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愛才是人類最後的尊嚴與體面

2021-02-10 中國新聞周刊

死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麼?

是的,死亡是最長久的告別。

無論和自己告別,還是和親友告別,除了一直哭,我們是不是還有其他方式,面對死亡這條人生必然要走的道路?

1

金士傑和吳靜吉、李國修幾個人,去見陳建華最後一面。

陳建華做完舞臺劇《新荷珠新配》的音樂指揮後,查出肝癌晚期。

這些臺灣劇場界的大咖,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蘭陵劇坊的元老。

金士傑是蘭陵劇坊的團長。

陳建華病榻前,都是近60歲的老人。

金士傑記憶中的陳建華,豪爽囂張,說話總是高亢大聲,語驚四座:

充滿熱情,能量大到可用』狂』形容」。

但面前這個人,瘦得像個鬼,全身上下找不到一塊有肉的地方,臉頰凹陷,兩眼無神,鬍子頭髮又亂又長。

醫生說他沒剩幾天了。

曾經的蘭陵劇坊

所有的朋友都傻站在那裡,不知道該說點什麼。

這群戲劇界的大佬、年近花甲的老人,演過那麼多戲,創作過那麼多角色,仍然不懂得如何面對死亡這件殘酷又必然的事。

他們圍繞著即將離世的陳建華,聊了諸如天氣、交通等很多言不及義的話。

氣氛尷尬又沉重。

陳建華仍然兩眼無神地躺在那裡,從頭到尾沒有回應一個字。

最後,金士傑說了一句更加言不及義的話:

兄弟啊,你現在這個造型,好適合去演耶穌。

陳建華聽到後,想想笑了。幾個老朋友也跟著笑了。

照金士傑的說法,大家甚至笑得很誇張。

「因為這個笑話其實不怎麼好笑,等到會客時間結束我們就走了,一路上,我一直很得意我說了這個其實不好笑的笑話,而這個得意之情一直延續到幾天後我們去殯儀館,跟他的遺像敬禮時都還在。」

後來金士傑每次想起這位老友,想起的不是慘白虛弱的面孔,而是那個並不好笑的笑話。

他會在心中對逝去的朋友說:「兄弟啊,我們差一點就被死亡嚇到了,還好我們笑了,我們能笑,我們可以笑,我們敢笑。因為我們笑了,所以我們證明了,哥們,我們還是我們。死神你給我站到一邊去!

蘭陵劇坊音樂指揮:陳建華

2

蘭陵老人們送別了陳建華第二年的2010年,李國修查出大腸癌第三期。

李國修也是蘭陵劇坊的老人,曾經跟賴聲川、李立群一起創立了「表演工作坊」,還一手創辦了屏風表演班。

他是馬季在臺灣唯一的弟子,被認為是臺灣的莫裡哀和卓別林。

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

得知李國修罹患癌症,他的家人很長時間都沒法接受。

看過《康熙來了》的人可能知道,李國修的妻子王月是個挺drama的人。面對身患重症的丈夫,她常哭到眼睛都睜不開。

但李國修並不覺得死亡是一件多可怕或需要遮遮掩掩的事。

相反,死亡對他來說,成為觀察親人面對恐懼的極好素材和養分。

他把自己體內的4顆腫瘤,戲稱為「一個班裡,4個不聽話的調皮學生在搗蛋」。

他撫慰自己的親人,幫助他們跟自己一起面對這4個「搗蛋的學生」。

一切的發生都是該發生的,既然發生了,就要從中取得成長。

這個從18歲開始,在劇場界瘋狂工作了四十年的喜劇泰鬥暫別了演出,不再喝酒,不再熬夜,早上六點爬山,晚上十點睡覺,改變了過去所有的不良生活習慣。

「死亡」,給了他一種全新的生命體驗。

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

即便在臨終前,他病重得無法下床,死亡也沒有禁錮他幽默的想像力。

李國修有一張生前最後望向窗外看景色的照片。他望向的其實是一棟冰冷的建築物。

當時他虛弱到要插鼻胃管才能進食,不能喝水,要把冰塊鑿成碎冰含著,才會好過點。

吃碎冰時他開心地對女兒說:「對面建築物就像一艘遊輪,遊輪上的飲料都有加冰塊,你們敲冰塊的聲音讓我覺得我的遊輪上,我準備要搭遊輪去旅行了!

