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施林是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建築三院建三所所長助理。如今,偶有空隙,他的思緒總會回到廣西「小湯山醫院」設計建設過程中的那些日日夜夜。
今年1月27日,大年初三,一通電話讓施林從闔家團圓中抽身而去。疫情發生後,廣西決定在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院區內建設臨時負壓病房,作為自治區級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
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迅速組建起一支由建築、結構、暖通、水電等40多名專業骨幹組成的攻堅項目組。施林被任命為臨時負壓病房項目的項目秘書,一邊承擔推進圖紙設計進度的壓力,一邊為參建各方搭建溝通渠道。
與疫情賽跑,在最短時間內建起廣西第一座以負壓病房為主的建築,是施林從業8年來接受的最大挑戰。最緊張的時刻,他連續24小時沒合眼。「早1分鐘完成設計,醫院就能早1分鐘完成建設,就能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提前1分鐘發揮作用。」施林說。
圖紙設計階段,發圖確認的空隙是施林唯一的休息時間。他與同事們通宵畫圖、緊急開會、現場勘察……經過各方努力,臨時負壓病房項目初步設計方案在12小時內完成,專業第一版施工圖設計在方案定稿後24小時完成。
對於設計團隊來說,交圖並不代表任務結束。施林介紹,臨時負壓病房項目建設打破常規,設計、施工、監理均進駐現場,以便及時溝通。春節期間材料、設備、人工緊張,一些設計也許面臨無法實現的可能。施工圖紙交付後,項目組所有專業負責人必須全程駐場,根據現場情況隨時調整設計。
作為項目現場協調的「總樞紐」,施林的崗位尤為重要。臨時負壓病房要求保證一定的氣密性,暖通設備是關鍵技術環節。僅暖通設計方案,因設備問題等原因就改動4次。每次項目有事需要溝通協調,夜裡已躺下休息的施林立即爬起來趕往現場。
施工現場,白天機器轟鳴、人聲鼎沸,入夜燈光如晝、焊花四閃。2月8日,臨時負壓病房主體項目交付院方。「這是我從業史上設計用時最短、最用心,也是真實建築最快從設計藍圖躍出的工程。」施林自豪地說。
臨時負壓病房交付使用後,立即接收各地轉來的患者,成為廣西戰「疫」主陣地。
為應對疫情,邕武醫院擴建工程分兩部分:一是參照「小湯山」醫院模式迅速建設的臨時負壓病房,二是「平戰結合」傳染病區項目。從臨時負壓病房走出的施林,徵塵未洗,又走進了「平戰結合」傳染病區項目建設工地。
「有生之年能參與防疫項目的設計建設,應該是這輩子最值得回憶的經歷。」施林在工作日記中寫道。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