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照片展示人類無尊嚴死亡過程,生命如此寶貴,只求身體健康

2021-02-18 薄言博語

死亡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並不遙遠的話題,死亡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息息相關。不知道是能看到明天的太陽還是死亡來得會更快一點。在攝影師的鏡頭下面人類的死亡就是如此是如此的真實,讓我們看到了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人究竟是怎樣的反應,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狀態。

死亡對於人生來說只是一個平常無奇的過程,這也是每一個生命的最終的歸宿。儘管很多人都幻想著能夠長生不老,但死亡來的卻也是這樣平靜。對於身患重病的人來說,死亡可能對於他們是一件非常渴望的事情。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攝影師她叫林佳媛,是一名醫護工作者。在醫院裡生離死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了,她突發奇想想要拍一組照片來展示人類是怎麼樣毫無尊嚴地死去。她的照片讓我們深思,又讓我們驚嘆,在這種血淋淋的照片下面,我們能最真實的感覺到攝影像一把利刃一樣切入。

這張圖展示了正在做心肺復甦的動作,胸口上放著的x光片,可以從這張x光片看出肺部已經爛掉了,再怎麼做心肺復甦也是徒勞了。但是醫生的職責就是用盡全力去挽救病人。

我們看到一隻柔弱的,蒼白的無力的手伸向前方,手上掛著4個輸血袋,讓人感覺十分的害怕。儘管滿滿的輸血袋,可是也是無濟於事,讓人感到無力。

長達30cm的氧氣管插入患者的體內,美麗的女孩兒流出了讓人感到無力的眼淚,這這讓人感到無奈且痛苦。治病的過程是一個煎熬的過程,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體會生命的脆弱。

一隻手黑一隻手白,兩隻手靠一根紗線連接起來。想要掙脫束縛卻也很難做到。我們的家人都十分的愛我們,不會這麼輕易放任我們離他們而去,可能親情就是最偉大的感情吧。就好像一個天使將要將這個人帶走人世間,觀察人物的面部表情,她的表情中有一絲絲的絕望,這種無奈讓我們感覺到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我們是那樣的無助。

一張合影放在胸口,畫面中的女孩穿著病號服。在生死攸關的時候,每一個人常常想起來就是自己最愛的親人,照片中的照片,照片裡的人感覺十分溫馨,將照片讓人感到無奈且又溫暖。這種無奈的感覺。仿佛直擊人們的內心。自己最愛的人放在胸口上。

死亡是永遠值得我們去討論的話題,我們該如何的去面對它呢?我覺得無論死亡什麼時候來臨,活在當下認真過好每一天對於我們來說是最為重要的,好好地去享受陽光,好好地去感受溫暖。

看到這組照片你怎麼想的?我相信攝影師最想讓大家知道的,不是人們在死亡時候的表情,而是在看到死亡之後更珍惜現在的生活。能明白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就是最好的。能知道我們應該無尊嚴地死去的時候,才能知道我們現在擁有的生命才是我們最重要的,我們不需要羨慕別人的榮華富貴,我們只求生命的健康。

