃不過老調重彈;許鞍華《明月幾時有》重返香港抗日戰史之中,加上一把饒有深意的傘......

港產片則繼績言志,也有受社會氛圍影響。

從這點上來看第53屆金馬獎最為精彩。

曾國祥《七月與安生》奪金馬雙影后,無疑證明實力;而在香港本地評論呼聲之高,《樹大招風》、《一念無明》同樣奪獎。《樹大招風》由三位香港新導演許學文、歐文杰、黃偉傑聯合執導,「銀河映像」杜琪峯、遊乃海金牌組合以老帶新,激發新一代電影人對港產動作類型的嫻熟技藝。

黃進《一念無明》掀起往後數年港產片針對邊緣人物、群體人文關懷作品的潮流,「社會有病還是人有病」的思考被讚賞為「貼地氣」理所當然。

對香港觀眾而言,金馬獎的決定猶如遙距打氣。

從一岸的刪減、禁播可以看出,另一岸的包容大度。正因為金馬獎以藝術為出發點,不忌諱政治,華語系的電影皆有機會踏上金馬獎殿堂,才造就出奇妙而精彩的第53屆提名——商業片有《葉問3》、《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臺灣代表《一路順風》、《日式散步者》;內地藝術片《八月》等等。

然而此後兩屆,港產片未能在金馬獎維持往績。

2017年金馬獎只有一部港產動畫短片《暗房夜空》獲獎,2018年則由《翠絲》演員袁富華獲最佳男配角。

與其說港產片乏善足陳,倒不如說金馬獎似乎捕捉到目下港產片與過去娛樂傳統的分野,提拔有潛力的新秀,也肯定默默耕耘的本土演員。

尤其是《暗房夜空》出自三位香港公開大學畢業生之手,更是香港首度有動畫片獲此殊榮,而主題也圍繞著本港的邊緣議題,紀錄一名年青同志運動人士的內心惘然、掙扎。

《翠絲》也是一部刻畫跨性別者和同志的本土製作,被稱為「港版丹麥女孩」,袁富華飾演年老同志,演出廣獲好評。從題材到表達手法,香港新一代影人不囿於傳統,過去被視為短板的動畫片,過去被忽視或只權充喜劇元素的議題,一一登上金馬獎殿堂。

即便風光不再,卻醞釀著新的可能。

也由此連結到去年的金馬獎,入圍的港產片中,《金都》寫女性面對婚姻的迷惘、《老人與狗》拍出平凡生活氣息、《紅棗薏米花生》刻劃女性的家庭處境、《叔叔》延績邊緣群體創作。

關懷老弱孤寡殘,反映自身困境,連結到一座社會局勢動蕩的城市,莫不指向療愈自身、連結他人的可能。

而以上種種港產片,連結到金馬獎上,締造出與合拍片大相逕庭的風景。

2020年電影業愈加艱難。賴於成功的抗疫政策,臺灣市場搞起了創新,大小影展皆順利舉辦,外國大片缺席,造就臺灣電影票房迎來小陽春。

多部話題作如《消失的情人節》、《怪胎》、《親愛的房客》、《無聲》皆有可觀提名,票房、話題兩相宜。

反觀香港,也似乎在「休整」一年後,醞釀出涵蓋社會各方面的電影作品。在無望進入中國市場的現實下,也順延著兩岸人民一條心的情感,金馬獎儼然溫柔包容港產片。當受傷的過江龍(香港)遇上迎來小陽春的本地蟲(臺灣),金馬獎是競逐的平臺,更是讓臺、港影人相互問好、砥礪的重要場合。

郭臻的《夜更》揉合劇情與紀實元素,拍下一個的士司機穿梭示威現場的一夜。

男主角真的是司機,最奇妙是他後來參選區議會,現在成為一名區議員。電影藝高膽大又具創意,以最低成本趨近「港產片可以怎樣呈現反修例」這一每位影人亟欲回應的大哉問。郭臻持續創作劇情短片,由《流放地》的南亞少年到《浮瓜》的小混混,一直圍繞著小人物創作,而《夜更》同理,從為生計奔波的平凡市民的視角出發,看去年香港某一個失序的夜。小人物的情感,小人物的義氣。