就像他教劇團演員們學表演一樣,把自己生平關於表演和導演的學問、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給了孩子們。

在生命中最後的時光,他最常問兒子的是:「你還有問題要問我嗎?」

臨終前不久,李國修突然握著兒子的手,沉重地說:「你記不記得十年前某一個早上,你跟你的鋼琴老師頂嘴,你把他氣出門。當時還在睡覺的我,馬上衝出房間,甩了你巴掌。」

沉默五秒,他認真地說:「我向你道歉……」

他努力地跟過去的每一件事和解。

查出癌症後的第3年,李國修去世。

李國修追思會

他提前安排好了自己的葬禮,要求曾國城來擔任告別式的主持人。

告別式的內容他毫不介意,但「我只有一個要求,把大家逗笑就對了!

表達愛、表達善意,保持對生命的熱愛。

李國修從容地、有尊嚴地安排生命的最後一部分。

聽起來很容易,似乎面對死亡,除了接受,你也別無選擇。

但是,能選擇有尊嚴地死去,往往也是那些曾經選擇好好活著的人。

金士傑說,那些活都沒有好好活著的人,幹嘛要怕死呢?

3

舞臺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裡,臨終的莫利教授有一句經典臺詞:只要你學會了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

1994年8月,78歲的莫利.施瓦茨教授被「判決」死亡——漸凍症。

霍金是最有名的漸凍症病人。莫利腦海中浮現著他歪著頭、像科幻電影裡被冰封在肉體裡的「怪物」一樣的身影。

罹患「漸凍症」的霍金

漸凍症,是一種漸進、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如果你不幸中了「彩票」,身體就會從腿部開始,慢慢向上,一點一點「死去」。

當不能控制大腿肌肉時,你就再也站不起來了。當你控制不了軀幹的肌肉,你就再也坐不直了。最後,如果你還活著,就只能通過插在喉部的一根管子呼吸。你神志清醒,可以思考,但是它們統統都被禁錮在一個軟殼裡。

莫利有哮喘,當「漸凍症」到達肺部時,他的生命就到了盡頭。

醫生說他只剩幾個月。

漸凍症病人的生命會慢慢失去「尊嚴」——他堅持定期去遊泳,但必須僱護理工幫他進出水池,更換衣服。於是,他告別了隱私。因為經常絆倒,於是拐不離手。很快,拐杖換成了學步車,學步車換成了輪椅。

他的身體越來越虛弱,去衛生間也使他不堪重負。於是,莫利開始用一隻大口瓶小便。他小便時還得扶住自己,這就意味著必須有人替他拿瓶子。

他不可能再出門了。很快,他就得需要別人來幫他擦屁股了。

如果一個人得了絕症不久於人世,我們常常會覺得,從他被「判決」的那一剎那,生命就已經停止了。他必須忙著去跟各種醫療器械打交道,躺在病床上,任越來越多的管子插在自己的體內。哪怕有一絲可能,也要維持自己的生命體徵,以此證明自己還「活著」,還跟這個世界保持著聯繫。

但在有些人看來,這樣的死亡,未免太沒有尊嚴。

在莫利教授看來,死亡僅僅只是生命的一小部分。既然每個人都有一死,為什麼不能死有所值?

這位社會學的教授把死亡作為他最後的一門課題認真體驗和研究。通過研究他緩慢而「耐心」的死亡過程,觀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他片言隻語地寫下了自己在死亡的陰影下對生活的思考:

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現實」。

承認過去,不要否認它或拋棄它」。

學會原諒自己和原諒別人」。

生活中永遠別說太遲了」.