---

相關焦點

  • 面對死亡,愛才是人類最後的尊嚴與體面
    看過《康熙來了》的人可能知道,李國修的妻子王月是個挺drama的人。面對身患重症的丈夫,她常哭到眼睛都睜不開。但李國修並不覺得死亡是一件多可怕或需要遮遮掩掩的事。相反,死亡對他來說,成為觀察親人面對恐懼的極好素材和養分。他把自己體內的4顆腫瘤,戲稱為「一個班裡,4個不聽話的調皮學生在搗蛋」。
  • 羅點點:當我們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論「尊嚴」
    但這些年,她讓人們記住的,卻是另外一個身份:「選擇與尊嚴」公益網站創始人。這項有關「死亡」的公益實踐,最初源於一次心血來潮的聊天。她做了12年醫生,見識太多死亡。醫生的宗旨是救死扶傷,她常常需要與死亡對抗。
  • 死亡真的是生命的結束嗎?科學家的實驗,展示了生命之外的存在!
    意識的存在感覺非常的神秘,它就像時間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卻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科學家認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擁有一定的意識存在的,只不過有些生命體的意識很強,有些生命體的意識很弱。比如一些細菌,植物等一些生命結構比較簡單的生命,它們的意識就比較的薄弱,而像人類這樣的高級生命意識是非常強大的,在人類的意識當中還存在太多的秘密。
  • 一本關於生命、死亡和尊嚴的書,建議做好心理建設再打開
    我們相信死亡是什麼,實際上就是相信我們自己是誰,我們的來時路在哪裡,我們的過往如何,這些都是猜測死亡之謎時死亡教給我們的人生智慧。你不知道的關於死亡的真相人類精神現象的消失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在死亡發生的那一瞬間,人就什麼都不知道了、什麼意識都沒有了。
  • 引起全球爭議的死亡肖像——沒有什麼東西能讓我們如此深刻地理解生命,除了死亡本身
    德國攝影師瓦爾特·舍爾斯(Walter Schels)2004 年的作品「死亡肖像」曾經震撼了歐洲。瓦爾特陪伴著這些重症病人度過了生命最後幾周的時光,記錄下他們的臨終遺言,並為他們分別拍攝了生前和死後的肖像。
  • 【生命文化教育】《心靈病房》戲劇敘事中的死亡反思與生命頓悟
    似乎這些研究性的語言都不是為了給出明確的信息,而是故意為難那些前來了解的人們。也就是說,這些語言不僅沒有增進理解,反而成為交流的障礙。在實驗治療過程中,薇薇安飽受各種化療副作用之苦。事實上,薇薇安意識到了自己的身體已經成為展示醫學科技和化學藥物的試驗場。儘管如此,她仍想方設法去克服治療過程中身體的痛苦及尊嚴的損傷。薇薇安真正無法克服的是對死亡的恐懼,而非治療的痛苦。
  • 「蠢死」的人類:被自己做的愚蠢事情失去寶貴生命的9個真實案例
    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要更加珍惜,雖然這個道理都明白,可還是有一些人,因為自己做的愚蠢事情,結果失去了寶貴生命,這樣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不過,從人類的歷史上來看,的確像這樣「不作死就不會死」的人,並不在少數,最終他們的行為都成為了典型的反面教材,引起更多人的警示,聽起來真的很悲催,那麼今天小編來分享一下,「蠢死」的人類:被自己做的愚蠢事情失去寶貴生命的9個真實案例
  • 6張死亡前被拍到的最後照片,溫暖又痛心,給我們警鐘:生命無常
    當經歷親人離世,又隨之看到網絡上一張張話題名為「死亡前被拍到的最後一張照片」合集,還附著關於照片的小故事,讓人倍感溫暖的同時又令人痛心,但無一不在給我們敲醒警鐘:珍惜生命,畢竟生命無常。該照片主人分享:父親已經很久不能下地活動了,知道自己時間不多的他最後的心願就是親眼看到自己一手帶大的小公主可以邁入幸福的禮堂,最後他如願了,婚禮時也親手將「我」交給了另一半,這是婚禮過程中攝影師為他拍的照片,非常遺憾,也是父親的最後一張照片,婚禮結束的那一秒父親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明明婚禮前還說自己最近感覺挺好,但突然就再見了。
  • 10張死亡前拍到的最後照片,警醒我們:生命無常,用力生活每一天
    然而本文將介紹的10張照片,拍攝後便發生了死亡事件,每一張看似平淡無奇的照片,背後都是一個令人唏噓、悲痛的故事。不過這也更加帶我們一些警示:生命無常,珍愛生命,用力生活每一天!畢竟誰也不能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最先來到!
  • 說起自由,談及尊嚴,《深海長眠》透視了生命的真諦
    對於平常人而言,死亡是每個人都恐懼的事,人們可以高談闊論生命的美好、可以讚頌愛與人性的可貴,可一旦談到死亡這一話題,大都緘默不言,因為對於人們來說,死亡,意味著一切都煙消雲散,所有的榮耀、存在的價值、親情、愛情、財富都成為無法回憶的幻夢。
  • 如何面對災難性死亡?開國將帥子女提倡「尊嚴死」「生前預囑」
    【撰文/申伊妮 統籌/王梅梅】「生命和尊嚴哪個更重要,我的死亡,誰能做主,兩個開國元勳的後代,一個面臨選擇的家庭。」這是2013年央視某檔節目播出的一期主題「選擇與尊嚴」,嘉賓是羅點點和陳小魯。當年,羅點點和陳小魯在其創建的公益網站「選擇與尊嚴」的基礎上發起了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提倡「尊嚴死」。
  • 人類不懼死亡,只是害怕衰老!愛因斯坦醫學院博士專訪