其實與香港眾多黑衣無名者相同,默默無名,默默求生。

然而要數奪得最多提名的港產片,竟是新導演陳健朗的首部長片《手捲菸》。

電影以華籍英兵和南亞少年的相知相遇為題,鏡頭切入香港「油尖旺區」龍蛇混雜的街巷景觀,在有「小聯合國」之稱的重廈大廈,建構新一代香港影人心目中的江湖。《手捲菸》獲7項提名,導演在不同訪問表示情迷港產類型片,醉心於男性情義,這也許是為何《手捲菸》平地一聲雷的原因——合拍片跟隨內地電影缺席金馬獎,。

《手捲菸》嘗試證明港式江湖片娛樂傳統,不會由合拍片專美。本地年青影人也努力找尋他們屬意的江湖。

誠然,新導演在類型片的嘗試不是沒有,但其中最能服眾的只有《樹大招風》。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背後其實是個人與時代之錯,起落無常,終於患得患失。

《手捲菸》有類似的人物設定(華籍英兵),隱於市街,埋葬身份的關超,又加上一筆種族共融元素,從一枝煙燃點兩代人相互療愈的可能,也許是陳健朗的野心之作。

講大製作,為何觀眾不選擇好萊塢,而要選擇香港電影?

有多大頭戴多大帽,電影說到底是講故事的藝術,要吸引本地觀眾,要拍出本地的情感生態;要吸引全世界的觀眾,要拍出能夠引起共鳴的普世價值。好的電影一定會兼顧兩者。好比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之味》,親歷時代的男人可能對其中的軍艦進行曲別有一番滋味於心頭,而非日本的觀眾自然會體會到老父嫁女的希翼與不舍。

對比這兩年臺灣電影在題材上面不斷的嘗試,反而會覺得香港電影在這幾年題材上的單一,爾冬陞都提到這件事:「這幾年香港電影出去參展賣阜時,外地片商會話'又是一念無明'啊。」

近年來香港本土電影聚焦小人物,社會邊緣人的方向的確是比以往港產片有所不同與創新,但是題材似乎又有點兒太過扎堆。手捲菸同幻愛同樣是聚焦邊緣人但是嘗試用不同電影類型帶出不同的故事內核我覺得是一個極好的方向。

相比之下今年臺灣電影算是有一個小爆發,《孤味》、《消失的情人節》、《同學麥娜絲》,還有《親愛的房客》都有相當高質素。而且這些電影的題材方向都各有新意,可以看到臺灣電影市場的發展的確是比以前健康。

香港人不現實,甚至浪漫起來?八九十年代冒起的港產黃金年代,香港人角色刻畫一直以功利、取巧為基調,由此引申出喜劇笑料或江湖爭鬥,這倒是與一直以來的香港電影裡的香港人角色,大大不同了。

