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是「會講故事」的三稜鏡 | 專訪視覺影像藝術家向振華

2021-02-23 國家地理中文網

視覺影像藝術家向振華

向振華:青年藝術家,1984年生於重慶,2006年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後於2007年赴法國留學,並獲得法國戈布蘭圖像學院和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碩士學位。他常使用當代消費社會中的商品附屬物進行創作,通過生成的圖像試圖探討人與這些物品的關係。

個人主要作品:《Box》、《Testers》、《Cape Sounion》、《Catalogue》等。

拋開藝術家的身份來看,向振華其實只是一個喜歡用圖像的方式展現自己所見所聞的「頑童」,正因為帶著「頑童」的靈犀稚氣,他能夠敏銳地用直覺從繁雜的消費社會中捕捉人與物的關係。而攝影對於向振華而言,也是圖像表達的形式之一。


向振華在本科期間就讀於繪畫專業,大二的時候開始接觸攝影,由是他發現了一種相比其他創作方式而言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本科畢業後,向振華留學法國進入戈布蘭圖像學院學習攝影,希望系統掌握攝影技術。但技術從來都不是藝術的全部,更重要的是用藝術的語言去表達,所以他來到了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繼續學習。

相比長時間醞釀雕琢一件作品,向振華更喜歡以項目的形式進行藝術創作。「雖然以項目為周期創作過程會有些反覆,但是相對來說也比較利落,不像繪畫,需要保持情緒的連續性。」

「我並不是喜歡保守待在某個封閉環境的人,所以我會把自己的創作分割成不同的項目。當我有了創作概念,就會用兩三年的時間去準備這個主題,最後用兩三個月完成創作後,再進入下一個主題的創作。」


圖像藝術,是「會講故事」的三稜鏡

向振華把藝術創作比喻成「三稜鏡」。當平面的照片經過後期技術製作、並納入他整體作品後,就會成為一面「會講故事」的三稜鏡

「光通過晶體會折射出七彩的顏色,這是光的本質。而一個客觀意象經過藝術家主觀拆解後,通過多媒體等形式重新呈現在人們面前,並能夠引起人們對於這一客觀意象的二次審視,這是我對創作方式的理解。」向振華說。

在他個人作品展覽上,他會通過影像、燈箱、音效構架出完整的體驗氛圍,而音樂、裝置、雕塑、行為藝術……這些形式對於他而言,都是用來闡釋觀念的工具和載體。

「創作是尋找最適合表達方式的過程,所以最初我就沒有規定自己必須採用某種特定方式創作,但當我選定一種表達方式的時候,必然會要求自己去掌握這門語言。」

對於向振華而言,創作沒有「非要用」和「必須有」一說,只有「適合」與「不適合」。

在向振華眼裡,影像就是目前最「適合」他的形式之一。「它是我現階段能掌握並用來表達自己的手段和方式。」

 

行將消逝·第二天

2015年11月13日,法國巴黎發生系列恐怖襲擊事件。為悼念在事件中喪生的人們,向振華將其於2014年至2016年在巴黎街頭拍攝的130張人像作品編成影像集,並將此書命名為《第二天》。

「人們絕大多數對於災難的理解僅停留在網上圖片,圖片會衝擊你的視覺、帶來震撼,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會『過目即忘』。」接受災難現實之後,我們最終又留下了什麼印跡?這就是向振華想去探討的問題,《第二天》也因此得名,無關過去和未來,只是個常態。

當災難的恐懼感襲來,再去翻閱這些人像作品,向振華不禁想到這些人的來路與歸途。「當時拍攝的人們現在去了哪裡?我們帶著情緒重新去審視這些人像,不同的時間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在街頭拍攝的過程中,向振華是一個觀察者。「我會把場景想像成一出話劇或者一部電影,從我的生活中走出來這樣一個路人,看到他的樣貌,你不禁會去聯想他的年齡、身份,以及他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最終就把他像劇照一樣放進了我作品裡面。」

