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青年藝術家張天語:用藝術之光,勾勒心馳神往

2020-11-19 甌網

專訪青年藝術家張天語:用藝術之光,勾勒心馳神往

2020/10/27 16:51 來源:信陽日報 瀏覽:331

本網10月27日訊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如果說藝術是對世界的探索,美術則是重拾記憶的方式,色彩勾勒際遇,輪廓丈量尺度,將所見所得留在紙上也留在心裡,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基於此。正如電影《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描述的那樣:「我心藏瑰寶燦爛如歌,唯有畫作可為我吟唱。」

近年來,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持續推行,大大促進了音樂、體育等教育的高速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美術教育也不斷受到重視,尤其表現為藝術碩士人才培養的數量與質量不斷增長,並誕生了許多優秀的青年藝術家。

畢業於中央美院油畫系的碩士研究生張天語,就是當代青年藝術家的典型代表。

(青年藝術家:張天語)

張天語來說,每一幅作品都是對生活的詮釋,每一次創作都是用藝術投射生活,表達對情感、意象的理解,以此窺探內心世界。在《紅馬走向一個湖》作品中,通過象徵語言展現出了一個全新的虛幻世界:「夕陽下面,一些流星划過,一匹大紅馬穿過花海走向湖邊喝水,然後!它愣住了,回頭望向它注視的人。」

代表作《紅馬走向一個湖》

觀其作品不難發現,在抽象與具象融合過程中,張天語增添了許多情感維度,極大地激發了觀者的想像力,通過這種方式展現她認知的視角,映射創作時的真實感受,以此表達心靈深處的渴望、期盼與嚮往。也許,正如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康蕾在評價張天語的作品時所說:「女性的敏感、青春的痛楚與美好、個人的驕傲、脆弱、勇往直前和糾結與倔強……所有屬於她的個性和情感中矛盾的地方在作品都有交織和呈現。」

代表作《火》

對於藝術而言,如果某幅作品重構後可以闡述全新的故事,那麼這種創作便是成功的。在《貓蝶圖》中「跨界」元素的結合,也再一次讓我們看到這個年輕畫家,在多元創作下的野性、自如、宣洩與解脫……

代表作《貓蝶圖》

據張天語介紹,出於對內心的窺探,在創作中將儘量保持作品的開放性,極大發揮觀者的想像空間,力求將流動意識中固有的碎片融入畫作之中,通過情感映射使畫面趨於飽滿。

代表作《蛾》

代表作《蝶》

以下為本報記者對張天語的專訪。

記者:天語老師您好!您看起來年齡不大,但您的作品在業內知名度很高,獲得的評價也很高,作品風格看起來充滿了生命的張力,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可以和大家介紹一下您是怎麼走上藝術這條道路的嗎?

張天語:謝謝,當然可以。我家裡三代都從事美術行業,對我而言,或許沒有選擇的餘地,從小便開始耳濡目染,在進入央美學習後,對藝術慢慢有了更深的認知。

記者: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令你比較糾結的情況?

張天語: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應該多少都會遇到些糾結的事吧。我遇到最大的糾結,是選擇哪個具體的專業進行深造,還有如何在家庭所給予我的藝術教育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叛逆」和「逃離」,這也是我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

記者:可以詳細介紹一下您的作品風格嗎?

張天語:好的。我認為記憶是一種相見的方式,所以我的作品中有很多記憶裡發光的瞬間,我喜以通過司空見慣又難以名狀的不同物象來表現超越現實的圖景,它們之間的結合可以傳達出旺盛的生命力。一直以來我都把隱喻性作為我作品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構成因素,這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似乎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而我致力於削弱過分沉重的比喻,希望讓作品儘量保持單純的繪畫性,同時賦予圖像以個人的心理投射,使畫面趨於完整和飽滿。

記者:在您的作品中有許多關於馬和貓等動物的特寫,這是為什麼呢?

張天語:是的,我個人喜歡貓、馬等動物,還有自然的花花草草,這些有生命力的東西,創作的內容就自然而選擇了這些元素。但我整個的創作過程,是完全不打草稿的,一開始只是有非常模糊的靈感,然後從一個「角落」開始,一點點創作,再一點點修改。我的創作過程是不完美的,很多環節是由我的直覺、情感和精神狀態所掌控的,我認為這對我而言非常重要。我儘量保持作品的開放性,力求表現流動的意識所固有的碎片性和多元化的形態。

(天語在疫情期間餵的流浪貓)

記者:我注意到您已經開了個人工作室,請問您開工作室的出發點是什麼呢?