2020年,又一個十年過去。八、九十年代的輝煌愈走愈遠,港產片在社會時局的惡化裡,倒繼績成長出另一種模樣,而今年的金馬獎,更有我們對類型片娛樂傳統的嘗試。

一個新的港片,即使遍體鱗傷,卻在臺灣影展,讓世界看見。

這是比較唏噓的。

相關焦點

  • 港產片真的越來越差了嗎
    ,在內地演講也好,都有年輕朋友跟我提到港產片的問題。我們還看到,香港電影跟外來電影的比較。1992年外片票房佔20%,到2015年外國進口片佔80%,甚至連印度引進片都比香港片賣座。以前的港產片除了在香港放映還有輸出,現在海外票房也下挫,1992年是18.6億港元,2015年只有大約3億港元。壞消息一個一個來,就這些數字而言,我們的挫敗感非常高。
  • 莎莎全面撤出臺灣市場 集中發展中國內地及港澳市場
    莎莎全面撤出臺灣市場 集中發展中國內地及港澳市場2018年2月24日消息,莎莎國際發布公告稱,預期中國臺灣地區市場的店鋪將於2018年3月31日關閉,集團將集中資源發展中國內地、港澳和星馬市場以及電子商貿業務。
  • 《嘉年華》《老獸》《大世界》金馬獎折桂,內地藝術電影在臺灣的又一次價值肯定?
    臺灣電影成為今年最大贏家,提名階段入圍的46部影片有22部是來自臺灣或是有臺灣出品方的,這是近5年來,臺灣電影在金馬獎上的最好表現,是在內地和香港電影接連「統治」多屆金馬獎後,臺灣電影的一次全面反擊。
  • | 港產恐怖片內地接壤記
    港產恐怖片在內地市場遇冷也不是第一遭,對於曾經輝煌一時、甚至被稱為香港電影低潮時「救市」產品的香港恐怖片來說,這個經典類型正面臨著一個無奈與憂傷的檔口。 在這個檔口,《常在你左右》出現在內地院線,也算是個意外之喜。從純港產到中港合拍,恐怖片昔日的輝煌以及如今登陸內地市場的步履維艱,值得我們溫習與反思。
  • 內地電影金馬獎?
    縱觀今年金馬獎的提名名單,內地電影成為絕對主角,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等主要獎項基本全部來自內地電影和內地電影人,作為55周年的臺灣金馬獎,此番被內地電影搶去風頭,在被媒體調侃為「內地電影金馬獎
  • 「香港金像獎2017」必撐的港產片!
    新一屆的香港金像獎即將在四月九日晚舉行,這次的出戰的電影已不再只有警匪片為主,多了一些論親情、論人生的小品電影,以下的幾部港產片,你可能在上映時看漏了眼
  • 港產設計師描繪經典港產片:系香港人,總會掛住香港電影
    而港產設計師的風格和代表作,向來在兩岸三地及全世界都受到關注。近年不少設計師選擇北上內地「撈金」,當然亦有很多優秀設計師和創作者繼續留在香港「深耕細作」,發揚港產力量。知名設計師Rex Koo是其中一例:他今年書展推出個人第二本圖文集,描繪一位設計師兼插畫家眼中的八九十年代港產片回憶。
  • 粵語港產片輸粵政策"鬆綁" 港名導演喜見"及時雨"
    中新社香港6月29日電 (香港回歸十五年)粵語港產片輸粵政策「鬆綁」 港名導演喜見「及時雨」  中新社記者 譚休伊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素有「東方好萊塢」美譽的香港,回歸以來與內地影業互動日趨活躍。中央政府在香港回歸15周年之際,宣布將放寬港產粵語版影片進入廣東市場,近年來「北望神州」的香港電影人,喜迎「及時雨」。
  • 55屆金馬獎事件傅榆怎麼了?2018金馬獎事件,去年金馬獎發生了什麼?
    目前金馬獎已進入評審階段,各項金馬活動也會照常舉辦。」臺灣導演朱延平回應稱:「金馬獎是華語電影的重要活動,如果大陸影人這次無法來參加金馬獎當然令人遺憾,我們的大門從來沒有關閉過,希望儘快讓電影回歸電影,才是華語電影圈之福。」這是中國大陸繼停止全國47個城市赴臺個人旅遊之後的又一制裁舉措。金馬獎是三大華語片獎項之一,含金量頗高,排在金像獎、金雞獎之上。
  • 臺灣電影金馬獎
    )是由中國臺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的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在中國臺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 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並稱為「華語電影三大獎」。 」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島名的字首。金馬獎盃的設計為戰馬奔騰之姿,象徵電影藝術工作者向專業化、藝術化、國際化不斷努力的精神,也包含著華語片放眼世界、精益求精的宏觀胸襟,金馬意興風發、向前奔躍的姿態象徵了金馬獎引領華語電影奔騰不息之意 。
  • 第55屆內地電影金馬獎?
    縱觀今年金馬獎的提名名單,內地電影成為絕對主角,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等主要獎項基本全部來自內地電影和內地電影人,作為55周年的臺灣金馬獎,此番被內地電影搶去風頭,在被媒體調侃為「內地電影金馬獎」
  • 哈哈哈哈,相比內地的電影翻譯,香港的要錢,臺灣的要命!