至於為什麼要去看生活中那些過路者?向振華用「行將消逝」四個字回答了這個問題。

「走在大街上你可能會突然被某個人所吸引,在觀察過程中流逝的幾秒時間非常短暫,這一瞬間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這瞬間佔據了我生命裡面的某一個時刻,雖然它也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它佔用了我一定的時間去花費在這人身上。既然時間已經花費了,那它還會留存下什麼意義嗎?我想通過影像把這些吸引我的事物記錄下來。」

向振華作品《蘇尼翁角》(Cape Sounion,2017)的創作契機源於一張新聞圖片——一個從敘利亞逃難到希臘的小男孩遭遇海難,他身著紅衣的屍體被衝上海灘並遭到媒體曝光。這張照片曾經一度覆蓋了西方媒體,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進而引發了關於難民問題的討論熱潮。

然而在向振華的作品中,我們並沒有看到過多的苦痛和哀傷,他拍攝了事發海域蘇尼翁角的幾處風景。這裡擁有希臘最美的景色,矗立著和雅典神廟一樣古老的海神廟,見證了希臘這一古老文明的輝煌與沒落。

然而與美好景色相映襯的是殘酷的現實:希臘因為經濟問題成了歐洲的「問題」國家,中東地區戰爭延綿,難民問題像陰霾一樣籠罩在這片土地。

當「蘇尼翁角」這個名字被提到的時候,這件作品便天然成立。所有的故事在這裡出現又湮滅,歷史的興衰榮辱、人們的苦痛與悲哀也被掩埋,只留下這片無盡的海浪。向振華將他站在那裡的時間抽取出來,定格在那裡訴說著時間的變與不變。

 

《盒子》系列作品呈現了一組被扔棄的奢侈品包裝盒。向振華在作品中保留了對於那些「行將消逝」事物的敏感和脆弱,他將這些遺棄品重新撿拾回來放在圖像裡,並給予世人放大注目這些物品的機會。

「我儘可能地減少了對拍攝對象的控制,希望用一種機器的視角來呈現出如博物館陳列的距離感,並且讓圖像在製作過程中變成與時間相對平行的一種狀態。雖然最終看到的只是一張扁平的圖像,但是這個過程卻是在記錄一段連續時間中物體面貌的變化,所以這個物體的成像過程變成了『讀取』而並非直接捕捉。」

「在這個過程中技術擴大了攝影的範圍,所以最後圖像展現在觀看者面前時,我希望能夠看到的是這個盒子與觀眾之間產生的共鳴而不是我在製造圖像時的某個動作。」

 

向振華通過《試用品》反思當代社會「將人物化」的現象。在時尚秀場的拍攝過程中,他將目光放到了模特們的身上,女孩們不停更換展示自己身上的「時尚新品」,不禁引人思考,到底是觀賞者消費了模特身上的商品,還是這些模特被身上的商品及觀賞者消費了?

向振華選取了十多位模特作為樣本,在未事先告知模特工作內容的情況下,讓這些女孩在影棚裡等待,並用相機悄然記錄了女孩們在等待過程中的狀態。

「標準化選擇下,形成了『模特』這個完全依附於消費社會的特殊人群,但首先她們還是「人」,人在一個被動環境裡會有什麼樣的狀態?這就需要去觀察。」

後來,向振華又開始去思考如何將人和物一起呈現,最終創作了《型錄》。

「每一季服裝品牌推出新品並讓模特試穿推廣,這對於消費者而言只是一個營銷的手段。模特每試穿一件產品都會產生一張圖像,然而這個過程長年累月不停重複,就會產生大量圖像。我將這些圖像通過拍攝技術和後期處理,在圖像裡形成一個直立的人像,而這更像是一個『造像』的過程。」

「當這些產品和模特被大量重複排列的時候,這些產品的顏色材質、包括人,這些影像都會消逝掉。我常在創作的時候尋找「行將消逝」的狀態,就是『他還在,但他即將消失』,這個過程把物體拉入了時間的維度,觀眾看到的不單單是物體本身,體會在這個過程物體變化的氛圍。」