張天語: 原因其實挺簡單的,就是想要有一個私人空間去創作,工作室對於藝術家而言是很本能的需求,和住所不同,工作室對我自己來說是一個非常自由的場所,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創作和生活,也可以作為逃離人群的庇護所。我個人是非常不喜歡熱鬧的。

記者:那下半輩子就準備一心做學術研究嗎?

張天語:學術肯定是要搞的,為了下半輩子能踏實搞學術,好好畫畫,所以當前還是需要先好好生存,有個穩定的事業是王道(笑)。其實對於我來說,畫畫並不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相比於工作它更像是我的生活,是我的一種日常行為。我不是很想將畫畫當作特別高大上的事,它是我的人格中延展出來的一部分,如果你之前看過我的畫,然後來認識我,相熟之後就會覺得「哦,是的了,天語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記者:您是怎麼看待藝術這件事的?

張天語:藝術反映的是社會的狀態,直白來講藝術是跟著時代主流走的。未來可能隨著事物的邊界逐漸模糊,藝術也會相應的和其他領域產生交融,例如媒介和感知形式的改變、社會傳播途徑的變化之類的,推陳出新,好玩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吧,這一點我還是蠻期待的。

記者:感謝您接受本次採訪,期待未來看到您更多的精彩作品。

張天語:謝謝您的關注,我努力。

附:

張天語簡介

生於河北省

2013~2017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 第二工作室,獲學士學位

2018~2019年交換學習於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設計大學

2017~2020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 第二工作室 師從康蕾,獲碩士學位

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主要個展:

個展《禮物》(央美青年空間,北京,2019年)

個人藝術項目《Sicheres Haus·安全屋》(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Karlsruhe,Lichtshof,德國,2019年)

個展《甜蜜遊戲》(中央美術學院主樓展廳,北京,2018年)

主要群展:

「乘風破浪」畢業生作品展(西單大悅城,2020,北京)

「不安的嚮往」2020屆畢業生藝術展(朝陽大悅城,2020,北京)

「上下文」中央美院、清華美院部分畢業生畢業作品邀請展(悅美術館,2020,北京)

「地緣」2019國際當代女藝術家作品雙年展(網絡展)

「美·遇」中央美術學院第八屆研究生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2019,北京)

「循循展·小徑分叉的花園」(芳草地畫廊,2019,北京)

抽相·悸動的形式—當代抽象藝術展(東視聖軒美術館,2019,北京)

大藝家夏季展(藝諾美術館,2019,上海)

「HER ART」她藝術·卸妝時代(M50大田畫廊,2019,上海)

「後生」——油畫系研究生聯展,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展廳,2019 北京

北京青年美術雙年展(今日美術館,北京,2016)

中國美術館「再長徵」藝術展(中國美術館,北京,2016)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寫生匯報展「瑞金,瑞金」(北京,2016)

「iShow」甜品計劃(鳳凰藝都畫廊,北京,2015)

漸入內心—藝術考察匯報展(中央美術學院,北京,2014);

青春 · 足跡--中央美院學生主題創作展(中央美術學院,北京,2013);