    去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託尼·厄德曼Toni Erdmann》,港譯為《爸不得你快樂》,我還「爸」不得你別翻譯呢。最扯的是1996年科恩兄弟的電影《冰血暴Fargo》,港譯名為《 雪花高離奇命案》!雪花高?
  • 港產片最後的輝煌?「三年之後又三年」《無間道》十五周年
    一眨眼,《無間道》上映已經整整15年了,香港電影已經雖然有少少復甦,但這樣純正港味的警匪片已經難見蹤影。回憶《無間道》,也是回憶港產片昔日的榮光。時光網特稿 2003年4月6日晚間香港文化中心,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如期而至,開場,絕對重量級的「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登場,但四位巨星沒有面露微笑,而是帶著凝重表情合唱了一首《當年情》。
  • 這大概是近年最好的港產片
    對於尚在疫情時刻、一部新人導演、題材又嚴肅的港產片來說,這個成績,相當不易。每個人看它的角度都不一樣,照射出不一樣的解讀,也正是這部電影奇妙的地方。且先放下傲慢與偏見,看看城市裡,普通人的故事,聽聽活在這座城市裡,平凡人的故事。別問我怎麼才能看到這部電影了,它遲早會出藍光。
  • 2018金馬獎事件始末來龍去脈 多家香港電影公司表示退出2019金馬獎
    擅長「詐騙」的臺灣民進黨當局,則倒打一耙,稱這是中國國家電影局「政治幹預文化交流」。海叔覺得,這種「賊喊捉賊」的方式,已經騙不下去了。如果蔡英文當局還有哪怕一丁點兒自知之明,就應該曉得——自2018年金馬獎頒獎禮上「臺獨」鬧場以後,「涼涼」的背景音便覺縈繞不散,這一電影獎項,在「臺獨」病毒清除之前,或「速凍」。目前,各大香港電影公司也紛紛表態,取消參加今年金馬獎。
  • 觀察丨從金馬獎看臺灣電影的發展歷程
    金馬獎,是華語最具權威的電影獎項,它雖然有「臺灣」這個前綴,不過卻並不是僅供臺灣電影圈自娛自樂的遊戲,而是代表了整個華語電影圈,「臺灣」只是為了表明該獎項的舉辦地域而已。近些年,由於內地許多獨立電影能夠在金馬獎上有所斬獲,因此中國影迷將臺灣金馬獎戲稱為「中國獨立電影獎」,這除了內地沒有任何官方性質表彰獨立電影的獎項之外,也直接地反映了近幾年金馬獎的評選口味。
  • 臺灣本土電影,撐得起金馬獎嗎?
    一直以來,金馬獎作為最有影響力的華語電影獎項之一,為兩岸三地電影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平臺。但去年臺灣年輕女導演傅榆在臺上的敏感言論,直接將金馬獎推到了敏感境地,李安導演無處安放的手與表情或能說明問題。近年來,隨著內地優質影片和電影人數次包攬大宗獎項,臺灣當局和綠營媒體的反對聲一直就沒有消停過。2012年,金馬獎就曾因為給大陸影片頒發了多個獎項遭到攻擊,當時有綠營政客放話要「停辦金馬」,氣得一批臺灣重要電影導演大罵政客禍臺。2014年,在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大陸再次橫掃了各大獎項,抱走15項獎,臺灣片卻只奪得4匹小金馬,臺媒紛紛感嘆金馬獎變成了「大陸獎」,臺灣「輸得很慘」。
  • 臺灣電影包攬金馬獎全部獎項
    今年由婁燁導演,女主角是鞏俐出演的電影《蘭心大劇院》聲稱電影沒有報名金馬獎,不會參加今年的金馬獎爭奪。這真正的是大陸演員該有的態度。此外今年還有一些電影也宣布不參加金馬獎,比如張藝謀執導的電影《一秒鐘》、刁亦男執導、胡歌主演的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王小帥執導的電影《地久天長》已明確表示均不會參加2019年第56屆金馬獎。那麼,沒有大陸參加的金馬獎今年還會好嗎?光看去年入圍影片中大陸地電影17部、臺灣地區電影14部、香港特區電影7部。大陸電影參選和入圍都佔了半數。
  • 國家被挑釁,他一出手,第56屆臺灣金馬獎徹底涼了
    劉德華一出手,第56屆臺灣金馬獎算是徹底涼透了。8月7日國家電影局發布消息,大陸影片和人員不參加今年的金馬影展。到了去年的金馬獎,場面一度失控。當奪得「最佳紀錄片」獎的導演傅榆(中國臺灣)上臺發表獲獎感言時,一段「臺獨」傾向的言論「語驚四座」,甚至還有人在鼓掌。臺下金馬獎主席李安一臉尷尬,表情凝重。之後,大陸藝人全面反擊:鞏俐拒絕上臺頒獎,連李安的面子也不給;塗們力挽狂瀾強調「一個中國」;內地電影人鄧超、孫儷、張藝謀全部缺席慶功宴……
  • 盤點歷代港產片高顏值混血女星,美貌不輸港姐冠軍!
    歷年來香港影圈人才輩出,港產片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出色演員,當中包括一批並非土生土長的混血女演員。她們擁有不平凡的美麗外表,成功吸引觀眾眼球,當中有人成為巨星,亦有人寂寂無名。以下為大家盤點80年代至2000年代的20位混血女星:80年代港產片起飛的年代,不少選美出身的女星投身影圈,當中不乏冠軍級人馬,其中一位現時被網友指出跟內地當紅女星迪麗熱巴很像,究竟是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