「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到這一過程,在這過程中,一件事物他是以何種狀態發生,又以何種狀態結束。」

—— 

如今,向振華開始回到國內進行他的藝術創作。在這個波濤洶湧且蘊藏著強大生命力的時代,他也將繼續用攝影這一藝術形式,跳脫於喧囂的繁世,發掘我們身邊那些「行將消逝」的故事。

- END -


2018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專題閱讀

只有他才能拍到的追機「私房照」 | 專訪航空攝影愛好者錢佳

他,從海上來 | 專訪海洋石油攝影師杜鵬輝

中東的兩副面孔 | 專訪戰地記者韓衝

俯瞰世界的那一抹光影 | 專訪跳傘攝影師龍貓

名人專區

2018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

5月17日正式開啟!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報名參賽!

長按二維碼,關注「國家地理影像經典」

長按二維碼,關注「國家地理中文網」

相關焦點

  • 名人專區專訪 | 演員李鴻其的影像日記
    多年來,《國家地理》不斷拓展著人們的認知範圍,通過影像的力量探索發現世界,記錄並講述那些圖片背後的故事。而李鴻其參與到2018年的影賽中,同樣也源自他對影像的嚮往。因為我是一個演員,需要很細緻的觀察,但是有時候會覺得,身旁的人明明就跟你很近,可是你卻沒有好好看過這些人。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所以有一陣子自己會去街拍,就是希望可以藉由照片的方式,讓我有機會看見我身旁最親近的人、或是更生活化的東西。
  • 用好這件攝影創意利器:三稜鏡
    光線在通過三稜鏡時會大幅改變前進方向,這意味著當你透過鏡體觀察時,會看到你身邊約 90° 角的情景。利用這一特性,你可以把兩個畫面疊加在一張照片中,創造類似雙重曝光的效果。用三稜鏡製造彩虹用三稜鏡製造彩虹時,你可以通過調整一些關鍵參數來改變獲取的彩虹效果。首先是三稜鏡的尺寸,三稜鏡尺寸越大,製造出的彩虹面積也越大;另外,距離三稜鏡越遠,彩虹的面積越大,但色彩同時也會變淡。你還需要注意太陽高度的問題。如果你需要一個長長的投影彩虹,就需要在日出/日落時分拍攝。
  • 探秘「暫時存在的家」,90後藝術家獲得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曝光獎
    這件名為《餐廳》(The Dining Room)的作品,是藝術家徐冠宇所創作的「暫時存在的家」(Temporarily Censored Home)系列中的一張。而他剛剛摘得2020年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的「曝光獎」。
  • 影像創作難不難 | 專訪
    本次展覽由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創辦人榮榮麓湖·A4美術館館長孫莉擔任藝術總監李傑和蔡麗媛擔任聯合策展人展覽將於 2017 年 12 月 23 日開幕在開幕之前就已經引起各界的熱烈反應影藝家在第一時間對藝術總監、聯合策展人和藝術家進行了獨家專訪
  • 回顧| 特納獎中的10位影像藝術家及作品
    Gordon將兩部電影以實際速度和原聲播放,產生持續的圖像與聲效對比。在影像的往復對立中,呈現了善與惡、天堂與地獄的二元強烈對比,沒有任何一方成為勝者。影片從這兒開始,普羅沃斯講述了一個虛構的祖父的故事,被描述為是Schwitters密友,也是他自己(鮮為人知的)作為一個畫家的故事。這個故事在他荒涼的客廳中上演,該客廳位於Grizedale Arts的花園中。這個故事中,有祖父為維護名聲而進行的鬥爭,以及與妻子的鬥爭,妻子希望看到他的雕塑能夠變得更有用。然而,她的祖父似乎消失在了一個洞,穿過湖區小屋的地板通往非洲的路,再也見不到了。