沒多久,他就有了五十多條這樣的「格言」。

布蘭代斯大學一位名叫毛裡.斯坦因的教授深深地被這些話語所感動,於是把它們寄給了《波士頓環球》雜誌的一名記者,後者寫了一篇長長的報導。

標題是:教授的最後一門課:他的死亡。

之後,滾雪球一樣,莫利的「死亡哲學」傳遍美國。

莫利教授上了很多次電視,跟所有美國人「直播」自己的死亡。

他在鏡頭前說:

當這一切發生後,我問自己,「我是像大多數人那樣退出生活舞臺呢,還是繼續生活下去?」我決定活下去——至少盡力去那麼做——像我希望的那樣活下去,帶著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

他把生命當作一種體驗,無論是衰老、失能,還是最終的死亡。

對於因為失能而喪失的所謂「尊嚴」,他說:

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

遠在幾千英裡之外的米奇,在偶爾看電視的時候,看到了教授——他曾經的老師。

已經功成名就、事業有成的米奇,奔赴劍橋去探望老師。

作為自己最愛的學生,莫利教授用人生最後幾個月的時間,給了米奇一份巨大的「禮物」——14堂星期二的課。

每周二,莫利都會和米奇分享他對於愛情、事業、衰老,尤其是死亡的看法。

米奇將這些對話全都記錄下來,於是有了一本影響全球幾千萬人人生態度的經典書籍《相約星期二》。

風靡全球的暢銷書《相約星期二》

這部作品,被臺灣果陀劇場改編為舞臺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出演莫利教授的,是老戲骨金士傑。

舞臺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4

金士傑之前一直不太懂,莫利一個快要死的人,為什麼還願意花自己僅有的那一點點時間,去給學生上課,去上電視影響別人,改變大家對死亡的態度?

演出很多場之後,金士傑有了答案。

對於這個臨終的小老頭來說,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愛,在與人和人之間的聯繫。

這個意義,無論你健康地活著,無論你是否遭遇疾病痛苦,都是一樣的。

面對死亡,愛才是人類最後的尊嚴和體面。

米奇問老師:如果他還有一個完全健康的一天,他會做什麼。

莫利教授想來想去,最滿意的安排是這樣的:

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麵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遊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

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義大利麵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當你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

—End—

由莫利教授和米奇的故事改編的舞臺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即將在無錫大劇院演出。主演是 老戲骨金士傑,和 臺灣全能藝人卜學亮