相關焦點

  • 美傑青年藝術家 | 鋼琴與聲樂雙棲藝術家——郭紫堯
    她被紐約著名古典音樂評論家羅伯特·舍曼稱作「一生迄今為止從未聽到過的、古典樂壇在鋼琴和聲樂同時都達到如此高水平的藝術家」。「雙料才女」郭紫堯18歲時演唱霍伊比《蛇》郭紫堯自童年起有幸獲得過諸多鋼琴比賽獎項及職業發展機會。她是郎朗國際音樂基金會青年藝術家、耶魯阿特米希亞基金會青年學者、美國蕭邦基金會獎學金連續四年獲得者。
  • 2019STS上海潮玩展:鐮田光司專訪 用創作裝點生活
    鐮田光司,浪漫幻想蒸汽朋克風格造型藝術大師,國籍日本。每一件作品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通過作品也表達了鐮田光司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充滿了浪漫、夢幻和情趣。NGA專訪:駝駝:鐮田光司先生您好,距離去年的BTS展已經7個月了,時間過的真快,還記得上次NGA玩家社區也對您進行了專訪,很榮欣再次有機會與您見面。
  • 「施坦威青年藝術家」親臨海藍城 奏響水上鋼琴之夜
    8月29日晚,「施坦威青年藝術家水上鋼琴之夜」的演奏會在華遠·海藍城上演。此次演奏會由華遠地產主辦,施坦威青年藝術家江帆,出席擔任演出嘉賓,共同攜手現場上百位聽眾一起,領略音樂藝術的聽覺盛宴。
  • 臺灣藝術家陳逢顯:大陸豐饒的文化有助於推廣微雕藝術
    :何路曼     近日,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隨團到大陸多地參訪,期間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陳逢顯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7日電 題:臺灣藝術家陳逢顯:大陸豐饒的文化有助於推廣微雕藝術  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  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近日到大陸多地參訪,他對記者說,微雕在雕刻藝術領域屬小眾,兩岸從事微雕的藝術家在比例上不算大。大陸地廣物博、人才濟濟,各地豐饒的文化對推廣微雕藝術有很好的助益。
  • 以藝術定義鋼鐵|「不滅」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發布會現場
    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2020德龍杯·鋼鐵雕塑創作營發布會現場北京德澤燚燚藝術中心總經理、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出品人、總策展人丁澤華,《美術》雜誌社編審、副主編、本次活動評委會主席盛葳,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策展人、靜舍文化藝術總監、青年策展人李克非,獨立策展人、批評家段君,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副主任、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劉禮賓,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雕塑系教師
  • 鳳凰藝術 | 2020年,這20位青年藝術家值得關注
    這種敏銳使得藝術給社會帶來的一種影響,特別是疫情之後,它有一種療愈的作用。▲ 第八屆五糧液明天雕塑獎入圍暨獲獎作品展現場,圖源:主辦方Q:在您看來,疫情會給這些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帶來什麼影響?冀少峰:其實藝術有什麼用?
  • 臺灣身心障礙藝術發展協會光之藝廊舉辦20位藝術家新作聯展
    華夏經緯網12月28日訊:據臺灣「工商」報導,臺灣身心障礙藝術發展協會光之藝廊自26日起舉辦「新生:藝術家新作聯展」,展出20位藝術家年度新作,透過溫暖而動人的藝術作品,給予即將到來的2021年最大的祝福。
  • 久柒榮獲第六屆亞洲藝術大賞「年度青年藝術家」獎項
    開幕當日,YAA亞洲藝術大賞組委會公布了第六屆亞洲青年藝術家提名展入圍榜單,來自亞洲近5000名藝術家15000件作品進行了盛大角逐,中國、日本、俄羅斯等多國41名藝術家榮獲2018-2019年度初選入圍這一殊榮。
  • 【藝術家】玻璃藝術家韓熙專訪
    透明書籤編者語 對韓熙老師的訪談,緣起於韓老師對玻璃藝術提出的「第三代玻璃藝術家」和「玻璃藝術的新古典主義」的兩個概念,直到韓老師在八月中旬結束歐洲訪學,這篇專訪才呈現出來比較完整的面貌。這篇訪談涵蓋了藝術家的歐洲訪學經歷,東西方文化對比,藝術家的藝術觀念,以及對玻璃藝術發展的思考。
  • 【新年福利】炎黃青年藝術家展演周——新媒體舞蹈《九歌》展映,青年藝術戶外營地展演
    2015年1月2日至4日,1月7日和1月10日(炎黃藝術節閉幕式),首屆炎黃文化藝術節--炎黃青年藝術家展演周即將精彩呈現。此次炎黃青年藝術家展演周由炎黃藝術館、北京舞蹈學院藝術傳播系、北京洛和天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朝陽區文化館協辦。