    我非常好奇為何這些人的生理年齡和實際年齡如此不一致,他們的生活方式、血液和基因裡存在著什麼秘密讓他們過著健康、快樂和富足的生活?我和我的團隊收集了超過600個百歲老人家庭的信息。通常他們94歲的時候還很年輕。
  • 「生前預囑」調查:多數人認可「尊嚴死」
    協會旨在通過推廣使用「生前預囑」,讓更多人知道,在生命盡頭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以保持「尊嚴」是一種權利。  生前預囑是人們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籤署的,說明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據了解,北京市衛生局表示,「生前預囑」概念在我國並無法律明確支持或禁止,目前尚處民間推廣階段,衛生行政部門將「觀察」其效果和發展。
  • 羅點點講「尊嚴死」:有尊嚴地離世,是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
    推廣生前預囑,讓更多人按照本人意願,以儘量自然和有尊嚴的方式離世,是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生前預囑,是一份叫做「我的五個願望」的問卷式文件。只要識字,你就可以通過每一個願望下問題的選擇,讓自己的臨終儘量清楚地被安排下來。
  • 北京晨報:尊嚴死還是賴著活?
    大限將至時,是選擇插管、上呼吸機等竭盡全力地去挽救生命,還是放棄一切生命維持措施,有尊嚴、無痛苦地死亡?29日記者獲悉,北京市已經成立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在北京市衛生局主管下開展業務。因病或因傷導致身體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持續植物狀態」或「生命末期」,不管是用何種醫療措施,而所有的生命支持治療的作用只是在延長几天壽命而存活毫無質量時,人們通過「生前預囑」選擇停止救治,減輕肉體痛苦,讓自己有尊嚴地死去,即是一種權利,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從本質上說,尊嚴死也是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其二,選擇尊嚴死是一種高尚的行為。
  • 出賣靈魂交換青春不羈,萊特維健NMN竟然能對身體健康如此重要!
    人類對長生的嚮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的背景下,衰老和壽命幹預已經成為當代生命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該研究團隊在一年內,向出生後5個月至17個月的實驗鼠(相當於人類年齡的20-30歲)餵食該物質後觀察發現,與普通白鼠相比,這些實驗鼠即使上了年紀,也可燃燒脂肪獲得能量,肌肉也保持著年輕狀態。其眼淚量和骨密度以及免疫細胞的數量均有所增加,同時並無明顯副作用。
  • 實探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安寧療護中心:選擇有尊嚴的死亡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安寧療護中心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醫學不是萬能的,對於癌症,更是如此。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名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反映了醫學在死亡來臨之際所展現出的人文關懷。作家巴金最後6年的時光都是在醫院中度過的,最後只能靠餵食管和呼吸機維持生命。
  • 世界呼喚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在抗疫的關鍵時刻,習主席在與世界多國領導人通電話時,發出「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倡議和主張,特別是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的致辭,受到與會人員的積極響應,按下了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啟動鍵」。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
  • 「尊嚴死」的瓊瑤式傳播(觀滄海)
    這封直面死亡的信一出,立即有人聯想瓊瑤阿姨的健康狀況。其實,79歲的瓊瑤別來無恙,之所以寫下這封長信,是讀了《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一文後有感而發,要在自己身體健康、頭腦清醒的時候公開宣示自己的「善終權」。而「預約」的報導主題正是臺灣2016年1月公布的「病人自主權利法」。   病人經歷痛苦的心肺復甦術,渾身插滿管子……這是維生醫療常見的一幕。
  • 選擇與尊嚴「、「尊嚴死「與中國人的生死觀:你的臨終誰做主?
    生活裡、生命中有些事情就是如此:你明明知道應該怎麼選擇,但是你卻不能選擇。因為你沒有選擇的權力;因為人除了理性還有感性;因為人類社會除了法律還有倫理和道德。羅點點,是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也是一位有著多年臨床經驗的醫生。這樣的身份背景、家境條件,估計全中國都能數得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