********************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演出信息-

時間:11月17日-18日 

地點:無錫  無錫大劇院

********************


點擊「閱讀原文」,直接購票

相關焦點

  • 我想活得體面,到死都是:人生最後的尊嚴,是安樂死
    因為,「身邊所有愛他的人都希望他活著」。如果是你,你願意這樣活著嗎?我的答案一直都是:不願意。我最怕的不是活著,而是是活得沒有尊嚴。醫生需要確認三點:第一,本人是自願的;再者,病情真的能達到實施資格;最後,當事人的心理狀態是健康的,且意識清楚。實施當天,他們進入了一個「尊嚴屋」,白色客廳,有一張桌子,可以一家人坐在那裡吃飯,和家人分享最後的想法。
  • 《最後的期末考》丨面對死亡的最佳態度:冷靜不冷漠,淡定而溫情
    二.實習期,以第一視角面對死亡正式上崗之前,醫學生們首先要在醫院實習,實習合格,才能正式成為一名醫生。看到作者的時間安排表,我才知道原來培養一名合格的醫生原來是這麼的不容易。不僅如此,醫生們還得面對一個悖論,那就是臨終患者的治療問題,對於一些癌症晚期患者,明知到死亡是無法避免的,大多數治療手段是無效的,而且會增加患者的痛苦,面對這樣的情況,無論是患者家屬,還是醫生本人,都沒有辦法抗拒過度治療這一行為,一些病人受盡了痛苦,最後仍然離世。因為醫生的天職就是治癒疾病,對抗死亡。
  • 這些照片展示人類無尊嚴死亡過程,生命如此寶貴,只求身體健康
    死亡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並不遙遠的話題,死亡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息息相關。不知道是能看到明天的太陽還是死亡來得會更快一點。
  • 《體面》英文版Graceful:來不及再轟轟烈烈 就保留告別的尊嚴
    都已成年不拖不欠浪費時間是我情願像謝幕的演員眼看著燈光熄滅來不及再轟轟烈烈就保留告別的尊嚴我愛你不後悔也尊重故事結尾分手應該體面 誰都不要說抱歉何來虧欠 我敢給就敢心碎鏡頭前面 是從前的我們在喝彩 流著淚聲嘶力竭離開也很體面
  • 《慶餘年》:範閒沒有保住陳萍萍,卻給了他最後的體面與尊嚴
    因為信息的不對稱,讓他不知道未來將會面對什麼,只能在問題出現時解決,在忐忑的等待下一次問題的爆發。其二就是範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他的整個人,是被人拉著向前走。而範閒在察覺一切後,也開始慢慢進行自己的謀劃。他拼命想成長,脫離掌控,即使這掌控,是出於好意。可在這過程中,他依然很被動。於是他就在陳萍萍的有意謀劃下,在眾人面前,和陳萍萍劃清了界限。
  • 《無名之輩》:小人物的尊嚴,不惜以死亡為代價
    試想一下,面對人生逆境還在追求尊嚴的人,那是什麼,那是平凡生活中的偉大英雄啊。工地保安馬先勇,因為一次酒駕,導致妻子死亡,妹妹高位截癱,在維持生計與不斷自責的痛苦中勉強生存,卻仍然懷揣著當回協警的夢想。欠錢逃跑的地產商高明,冒著巨大風險也要回去面對,因為這是他做人的底線。對他們來說,尊嚴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意義一樣,都是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動力。
  • 體面——愛的體面,分手也要體面
    深愛了多年又何必毀了 經典都已成年不拖不欠浪費時間是我情願 像謝幕的演員 眼看著燈光熄滅 來不及再轟轟烈烈就保留告別的尊嚴 我愛你不後悔 也尊重故事結尾分手應該體面 誰都不要說抱歉 何來虧欠 我敢給就敢心碎鏡頭前面是從前的我們在喝彩 流著淚聲嘶力竭 離開也很體面 才沒辜負這些年
  • 《體面》英文版 | 分手應該體面,才沒辜負這些年
    standing upon the stage watching the lights fade away站在舞臺上眼看著燈光熄滅 But I can put on a brave face但我可以假裝出一副堅強面孔 dignifying our last embrace保留我們最後告別的尊嚴
  • 看了《慶餘年》原著才知道,範閒給了陳萍萍最後的體面和尊嚴
    因為信息不對稱,他不知道未來會面對什麼,只能一次次在問題出現的時候,解決問題,再忐忑地等待下次問題的爆發。其二,範閒始終處於被支配的狀態,無法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動權。範閒的成長一直很被動。他整個人,像被人安排著,拉著向前走。
  • 《送我上青雲》:別談女性主義,不過是生命最後的尊嚴和體面
    別談什么女性主義,影片探討的不過是關於生命最後的尊嚴與體面罷了。 一、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簡單的故事盛男(姚晨飾),女,獨立上進有追求,渴望真愛卻慢慢變成了大眾口中的「大齡剩女」。天生驕傲的盛男,在生死關頭才發現成年人想生存的體面比想像中還艱難,在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與絕望中
  • 臺灣名嘴安樂死的過程曝光:體面告別,沒有遺憾
