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們常用「廉潔」來形容人操行清白、清廉自守的高尚品質。古往今來,也將「廉潔」作為對為人處世、為官從政的重要要求。為什麼將「廉」與「潔」聯繫在一起?又為何用「廉潔」來形容人品行高潔?
廉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解釋為「廉,仄也,從廣兼聲」。在古漢語中,從廣的字一般都與房屋有關。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堂之邊曰『廉』」。《儀禮·鄉飲酒禮》載:「設席於堂廉,東上」,鄭玄注曰:「側邊曰『廉』」。可知,「廉」的本義是指廳堂的側邊,又因其特點是平直方正、稜角鋒利,故而引申為用來形容人品行正直、方正等道德範疇的含義,《孟子註疏》曰:「廉,人之高行也」。一般認為,以「兼」為聲旁的漢字多與「小」「少」「狹窄」之義有關。《說文解字注》中說:「廉,引申之為儉也」,東漢劉熙《釋名·釋言語》載:「廉,斂也,自檢斂也。」後來便逐漸將「廉」引申為節儉、少拿、不貪取等含義,《孟子·離婁下》說:「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古籍中,常把品行端正、不貪不佔之人稱為「廉夫」「廉士」。
在古代漢語中,「潔」和「潔」是兩個字。「潔」讀為jí,是河流名,後來成為了「潔」的俗字,現在是「潔」的簡體字。《說文解字》中說:「潔,淨也,從水絜聲」,潔的本義是指乾淨、潔淨,如《管子·水地》載:「鮮而不垢,潔也」。後來將其引申為形容人操行清白、志行高潔,如《屈原列傳》有「其志潔,故其稱物芳」的說法。
不難看出,「廉」和「潔」都被引申為清正、清白等道德範疇內的含義,遂將兩者合而用之,用來形容人的高尚品格。「廉潔」一詞最早見於記載是在戰國時期。《楚辭·招魂》說:「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楚辭·卜居》載:「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東漢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釋「廉潔」二字為:「不受為廉,不汙為潔。」
作為一種道德品質,廉潔不僅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每個人的基本要求,同時更是為官從政者的第一要務。古人早就意識到官吏的廉潔與否不僅事關官吏自身形象和社會風氣,同時更與國家興亡息息相關。春秋時期晏子說:「廉者,政之本也」,認為廉潔是為政的根本;管仲也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將廉潔作為維繫國家存續的道德基石。《漢書·宣帝紀》中說:「吏不廉平,則治道衰。」明代汪天賜在《官箴集要》中寫道:「為政者以正為本,以廉為先。」《清史稿·聖祖本紀》記載:「吏治之道,惟清廉為重。」對為政者來說,廉潔不僅是節制克己、不貪不佔的清白操行,更是清廉自守、拒腐防變的高潔品格,是政治生活中必備的重要素質。
何為廉潔?不貪財貨,兩袖清風是廉潔;淡泊名利,立身清白亦是廉潔。歷史上眾多清官廉吏展現出的正道直行、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跨越歷史長河依然閃耀著光輝。東漢名臣楊震出任東萊太守途經昌邑時,以前曾得到過楊震推薦的縣令王密深夜懷金相贈,認為「暮夜無知者」,楊震正色以對:「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相傳,北宋包拯六十大壽時,拒收一切壽禮,就連宋仁宗送來的壽禮也照樣拒收,並在禮盒上回詩:「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勞為官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被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在福建為官時,外藩來的貢船或有所獻,他一概拒絕;在直隸巡撫任上,明令官員不準趁年節收送禮品。古代士大夫將廉潔作為立身之基、為政之本,廣大黨員幹部應該不斷從古代廉潔文化中汲取養分,抵擋住誘惑,做到廉潔自律。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是共產黨人的做人之本;潔身自好、克己奉公,是領導幹部的從政之基。保持清正廉潔既是我們黨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內在要求,也是共產黨人最基本的價值操守,對廣大黨員幹部而言,廉潔自律這根弦永遠不能松。廣大黨員幹部要時刻謹記清清白白為官、乾乾淨淨做事、老老實實做人的要求,守住廉潔自律底線,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作者: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樂山市紀委監委 嘉廉話
原標題:《為什麼將"廉"與"潔"聯繫在一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