  • 薈萃中外琴韻,勾勒藝術之美 -- 上海樂器展文化主題活動
    作為極具音樂特色的滬上文化名片,上海國際樂器展在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從未停止為廣大公眾推廣普及音樂文化的步伐,每年以名家論壇、現場演奏的形式開展一系列藝術普及與交流賞析的活動,中外藝術家們在這裡走下樂壇,親手採摘中西音樂菁華,與音樂愛好者們共同尋路藝術文化之旅。
  • 2020年第八屆華宇青年獎入圍藝術家名單公布
    2020年10月16日,第八屆華宇青年獎入圍藝術家新聞發布會於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本次華宇青年獎共收到32位藝術行業內專業人士的提名,共計92位藝術家進入初評評審環節。
  • 支持青年藝術創作生態,萊儷青年藝術獎2020年總結|100 · 回顧
    萊儷青年藝術獎(LALIQUE Nova Art Prize)緣起於2014年,是「青年藝術100」 與在藝術收藏界有著「光之雕塑家」美譽的國際知名品牌LALIQUE法國萊儷的獎項合作。本獎項將針對每年度「青年藝術100」 的入選者,特邀業內專家評委評議獲獎藝術家,獲獎者將在當年度「青年藝術100」 啟動展公布,並有機會受邀參觀法國的LALIQUE博物館及LALIQUE工作坊,開啟一段深入探索歐洲的藝術之旅,或獲得獎金。萊儷青年藝術獎旨在深化對青年藝術家創作生態的研究,推動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力,擴大其影響力。該獎項未來將逐步發展成為關注新晉藝術家的年度獎項。
  • 臺灣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收官
    一批又一批觀眾來到設計展的江蘇臺青文創專區,被「臺灣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的作品深深吸引。 在南京市臺辦和南京市發改委指導下,寧臺服務業合作促進中心和南京臺灣文旅創新學院聯合開展了2020臺灣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邀請了三位臺灣青年藝術家運用南京元素創作作品,如今圓滿收官。
  • 公益人物 | 光之藝廊創辦人陳翠華:透過光,看到身心障礙孩子的藝術可能性
    2015年,我們帶著浙江公益人拜訪陳翠華創辦的「光之藝廊」,俊瑋創造的「蚯蚓吉丁」形象就曾給我們巨大的視覺和情感衝擊:這是俊瑋通過藝術的表現,說出他心中的想法和對世界的認知——他的生命因為藝術而發光發熱。
  • 「大藝博」在武展開幕,青年藝術家、年輕學子獻禮英雄之城
    這是大藝博在華中核心城市的首次亮相,也是年輕藝術學子、青年藝術家們為武漢這座英雄之城呈上的一份特殊獻禮。大藝博的宗旨是關注青年藝術家成長,推動中國藝術消費市場發展,讓藝術和美融於人們的生活。 武漢大藝博,是繼大藝博布局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之後,在華中核心城市的首次亮相,也是大藝博創辦八年來規模最盛大的一次,來自全球357所院校的4800多位青年藝術家應徵,經甄選810位青年藝術家3026件優秀藝術作品入圍參展。
  • 圖像,是「會講故事」的三稜鏡 | 專訪視覺影像藝術家向振華
    >向振華向振華:青年藝術家,1984年生於重慶,2006年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後於2007年赴法國留學,並獲得法國戈布蘭圖像學院和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碩士學位。拋開藝術家的身份來看,向振華其實只是一個喜歡用圖像的方式展現自己所見所聞的「頑童」,正因為帶著「頑童」的靈犀稚氣,他能夠敏銳地用直覺從繁雜的消費社會中捕捉人與物的關係。而攝影對於向振華而言,也是圖像表達的形式之一。
  • 青年藝術家馬麟作品賞析
    -乙未當代中國中青年藝術家學術展》2015年《雲水風度----馬麟繪畫精品展》於青州宋城龍寶藝術館舉辦2015年作品參加《藝術沙龍—筆墨新勢力》兩岸三地青年畫家提名展2015年作品參加《京津樂道----青年人物畫家邀請展》2015年作品參加《八零八零----當代中國畫80後藝術家提名展》2016年同方國際《三人行》畫展於天津美術館舉行
  • 光與藝術丨寧波「治癒系」藝術博物館等你來打卡!
    而在藝術家營造一個世界的時候,並將它透過某種形式傳遞給我們,以「藝術教育」為主題的博物館真的稀少。它就是這麼一座以「藝術教育」為核心的博物館,對我國三位藝術教育家劉開渠、賀綠汀、羅工柳進行藝術史個案研究。
  • 臺灣是如何扶持青年藝術家的?
    但在國際一流戲劇家和重磅作品引發關注的同時,注重前衛性和實驗性的「國際劇場藝術節」上,還有一半作品來自臺灣本土的青年藝術家。這些作品悉數都是由臺北「兩廳院」委約原創,並提供創作資金。讓人意外的是,這些作品收穫的觀眾熱情也絲毫不遜色於大師名作,每部戲都票房不俗。澎湃新聞記者在藝術節期間去臺北觀看了兩部臺灣原創作品,並和本土的青年藝術家及「兩廳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