    你有沒有想過,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自己將會以何種方式和這個世界告別?是在醫院的病床上和病魔纏鬥,緊緊攥住最後生存的一絲希望?還是選擇坦然地面對死亡,有尊嚴的離開這個世界?當然,也或許你從未考慮過這個問題,因為死亡,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看上去都是那麼遙遠。尤其是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死亡是十分忌諱的話題。
  • 最後一個月,她不想死在女兒家裡:人最妥帖的尊嚴,在生命的終點
    可很多時候,我們能欣然地接受新生,卻無法面對死亡。 在紀錄片裡,陳曉軍、魯勝蘭、吳留生只是這個醫院裡的一個縮影,還有200多人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沒有選擇普通病房,沒有選擇插管治療,而是選擇了安寧病房,也叫臨終關懷科。 這裡的醫生、護士和患者都很清楚,自己的生命最多還有3個月。
  • 理性思考、勇敢表達是整個人類最後的尊嚴
    我自己就是一個,特別愛表達的人。我初中的時候有一回,我跟我後座一哥們兒,我們討論《三國》聊得熱火朝天,然後我就聽到了一聲怒吼「鮑元集,你臭不要臉!又嘮嗑是不是,你把你爸給我叫來。」 大家應該肯定看過一個童話故事,這個童話故事叫《皇帝的新衣》,現在大家應該還記得說最後那小孩他說什麼了吧,對吧?當所有的大人,都因為擔心被別人視作是一個傻子,他不敢講的時候,就那個小孩他勇敢地站了出來。那個小孩說:「皇帝就是沒穿衣服呀」,就這一句話,就點醒了那些在沉默中的大人。
  • 最後一個月,她不想死在女兒家裡:人最妥帖的尊嚴
    可很多時候,我們能欣然地接受新生,卻無法面對死亡。在紀錄片裡,陳曉軍、魯勝蘭、吳留生只是這個醫院裡的一個縮影,還有200多人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沒有選擇普通病房,沒有選擇插管治療,而是選擇了安寧病房,也叫臨終關懷科。這裡的醫生、護士和患者都很清楚,自己的生命最多還有3個月。但這裡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在生命的最後,讓他們高質量的活著,並安詳的離開。
  • 同妻最後的體面:親手殺死男同老公!
    今天我們就講講全劇人人都愛的一條線-西蒙娜與卡爾順便科普一下愛滋病。「我是在一次慈善晚會上認識西蒙娜的,她的出場太驚豔了,設計師禮服,掛滿鑽石,你能從她的走姿看出來,她知道她美若天仙。」在卡爾的自白中,西蒙娜形象就非常鮮明了。西蒙娜家庭幸福,名聲在外,驕傲體面,像她的扮演者劉玉玲一樣,手裡都是「fuck u」money。在一次聚會上,一組來自昔日朋友的、報復性的照片揭穿了卡爾是同性戀的秘密。
  • 臺灣主播安樂死:讓我們在死亡面前留下從容與尊嚴
    兒子對他說了一聲:「爸,我們愛你」,傅達仁對家人和整個世界,微笑著說了一聲「再見」,然後在全家人的歌聲中躺在兒子懷裡離開了,整個過程從容、安祥。有多少人,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苦苦掙扎,被病痛折磨得形銷骨瘦,面目全非,親人不忍目睹。
  • 韓版《送行者》《紙花》:體現生命尊嚴「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電影中,尚吉是一個面噁心善,平日給人有點冷漠印象,但面對家屬和往生者,總是忍不住想給予更多協助,以至於常常被上司指責「你太多管閒事!客戶付多少錢,我們就做多少事!」導演高勳表示,整部片的核心都圍繞著「人的尊嚴」,「儘管現今資本主義當道,我仍期許大家不要用金錢來衡量生命,每個人生而為人的尊嚴,在死亡面前都應該是平等的。」《紙花》劇照。
  • 《奧麗芙·基特裡奇》我認為這是一位體面的女士
    4.婚禮時,奧利弗自己做的禮服,聽到被人嘲笑+機場安檢時必須脫掉鞋子,毫無尊嚴的露出破洞的襪子——這兩件事都顯示出無力感和毫無尊嚴,這與整部劇出現過好幾次的與死亡相關的事件有緊密的關係——撞樹,試圖自殺的青年,醫院搶劫,背肥料中風,親人不在身邊陪伴時die alone。
  • 《體面》英文版:我愛你不後悔 也尊重故事結尾
    都已成年不拖不欠浪費時間是我情願像謝幕的演員眼看著燈光熄滅來不及再轟轟烈烈就保留告別的尊嚴我愛你不後悔也尊重故事結尾分手應該體面 誰都不要說抱歉何來虧欠 我敢給就敢心碎鏡頭前面 是從前的我們在喝彩 流著淚聲嘶力竭離開也很體面
  • 豆瓣7.5,一周賣出9億票房,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怎麼面對死亡
    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然而對我們來說,僅僅是去設想這種可能性,都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痛苦——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好像從來都沒有學會如何去面對死亡。影片中,韋一航的爸爸哽咽地說:「打你生病後,我就聽不得這個『死』字。」是的,我們總是避免談論「死亡」,特別是如果家裡有重症病人,對這個詞就更諱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