  • 楊小彥 光、觀看與圖騰——「再影像:光的實驗場」的視覺啟示
    它們本身還代表著一種觀看,與視覺秩序密切相關,屬於典型的視覺政治的範疇。攝影是時間的瞬間切片,產出靜止圖像;影像是對運動的紀錄,產出活動影像;通過計算機進行各種篡圖活動,產出電腦視像。它們顯然包含著自由選擇,是觀看者與製作者獨自立場的表達,與個體在場和位置發生關聯,成為個人觀看的載體。
  • 全息影像技術:與藝術家面對面,把夢想照進現實.
    全息影像的成像原理並不複雜,它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例如灑在馬路上的油膜在光的照射下會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色彩;肥皂泡上也會反射出五彩斑斕的光澤——這是因為肥皂泡兩個面的反射光出現了色散和散射效果。
  • 從概念到影像實現!中國CG視覺開發者社群正式推出-7.GAME
    以概念藝術家的作品為藍本,由其他人繼續闡述和視覺開發的電影製作模式由來已久,無論是插圖、圖像小說,還是3D數字雕塑,諸如《星球大戰》、《指環王》、《異形》等許多成功大作都受到了概念藝術的啟發。雖然電影是大藝術小產業,但這不影響電影作為所有影音媒體內容最高標準和榜樣的地位,不論是影視劇還是動畫,或者遊戲影像和視覺都以電影視覺藝術和技術開發的標準為依據進行發展。
  • [BAM項目]白板與影像權力的不謀而合—藝術家彭奕軒
    ▲  藝術家彭奕軒彭奕軒的作品取樣自藝術家出生以來歷年的災難畫面,以一抹即逝的白板筆勾勒其輪廓,交織的影像處在隨時消逝的不穩定中,但這些破碎的片段早已聚合成個人影像歷史,更成為深植於每個個體的共同經驗。90年代普及於大眾的白板,其基底隨時能歸零並具有承載任何影像文本的特性,如同計算機的虛擬畫布,有著此世代獨有的數碼語彙。
  • 藝術家如何用影像表達對未來的思考
    由實驗影像中心發起主辦,藝術家楊福東策劃的 「未來未來——青年實驗影像計劃」 12月20日晚在上海外灘博悅匯影城正式開啟。10位受邀的青年藝術家立足當下、回望過去、思考未來的成果,以影像藝術為載體,創作出的十部短片,在影院裡進行了一次集中的放映。
  • 編織故事,傳情「派」意PYE影像藝術項目於尤倫斯開幕
    2014年8月28日晚7時,編織故事,傳情「派」意PYE影像藝術項目於尤倫斯開幕。項目邀請三位藝術家葉甫納、蔣志和馬秋莎創作視頻藝術作品,呈現方式為三組影像裝置,在觀看中,解讀潛藏在藝術形式背後的無聲之語,本次展覽由尤洋和張夕遠聯合策劃。視覺通過光和色看見世界的動靜。
  • 二 句子、圖像、歷史——讀朗西埃《圖像的命運》第二章
    ,即設想為視覺在場的生命;2、從反面將這些視覺在場變為一些成分,其價值僅僅來自它們所允許的組合:與其他圖像和聲音成分的組合。[1]在筆者看來,這兩大原則也是影像中圖像的兩種命運,二者共同推動一部影片電影敘事的發展。但是電影敘事又不同於語言敘事,語言敘事是語言要素只有在語言結構中才有意義,語言要素在敘事中變得透明;而電影敘事不同,各大要素(如聲音、電影圖像,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電影圖像除了服從於一部影片的敘事之外,還有自己的價值,那就是付諸於我們視覺的藝術性。
  • 如此破碎,這般整體:專訪藝術家傅一清
    如此破碎,這般整體:專訪藝術家傅一清by楊宗翰(臺灣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一個是巴黎的《連續撞擊》,這個展覽沒有主題性或是編年體的策展動線,而是引導觀眾從純粹的視覺感受出發,依靠自己的想像和理解,由一個圖像自動聯想到下一個圖像,像多米諾骨牌遊戲。博爾坦斯基的光影雕塑、葛飾北齋的畫作、中國的太湖怪石、17世紀畫家楊·費特的狗毗鄰而置。策展人馬爾丹的靈感正是來源於瓦爾堡的《記憶女神的圖集》,瓦爾堡開創了藝術史研究的新觀念「圖像學」。
  • 白色光經過三稜鏡色散之後的可見光譜,真的只有七種顏色嗎?
    對於白色光經過三稜鏡色散之後的七種光通常被稱為可見光譜,是真的白光經過三稜鏡色散之後是只有七種顏色嗎?白光經過三稜鏡折射後,會自上而下形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人眼大致看到的都是這七種顏色,但是白光經過三稜鏡後實際並不僅這七種顏色。
  • 白日夢森林:藝術家鄔建安的圖像世界
    開幕式現場2017年7月14日下午,由芝加哥大學教授巫鴻擔綱策展人的藝術家鄔建安新作展——「白日夢森林:鄔建安的圖像世界」在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正式開幕。「具象與抽象」、「平面與三維」、「文字與圖像」的關係等問題時的獨特方式,以及這種方式拓展出的圖像生成與視覺傳達的新界域。
  • 泓翰蒼夜推薦藝術家【宣琛昊】
    畢竟影像和繪畫不一樣。X:在視點的選擇上以電影史為基礎,根據各個時期的代表電影和視頻截圖去探討觀眾和銀幕間的距離。在構成和配色上我想讓畫面的結構呈現出這種暴力,我有意識的合併了繪畫和圖像的間隙,消除畫面虛實的縱深感和物體質感,是機械和平庸的,在散場之後,雖然我們的眼睛會適應新的條件,但我們都會暫時失明。
  • 振華故事,不如到此為止
    可是在電視劇裡,把原本刻在振華天台的小字變成了大學的白牆上大喇喇的這一行「洛枳喜歡盛淮南,沒有人知道」,是怕別人看不見嗎?洛枳還主動跟江百麗講自己的暗戀,和百麗一直搞戀愛攻略。更離譜的時,原著中洛枳和盛淮南是在大三才開始認識的。電視劇裡,盛淮南和葉展顏還沒分手,此時洛枳昂揚著拿著信準備衝去表白了?洛枳和盛淮南的每次對話,都是她精心偽裝好的巧舌如簧,而不是吞吞吐吐。
  • C-TALK 第02期 | 臺灣視覺藝術家劉熙真創意靈感分享會
    從藝術總監,影像導演,視覺設計師到漫畫藝術家,熙真在她不同角色上都有非常出色的作品。她曾經獲得過多次國際設計大獎,作品包括大家熟悉的金點設計獎 2014 - 2018主視覺與典禮包裝設計,紅衣小女孩系列電影片頭與臺北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國際宣傳影片,並且執導了蘇打綠《故事》mv。
  • 上海影像周來了!
    有感於此,影像藝術博覽會特別策劃了此次放映,通過喬瓦尼·歐祖拉,程新皓,鄭源,陳亮璇&致穎,楊圓圓,林鈺玘,帕特·弗林,梁玥,馮冰伊的最新創作,呈現發生在此時彼地的種種故事。放映當天,藝術家馮冰伊還將蒞臨現場,與觀眾分享更多創作背後的思考與感受。
  • 剪輯是用影像書寫故事 I 專訪中國一級剪輯師周新霞
    此次在第十五屆華語青年電影周接受影視工業網專訪時,周老師分享了非常動人的一句話:剪輯,是在用影像書寫故事。我在學校經常和學生講的,「電影的未來是你們的」(笑)。那會剪輯的理念,是連接時間、空間、動作,動接動,靜接靜。我會把臺詞、動作、時空、節奏剪輯得非常流暢。剪輯漂亮了,會這樣來形容:平滑得像緞子一樣。 為了實現這種流暢,剪輯在處理時間、空間、動作時遵循一定的規則。比如剛剛我們從那棟樓來到這棟樓,必須是我先下樓,碰到你們,我們穿過一個又一個門,再坐下來,咱們開始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